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地方红色资源融入高校“四史”教育体系研究

2022-03-18 03:48王志建王程程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四史沈阳红色

王志建 王程程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辽宁·沈阳 110136)

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英勇无畏的革命斗争、艰苦卓绝的建设发展和奋勇前行的改革实践中共同创造的一系列物质与精神财富[1]。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讲话,阐述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性,这就为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传承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沈阳作为一座具有丰富红色资源和深厚红色文化底蕴的革命历史城市,实现地方红色资源与高校“四史”教育体系的有机融合,对于为高校开展“四史”学习教育提供生动教材和实践教学基地,发挥历史传承价值和红色文化育人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沈阳地方红色资源融入高校“四史”教育体系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促进沈阳地方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

目前,沈阳地方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力度远远不够,存在着挖掘力度、整合力度、宣传力度和内涵彰显等不足问题,尤其是与高校的产、学、研一体化育人模式的构建有待进一步加强。 随着高校“四史”学习教育的深入开展,“四史”已经不仅仅是党员干部的必修课,更是全体师生传承红色基因和提升自身素养的必修课。 基于这一背景,将沈阳地方红色资源融入高校“四史”教育体系,对于沈阳地方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促进作用。

随着高校“四史”学习教育的不断深入,“四史”学习教育已经突破单纯的理论学习,开始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 通过将沈阳地方红色资源融入高校“四史”教育体系的研究过程中,深入理解当地红色资源内涵,深度挖掘当地红色资源内容,梳理出当地红色资源的形成发展历程、 区域分布和价值意蕴。 在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为沈阳地方红色资源的挖掘整合,解决地方红色资源各自发展、资源内容有限、育人成效欠佳等困境,形成完善的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格局提供理论指导,有利于促进沈阳地方红色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

(二)增强高校师生的沈阳认同感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承担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 高校作为所在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智力、科技和人才支撑作用。 与此同时,城市的发展保障了高校的办学需要,城市的文化底蕴也深深影响着高校的发展。 高校因城市而兴,城市因高校而盛。 正是基于城市与高校发展息息相关、互利共存的基础上,将沈阳地方红色资源融入高校“四史”教育体系,有利于增强驻沈高校师生的沈阳认同感。

随着高校“四史”学习教育的深入开展,“四史”教育已经成为高校师生的一门必修课。 因此,通过借助高校“四史”学习教育契机,将沈阳地方红色资源融入“四史”学习教育之中,既丰富了高校师生的“四史”知识储备,又加深了高校师生对沈阳红色文化的认知,进而增强对沈阳城市的认同。 随着高校师生的沈阳认同感日益增强,就会从认同转化为践行,以自身的实际行动为沈阳新一轮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三)增强高校“四史”教育的实效性

高校 “四史” 学习教育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学习, 更重要的是实现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有机融合。 沈阳地方红色资源融入高校“四史”教育体系,有助于深挖地方红色文化资源与 “四史” 教育的关联性、契合性,为提升“四史”教育效果提供支撑[2]。

通过深挖沈阳地方红色资源,为驻沈高校“四史”学习教育提供鲜活的教材。 沈阳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革命历史城市, 留下了丰富的红色资源,如中共满洲省委旧址、“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等近百处红色遗址,这就为“四史”学习教育提供了丰富、生动、翔实的学习教材。 正是这些真实、鲜活的红色资源,避免了“四史”学习教育的理论化、说教化,让红色资源在“四史”学习教育中生动起来,从而增强了驻沈高校“四史”教育的实效性。

通过深挖沈阳地方红色遗址资源,为驻沈高校“四史”学习教育提供实践课堂。 沈阳地方红色资源丰富,遗址众多,涵盖了各个革命历史时期,已形成了以“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和中共满洲省委旧址纪念馆等有代表性的红色场馆。 面对沈阳众多的红色场馆,通过深挖整建红色资源遗址,彰显沈阳地方红色文化内涵,打造出集参观、科研、教学、实践于一体的红色教育基地,从而增强高校“四史”教育的现实性、实践性、说服性和实效性。

二、沈阳地方红色资源融入高校“四史”教育体系的困境

(一)沈阳地方红色资源开发利用不足

沈阳地方红色资源丰富、遗址众多,但由于开发利用不足,导致有影响力的红色资源较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红色育人成效。

