皖西苏区干部教育的实践与启示

2022-03-17 21:46邓荣丽
宿州学院学报 2022年7期
关键词:皖西苏区革命

邓荣丽

安徽金寨干部学院培训部,安徽六安,237000

皖西苏区是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创建的鄂豫皖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于1930年4月初形成[1]。大革命失败后,六安、霍山两县党组织学习贯彻“八七会议”精神和党的六大决议,于1929年11月发动六霍起义并取得胜利。六霍起义由点带面,皖西各地纷纷爆发武装起义,建立根据地和苏维埃政府。到1930年4月,在六安、霍山、霍邱、英山(1932年由安徽划归湖北)、潜山相毗邻的地区形成了东起淠河,西接商南,南抵英山水吼岭、金家铺,北至丁家集、白塔畈,东西长达一百余里,南北共有200多里,人口总数40多万的皖西苏区。

为提升皖西苏区干部领导力,巩固新生政权,促进根据地建设与发展,苏区党组织多形式开展干部教育,取得良好成效,为党政军培养大批优秀人才,皖西苏区得以不断巩固和壮大。

1 皖西苏区开展干部教育的背景

1.1 蓬勃的革命形势为干部教育提供社会基础

国民革命失败后,全国许多地区的革命斗争因反动派的残酷镇压陷入低潮,但鄂豫皖边区的革命形势却日益蓬勃发展。彼时,回到皖西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将马列主义与当地具体实际相结合,发动和组织农民起义,建立革命武装,实行武装割据。1929年10月初,根据中共中央指示,中央巡视员方英(1906—1932)在六安县郝家集主持召开六安、霍山等六县会议,正式成立中共六安中心县委,舒传贤(1899—1931)当选为书记,直接指导皖西地区革命工作。在六安中心县委的领导下,皖西军民坚守理想、团结一致、浴血奋战,建立了以六霍为中心的皖西革命根据地,开辟了皖西苏区。

皖西革命根据地经历创建和巩固发展两个阶段。创建阶段:从1929年5月霍山县诸佛庵民团起义到1929年11月六霍起义全面爆发,再到1930年1月红三十三师成立为初创阶段,主要以武装起义、革命政权建立、形成红军力量为标志。巩固和发展阶段:随着红三十三师游击战争的展开,创建了稳定的根据地,发展为较为稳定的苏区,主要以武装斗争、政权建设和土地革命三结合的道路为标志。无论是初创阶段还是建设发展阶段,皖西苏区政权的巩固毫无疑问为其开展干部教育提供了社会条件。

1.2 重视培养人才为干部教育提供历史经验

中国共产党对干部教育工作非常重视,从中央到地方都是如此。毛泽东指出:“指导伟大的革命,要有伟大的党,党的建设,至关重要的是要有许多最好的干部。”[2]干部是革命事业的骨干力量,教育和培养大批优秀干部是赢得革命胜利的基础。

在皖西革命根据地创建初期,皖西党组织为发展革命力量和开展武装斗争,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培养人才,以迎接革命高潮的到来。在理论学习方面,皖西党组织主动联系在外地的党、团员,以得到马克思主义书籍和进步书刊。如寿县籍共产党员方绵良从广州陆续给家乡党组织寄回《共产党ABC》《马克思主义浅说》《唯物史观》等书刊;霍邱籍团员王青士在合肥开办的开明书店成为进步书刊的重要来源地等。此外,当时的党组织还选派干部到苏联、国内农民运动讲习所、黄埔军校等地学习。1925—1927年,有20多人到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5—1926年,有10多人到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1924—1926年,有83人分别参加黄埔军校一至四期学习[3]。同时,当时的党组织还注重发挥本地知识分子的作用,培养工农青年成为革命骨干。金寨党组织创始人詹谷堂原是晚清秀才,接触马克思主义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受党组织派遣,他先后工作9所学校,其中的笔架山农校、陈淋小学、志成小学和明强小学都成为培养革命骨干的重要场地。他的很多学生成长为皖西革命骨干和红军队伍的主要创始人,如周维炯、漆德玮、李梯云等。皖西党组织于根据地创建初期在人才培养方面所积累的宝贵经验为后来的干部培养提供了历史经验。

1.3 干部队伍现状为干部教育提出现实需求

虽然皖西苏区创建前后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各级党组织也非常重视人才和干部队伍建设,但当时干部队伍整体状况对革命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一是干部数量匮乏。六安中心县委书记舒传贤在向中央报告皖西苏区成立之初的军事和政治情形时指出,军事人才、干部严重匮乏。通过对六安中心县及周边进行巡视,发现六安中心县委只有一百多个人对各县进行指导[4]60。二是干部文化基础差。当时皖西苏区的干部大部分是农民出身,只有一部分人读过书、认识字,绝大部分人不识字,文化基础薄弱。三是干部理论水平低。皖西苏区建立之初,大部分干部对马列主义了解不多。鄂豫皖中央分局省委常委、组织部长郭述申同志对鄂豫皖边区进行巡视时曾指出,皖西苏区缺乏用马列主义武装头脑的党员干部,许多同志没有接受政治教育,政治水平相当低,对于党的方针、路线、政策理解不透。因此,日益发展的革命需求亟待壮大干部队伍,提高干部综合能力。

