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注性副词“还”的连接功能

2022-03-18 06:16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常用药主观性现代汉语

于 冰

评注性副词“还”的连接功能

于 冰

(暨南大学 华文学院,广东 广州 510610)

基于语言现实,通过探讨评注性副词“还”的连接功能,以语义为基础进行描写,得出评注性副词“还”具有不同的连接功能的原因sh其语用表达的需要和高频使用的结果。

副词;主观性;还;连接功能

“还”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副词。关于副词的分类,张谊生提出了“以句法功能为主要标准,以相关意义为辅助标准,以共现顺序为参考标准”[1]的分类依据,同时以动态的眼光将共时和历时的发展变化相结合,将副词分成三个大类:描摹性副词、限制性副词和评注性副词,并认为评注性副词是在句子中在发挥充当状语作用的同时,带有说话人对所说事件的评判与情感态度的功能词[2]。本文的研究对象为评注性副词“还”。

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认为“还”表示平、扬、抑三类语气,有时兼有连接前后小句的作用,这为研究其连接功能提供了思路[3]。杨玲认为“还”的基本义主要表示说话人对某现象、行为、动作的估量,派生义主要是用在强调现象、动作、行为早已发生的时候和强调某种语气和口气[4]。高增霞指出副词“还”的基本义是表延续,这个基本义贯穿“还”的各个用法[5]。除此之外的其他用法是受语境的变化而产生的变体或基本义的衍生。武果从“还”由表示时间持续的这一基本意义发展的反预期义论证了“还”的主观性用法[6]。总体来说,前人对“还”的研究主要围绕其语义以及用法进行论证,很少有学者提及从评注性副词的角度去探析“还”的功能。笔者通过对BCC语料库中语言现象的分析,分析评注副词“还”的连接功能并进行分类,最后揭示其连接功能产生的动因。

屈承熹指出,副词出现在主语或主题之前或之后,虽不涉及句子本身的结构,却与篇章结构有很密切的关系。副词的位置也可能与“篇章”(或作“言谈”)组织有关[7]。副词“还”在使用过程中的语气与语境相结合正是其评注性的表现,为句子的情态增添色彩:

一、主谓之间——缓和后的警示标记

例(1)最高人民检察院在指导工作中有时还不够及时、有力,对一些重要案件的查办和制度的贯彻落实检查监督不够。今后,要通过扎扎实实的工作,下大力气加以解决。(BCC语料库)

例(2)检察管理体制还不完善。上级检察院对下级检察院领导班子的管理力度不够。检察官法的有关规定没有落实,进人把关不严、出口不畅的问题仍然存在,对不适合做检察工作的人员清理不彻底。(BCC语料库)

两个例子中形式均为“主语+还+持续到现在的状态”,其中,“还”位于主谓之间,具有持续义,表示现象继续存在或动作继续进行。这种持续义往往对说话人来说是不如意的:例(1)中的“还”表示说话人对“最高人民检察院”的“指导工作”进行估量,结果是“不够及时、有力”这一现象继续存在。例(2)中“还”表示说话人对“检查管理体制”是否“完善”进行估量,结果是“不完善”这一现象继续存在。

例(1)和例(2)去掉副词“还”句子也能成立,但去掉“还”后,直接说“最高人民检察院在指导工作中不够及时、有力”“检察管理体制不完善”是直接定性,客观地叙述相关情况,不带有说话人的主观色彩。从认知层面上分析,人们在交际中使用语言时,因表明自己的态度而使话语含有“自我”的成分,这就是语言的“主观性”。用了“还”后,句子表示“还”在这里带有说话人主观语气,涉及说话人视角,具有评注作用:委婉指出“不够完善”。同时,“还”也能位于句间起连接作用。

从两个例子的语境可得知,说话人不期待“不够及时、有力”和“不完善”这一状态再持续出现,因为动作的主语“最高人民检察院”“检查管理体制”的常态不应如此,所以“还”的运用充分体现了它的评注功能:说话人不期待某种情状在某个语境中持续出现。此时“还”具有带有“提醒注意”性质的标记功能,起了缓和后的“警示”作用。

