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用好疫情防控资源的价值与路径

2022-03-18 03:37敬官旭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抗疫话语防控

敬官旭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1331)

2020年初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冲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同抗击疫情,从整体上有效控制了疫情扩大蔓延。疫情防控是当前重大的社会现实问题,尽管疫情对社会发展造成冲击,但是“中国的抗疫斗争,充分展现了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担当”[1]。这场生动的社会实践极大增强了人民的自豪感和凝聚力。疫情防控蕴含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具有重要的育人价值,将疫情防控精神内容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运用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性。

1 疫情防控资源对讲好高校思政课的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2]高校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只有主动拥抱社会现实,充分挖掘和利用社会现实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及时融入时代鲜活的现实素材,才能引领学生与时代同频共振,培育青年一代的国家民族情怀和现实责任担当。疫情防控实践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现实素材,抗疫精神、抗疫故事、抗疫成效都可以成为思政课教学可利用的宝贵资源。

1.1 抗疫精神蕴含丰富内涵,有助于拓展思政课教学内容

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体中国人民,齐心协力、共抗疫情所展现出的精神风貌的凝练总结,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生命至上体现了尊重生命、善待生命的价值立场,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和价值追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为了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我们什么都可以豁得出来!”[1]举国同心表现了全国人民在疫情面前齐心协力、同甘共苦的精神风貌与团结伟力;舍生忘死体现了中国人民在灾难面前勇敢向前、不怕牺牲,敢于同病毒、疫情作殊死斗争的顽强意志;尊重科学体现了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大胆开拓的精神品格;命运与共体现了中国开放合作、和衷共济的态度与担当。伟大抗疫精神既是对民族精神和革命精神的传承与弘扬,也是对时代精神的拓展与丰富,属于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单从伟大精神的角度来说,其本身就是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之一,在“思想道德与法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中均有直接体现。从更广泛意义上的内容来说,伟大抗疫精神所涉及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原理、人生理想信念、道德规范与法治意识、制度与治理优势以及疫情防控形势政策等,则覆盖了高校思政课各门课程中的诸多内容。所以,将伟大抗疫精神相关内容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既能够丰富和拓展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社会视野,增加课程教学的思想深度、政治高度和理论温度,又能使思政课在关注生动鲜活的社会现实中,发挥好铸魂育人的重要作用。

1.2 抗疫实践提供案例素材,有助于提升思政课教学亲和力

抗击疫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一场伟大的人民战争,在伟大抗疫精神的旗帜下,汇聚了无数令人动容的抗疫事迹。如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抗疫,关心和保障民生,组织和号召党政军民学共抗疫情;全国19个省份对口支援湖北抗疫,实现一省包一市,全国各地医疗队伍集结湖北,共同并肩奋战;在全国亿万人民见证下,仅用十几天就建起两座大型临时医院;郑州全员核酸检测,仅用6小时就完成1 260万人的核酸采样;广大党员、干部、人民子弟兵冲锋在前,大量医护工作者、城乡基层工作者、志愿服务者、快递员,他们舍小家为大家,坚守岗位、不计得失、不畏牺牲,共同书写许多动人事迹。这些抗疫事迹与大学生的真实感知和切身体验具有极强的关联性,因而也是最鲜活的思政课教学案例素材。将抗疫事迹整理成丰富生动的案例故事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有助于避免思政课教学落入从理论到理论干瘪说教的俗套,铿锵的抗疫话语、熟悉的抗疫人物、感人的抗疫故事,使学生感受到思政课的思想理论,并非高高在上、遥不可及,而是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英雄人物、伟大事迹就在身边,自己也可以成为心中伟大的样子。

1.3 抗疫成效彰显治理优势,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觉自信

疫情出现后,党中央果断决策,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从医疗力量调度、抗疫物资保障到社会秩序管控、民众心理安抚,都充分展现出了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评价说:“中方行动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世所罕见,展现出中国速度、中国规模、中国效率,我们对此表示高度赞赏。”[3]经过共同努力,我国仅用3个月左右的时间将武汉乃至整个湖北疫情都控制了下来,并且取得了全国抗疫斗争重大战略成果。目前,我国疫情整体呈现下降态势,新冠疫苗接种总人数超过12亿人,覆盖人数和全程接种人数分别占全国总人口的91.42%、88.01%[4]。尽管全球疫情形势仍然严峻,但是我国新冠感染率和死亡率却保持全球最低水平,是全世界疫情防控工作最成功的国家之一。抗疫显著成效充分彰显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及国家治理效能的明显优势。比如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优势,保证了疫情防控政令统一、上下一致。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优势,坚持疫情防控与民生保障两手抓。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坚持疫情防控全国一盘棋,调动和汇聚各方力量,从而形成战胜困难的集中优势。抗疫取得的显著成效,以及彰显的制度和治理优势,极大地增强全国人民战胜疫情的信心,如果能将其有效融入教学当中,将会使学生更加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拥护,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2 运用疫情防控资源讲好高校思政课的四维路径

