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文本的机译与人译:差异及对策
——以《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一)》为例

2022-03-18 03:02余静良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木匠译本主语

余静良

(江苏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重庆对外经贸学院外语外贸学院,重庆 401520)

自20世纪40年代美国科学家Weaver提出机器翻译的构想以来,机器翻译历经挫折,如今已取得长足进步。2013年,神经网络机器翻译(Neural Machine Translation,NMT)模型问世,标志着机器翻译译文质量实现了“质”的飞越。2016年,谷歌正式推出“谷歌NMT”,并迅速得到广泛应用。如今,随着人工智能(AI)等技术的迅猛发展,机器翻译也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目前,国内外人们对有关机器翻译、译前编辑与译后编辑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政治、新闻与科技类文本,研究内容多聚焦于机器翻译译文质量评估、机译错误类型统计分析、译后编辑能力研究及机器翻译译后编辑伦理问题等,而对有关文学文本机器翻译研究的成果寥寥无几。究其原因,即人们将文学文本的翻译视为人工翻译的最后一块“宝地”,将文学文本陌生化、差异化的文化特性视为机器翻译的“绊脚石”。

《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一)》(以下简称“《散文选(一)》”)[1]的作者为中国当代著名翻译家张培基先生。该书甄选中国现代散文佳作五十二篇,原著均出自“五四运动”以来部分名家之笔。书中各篇均为汉英对照,并附以详细注释及对原作者的一些必要简介。对翻译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如语言难点、翻译策略、历史背景等,编译者也作了相应的分析与讲解。

鉴于此,本研究将利用Google在线翻译平台,摘选《散文选(一)》中部分散文进行机器翻译,并对机译本与张译本进行对比分析,以期探寻两译本间的差异,根据差异提出相应对策,从而缩小文学文本机译与人译的差距,提高机译质量,拓展机译的应用空间,为文学文本机器翻译研究提供初探经验与有价值的参考,为中国文学“走出去”提供新的研究视野。

1 文学文本机译与人译的差异

文学翻译作品的风格是译者风格与作者风格辩证的有机结合产物[2]。《散文选(一)》中所收录散文均出自“五四运动”以来文学巨匠之手。书中译文风格隽永、用词考究,最大程度再现了原文的风格,同时又不失译者独到的理解与特色风格,可谓经典文学的再现佳作。而机器翻译虽然具有成本低、效率高的特点,但由于基于类似的记忆库与术语库,导致译文同质化、译者的翻译风格单调、缺乏多样性和创新性[3]。因此,机器翻译译文与人工译文仍在主语选择、情感传递和形象建构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1.1 主语选择的差异

吕叔湘[4]指出:“汉语里可以不用人称代词的时候就不用;即使因此而显得句子结构不完整也不搞形式主义。”可见,汉语的特点之一即为“隐藏”人称代词。

由于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因而英汉两种语言在主语选择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英语每个句子中必须包含一个主语,且往往使用客观的“物”做主语;而汉语句子中主语则可省略,亦或选择主观的“人”做主语。因此,在进行文学文本汉英翻译时,应当选择合适的成分作为句子的主语。

例1.原文:要知在艰难的国运中建造国家,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1]4

人译:The greatest joy of life,mind you,is to build up our country during its most difficult days.[1]4

机译:It is important to know that building a country in the difficult national fortune is also the most interesting thing in life...

该例选自《散文选(一)》中《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一文。该文作者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李大钊。文章阐释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及中国革命面临的艰难挫折。

原文中,前半句为该句的主语,而后半句则为该句的谓语和宾语成分。很明显,作者在此是为了强调“人生最有趣味的事”,而“在艰难的国运中建造国家”是作者希冀完成的使命。因此,人译本中,将“人生最有趣味的事”作为主语置于句首,将“要知”译为“mind you”,从而更好地从“人生最有趣味的事”过渡至“在艰难的国运中建造国家”这一最终目标。而在机译本中,Google在线翻译平台选择将“It”作为形式主语,并采用“It is...that”的强调句型,将“在艰难的国运中建造国家”作为该句真正的主语,不仅不符合作者着力强调的内容,且句式冗杂,重点不突出,无法与原文句式与作者意图形成较为完美的契合。原因可能在于,Google在线翻译平台仅基于记忆库与语料库的手段对原文进行翻译,并未透彻理解原文创作背景及作者所强调的内涵。因此,机译本与人译本在主语选择层面产生了相应差异。