二、主语+谓语+事物A,还+谓语+事物B——信息完整标记

例(3)第三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55个中选药品在本市正式执行,涵盖了高血压、糖尿病、解热镇痛、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市民耳熟能详的慢病常用药,还涉及到一些肿瘤、精神、眼科等用药,中标价格平均降幅53%,最大降幅超过95%。(人民网)

例(3)中先列出“耳熟能详的慢病常用药”,“耳熟能详”反映了慢病常用药在人们的认知中占首位。《现代汉语词典》中提到“还”表示在某种程度上有所增加或在某个范围之外有所补充[8],在此例中,“还”后叙述中选药品中也有一些“肿瘤、精神、眼科等用药”,这在人们的认知中的地位次于“耳熟能详”的慢病常用药。此时“还”使句子所传递的信息更加完整,作用在于将人们认知中的主次连接起来。下面通过副词“还”与“也”的替换来了解“还”的功能:

例(3a):…涵盖了高血压、糖尿病、解热镇痛、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市民耳熟能详的慢病常用药,还涉及到一些肿瘤、精神、眼科等用药。

例(3b):…涵盖了高血压、糖尿病、解热镇痛、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市民耳熟能详的慢病常用药,也涉及到一些肿瘤、精神、眼科等用药。

例(3a1):…*涵盖了高血压、糖尿病、解热镇痛、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市民耳熟能详的慢病常用药,一些肿瘤、精神、眼科等用药还涉及到了。

例(3b1):…涵盖了高血压、糖尿病、解热镇痛、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市民耳熟能详的慢病常用药,一些肿瘤、精神、眼科等用药也涉及到了。

从“还”与“也”在该语料的替换中可以发现,“也涉及到一些肿瘤、精神、眼科等用药”或“还涉及到一些肿瘤、精神、眼科等用药”两种表达都没有语病,但“一些肿瘤、精神、眼科等用药”后面接“也涉及到了”说法正确,后接“还涉及到了”说法错误。这是因为“一些肿瘤、精神、眼科等用药也涉及到了”中“也”强调的是动作“涉及”,“涉及”与前文的“涵盖”性质上具有相似性,都指“提及到”,二者是并列关系,而“还”没有表达相似性这一用法。“还涉及到了”中“还”要补充说明涉及到的内容,二者是递进关系,且“一些肿瘤、精神、眼科等用药还涉及到了”缺少宾语,所以是错误的。由此可以看出,由于有了“还”的支撑,使药物在人们认知中的地位的递进性得到突出,此外,这里的“还”能与“除了”“除此之外”共现,是“加合义”的体现,是信息完整的标记。再如:

例(4)我原来初中没有毕业,就是受了张秋人同志的教育后,在敌人的监狱里,读了马列的经典著作(《政治经济学》),还学了英文。(BCC语料库)

例(5)26日,《上海市非机动车安全管理条例》通过。条例要求,禁止电动自行车在建筑物首层门厅、共用走道、楼梯间、楼道等共用部位,以及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消防车通道及其两侧影响通行的区域、人员密集场所的室内区域停放、充电。……条例还要求,加大对已建成的住宅小区非机动车集中停放场所及充电设施建设的投入。(人民日报微博客户端)

下面我们对例(4)进行句式变换:

例(4a)“在敌人的监狱里,不仅读了马列的经典著作(《政治经济学》),还学了英文”。

“不仅…还…”是递进复句的典型框架。当听话人听到“不仅”时,此时的“不仅”给听话人提供认知导向,即绝不是只有“不仅”后所提出的事件或情况(读了马列的经典著作),于是听话人就会将注意力集中在“还”后面的事件或情况(学了英文),也就是听者首先收到了言者传递的“非唯一性”信号,其次接收到了完整信息,从而完成了恰当的话语理解。

