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三维审视

2022-03-18 01:19黄智春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谱系理论课中国共产党

黄智春

(贵州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贵阳 550001)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1]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以下简称精神谱系)是中国共产党人缔造的贯穿百年的精神连续体,是中国共产党价值理念、科学理论和实践活动的系统整合,是马克思主义与民族精神相融合的时代产物,是中国共产党人从未知到已知的不断探索、从来路到去处的不断认知。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培育了革命精神、艰苦创业精神、改革开放精神、新时代伟大奋斗精神等,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的精神谱系。它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如何破除中国近代历史的诡谲迷雾,在铁骑践踏、满目疮痍的中华大地上重建秩序和繁荣,刻下近代中国文明进步的印记;它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如何在长达百年的历史长河中叩响觉醒的门环、坚定信仰的力量,娴熟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发生在中国的实际问题;它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之魂和砥砺之志的生动体现。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强调要以“思想价值引领”[2],在教育教学全过程中应一以贯之,要形成多维度的育人长效机制。精神谱系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践行立德树人初心使命的基本着力点,也是发挥精神谱系突出育人功能的重要举措。当代大学生是民族复兴伟大进程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生力军,理应把握历史机遇、锤炼政治品格、坚定理想信念,树立“爱国心,强国志,报国情”。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精神谱系的有机结合有助于当代青年触碰革命文化、感悟革命精神,体悟共产党人的人格理想,在全新的历史方位下实现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赓续与传承。

一、缘何融入:精神谱系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逻辑省思

将精神谱系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既是丰富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精神谱系教育功能的必由之径。因此,要考虑“为何可以融入”的理论逻辑、“用什么融入”的历史逻辑和“融入有何作用”的现实逻辑等三大基本问题,厘清将精神谱系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前提和基础。

(一)精神谱系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逻辑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融入精神谱系的相关元素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灵活运用。“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3]在马克思主义所涉及的哲学范畴中,阐释了一系列关于物质与意识、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为大力发挥精神谱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提供了理论遵循。首先,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是理论产生的源泉,决定着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精神谱系是中国共产党人思想品格的展现,具备深厚的社会实践基础。精神谱系虽纵跨百年,展现的主题和形态各异,但都蕴含着一个共同本质,即扎根于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人民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实践,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用鲜血和汗水构筑的精神丰碑。其次,物质及存在具有“第一性”,强调物质对精神的决定作用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贯立场。然而,“我们承认总的历史发展中是物质的东西决定精神的东西,是社会的存在决定社会的意识;但是同时又承认而且必须承认精神的东西的反作用,社会意识对于社会存在的反作用”[4]326,精神对物质的反作用让我们得以借助精神谱系的巨大能动作用,以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最后,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更在于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无论是反映世界还是创造世界,都离不开“人的实践”。“思想本身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思想要得到实现,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5]320精神谱系是中国共产党代际传承的精神力量的理论凝练,历代中国共产党人作为精神谱系的“实践主体”为谱系的承袭贡献了力量。新时代精神谱系的接续传承、党的伟大精神的践履需要依靠新一代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发奋努力,为精神谱系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二)精神谱系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历史逻辑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流变孕育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就了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华夏儿女成为精神标识的守护者。从古至今,先圣先哲十分重视精神操守的养成,留下了大批慷慨豪迈且蕴含智慧的名言警句,中华民族精神命脉和道统法则是他们恪守信念的根基和源头。“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①“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源自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②“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源自谭嗣同的《狱中题壁》。等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气节和不向恶势力低头的铮铮风骨;“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③“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源自戴叔伦的《赛上曲二首·其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④“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源自陆游的《示儿》。,“苟利生死国家以,岂因祸福避趋之”⑤“苟利生死国家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源自林则徐的《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二》。等流露出历朝历代仁人志士的涓涓爱国情、拳拳报国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源自《易经》。则道出了中华民族与生俱来的坚韧不拔、不断进取的精神之“魂”。

