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区思维、消费群体、国际视野看银饰工艺的发展
——以贵州省黔东南地区为例

2022-03-18 00:30黄媛媛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天工 2022年19期
关键词:银饰黔东南苗族

黄媛媛 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物在参与人类活动的过程之中,就已说明它已不再是纯粹的需要和存在。人对物的应用使其成为特定的文化符号,而特定文化符号的形成又反映了具体人群独特的文化特征。对于贵州省黔东南地区的苗族来说,银饰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银从自然界中存在的一种金属到苗族人佩戴的饰品,在这一过程中银的形态发生了变化,它由自然之物变成了文化之物。也就是说,它超越了物质空间进入了符号表意的世界。在充斥着各种文化的场域中,作为苗族共同信奉的、推崇的、以文化实体长期存在的银饰,从多维度展现着苗族人的文化记忆。当银饰成为“沟通和交换的系统,是被持续发送、接收并重新创造的符号编码,是一种语言”时,它的存在及其文化内涵就变得丰富且深刻。

一、打破单一的地区思维

银饰在苗族人心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这从苗族人对银饰的使用数量中足以见得:从婴孩时少量的银背心、银项圈、银手镯,到青少年时期的小半套银饰,再到青中年时期的全套银饰,再到老年时期的少量银饰。银饰的佩戴可以说贯穿苗族人的整个生命历程。就区域发展来看,贵州黔东南地区保留着苗族独特、古朴的风味,在国家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大环境下,黔东南依托地理优势、民族风情,大力开展贵银非遗文化保护活动。可以说,这是顺应时代潮流、紧跟国家步伐、发展贵银的有力措施。但笔者发现,当前的贵银传播囿于地区性的认知局限,表现为贵银技艺发展停滞不前、创新动力不足、继承人群年龄偏大,而且对年轻人缺乏吸引力。

黔东南地区的银饰大多为女性佩戴,男性仅佩戴少量银饰,其银饰种类多为银衣、头饰、耳饰、首饰等物件。如今,随着消费社会的到来,承载着文化意义的银饰成为展柜中摆放的商品,披上了消费的外衣。在这种情况下,原本附着在银饰上的情感、祖先崇拜以及权势地位等象征性因素逐渐被抽离出来,成为一个可以“摆弄”“观看”“使用”的对象。也就是说,在消费社会中,银饰具有了可塑性和消费性。在黔东南的银饰店或是市集都可以看见银饰的身影,它们或是手镯、或是戒指、或是项链,琳琅满目,但仔细观察便会发现,大部分银饰品都有着大同小异的“熟悉感”。这种熟悉感体现了银饰发展陷入的地区文化困境,这一困境使其缺乏创新,难以突破区域限制。

首先表现在制作思维的地区局限。银饰是贵州省黔东南地区极具地域特色的文化产物,它是苗族人民的民族认同物。因此,在制作的过程中,匠人会有不自觉的价值判断,即以自己所熟悉的技艺来展开制作。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判断,反映着生产者对社会性应用的认知局限,以及由此带来的惶恐。毫无疑问,民族特色应得到保留,但在世界文化大融合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一味地保留本民族特色,而忘了与时代相结合,这种囿于地域局限的制作思维,并不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其次是银饰的粗制滥造。一方面,机器生产提高了银制品的产量,但与此同时却忽视了银饰品质的提高。粗制滥造的银饰流向市场,反而折损着贵银的口碑。另一方面,纯手工打造的银饰工期长、成本高,不能量产。在消费社会中,制作者又急切地需要将其落脚于经济财富的目标上,从而使它成了一个失去民族色彩的粗制滥造的工艺品。处于如此两难的局面,笔者认为黔东南地区银饰的发展,要既具有民族特质又符合现代时尚潮流,这样才能使它在财富和文化之间建立起某种平等而和谐的社会关系。最后是品牌意识的缺乏。银饰制作工艺作为黔东南地区极具特色的民间手工艺,政府也加大了对银饰工艺的保护和传承。但总的来说,黔东南地区并没有很知名的银饰品牌,因为市场上流通的银饰大多来自小型加工厂,少量来自银匠师傅之手。笔者认为,银饰并不是从自己的组成材料中获得其价值,而是从其作为民族的形象和时尚的标识中获得价值。因此,品牌效应的影响可以使贮藏在银饰自身的“物质有用性”转变为“经济关系”的呈现。