2 皖西苏区干部教育的实践探索

2.1 明确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教育内容

马克思主义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皖西苏区明确干部教育的指导思想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依据”“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武器来武装广大工农群众”[5]51,重新编写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干部教育教材来教育培训干部,教材内容涵盖政治理论、工农专政、革命斗争、党的政策和苏维埃组织法等方面。如1930年春,中共皖西特委在闻家店开设训练班,集中培训干部。培训从本县党员干部的实际出发,结合革命斗争需求,编辑各种小册子,包括《入党须知》《怎样训练新同志》《支部生活》等,详细阐述了共产党性质,对党的纲领和最终目的做了介绍,强调党员需不断提升自我。再如,1931年8月建立的皖西北党务干部学校,开设马克思列宁主义概论、社会科学和中国革命问题等三门主课,专门培训在职的党员干部[5]64。坚持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教育内容,切实培养了皖西苏区员干部,提高党员政治水平,严肃了组织生活,保证了干部教育的目的是为工农谋利益,为革命斗争服务,为无产阶级政权服务。

2.2 实施以学员为主体分类的干部教育方式

为使皖西苏区干部教育在更大范围内开展,苏区党组织实行党政干部系统和群团系统分类教育。党政干部系统主要培养从事党务、教育、医务等工作的专业干部,建有党务干部班、军事学校、医务学校等。学习内容主要是党的理论方针政策、时事文件、如何组织发动群众等。学习结束后评出优秀党员干部,后扩大到在各县内开展评先奖优,对于一些重要岗位,安排优秀党员干部上岗。再则是培养军事指挥人员和部队政工干部。1931年春,在麻埠东头成立彭杨军政学校,进行军事训练和政治学习,培训红军干部,要求红军学员必须严格遵守纪律,永志不忘三大任务。红军领导人蔡申熙、许继慎等负责开展军事训练工作,陈昌浩曾在此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金寨籍红军干部刘忠华、舒广仁曾在该校学习[6]。党政干部教育培训为皖西苏区建设和红军队伍培养了大批领导干部,保障了革命思想上统一,行动上一致,有力地加速了皖西苏区的巩固与发展。

群团系统是根据年龄、工作性质、男女比例结构等进行调训,学习内容按照培训对象量体定制,突出个性化和针对性。如六安六区为进一步培养女干部,提高其识字水平,开设了业余补习班、工人夜校、缝纫班、露天学校等。1930年12月,六安六区在七邻湾建立的女子识字速成所,共培训30名妇女干部,经过3个月的持续学习,识字数量多达1 000个[5]154。此外,针对妇女干部特长,成立了女子职业改进社。这种以学员为主体的分类教学方式,提高了教育效果,为皖西苏区培养了大批领导干部、军事人才、政工人才,有力地推动了苏区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特别是有利于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

2.3 创新以实效性为目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皖西苏区探索同苏区斗争形势相适应的干部教育措施,以实效性为目的,创新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教育成效明显。

教学方法多样化。皖西苏区干部教育在书本学习的基础上创新教学方式,创办了音乐队、唱歌队、戏剧班等。音乐队、唱歌队的曲目短小精悍、主题明确,利用课间休息时进行表演,社会反响好。皖西苏区文化继承了新文化运动的传统,组建了许多新剧团,安排专人排练,编演新内容的文明戏[7]。汤家汇老街上的红日剧团就根据不同文化层次的受众编演了各种剧目,常见的有《穷人调》《拥护苏维埃》《穷人离不开共产党》等。皖西苏区文艺式的教育实践表明,文艺动员的确是争夺确立文化领导权的一种最为有力的武器[8]。这种多样化的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更容易被学员接受,也很好地调动了学员的积极性,宣传教育效果更加明显。

开展讨论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今天来看依然很有意义。六安中心县委书记舒传贤客观评价了传统教宣方式:以前多为讲授式,会议上很少讨论。此后,反对一味地采用讲授式方法教育同志,改为用生动活泼的启发式和讨论式相结合方式对同志进行教育。皖西苏区在党务工作学习中加入了政治讨论环节,例如,“什么叫作阶级?什么是无产阶级?共产党是哪个阶级的党?”[5]225通过讨论,马克思主义更好地入脑入心,增强了教育实效性,提升了受训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

2.4 建立以有效管理为体系的干部教育机制

为对干部教育进行有效管理,皖西苏区党组织建立了管理监督并重的干部教育体制。一是建立管理机构。皖西苏区党委于1931年成立文化教育委员会,负责干部教育的规划制定、决定部署、管理服务、经费分配等,下设学校教育科、社会文化科、国家出版科。二是实施学员推荐者责任制。参与培训的学员需通过组织推荐,实行“谁推荐谁负责”。经各机关选派的人员,需获得县委书记的签字许可,同时带上成分表,一旦发现存在反革命观念,派送机关包括县委书记在内的相关人员需全权负责[9]。三是严格监督。一方面,推荐单位对培训效果可以直接监督检验,促使培训机构注重教育质量;另一方面,开展巡视监督。皖西苏区各党组织安排人员定期对各级干部学校、各类干部培训班的工作进行巡视和监督,保证教育效果。

3 皖西苏区干部教育对新时代干部教育工作的启示

3.1 干部教育必须强化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

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使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是完全正确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是完全正确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完全正确的[10]!