1.2 情感传递的差异

作家在进行作品创作时,往往借助正面与侧面描写的手法,辅以语言、心理、肖像、神态和动作描写,从而表达相应的人物情感。

近年来,机器文学写作一度走红,引发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与热议。机器创作的诗歌、散文、小说与戏剧似乎已能与人类创作的文学佳作相媲美,机器貌似已具备人类所拥有的情感、意识、精神等高级认知活动,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尽管AI在自然语言处理和情感分析方面取得了进展,但人工智能驱动的文学语言翻译还是没有达到人类的理想状态[5]。原因就在于,翻译充满复杂性及不确定性,这决定了无论机器翻译如何更新迭代,都无法完全替代译者的角色和抹杀译者的价值。因此,有必要通过实例分析对文学文本机译与人译在情感传递方面存在的差异及原因进行探究。

例2.原文:我两三回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1]47

人译:I repeatedly tried to talk him out of it,but he only said,“Never mind!It won’t do to trust guys like those hotel boys!”[1]50

机译:I tried to persuade him two or three times not to go;he just said,“It doesn’t matter,it’s not good for them to go!”

该例选自朱自清的《背影》一文。该篇散文是朱自清影响最大的抒情名篇之一。作者透过朴实的文字,把父亲对儿女、子孙的爱,表达得深刻细腻、真挚动人,从而呈现出父亲对子女的关爱与呵护之情。

该段是作者父亲决定亲自送其离开火车站前的场景。原文中,父亲由于不放心茶馆等人对其的照顾,便坚持送其离开火车站,并表示“不要紧,他们去不好”。实际上,这里的“好”并非等同于“好坏”层面的“好”,而是为了表现出父亲对茶馆等人的不信任以及对作者的担忧之情。因此,人译本通过使用“never mind”“trust”“guys like those hotel boys”等词和表达法,表现出父亲对儿子独自出门远行的担忧,进而烘托出父亲对儿子的关心、爱护与不舍之情。而机译本则完全根据字面意义,将“他们去不好”译作“it’s not good for them to go”,并未使用类似人译本中的“trust”等词,从而也未能将原文中父亲对作者的担忧与关爱之情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原因可能在于,基于自然语言处理与神经网络的机器翻译对人类语言的词义多义性及模糊性和人类情感、意识等的处理技术尚未成熟。未来,机器翻译技术应朝着这些方向继续发展,以实现机器翻译技术的不断更迭与完善。

1.3 形象建构的差异

形象指“群体象征系统”或“群体标记”,它既可能指政治形态上的国家或民族形象,亦可以指一些较小的次属文化群体形象[6]。翻译作为跨语言、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是建构个体、群体、民族乃至国家形象的重要手段和载体。

作家往往通过心理、语言和动作等描写,在作品中塑造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译者在翻译文学文本时,应灵活运用相关翻译策略,对原文中的形象进行改写或保留,从而在译文中建构出相应的人物形象。然而,无论机器翻译采用哪些方法,均难以对源文本中主人公的语气与情感进行复刻和再现。因此,若要求机器翻译结合原文的写作手法和人物的语气、情感等因素,于译文中构建人物形象,难度之大,堪比“上青天”。

因此,应基于文学文本,利用Google在线翻译平台,对机译本与人译本中人物形象建构的差异及原因进行探析,进而提出相应对策,为文学文本机器翻译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例3.原文:他说到这里就埋下头,用力在木板上推他的刨子,木板查查地响着,一卷一卷的刨花接连落在地上。[1]63

人译:Thereupon,he bent his head and forcefully pushed his plane over a plank,the shavings of which fell continuously onto the ground amidst the screeching sound.[1]67

机译:When he said that,he buried his head and pushed his plane hard on the wooden board.The wooden board rang,and rolls of shavings fell on the ground one after another.

该段出自巴金的散文《木匠》。该篇是一篇传记体回忆性的散文,描绘了昔日作者自己与木匠老陈的点点滴滴,抒发了自己对旧时苦难百姓大众的同情与悲悯之情。

该例叙述的是作者和木匠老陈坦白了自己想做木匠的想法以及老陈说完劝说与警告性的话语后所表现出的反应。原文通过使用“埋下头”“用力”“推”“查查地”“接连”等词,对木匠老陈回忆起自己父亲离世原因后的一系列动作进行了刻画,从侧面映衬出木匠老陈的心情起伏变化,进而建构出对父亲不舍、充满追思而又无奈之情及敬业的木匠形象。人译本通过使用 “bent his head”“forcefully”“continuously”“the screeching sound”等词,将原文中对父亲不舍、追思及无奈的木匠形象在译文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木匠老陈的形象顷刻间跃然纸上、活灵活现。然而,对比发现,机译本使用了“buried his head”“hard”“rang”“one after another”等词汇与表达法,相较于人译本所选词汇与表达法,表达力度相对欠缺,并未能将原文中木匠老陈无尽的悲伤、不舍、追思和无奈之情完全展现出来,因此,木匠老陈的相应形象也并未得以充分建构与彰显。可见,人译本在文学文本人物形象建构层面仍大大超越机译本。究其原因,这可能与机器翻译无法精准捕捉人类的思维、意识与情感等因素有关。

