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翻译平台的跨文化交流探析

2022-03-18 02:58余亮妹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武侠网络文学跨文化

余亮妹

(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 福建·福州 350002)

作为一个在美国发起的网络文学翻译平台(https://www.wuxiaworld.com/),“武侠世界”(Wuxiaworld)的创建源于赖静平的中美文化交流理想。 三岁便随父母移居美国的赖静平在成为美国国务院的全职外交官后,有意发挥本职在中美文化交流领域实现自我。 然而,个人的武侠兴趣使他最终转向了中国网络文学翻译事业,这不能不说是赖静平的侠义理想与初心回归。 在他看来,“武侠世界”以中国网络文学中的新鲜感引发阅读快感,是一种渐进式的文化亲近,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最佳切口之一。[1]除了有其他网络文学翻译平台的共有特点之外,2014 年他在美国发起的“武侠世界”在发展潜力与竞争力方面亦表现出它的典型性。 它是由海外读者主动推动,是需求拉动下的产物,而非“一厢情愿”的文化输出。 同时,平台上的主要译者“多为华裔、新加坡人、精通汉语的美国人”,[2]99-100具备一定的跨文化经历。 Alexa 数据显示,2021 年11 月3 日“武侠世界”在全球网站的排名是3866,与90 天前相比下滑了592 名, 过去30 天的受众主要集中在美国(44.7%)、印度(10.7%)及澳大利亚(7.1%);2020 年9 月27 日的整体排名是2107, 与90 天前相比下滑了198 名,受众主要集中在美国(33.6%)、韩国(16.4%)及印度(5.3%)。[3]该平台前三年的发展可谓势如破竹, 截至2018 年已经是全球最大的网络玄幻小说翻译平台。 但从2017 年韩国流行网络小说的加入到如今的访问量下滑迹象来看,“武侠世界”的今昔及其未来都值得借鉴反思。

一、“武侠世界”个案研究

“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民间文学,主要是网民在电脑上创作,通过网络发表,在创作过程中不断得到读者反馈, 随时修正并具备出版潜质的原创文学。[4-6]目前,针对“武侠世界”的个案研究主要集中于发展过程、武侠内涵译介、受众接受传播等方面。从发展过程来看,赖静平认为“武侠世界”之所以起步良好正是因为美国没有连载小说,也没有成熟的网络文学体系,但要从小众到主流就需要在网文的内容结构、出版渠道及读者审美上进行调整。[7]而网络小说的版权问题及阅文集团旗下的 “起点国际”竞争无形中也倒逼着 “武侠世界” 产业化发展,如2018 年6 部韩国网络小说英译本的上线、与亚马逊阅读平台的合作等。[8]这就打破了“武侠世界”原来依靠捐赠、打赏、广告等随缘的发展模式,开启了市场化的运营模式。

“武侠世界”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中国网络文学所承载的中国文化特性(即“中国性”),而要成功传达这种特性就需要网文的“网络性”配合。 夏露认为中国元素与网络特性的配合促使中国网络小说成为一种文化产业;这需要发挥网络的开放性及共享性,并为中国元素渗透找到读者兴趣点依据。[9]而传播的“在地化”建构则是网文的未来发展可能与趋势。[10]有效的“在地化”发展离不开Wuxiaworld 的中国武侠精神内核。 然而,“武侠世界”却一直没有翻译那些中国底蕴较浓厚的作品,比如武侠精神所持的“舍身取义、公平正义、人道主义精神”等。 武侠精神内核是Wuxiaworld 跨文化传播生命力的重要标志,[2]103而对文化内核的“在地化”交流是“武侠世界”应对商业化浪潮的前提与基础。