思想政治工作要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也必须聚焦学生,“全面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5]。一般认为,认知、情感、意志、行为是人的心理机制结构的四要素。人的思想行为转化过程就是知、情、意、行综合作用的过程。学生认知是否正确,情感是否被充分调动,意志是否坚定,行为习惯是否良好,这些都会成为影响思想行为转化的重要因素。因此,运用疫情防控资源讲好高校思政课,应聚焦学生思想行为转化的知、情、意、行四个维度。

2.1 晓之以理:以抗疫实践体现的思想理论增进学生认知

认知是人对外部事物的认识和理解,是形成内在思想观念、实施外部行为的前提和基础,正确的行为必须以正确的认知为前提。高校思政课教学首先就涉及到对教材理论的阐释,使学生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问题。将疫情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就是要用抗疫生动实践事例去增强理论的立体感,用抗疫现实事例印证理论的透彻性,最终增强理论的说服力,让学生形成正确的理论认知。

高校思政课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由于教材要求理论表达的准确和逻辑结构的严密,因而在呈现形式上具有高度概括性和学理性,从而使理论不可避免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对于学生来说,这些理论尽管时常在不同的场合被反复提及,但是由于他们缺乏对理论内容的直观体验,以及社会经验和人生感悟的欠缺,致使学生对理论产生了距离感,甚至对课程学习产生排斥感。思政课教师要做的是对教材理论内容进行“解码”,以学生能够听得懂的方式呈现出来。抗疫生动实践为教师“解码”理论提供了最鲜活的现实素材。例如,在讲到“坚持党的领导”的理论知识时,绝大多数学生都知道党的领导的正确性,但是对“什么是党的领导”以及“为什么要坚持党的领导”却不明其理,教师如果仅仅从字面宏观角度展开,学生很难进行把握。当教师引入抗疫实践中党中央如何准确研判、科学决策、周密部署,各级党组织如何发挥组织动员和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如何发挥先锋带头作用时,就能为学生呈现一幅党领导抗击疫情的生动画面,在抽象理论与现实生活之间搭起一座沟通桥梁,使党的领导这一理论变得立体生动起来,学生也更容易透过教师的这种“现实解码”,将坚持党的领导内化为自身的稳定认知。

2.2 动之以情:以抗疫话语独特的亲和力量激发学生情感

促成学生思想行为转化,只有理论认知还不够,还必须发挥情感的激励作用。情感对人的认知对象选择和信念意志的强化会产生重要影响。只有激起学生内心的波澜,调动学生的情感,增强学生的情绪体验,使学生对知识理论认知产生积极的情感倾向,才能加速思想理论的内化过程。话语是最常见的教学表达方式,教师在教学中一句富含哲思的话语,甚至一个师生所熟知的热点词汇,都会对学生内心情感产生持久触动,因为这些话语的背后,往往蕴含着感人的故事、真挚的感情、深刻的道理或者硬核的力量。通过转换教学话语,创新教学话语表达,增强思政课教学亲和力,是引发学生在情感上共鸣的重要途径。

在全民抗疫的实践中,出现了许多非常形象、生动的话语。它们有的是铿锵有力的口号,有的是对抗疫群体的贴切称谓,有的是温情朴实的表达,有的则是幽默的宣传标语。教师在教学中恰当地吸收运用,对学生情感上的触动会产生积极效果。一是巧用激励式话语。教师在教学中讲解抗疫精神和讲述抗疫故事时,可以适时引入一些形式精巧、观点鲜明的激励式话语,如“我是党员我先上”“疫情不退我不退”“全国人民都为热干面加油”等,利用这些话语的引领性和鼓动性调动学生情感。二是善用柔情式话语。在抗疫中,一些温情话语朴实真诚,同样也能触动人心。如“哪有什么白衣天使,不过是一群孩子换了一身衣服,学着前辈的样子,治病救人、和死神抢人罢……”“非典时期你们保护了我们,今天换我们来保护你们”,道出了青年一代的成长和对社会的责任担当,体现了两代医护工作者不畏艰险、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在教学中恰当地使用这些抗疫话语更容易在情感上打动学生,使他们意识到,他们即将走上工作岗位,担负起属于他们一代的责任。三是活用幽默式话语。在抗疫中,有一些鲜活、幽默的话语表达,有的吐槽中国硬核实力,如“千万网友变身云监工”;还有的是宣传防疫,如“我宅家,我骄傲,我为国家省口罩”“宁把脑袋睡扁,绝不外出冒险”。这些幽默话语既体现了全国人民同心协力、共抗疫情的大局意识和团结精神,也体现了中国的制度优势和所展现出的强大实力,使学生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在欢笑中油然而升。