一方面,对沈阳地方红色资源重视度不够。 虽然沈阳有很多地方红色资源,但真正得到重视并有所发展的红色资源不多, 很多红色资源因规模小、交通不便利、知名度低等原因,未能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造成红色资源开发力度差别性较大,红色文化内涵挖掘深度不够, 红色文化宣传力度不足,最终导致这些红色资源未能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具体表现为三种情况:一是宣传力度不够。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中共满洲省委旧址。 虽然这些红色遗址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和开发, 但因宣传力度不够,导致知名度不高, 影响了到这些遗址的红色教育成效。 二是开发力度不够。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奉天基督教青年会旧址, 虽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但并没有恢复原本的面貌,其内部设施缺少相应的陈列物,导致其内含的红色文化精神未能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 三是复建力度不够。 有些已经不复存在的红色遗址应该得以复建,以便于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源重新展现在人们面前,继续发挥出红色育人作用,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大德生药房和静远书馆。

另一方面,沈阳地方红色资源开发经营模式单一。 很多红色资源开发方式以静态展示为主,缺少参与互动性, 育人效果往往取决于游客的知识层次、理论水平、政治素养等方面。 比较有代表性的红色遗址有东北解放纪念碑、中山广场等。 另外,沈阳红色旅游经营模式单一。 虽然沈阳依托“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中共满洲省委旧址等红色场馆,开展了“沈阳抗战文化之旅”,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红色资源与旅游产业的融合。 但由于沈阳红色资源与知名旅游景区协作经营力度不足,导致旅游娱乐与红色文化熏陶衔接不到位, 不利于红色旅游经济的发展。 正是由于沈阳地方红色资源开发利用不足,导致高校“四史”教育的理论丰富性和实践多样化受到制约,影响了沈阳地方红色资源融入高校“四史”教育体系成效。

(二)高校“四史”教育体系尚待完善

随着高校“四史”教育的深入开展,“四史”教育已经初显成效。 但由于“四史”学习教育开展时间不长,“四史” 学习的重点多为理论的解读和研讨,学习的方式以个人自学、集体研讨、参观实践为主。 因此,高校“四史”教育体系仍处于探索阶段,构建教研、管理、服务等一体化的教育体系尚待完善,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沈阳地方红色资源融入高校 “四史”教育体系的进程。

在教研方面,很多驻沈高校“四史”教育如何融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尤其是作为一门必修课程的内容设计尚未定型。 在管理方面,“四史”教育的管理主要在基层部门,高校党委主要发挥出指导作用。 高校党委统一领导下,各职能部门根据部门权限分工负责,全校师生全员参与的“四史”教育格局尚待完善。 因此,驻沈高校“四史”教育体系的尚待完善,导致沈阳地方红色资源在融入高校“四史”教育体系过程的成效受到影响。

(三)协同合作模式有待构建

沈阳地方红色资源融入高校“四史”教育体系,对于高校和地方红色资源管理部门而言,是一个双赢的模式。 对于高校而言,能够丰富“四史”学习教育资源,能够提供实践教育基地,以增强高校“四史”教育的成效。 对于地方红色资源管理部门而言,高校“四史”教育成果能够反哺沈阳地方红色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

目前,高校与地方红色资源管理部门协同合作力度不足,尚未形成协同合力。 高校对地方红色资源“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力度有待加强,地方红色资源部门“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动力不足。 这种协同合作模式尚未构建,影响了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四史”教育成效,不利于沈阳地方红色研学游模式的发展,不利于具有沈阳地方特色的红色文化教育成果的形成。

三、沈阳地方红色资源融入高校“四史”教育体系的措施

构建高校“四史”教育体系,能够确保沈阳地方红色资源有力、有序、有效融入,实现沈阳地方红色精神的弘扬。

(一)构建高校“四史”教育教学体系

一方面,通过将“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教学过程,有利于沈阳地方红色资源以案例教学的形式纳入教学体系。 思政课教师在“思政课程”教学中,将沈阳地方红色资源结合课程特色有机融入其中,以增强学生的“思政课程”认同和沈阳地方红色资源的认知。 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结合专业知识,寻找沈阳地方红色资源融入专业课程切入点,以充分发挥出各类课程的育人作用。 另一方面,通过将“四史”课程纳入教学体系,有利于沈阳地方红色资源以专题教学、专题讲座、实践教学等形式纳入“四史”教育课程。