近代以来,西方列强以武力打开国门,一度使在世界上居于耀眼之位的中华文明逐渐蒙尘。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复兴华夏文明,赓续民族精神”成为共产党人的在肩之责。以“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为起点,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链以横纵态势延展开来,在不同时期凝练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精神图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嘉兴南湖开启革命征程,诞生了“红船精神”;在井冈山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诞生了“井冈山精神”;在贵州遵义实现了转危为安的历史转折,诞生了“遵义会议精神”等。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培育和弘扬革命精神,将对革命的热忱带到新时期的建设事业中,诞生了诸如抗美援朝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一批又一批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精神形态。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精神谱系实现了由“革命”向“改革”话语体系的转化。众多先锋人士前赴后继追逐时代步伐、勇立时代潮头,铸就了激励图强、提振人心的时代精神,包括大包干精神、“九八”抗洪精神、女排精神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精神谱系的构筑与赓续,提出要“切实把奋斗精神贯彻到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全过程”[6],同时结合新时代新征程新实践对精神谱系加以开拓,新增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和“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6]。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是绵延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已然形成的精神谱系唯有不断传承与发展,才能保持鲜活生命力。大学生作为国家最朝气蓬勃的青年一代,是赓续百年大党精神谱系的后来力量。将精神谱系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丰富和发展精神谱系的内在必然,能引领当代大学生与先烈先哲进行精神对话,循序渐进地理解中华民族从“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①“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源自毛泽东的《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的黑暗旧社会走向“雄峰巍峨伟大复兴”辉煌新时代的“精神密钥”。

(三)精神谱系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实逻辑

精神谱系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由高等教育从注重理论教育转向更加强调道德教育的实践所决定的,既是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势的主动反应,也是对以往教育实践的经验总结。近年来,媒体接二连三地曝出一些高校师生关于国史党史的错误言论,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些事件的背后折射出一个长期忽视的事实,即当前高校也不再完全是崇高信仰的“象牙塔”,有时甚至成了制造和传播错误言论的温床。之外,由于当前信息传播手段多样化,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不再局限于课堂、书本,海量的信息在为学习者、研究者提供丰富资源、开阔认知视野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信息爆炸”,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信息充斥着网络平台,其背后则有西方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的加持,加上包含暴力、色情、种族歧视等不良情绪和意识的信息传播扩散,构成了纷繁复杂的信息生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7]高校对人才的培养不能仅仅着眼于智育,更应该注重德育。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培养一批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是高等院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要求,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职责和意义所在。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初衷,就是让先进思想入脑存心,让崇高精神唤起青年学生对“真善美”的感知。因此,在人才培养中以德为先,就必须努力丰富其精神世界。精神谱系是中国共产党崇高精神的凝练,将其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向学生解读其中所蕴含的品格、风范和价值追求,向学生展示百年大党的光辉历程、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帮助青年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为正确价值观的养成拨正航向。

二、“融入什么”:精神谱系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代要求

“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8]2精神谱系是党的历史在精神层面的生动展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鲜活的素材。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风险与挑战,青年学生群体朝气蓬勃、昂扬向上但却缺乏社会经验、可塑性强,容易被不良因素诱惑,尤其是一些错误思潮伺机侵占信息阵地,造成对核心价值观念的破坏与扭曲。因此,将精神谱系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时代之需、形势之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从现实出发深刻理解精神谱系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代价值。

(一)以精神谱系破除“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想迷雾

“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长期留存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思想病毒,其实质是刻意扭曲已经被理论界公认的客观真相、本质和规律,对一些学术界长期抨击的“伪事实”“伪结论”加以包装、粉饰,以达到对史实的怀疑、否定和消解的目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最早可以追溯到近代历史,是“疑古学派”的当代表现。改革开放后,“历史虚无主义”重蹈覆辙,亦增添了复杂的国际背景,其理论宗旨就在于使中国“全盘西化”,改旗易帜。该思潮竭力歪曲民族历史传统,着力抹黑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历史、图强谋新的建设和改革历史,以历史事件中微不足道的细枝末节掩盖本该令人关注的历史主流和历史本质,以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富国强民的实践中所做的曲折探索来否定所取得的成就。近年来,尽管社会各界对这股思潮口诛笔伐,党中央也告诫全体党员要树立正确的党史观,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在党内的渗透与蔓延,然而“历史虚无主义”却以更加隐匿的方式在社会中传播。“在‘戏说’‘水煮’‘笑谈’等表达方式中,历史失去了它应有的凝重与庄严,蜕变成一堆美丽的垃圾。”[9]回顾苏联历史,习近平总书记一针见血地指出:“苏联为什么解体?苏共为什么垮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十分激烈,……搞历史虚无主义,思想搞乱了,各级党组织几乎没任何作用了,军队都不在党的领导之下了。最后,苏联共产党偌大一个党就作鸟兽散了,苏联偌大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就分崩离析了。”[10]因此,是否尊重历史、是否敬畏历史、是否捍卫历史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关键问题。