二、定位多元的消费群体

白银,在中国历史上曾作为货币流通,直至今天,它仍带有财富意义的文化表达和社会性价值。尤其是在当今,它的使用必定具有某种阶级划分的成分。在黔东南苗族的发展中,银饰的这种内在关联性体现在单一化的群体指向。值得注意的是,银饰与女性对立起来,成为可以互换的现实,银饰将女性禁锢起来,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银饰成为性别的区分物。在苗族,大多数银饰是女性的饰品,只限于女性佩戴。只有在特殊场合或重要节日男性才会佩戴少量银饰。因此,银饰具有严格的性别区分。第二,银饰完成了与女性群体的角色转化,这不仅是财富上的区分功能,更是一种对女性的物化。“银饰的佩戴可以说是伴随着个体的人生礼仪展开的,同时也离不开对女性身体的标记和塑造过程。”[1]在苗族,银饰的佩戴伴随着女性年龄阶段的变化而有所增减。婴孩会穿上银背心、戴上银手镯。这个阶段的孩子还没有性别意识,所以在银饰的使用上还没有明显的性别区分。对女性身体的标记大概从两三岁开始,这个年龄阶段的女孩子会开始打耳洞,戴上银耳饰等。也正是从这个阶段开始,银饰与女性之间产生着有目的的角色转换。随着女性年龄的增长,佩戴的银饰会越来越丰富,直至二十几岁时达到最盛。苗族中最为隆重、繁多的银饰当数女子出嫁时所佩戴的银饰。苗族人家不管家境殷实与否,都会为待嫁的女儿准备一整套的银饰。在这一过程中,银饰之于女性的意义已经远不单是一个饰品(嫁妆)。这时,女性对自身的意识不单由她主观而决定的,而是反映了一种取决于社会经济结构的处境。从这一层面上来说,这不仅仅是财富的表达,更是一种对女性身份的“异化”。在传统的观念中,不乏有这样的观念:姑娘出嫁身上戴着“体面”的银饰,才是风风光光的出嫁。第三,银饰图案的女性气质。在传统观念中,“男人是主体”[2]。男人认为,世界上大多数的历史是男人创造的。但是在苗族则不一样,其历史则带有明显的女性气质。银饰上的图案就是苗族女性书写苗族历史最好的印证,其中植物纹和动物纹的表现较为明显,如石榴纹、小米穗纹、芝麻花纹、蝶纹、蛙纹、蝉纹、鱼纹等,不难发现这些纹样的原型都是多产或是多子的。如此就与女性生育这一自然生理现象产生了关联。动植物的具象形态与苗族人祈求多子多孙的生殖崇拜文化相结合。[3]这不能说只是一种巧合。苗族银饰图案上的女性特质主要通过这个事实来确定:在没有文字的语境中,繁衍生殖成为诉说的母题,围绕这一母题展开苗族的故事。事实上,正是在两者的相互指认中,银饰图案的女性气质得以确定存在。

因此,笔者认为,银饰设计应该摆脱以性别论为基础的固化思维,摒弃物化标签,以更自由、开放的态度去把握设计,把希望和美好投向超越的方向。将消费群体扩大化,风格多元化。笔者认为,这是黔东南地区银饰发展的方式之一,同时这也是文化和市场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打通国际合作渠道

黔东南地区银饰工艺的继承表现出这样一种趋势:从事银饰锻造的手艺人多为男性。一件手工银饰的产生,需要经历熔银、锻打、下料、做铅托、雕花、焊接、清洗等过程,整个过程繁复,并且伴随着难闻的气味。笔者通过研究发现,反复敲击、打磨、充斥着气味的银饰锻造过程是难以吸引女性的原因之一。另外,贵州地区的苗绣和蜡染手工艺者多为女性,这也成为导致女性较少选择做银饰锻造工艺传承人的原因。可见,很多因素导致银饰手艺人呈现偏男性化的趋势以及传承人群的缩减。民族工艺的传承和发展在世界文化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吸引年轻人加入银饰锻造的队伍,使其焕发创作热情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首先应该加强银饰锻造手工艺的宣传,让更多年轻人能够接触到这一工艺;其次是开发银饰种类,呈现富有创意的、时尚的、民族的银饰品。