“武侠世界”翻译平台是武侠文化或武侠精神向世界性转化的个性化路径,受众的期待与反馈集中反映了它的传播效果。 薛杰夫通过在Wuxiaworld和Gravity Tales 等网站、 网络论坛以及Discord 交流区发放问卷了解到,来自多国的受众对中国网络文学持相对正面的评价,但负面的评价中“套路的”(Stereotyped)占了62.33%,即剧情及角色设计方面的“同质化”。[11]邱冬胜集中调查研究“武侠世界”在北美的传播也发现类似传播内容单一的问题,认为缺乏“创新性”直接会影响到读者黏性,而Wuxiaworld 平台上韩国轻小说的出现隐约有与中国网络小说分庭抗礼的势头。[12]显然,“武侠世界”的交流理想、实际交流内容及受众期待之间存在不小的矛盾与偏差,但目前针对“武侠世界”的跨文化交流研究仍有很大的探讨空间。

二、跨文化交流维度

跨文化交际着重强调个人作为所属文化群体一员与不同的文化群体及不同的文化成员之间相互交换信息、相互沟通、共同建构意义和身份的过程。 Coser 立足社会学,提出矛盾是对立双方不惜以破坏以致伤害对方的方式, 在价值、 稀有地位、权力、资源等方面的斗争,是个体或群体因社会生存或发展的竞争关系而引起的。[13]可见,产生交流问题的原因包括文化、价值观、思维方式、资源、利益、领地、威胁感等方面,是物质与心理交织的复杂斗争过程。 跨文化交流问题作为社会交往的一种,突出心理矛盾激化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不顺畅关系。

“武侠世界”在异域文化交流中所面对的跨文化交流管理问题在于,如何在充分发挥“网络性”的同时平衡好网文的“中国性”与平台的“消费性”关系。 而其文化交流中的网络属性也决定了“文化”不光是原因, 还可以被理解为网络平台交流的结果(culture as consequence),①毕竟网络平台/媒介也在不断地丰富、更新文化的内涵。 戴晓东评述丁允珠和约翰·G·欧埃特塞尔的跨文化交流管理理论,认为它是“基于文化之上的情境理论模型”[14]152。 交流不畅源于双方文化价值定位的不同,交际目标的矛盾与偏差因而产生, 表现为不同的文化模式,其化解途径主要在于对跨文化交流管理能力的掌握。[14]163-164 鉴于群体差异或矛盾的个体属性特点,[15]该理论的可行性主要在于它揭示了“价值与行为的双向互动,动态地考察文化差异与文化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14]164。

具体而言,交流不畅首先是受到双方基本价值观差异的影响,而与价值观相关的因素又会影响到群体间的界限、交流目标评估等情境因素,这都决定了交流双方对冲突所采取的方式、解决技巧等过程因素,可以说,交流管理最终是否成功取决于得体性、有效性、满意度和建设性等指标;同理,交流管理的结果又影响到文化价值定位及其他各方面。研究将结合跨文化交流管理理论的主要观点和基本逻辑分析由赖静平发起的Wuxiaworld 平台并根据其个人为代表的“武侠世界” 群体与美国受众群体的文化交流过程对模型进行情境性分析评估。

三、跨文化交流管理分析

“武侠世界”的发起者以在美国的华裔或亚裔为主, 他们的双重文化身份是平台发展的天然优势。 他们对个体主义文化价值观较适应,能够就中华文化传播过程中出现的跨文化交流问题作出较理性的判断,但由于“武侠世界”与受众之间的消费关系导致它在交流问题判断面前也会存在很强的非理性倾向。 “武侠世界”以受众关系为先,在价值观认同差异中一再拖延甚至搁置交际内容中的“中国性”,形成受众关系优先的交流问题目标评估。