再看原句:“在敌人的监狱里,读了马列的经典著作(《政治经济学》),还学了英文。”该句传达出的信息为说话人列出了在“敌人的监狱里”做的两项事件:(1)读马列的经典著作(《政治经济学》);(2)学了英文。此时“还”连接句子成分以组成单句,从语义关系上看,“读了马列的经典著作”和“学了英文”分别是单句,但是通过副词“还”建立了语义上的联系。“还”的作用是使语义的表达更加完整。从结构关系看,读著作和学英文不分主次,“还”连接两个相关的句子成分。例(5)“还”仍为信息完整标记,标记着管理条例内容说明完毕。此时“还”的主观评注功能更弱了,因为说话人在传递信息时,使用“还”的目的在于调控和组织话语。姚小鹏认为具有连接功能的副词在篇章中一方面能对命题内容产生影响,一方面还具有认知上的导向作用[9]。它能为语句间的语义关联提供线索,能缩小听者的推理范围,进而减少其在话语理解中所付出的努力。此时对听话人来说,“还”为信息完整标记,恰当的话语理解为知晓了两项事件,体现说话人组织话语的策略以及人际互动的功能。

例(4)、例(5)中的“还”具有信息完整标记的功能。可在前面加上“此外”“最后”,或者在前面已经出现过的事件前加“除了”。

三、与复句典型框架共现——主观强化标记

例(6)这是她六年来第三次来到这家疗养院。每次她在这里治疗一段时间,待到病情稳定之后她就回家。她是十七年前被诊断出有癌症的。尽管如此,她并没有显露出沮丧悲观的模样,而是沉着、冷静地接受采访,还发出阵阵笑声。(BCC语料库)

“并没有……而是……”是递进复句中反向递进的框架。递事分句从肯定的方面把基事分句的意思推进一层,此时,“发出阵阵笑声”是对“沉着、冷静地接受采访”这一递事分句的补充。在“并没有……而是……还……”这个句子中,“还”貌似有了递进功能,但关键还是在于补充。这是因为在递进复句中,“还”长期用在而且的后面,形成“不但……而且还……”这一框架,“还”是被典型递进框架中的“而且”感染了,在“并没有……而是……还……”中,“而是……,还……”首先是一个整体,“还”后面的补充为递事分句提供了充分条件,使其对“基事分句的意思推进一层”的作用得到强化。此时在心情积极程度方面,阵阵笑声>沉着冷静>沮丧悲观。这里“还”是对递事进行补充强化,也体现了人们因为认知规律使选择更具层次性。如下文所示:

{并没有,(而是,还)}

{尽管如此,她并没有显露出沮丧悲观的模样,(而是沉着、冷静地接受采访,还发出阵阵笑声。)}

例(7)《雪国列车》在科幻设定方面可以说并无创新之处,但在寓言刻画上却更胜一筹。……观众与其把它看作科幻电影,还不如把它当作一部类型化的寓言电影来欣赏更好。(BCC语料库)

“与其,不如”是选择复句中“取舍已定”类型。取舍已定是以舍弃项来烘托选取项,“与其,不如”是先取后舍式。即在舍弃掉“看作科幻电影”,选取“当作一部类型化的寓言电影”。彭小川指出,“与其,不如”多用在谈看法、提建议的场合,这也反映了在语用中,该框架带有主观性色彩,评注副词“还”在内容上无疑是加强了该句所体现的主观性。此时,“还”因为语境将语义连接起来使其更加连贯。所以句中“还”的连接功能是首要的、外显的,评注功能是补充的、内隐的,是言者由主观认定到逻辑关系外显的结果[10]。

此时,句中可以插入话语标记“我说”与“还”联合共现,即“观众与其把它看作科幻电影,我说,还不如把它当作一部类型化的寓言电影来欣赏更好”,“我说”是一个话语标记,具有程序性意义,能够插入的原因是因为原句本身就包含“还”所承担的言者态度这层意义。

例(8)由于没有加工设备,只能出售稻谷,而这一茬稻田亩纯收入只有500元左右。现在村里人均耕地2亩多,辛辛苦苦忙一年,还不如打工一个月挣的钱多。(BCC语料库)