2 应对机译与人译差异的对策

由于Google等神经网络机器翻译系统在辨析一词多义与模糊语、理解人类思维、情感等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因此,在翻译较有创造性和陌生化较大的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作品或者语义比较模糊的文本时,机器翻译的表现仍然差强人意[7],与人工译文存在较大差异。鉴于此,应基于文学文本机译与人译的差异及原因提出相应对策,从而为提升机器翻译译文质量、弥补机译与人译间的差距,为文学文本机器翻译研究及中国文学“走出去”提供新的研究路径。

2.1 做好译前编辑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译前编辑是指在机器翻译之前对需要翻译的文本或文档进行有针对性的修改编辑以提高机器翻译产出的质量[8]。译前编辑能使源语在不改变语义的基础上,使源语的语言结构更易于机器翻译识别、分析和转换,是译文质量提高的前提之一[9]。此外,有效的译前编辑还有助于提升译后编辑效率,实现人机交互健康发展。

译前编辑主要包括三点:第一,人工干预源语语篇的顺序和结构;第二,降低源语语言的结构复杂性;第三,提升语篇的程式度[9]。因此,在对文学文本进行机器翻译前,应根据文本特征做好译前编辑工作,从而为机器翻译译后编辑提供高质量的产出译文,提升人机协作效率,实现人机交互最大化。

2.2 优化翻译技术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人工智能时代技术发展速度惊人,随着人工智能、神经网络、深度学习技术不断融入,翻译技术从最初基于规则的机器翻译发展到依托云技术、大数据的神经网络机器翻译,小至手机的翻译APP大至翻译行业乃至语言服务领域中的云翻译,翻译技术不断推陈出新,迭代更替[10]。

然而,由于机器翻译术语库及语料库更新滞后、机器对人类模糊性语言和一词多义现象的识别与处理亟待加强等问题仍较为突出,翻译技术距离人类预期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因此,应基于特定的应用场景,从四个方面加强翻译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第一,加强产学研融合发展;第二,多流程与多渠道整合;第三,提高兼容性、拓宽适用性;第四,提高协作化,提升翻译效率。

在未来,翻译技术应当把握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新趋势,注重学科交叉融合发展,优化翻译技术,探索人机耦合新的可能,从而赋能在线翻译平台,不断提升机器翻译质量,满足语言服务行业发展需求。

2.3 机器翻译与译后编辑深度融合

所谓译后编辑是指根据特定的目的对机器翻译的原始产出进行加工与修改的过程,包括更改翻译(语言)错误、提高机译产出的准确性与可读性等[11]。与传统的人工翻译相比较,译后编辑能够缩短翻译周期,提高翻译交付效率,减少译者的认知努力。借助译后编辑,机器翻译比传统人工翻译大大提高了生产力。同时,美国卡门森斯咨询公司(Common Sense Advisory)的《2016全球语言服务市场报告》显示,2016年机器翻译译后编辑业务占整个语言服务行业市场的3.94%,有25.39%的语言服务供应商提供译后编辑服务,并认为该项服务前景光明[12]。因此,翻译自动化用户协会(TAUS)预测,译后编辑“有可能在未来五年内取代翻译记忆技术成为翻译行业的首要生产环境”[13]。可见,译后编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译后编辑人员应基于人机交互理念,发挥人工译者独特优势,依据文本类型、机器翻译译文质量高低及客户需求,选择对机器翻译产出译文进行轻度译后编辑(light post-editing)或完全译后编辑(full post-editing),从而提升翻译译文质量,真正实现人机交互的良性、生态发展。

3 结语

本研究基于Google在线翻译平台,节选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一)》中部分散文进行机器翻译。通过对比分析张译本与机译本发现:两译本在主语选择、情感传递与形象建构三个层面存在差异。针对上述差异及原因,本研究提出三种对策:做好译前编辑、优化翻译技术及机器翻译与译后编辑深度融合。

希望本研究能为提升机器翻译质量与效率、弥补机译本与人译本之间的差距和促进人机交互健康、有序发展提供参考,丰富文学文本机器翻译研究成果,为探索文学文本机器翻译的可能性及中国文学“走出去”提供新的研究视野与路径。

猜你喜欢
木匠译本主语
主语从句用法“大揭秘”
木匠身影
葡语中零主语的语义功能分析
消除隔阂,呈现新面孔
木匠手中的诗情画意
《佛说四人出现世间经》的西夏译本
《通玄记》的西夏译本
谭木匠
木匠的门
《孙子兵法》俄译本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