交际双方在交流目标评估上涉及内容、关系与认同三个问题。 内容上的交流障碍主要指Wuxiaworld 平台在缺乏创新性的情况下还在平台上推出韩国轻小说, 这一方面反映了平台自身发展的矛盾,另一方面,这种“让步”不见得符合所有受众的需求,尤其对那些被中国文化、武侠精神所吸引进而关注“武侠世界”的受众来说更是如此。 “武侠世界” 与受众的互动关系终将因为它的 “同质化”及“中国性”弱化而失去特性和竞争力。 “武侠世界”的初衷是增进中国与美国及其他国家的民间互动,意在使其他文化了解、理解中国文化,而主动接触并会继续由衷支持Wuxiaworld 平台的受众可能更倾向于接受它所传递的文化信息。 必须承认的是,“武侠世界”虽还未能触及中国核心文化价值观,但对于西方受众来说,它做了有效的文化铺垫。 然而,这种关系基础并没有带动“武侠世界”在中国文化、武侠精神内核方面的深入传播。 就文化角度而言,原因可能在于平台组织者本能地从集体主义文化价值观出发, 在面对交际内容与受众关系的矛盾中,选择受众关系优先、 交际内容次之的道路。 比如Wuxiaworld 平台有意识地逐渐增加网络文学中的“中国性”,但面对受众接受中的“排异”反应、市场消费浮躁等因素,他们选择了关系优先而非在稳定关系的同时探索和试验中国内核文化交流的“在地化”发展。 这是“武侠世界”的选择,它在商业化的压力下默认了“消费性”对平台生存的优先价值。

正因为对受众存在很强的情感依恋关系,交流问题的解决方法则被降为其次,这是一种偏妥协的互动模式。 有双重文化背景的管理员和译员能够适应一元时间观的文化处理方式,其跨文化交流管理能力从受众反响角度来说表现出了一定的得体性、有效性和满意度。 但从强调双赢的建设性维度看,“武侠世界” 与美国受众的互动中明显还没达到真正的双赢,基本还是以“一厢情愿”的受众“受益”或“迎合”为主。 双方的交流因而还没有真正地出现新的思想、新的计划、新的动力及新的努力方向。

总之,“武侠世界”在中国网络文学翻译的跨文化交流中其原有的“中国性”特色因“网络性”和“消费性”而逐步褪色。 面对交流阻力的解决方式则是在网络文学广度上谋求缓和,比如引入韩国题材的网络文学翻译来丰富受众阅读选择范围。 面对“中国文化及价值观”传播障碍问题,“武侠世界”不是选择去深入挖掘发现精进渠道, 而是有意识地回避。 这背后的原因可能有:一是平台生存迫切超过了交流初心;二是“武侠世界”的选择反映了平台在文化市场竞争中的中国文化自信与自觉需要进一步加强;三是“武侠世界”对平台交流中“文化”内涵认知的偏差导致交流问题管理效率不高甚至有违交流初心;四是草根发起的网文翻译平台缺乏中国文化交流的专业合作与指导。

结 语

跨文化交流管理理论有其应用的普遍性和局限性。 就本研究来看,面子文化维度在多数情况下是一种很本能的社会反应,不同文化只是丰富了面子的呈现方式,因而不对“武侠世界”进行该维度的分析。凭借理论模型的剖析也发现了Wuxiaworld 翻译平台的一些问题,如陷入中国核心文化转码瓶颈不求精进;内容同质化,缺乏创新性;有错失铁杆受众和违背平台初心的风险等。 这些问题再次印证了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武侠世界” 未来的竞争力仍在于它的“中国文化内涵”。

要更好地进行跨文化转码就不能仅仅满足于“武侠世界” 现阶段所培养的草根圈、 亚文化兴趣圈,而是要引入孔子学院等文化智库。 通过智库投入,调和“中国性”与“网络性”和“消费性”之间的关系。 虽然在体系庞大的文化交流中网络文学只是其中一小环,但“武侠世界”作为中国文化的载体,其网络性及民间文学性有其交流的便利性。 与网络属性并行的商业化大势促使文化内涵被不断拓展,而要延续原有文化交流初衷就需要立足自身优势发展周边产品、提供翻译服务、与其他翻译组织合作共赢、借助广告等方式尽量不被商业过度裹挟,坚持中华文化内核交流初心彰显中华文化魅力。

注释:

①引自于海青2020 年11 月在学术志平台就题为TikTok and Platform Geopolitics 的主旨演讲,会议主题为“平台、技术与传播研讨会”,主办方为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

猜你喜欢
武侠网络文学跨文化
武侠风
嘿!这才是武侠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对待网络文学要去掉“偏见与傲慢”
网络文学竟然可以这样“玩”
揭秘网络文学
武侠影后郑佩佩
武侠教室
网络文学的诞生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