原句中“辛辛苦苦忙一年,还不如打工一个月挣的钱多”去掉“还”后语义上会发生什么变化呢?《现代汉语词典》“不如”的意思是表示前面提到的人或事物比不上后面所说的[8],即“辛辛苦苦忙一年(挣的钱)”比不上“打工一个月挣的钱多”。这是言者对客观事实的一种陈述。这时如果把“与其”补充上,即“与其辛辛苦苦忙一年,还不如打工一个月(挣得多)”,由于运用了“与其…不如…”的选择复句框架,情况就与例(7)相似。但正是因为没有“与其”,所以这里“还”的使用是受前项制约的,不能省略,如果省略,说话人的主观评价态度就消失了,即该句的主观性就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由叙述事件到主观评注的演变,是“还”在动态使用过程中因主观因素的渗透而产生或“浮现”出来的。此时,“还”的评注功能是第一性的,连接功能是第二性的。

造成二者不同的原因是“与其,不如”自带主观评价性质,“不如”虽然也是言者态度的表现,但着重于客观比较。当整个句子的主观性被关联框架承担时,评注副词“还”的评注功能就会发生磨损——被整个关联框架自带的主观性所磨损。而当“不如”单独使用时,“还”仍发挥的是其评注功能。由此可见,评注副词“还”的连接功能是不稳定的、渐进的。

浮现语法认为:“语法不是事先就存在的,而是在语言的动态使用过程中一些经常性的用法通过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产生或‘浮现’出来的。”[11]从上面可以看出,副词“还”可以出现在句中,也可以出现在后一分句的首位,使两个分句之间有一定的关联性。出现在句首的情况非常少。“还”具有主观性,“还”的使用能使言者更好地传递信息,体现了“还”的人际功能,起到了强化言者主观意愿,增强表达效果的作用。“还”由主观评注功能向连接功能的不断变化发展正是因为其语用表达的需要和高频使用的结果。从其自身的语义到标记的功能,正是其连接功能不断强化的因素。

[1] 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的性质,范围与分类[J].语言研究,2000,20(1):51-63.

[2] 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16-20.

[3] 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252.

[4] 杨玲.现代汉语副词“还”的语义与语法分析[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6(1):68-74.

[5] 高增霞.副词“还”的基本义[J].世界汉语教学,2002,16(2):28-34.

[6] 武果.副词“还”的主观性用法[J].世界汉语教学,2009,23(3):322-333.

[7] 屈承熹.汉语副词的篇章功能[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1,13(2):64-78.

[8]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M].商务印书馆,2016:506.

[9] 姚小鹏.汉语副词连接功能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1:74.

[10] 刘丞.“好在”的演化过程与功能扩展[J].世界汉语教学,2012,26(4):495-505.

[11] 沈家煊.现代汉语语法的功能,语用,认知研究[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6.

On the Linking Function of the Commentary Adverb “Hai”

YU Bing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Jina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10, China)

Based on the language reality, the linking function of the commentary adverb “hai” is discussed on the basis of semantics.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reasons why commentary adverb “hai” has different linking functions are the needs of its pragmatic expression and the results of its high-frequency use.

adverbs; subjectivity; “hai”; the linking function

H14

A

1009-9115(2022)02-0040-04

10.3969/j.issn.1009-9115.2022.02.008

2021-05-13

2021-10-08

于冰(1995-),女,河北唐山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汉语国际教育。

(责任编辑、校对:任翠香)

猜你喜欢
常用药主观性现代汉语
现代汉语位移终点标记“往”
耳鸣掩蔽和习服治疗在主观性耳鸣治疗中的效果观察
“楞”“愣”关系及“楞”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
童光东教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常用药对举隅
硝酸甘油别贴身带
《心内科门诊常用药速查》一书的评介
常用药『常用』有风险
现代汉语反饰修辞格新探
从整一手法窥探外国喜剧艺术的主观性
法官判案主观性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