“历史虚无主义”无处不在、无孔不入,高校是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防范“历史虚无主义”的主要手段,将精神谱系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助于使大学生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识历史,揭开“历史虚无主义”的层层迷雾,树立正确的历史观,系统地了解中国共产党如何领导中国人民创造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全面认识中国共产党如何从百年之前在嘉兴红船上诞生的一个不到50人的小党成长为百年之后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深刻感悟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所创造成就背后共同的精神密码与精神基因,认识到当代青年所肩负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二)以精神谱系筑牢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11],坚持文化自信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根基和源泉。中华民族有着丰富的历史积淀和优秀的文化传统。在世界古老文明中,也只有华夏文明从未断绝、延绵至今。中华文明中包含着诸如天人合一、诚信友善、天下为公、勤劳节俭、自强不息等优秀文化基因,这些历经时间考验的文明因子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液。近代以来,外来文化文明源源不断地涌入,腐朽的封建制度和频繁的战乱使中国人民在面对他国文化时产生了极其严重的“文化焦虑”和“文化萎靡”,对一度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中华文明产生了怀疑,“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的文化心态由此产生。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有责任、有义务纠正这种不健康的文化心态。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的大变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大势使文化发展呈现多元态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等多重交错使文化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多元文化的相互碰撞对处于知识与文化前沿地带的大学生的影响则更为明显。事实证明,如果没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无法形成理性的文化观,缺乏理性的文化观,文化自信就无从谈起。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通过提高思想政治认识水平和拓宽思想境界来筑牢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的有效手段。精神谱系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精神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升华。从这层意义上来说,将精神谱系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有助于大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强大文化基因,认识到中国是一片“文化沃土”,中华民族是一个充满崇高精神信仰的民族,而且能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历史中感悟丰富多彩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三)以精神谱系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的时代新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教育不仅要在党员干部中开展,而且要面向全社会开展。要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把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12]理想信念是一个人朝着奋斗目标不断前进的精神支撑,也是一个民族在实现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不断取得胜利的精神引领。理想信念教育绝不是对党员领导干部的“专属教育”,其范围应该辐射到社会各界,高校就是理想信念教育的主阵地之一,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是筑牢高校意识形态防线的核心武器。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我国意识形态工作总体上呈良好态势。在高校,意识形态成为一项事关全局发展的关键性工作被予以重视,初步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高校应不断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加大对师生的意识形态管理力度,牢牢把握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和主动权,全力守住高校意识形态防线。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意识形态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高校不再是意识形态领域的一片净土,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讲坛上“失声”的现象也司空见惯。如果大学生无法接受正确的意识形态教育,那么就会将意识形态阵地拱手相让。

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着极其复杂的现实环境:一方面,课程的受众是一批具有较强可塑性的青年,能否在其成长成才的关键期使其保持良好的精神风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首要目标,也是衡量思想政治理论课成效的重要指标;另一方面,在意识形态斗争中,青年学生是首要争夺对象。持“冷战思维”的西方国家对我国从经济和军事上的压制转向了意识形态上的围追堵截,在精神、思想上的渗透无孔不入。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中就必须认清形势,意识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加强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从这一点上看,将精神谱系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是精神问题和历史问题,更是事关全局的政治问题。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历史中所萃取的“精神符号”是理想信念教育、意识形态教育的优秀素材。通过向大学生普及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链,唤醒其对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感知,在历史的沉浸式教育中充分领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儿,成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三、“何以融入”:精神谱系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路考量

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蕴含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国共产党事业发展壮大的精神支柱,也是促进国家富强、社会进步及个人发展的重要精神来源,因此将精神谱系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其可能性与必要性。“融入”是一个科学化、系统化的过程,既要大力挖掘精神谱系中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整体效能的元素,也要尊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规律,把握大学生的成长规律,努力寻找精神谱系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贯通点、与大学生情感思想的共鸣点,全方位、多层次地将党的精神谱系融入课堂教学、引入社会实践,借助多元载体,积极探索实现理论教学和情感培养同频共振的可行路径。

(一)确立教学理念: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课程同向同行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3]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途径就是课堂教学。因此,我们要千方百计地将精神谱系融入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充分结合精神谱系的深刻内涵和发展脉络,把握新时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加强课堂教学对学生的思想价值引领。要真正保证精神谱系中蕴含的精神内涵入脑入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当之无愧的“第一教学载体”。在“第一课堂”的主导下,还必须实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效能外溢,即其他课程也成为传播精神谱系的辅助载体,实现精神谱系的课程思政化。