在人与银的相互关系中,银饰已然被赋予了特定的文化内涵,从而具有特殊的价值和使命。在以消费为主导的社会,所有的物都以商品自居,银饰亦然。如何使黔东南地区的银饰在服从资本规律的同时又保持本土风味,是一个有待思考的问题。或许这可以从熊英的盖娅传说中得到灵感。

盖娅传说将中国传统服饰与当代艺术相结合,成为近几年大火的服装品牌。盖娅传说每一次的秀场都会给人带来民族风格的震撼。2019年的敦煌文化系列让这一品牌开始走入大众视野。其中,仿照佛像圆光所造的华美金色头饰让整体造型更显脱俗圣洁,隐含佛教壁画中不可侵犯的庄严。其头饰虽不是银质材料,但其创作风格和创意手法值得借鉴。盖娅传说依托华夏文明的源远历史,抽取其丰富的文化元素,发展其文化强大的可塑性和包容力,牵扯出品牌与中华文化千丝万缕的关联。在品牌文化与中华文化的相互影响中,两者发生了融合与转化。黔东南的银饰工艺也可以利用这一方法,使银饰的民族性与中华文化、时尚文化牵扯出关联,使其文化内涵更为深远,彰显更为强大的文化力量。例如,银饰的发展可与苗族传统服饰、苗绣相结合,依托民族特色,创造出属于苗族人自己的“苗族传说”系列,赋予银饰特殊的时空背景或具体的目的指向性,使其从以往所展现的文化类型中抽离出来。这种基于文化立场和目标的差异性,由此创造出全新的、蕴含强大文化力量的银饰作品。在这种全新的公式里,民族性与时尚紧密结合,构建出全新的文化关联。

在各种文化争奇斗艳的今天,“同质”是可怕的,唯有“特色”才能在众多文化中脱颖而出。无疑,民族文化占有绝对优势。“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为最能体现文化差异的一种文化形态, 在符号消费的背景下,通过发展相关的文化产业, 必定能够转化为文化资本,成为提升文化竞争力的强大动力。”[4]那么,在传统与现代间寻找平衡,在苗族银饰与现代象征的符号体系中寻找独特而关联的要素,才能真正发挥民族文化的力量,即要在文化差异中提取可用的文化资本。笔者认为,民族文化与品牌联名或合作就是一个打开世界很好的方式。例如,亮相在Dior2021男装系列秀场的中国苏绣。当那幅名为When Worlds Collide的画作被苏绣匠人用打籽绣工艺变为一件工艺品出现时,丝线的交织融合,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为这件作品赋予了新时代下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苏绣作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在中国乃至世界享有盛誉。这次它与Dior国际品牌的合作,为中国人对传统刺绣的认知开了一个新窗口。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中华传统文化强大的可塑性与包容性。苗族银饰亦是,作为一种极具民族特色的传统工艺,它可以拓展自身的文化意象,打通国际合作渠道,以民族文化符号对接消费者的喜好。内涵延伸、跨界融合等都可以成为这门传统工艺展现自我价值的绝妙机会。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在特定文化系统浸润下的银饰,在被赋予特定的文化信息后而具有了特殊的价值和使命,使之成为一个鲜活的文化生命更好地存在于社会之中。

四、结语

黔东南银饰是苗族人的民族印记,同时也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打破地区思维、定位多元的消费群体体现了突破设计程式、展现思维的多元;打通国际合作渠道则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巨大包容性和发展性,突破国界,加强与世界的沟通与交流,这也正是当下市场发展的迫切需要。

猜你喜欢
银饰黔东南苗族
遇见黔东南
诗书画苑
银饰
寻味贵州——黔东南
苗族古歌《仰阿莎》
盛大节庆——苗族牯藏节
黔东南:2016年计划搬迁10万人
苗族老照片
苗族芦笙制作师
苗族银饰——大山深处绽放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