当前,中国共产党正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意气风发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进。然而,世界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应对复杂多变的形势,化危为机,抓住机遇,于变局中谋新篇、开新局,就要更加坚定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党的各项事业中的指导地位。按照学懂弄通做实的要求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走深走实入脑入心。“学懂”就是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必然,深刻领悟思想建党、理论强党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意义,全面准确掌握其基本概念、基本命题、基本内容和基本论断,充分理解其内在逻辑及宏大而深刻的背景,着力解决好“是什么”问题。“弄通”就是既要全面准确,又能融会贯通,掌握其重要观点,系统把握其科学方法;更要深刻领会其精神品质,感受真理的伟大力量,着力解决好“为什么”问题。“做实”就是要学以致用,既要有行动,又取得实效,更加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结合起来,用先进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着力解决好“做什么”问题。

3.2 干部教育应常态化推进

干部的成长并非一朝一夕,干部的教育不能一曝十寒,需要坚持不懈,久久为功。一是坚持常态化教育。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因此,对干部应建立常态化的教育机制,培养其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持续学习马克思主义,及时跟进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不断学习业务知识。通过常态化的教育,提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干事创业的本领,从而化解“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二是注重研究性教育。恩格斯说过,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11]。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也同样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培养干部的理论思维,研究性教育是非常有效的方式。研究性教育培养干部的思辨能力,培养其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能够在纷繁复杂的形势面前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抓住事物主要矛盾,更好地推动事业发展。

3.3 干部教育应坚持问题导向

皖西苏区党组织针对当时革命需要,充分摸清干部队伍现状,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在进行通识知识教育的同时,量身定做,推进差异化教育,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今天,虽不是战火纷飞的革命战争年代,但在迈向强起来的征程中对干部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干部教育面临的任务也更加繁重,毋庸置疑,皖西苏区这种问题导向的教育方式值得借鉴。首先,要有针对性指导。根据岗位职责的具体要求,针对不同层次、类别的干部,结合个人特点,进行政治理论、业务知识、政策法规以及技能训练等教育。倡导自主选学与组织选调,采用经常性教育与集中轮训相结合,既要开展专题培训,也要进行系统培训,使教育培训既有高度、温度,也有广度、深度。其次,创新教学方法。皖西苏区在干部教育中先抛问题启发党员思考,再展开讨论,而后得出结论,这种教育方式使学习内容入脑入心,使教育培训很有效果。在今天干部教育中,教师可以针对不同领域,设计一些问题,分组讨论,进行交流,使学员在相互学习借鉴中开阔眼界、强化思考问题的深度。当然,在现代教育技术较为发达的今天,干部教育培训除了采用课堂集中教学外,可利用电化教育、远程教育以及网络培训等方式进行,发挥好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提高教育质量。

3.4 干部教育应健全管理体系

皖西苏区干部教育构建了组织领导、工作实施、监督考核等较为完善的工作链条。因此,推进干部教育工作,首先,应建立健全培训机制。近年来,中共中央针对干部教育培训陆续出台相关工作条例,对《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作了修订。各级党组织应认真落实中共中央要求,加强与党校、干部学院、干部教育基地等的联系,共同协商,建立一套完整的培训机制。其次,应建立多渠道监督体系。主要涉及教育培训单位对自身教学质量的监管,上级组织部门对干部教育培训效果的监督,以及学员派出单位对学员学习效果的监督,多层面地有效监督,提升教育培训效果。再次,应建立合理的考核机制。检验干部教育培训的成效,需要建立完善的激励、竞争、惩处机制。对干部进行考核时,应将接受学习教育情况作为一项重要考核指标,将受教育培训的成果作为进一步聘用的参考。同样,对于在干部教育培训中弄虚作假、搞形式无成绩的现象,要采取措施予以严惩,奖惩结合才能保证干部培训教育的严肃性和实效性。

4 结 语

皖西苏区党组织干部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纯洁了党员干部队伍,抓住了“关键少数”,对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建设和革命形势的蓬勃发展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其干部教育培训中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分类分级管理、差异化教育、多样化教学和多渠道监督对新时代干部教育工作仍有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皖西苏区革命
红星照耀下的湘鄂赣苏区
苏区人家
苏区创业致富人
回马枪
回马枪
任弼时与湘赣苏区的“肃反”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回马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