第一,将精神谱系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鲜活的精神养分。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宗旨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确立信念和引导行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关键课程。作为开展德性教育的重要方式,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帮助大学生建立观察社会与世界的正确立场、观点和方法,促进其知性的发展、德性的养成、信仰的体悟。因此,将精神谱系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也正是契合了其宗旨。现有的四门主要思想政治理论课都与精神谱系有着内在联系。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中,讲述精神谱系的生成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精神相结合的必然结果,体现了物质与意识、实践与认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等的辩证关系,精神谱系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例如人民立场、实践观点、系统方法等。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我们可以深入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与精神谱系的形成的共生关系。“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8]12在理论创造的过程中,也滋生了富有时代特征的精神基因。理论的讲述不是枯燥的、空洞的,应将精神谱系融入理论普及中,使理论拥有丰富的精神情感支撑。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我们应以历史为主线、以时间为线索,将各种各样的精神形态归置于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国家解放、人民独立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奋斗征程中,让历史丰富饱满有血有肉,使课堂讲述更加鲜活生动,情理兼备。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从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的视角,在讲述精神谱系是什么、如何形成的同时,更要着眼于这些历史上形成的精神财富对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现实意义,帮助他们在人生发展的关键期塑造健康心理和高远理想。我们可以用精神谱系及其背后的人物故事阐释如何涵养道德品质、如何坚定理想信念、如何弘扬中国精神、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如何成就出彩人生等。

第二,将精神谱系融入高校其他课程,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进一步拓宽精神谱系普及的课堂教学平台。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中,既有革命时期的“壮士头颅为党落,好汉身躯为群裂”①“壮士头颅为党落,好汉身躯为群裂。”源自周文雍的《绝笔诗》。的革命精神,也有“敢为天下先”的改革建设精神,与高校各个学科门类的课程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为精神谱系的课程思政化提供了契机,也有助于营造“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氛围。在文学类、艺术类课程中,本身就有着极其丰富的思政资源。文学艺术创造旨在传递“真善美”,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缔造出一系列反映民族特性和时代特征的优秀文艺作品,尤其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反抗列强侵略和国内反动阶级压迫的斗争中涌现了一大批反映先辈先烈崇高品格的佳作,其中蕴含着饱满的精神情感,因而对于这些作品的讲授完全可以与精神谱系紧密联系,使学生感受到文艺作品背后的精神光辉。在理工类课程中,介绍课程所属行业的产生背景、发展历程及突出成就时,可以有选择性地介绍其中涌现的典型人物及其故事案例。这些人物都是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精神的当代展现,是追逐时代步伐、勇立时代潮头的先锋,这些精神包括“两路”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青藏铁路精神等,典型人物有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思政课教师应树立“课程思政”理念,配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功能,推动教学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将党的精神谱系渗透到课程教学中。

(二)创新教学模式:采用“三位一体”的立体化教学模式

“教学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妥善地选择教学方法。”[14]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大体上采取单一灌输、被动接受的模式,这一弊端与课程本身理论性较强有直接联系,也体现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教学方式处理得不恰当,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意识形态教育的一面扩大化,使课堂教学效果不佳。当前,高等院校环境趋于自由开放、学生个性趋于鲜明张扬,客观环境就促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竭力摆脱内容上的枯燥性和形式上的呆板性,创新教学模式势在必行,要使原本令广大师生敬而远之、望而生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更趋于灵活、高效、接地气。一堂课能否达到预期效果,不仅取决于授课教师是否提前做好功课,做好课程设计,在课堂上将各种教学技能运用自如、拿捏到位,更取决于学生能否发挥课堂学习的主体作用,能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围绕学习任务,积极开展思考与讨论、实践与拓展。因此,将精神谱系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采用综合性教学模式,多种教学模式多管齐下才能使学生对精神谱系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真知真行。