(二)构建高校“四史”教育实践体系

通过开展高校“四史”实践教学,将沈阳地方红色资源纳入高校“四史”实践体系,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利用沈阳地方红色资源, 让大学生在学习实践、生活实践中陶冶情操、锤炼意志[3],以达到“四史”育人的目的。 首先,高校要充分认识到构建“四史”教育实践体系,有利于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高校师生对“四史”教育的认可度和接受度。 其次,设计行之有效的“四史”实践教学模式。 通过建立以项目、实习、现场教学等实践模式,将沈阳地方红色资源融入实践教学中,以达到增强对“四史”教育的认知、认同、践行的目的。 最后,构建“四史”实践教学模式保障机制。 通过建立保障“四史”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的规章制度,优化“四史”教育育人方案,制定沈阳地方红色资源融入保障制度,确保高校“四史”实践教学有章、有序、有效开展。

(三)构建高校“四史”教育网络体系

通过高校“四史”教育网络平台,运用新媒体技术开展沈阳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学习教育。 一方面,借助网络新媒体,深度挖掘沈阳地方红色文化育人资源。 高校要借助抖音、快手、微信等新媒体,组建一支专业化的网络育人队伍,通过收集、撰写、制作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积极健康的网络红色文化资源,以丰富高校“四史”教育学习资源。 通过宣传红色事迹、学习红色人物、弘扬红色精神,实现红色资源的传播、交流、共享[4]。 另一方面,开展网络活动,积极引导对网络资源的合理利用。 通过举办网络知识竞赛,增强对沈阳地方红色资源的知识储备。 通过举办网络微电影大赛、微课大赛等形式,进一步加深对沈阳地方红色资源的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以实现从思想认知的高度达到四史教育的目的。

(四)构建高校“四史”教育保障体系

构建高校“四史”教育保障体系,就要从思想保障、制度保障、环境保障、经费保障等诸多方面建立保障体系。

第一,构建高校“四史”教育思想保障体系。 作为高校党委,要高度认识到沈阳地方红色资源融入“四史”教育体系的重要性。 在高校党委的领导下,全校要上下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凝心聚力,共同营造良好思想保障氛围。 作为沈阳地方红色资源管理部门,一定要转变红色文化育人观念,要积极主动加强与高校的协同合作,为红色资源融入高校“四史”教育体系提供资源保障。

第二,构建高校“四史”教育制度保障体系。 制度是沈阳地方红色资源融入高校“四史”教育体系的有效载体, 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和纽带,是确保沈阳地方红色资源融入高校“四史”教育体系的有效保障。 通过完善融入领导制度,能够确保融入工作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 各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共同承担起融入职责,发挥出全员参与的融入格局。 通过完善融入工作的培训制度、监督制度、考核制度,使融入工作更加科学化、合理化、系统化。

第三,构建高校“四史”教育环境保障体系。 沈阳地方红色资源融入高校“四史”教育体系,一定要重视环境的育人功能,充分挖掘环境育人资源。 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将沈阳地方红色文化以校园硬环境和软环境的形式呈现出来, 对大学生认知、认同沈阳地方红色资源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通过加强网络环境建设, 积极引导大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举办各种网络知识竞赛、微电影大赛等网络活动,以推动沈阳地方红色资源融入高校“四史”教育体系的宣传。

第四,构建高校“四史”教育经费保障体系。 沈阳地方红色资源系统融入高校“四史”教育体系工作,是一个系统化和复杂化的融入工程,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对此,高校要结合自身育人需要,制定合理的经费支出项目计划,确保经费专户管理、专人负责、专款专用。 在课程建设方面,主要用于“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确保沈阳地方红色资源融入“四史”教育课程。 在日常活动方面,主要用于沈阳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宣传、学生社会实践、专家讲座等支出。 在基础建设方面,主要用于校园物质环境建设、文化环境建设,以及必要的图书、多媒体设备等支出。

结 语

沈阳地方红色资源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增强驻沈高校“四史”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立足当前沈阳地方红色资源融入困境,探究融入措施,对于构建完善的高校“四史”教育体系,提升“四史”教育成效,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猜你喜欢
四史沈阳红色
红色是什么
小主播上微课 团队员学四史
遇见“四史” 图说“第一”
队史连“四史”
红色在哪里?
沈阳分店
沈阳分店
Study on the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in Walden
追忆红色浪漫
《聊斋志异》与前四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