2.3 强之以意:以抗疫模范具备的示范作用强化学生意志

意志是人在伴随着情感的认知基础上,确定目标方向,并自觉趋向于目标实现的心理活动过程。情感的确能够对包括认知在内的实践行为产生调节作用,但是这种调节比较感性抽象,容易变化并且不够稳定。意志则往往更加理性具体,是一种更为稳定的支配力量,只有当人的意志形成,才能在意志的影响下产生行为动机和实施行为。思政课教学需要通过正确的教育引导,坚定学生人生的奋斗方向和理想目标。社会中的先进模范人物或者具有高超的技艺,或者具有高尚的品德,他们能够影响带动更多普通大众,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思政课利用好先进模范人物,为培养塑造学生坚定的意志提供样本参考。

全民抗疫中涌现出一批先进模范人物,他们的先进事迹和光辉形象是思政课程育人最好的范例。如84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时隔17年后再次披甲出征,一路逆行,登上去武汉的火车;身患渐冻症的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舍下被隔离的妻子,忍着巨痛连续奋战在抗疫一线;年逾古稀的中医药专家张伯礼,刚接受胆囊摘除手术后三天,就投入到抗疫一线中;快递小哥汪勇,凭一己之力,拉起一张服务3 000多名医护者的后勤保障网,义务为他们提供送餐和接送服务。这些模范人物在社会中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他们的故事在学生中广为流传,具有良好的认知基础。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通过案例故事、播放视频、创设情景讨论等形式,将学生引入英雄模范人物的内心世界,感悟他们的人格和情怀,让学生在“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的赞叹中,强化学习榜样,坚守心中信念信仰的意志品质。

2.4 导之以行:以明辨抗疫斗争的现实问题引导学生行为

行为是思想观念的外显,是思想道德素质的客观呈现。人的思想道德水平如何,最终要通过人的持续外部行为来评判。并且人的行为尤其是社会实践行为又是获取知识经验,形成思想道德素质的主要手段。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最终是为了育人,塑造正确思想、培养健全人格。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不仅重视理论上的学习,还重视实践中的养成,重视知与行统一的过程。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传导主流意识形态,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6]。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思政小课堂链接社会大课堂。教师在讲授理论的同时,遵照社会现实问题,对学生的困惑给予积极回应。

在疫情防控中,国内外舆论中时常会出现一些错误的言论观点,容易对正处于思维成长发展阶段的青年学生造成不良影响,使部分学生在思想上产生疑问和困惑。例如病毒溯源问题、疫情防控与权利保障问题、如何科学防疫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实践教学的形式,针对这些错误言论观点,结合学生情况设计具有可探讨性的话题。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抗疫人物访谈、抗疫社会调查、抗疫话题辩论等实践活动,使他们在调查、讨论、辩论中,进一步认清这些错误言论观点背后所反映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学生的自主探究与教师的正确引导相结合,既澄清谬误,辨明是非,又为学生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锤炼行为习惯和意志品质指明了方向。

3 结语

目前新冠病毒仍在不断变异演化,疫情走势也有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常态化防控疫情的工作仍将持续下去,局部地区同抗疫情的生动实践仍在不时涌现,不断为疫情防控这堂“大思政课”提供丰富的素材资源。高校思政课教师既要立足课堂教学,又要关注社会现实,要坚持从学生实际出发,在把握知、情、意、行的演化规律中,将生动鲜活的疫情防控资源融入教学过程,不断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猜你喜欢
抗疫话语防控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画”说抗疫
抗疫之歌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团结抗疫
猪常见腹泻病症状及防控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守牢防控一线 静待春暖花开
夏季羊中暑的防控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