采用传递式教学模式,向学生传递关于精神谱系的核心概念、表现形式和价值功能,对学生完成基础知识的普及。对于精神谱系的讲述力求客观权威,要用生动但不失真实的语言讲述精神谱系中所蕴含的丰富内涵,以达到正本清源的教学目的。在课堂教学中,该教学模式应占有较大分量,让学生对精神谱系产生全面、系统的认识,能在头脑中勾画精神谱系全貌。在传递过程中,既要避免用一种机械性的授课方式从头到尾阐述精神谱系,也要在讲授过程中展现出自身坚定的政治意识,讲清楚“何为精神谱系”“何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明确概念的一般界定;讲清楚精神谱系在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阶段的具体表现,探寻中国共产党百年精神的共通点;讲清楚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当代表现形式及当代价值,探索在新时代如何赓续传承这些伟大精神。

采用研讨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对与精神谱系相关的问题、案例进行深入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选择进行研讨分析的问题应该具备以下三个特征:一是该问题具有真实性,一定是能进行讨论的“真问题”,而不是毫无意义的“伪命题”;二是该问题具有现实性,所提出的问题、选择的案例要与学生接触的环境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体现认知上的矛盾冲突;三是该问题具有导向性,提出问题的目的不仅在于解决问题,而且在于引导学生通过问题的解决领悟问题背后所要传递的价值取向。基于这三个基本条件,在精神谱系研究中不乏有价值意义的热点、焦点问题。这些问题中也有许多思维认识误区的集中点,体现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认知张力。因此,针对这些问题开展研讨有助于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真伪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精神谱系的内涵意蕴和时代价值。

采用情感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感悟精神谱系背后的精神内涵,加强对精神谱系的情感共鸣。与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不同,对于精神谱系的讲授除了一般的知识传递,还需要适度的情感渲染。情感式教学模式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情感上的升华,在帮助学生提高思想认识的基础上发挥情感教育作用,以知识的说服力、情感的渲染力增强学生的情感共鸣,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实现“情理共融”。感性往往渗透于理性中,情感式教学模式的最大特色是“寓教于情”“寓知于情”“寓学于情”,对知识赋予情感。情感式教学模式是将精神谱系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不可少的手段。精神谱系背后是有血有肉有情的共产党人创造的真实且温暖的党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思考如何用心用情,以鲜活、新颖、生动的方式呈现党史、解析党史,使精神谱系的讲授在不乏科学性和理论性的前提下更富有故事性、感染力和吸引力,让学生虽身处课堂却犹如穿梭时空置身于激情燃烧的岁月,重温红色故事,感受红色力量,经受精神洗礼。

(三)投身社会实践: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功能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5]506马克思主义区别于以往一切哲学的根本特征就在于实践性。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科学理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的高校课程,必然不能脱离于社会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青年要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头倡导良好社会风气。”[15]“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16]因此,构建正确的认知只是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初级目标,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要使知识内化于心,更要外化于行。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对知识的获取既可以来源于社会实践,又可以反哺于社会实践。

要真正实现精神谱系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切实将精神谱系中所蕴含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转化为行动力量,就必须引导大学生学以致用,积极投身于改造客观世界的社会实践中。唯有在客观实践中改造主观世界,才能使精神谱系真正扎根于大学生的精神深处,促成大学生自觉的精神养成。高校要充分利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构建实践教学的长效机制,深度挖掘红色文化基因,运用沉浸式教育使学生体悟党的伟大精神。第一,高校应充分挖掘社会人脉资源,搭建以弘扬党的精神为主题的讲座、论坛和学术交流活动等平台,邀请一些为国家与社会发展作出卓越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以自身先进事迹阐释对精神谱系的理解与感悟,与学生面对面沟通,使学生感受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第二,充分利用地方文化优势,积极开发实践教学资源,开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第二课堂”。在中国的每一片土地上都有精神谱系的缩影,革命根据地、英雄故居、烈士陵园等红色遗址都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基因。通过定期开展践行党的伟大精神的主题研学活动,开展实地探访和现场学习,学生在真实历史场景中领悟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第一大党的优良传统和中国共产党人身上所继承的伟大民族精神。第三,坚持“问题导向”,以实践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①“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源自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毛泽东反复强调“知行合一”,在《实践论》中也指出:“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4]287单一的课堂教学并不能完全解决学生的疑惑,只有让学生积极将问题带到实践中才能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要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所涉及的实际问题、疑难问题转化为调查研究的主题,让学生贴近社会现实,通过亲身经历的考察调研探寻精神谱系的传承与拓新。

猜你喜欢
谱系理论课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神族谱系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百年大党精神谱系的赓续与文化自信
王锡良陶瓷世家谱系
再论东周时期铜簠的谱系和源流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