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刻板印象在言语理解中的预测作用及其神经机制

2022-03-18 08:48李静雯
关键词:刻板研究者言语

隋 雪, 李静雯

(辽宁师范大学 心理学院, 辽宁 大连 116029)

一、引 言

有研究发现,预测他人的行为是人类的一种习惯[1]。在言语加工过程中,人们也会不断地对接下来的言语信息进行预测。研究者认为,言语理解中的预测是言语理解者遇到语言输入之前的预激活/检索[2]。如果预测是人类认知的中心特征之一,那么它应该也是人类语言处理的中心特征之一。Federmeier等人通过电生理学研究得出结论:在句子加工过程中,理解系统参与了一些相当于预测的过程[3]。 也就是说,预测在某种程度上是理解的一部分。预测可以使处理过程变得更快,提高言语理解的效率,减少大多数言语中固有的歧义,从而有助于减轻记忆负荷。

在言语加工过程中可以触发预测的因素有很多,甚至这些表征在没有启动的时候就会被预先激活(主动预测或利用事件知识进行预测)。有证据表明,诸如语音、正字法规则、视觉信息等相关信息的提前出现(即启动)有助于词汇识别,进而促进整体言语加工。另外,也有证据表明,语境、世界知识、刻板印象等信息也会触发预测。其中,性别刻板印象对言语理解的预测作用尤其引人关注。刻板印象(stereotypes)的概念最早出现于美国记者 Lippmann (1921)的著作《公众舆论》(PublicOpinion)中, 指代社会上存在的各种稳定的成见或偏见,是一种与行动、态度、规则和其他形式的知识和行为相联系的社会知识形式。特定性别导向的刻板印象是针对某一性别的性格特征、外貌、行为、角色的普遍看法或成见,即性别刻板印象。研究发现,当提到一个人作为科学家、旅行者或管理者的社会、个人或职业角色时,这个人的生理性别并不总是理解话语的关键。因为研究表明,读者在阅读那些没有明确说明性别的句子(比如驯兽师正在驯化凶猛的狮子)时,往往会根据已有认知自动激活所提及的人的性别[4],并在此性别的基础上理解语言。甚至在理解一些与人相关的词语时,性别刻板印象信息也会自动激活(且难以抑制)。比如医生、护士[5],再比如对象实体(比基尼、雪茄)[6]和形容词(好斗的、有教养的)[7]。这些词出现时,理解者会自动对应相应性别,而不会认为这些词同时适合两性。

有研究者采用自步速范式,利用句子延续评估任务,发现了言语理解基于语篇(语法)和背景(刻板印象)信息之间的交互作用[8]。还有研究证明,听者可以根据说话者的声音和相关的社会刻板印象快速做出推测,当被激活的刻板印象信息和接下来听到的言语内容不匹配时,理解就会变得困难[9]。以上研究中性别刻板印象引发的预测一定程度上加快了理解,简化了交流。但人们通常会把内在的特定特征归因于特定性别(例如,认为女性比男性有更低的数学能力)。这样会导致女性在理科领域中的学业表现显著低于男性, 而男性在文科领域中的学业表现显著低于女性[10-11], 更有甚者会引发女性对理科领域和男性对文科领域的自我否定, 最终影响其未来的职业选择和职业表现[12-14]。从以往研究来看,性别刻板印象引发的预测在言语加工过程中有利有弊,大多数情况下起促进作用,但也有一些情况表现为阻碍作用。

语言中介视觉注意的研究表明,在口语句子理解过程中,逐渐展开的言语线索和世界知识能够触发预测,基于此理解者可实时预测即将提及的视觉指代物[15]。例如,当说话者说“这个男孩要吃***”后,理解者倾向于看向可以食用的东西[16]。先前关于言语理解的研究也已经表明了预测与世界知识的相关性,能够引发言语理解过程中预测作用的性别刻板印象被视为世界知识的一部分。然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则正好相反,它认为性别刻板印象通过文化传递反映社会偏见而非具有合理性的世界知识。另外,心理语言学研究也表明,表达与性别刻板印象不一致的范例(例如男护士与女医生)的言语处理速度要慢于表达一致的范例(例如女护士与男医生),男性和女性性别刻板印象在言语理解中的作用是不同的。这就导致一个问题:是否性别刻板印象信息的使用不仅仅基于世界知识?如果只有世界知识驱动言语理解中性别信息的处理,那么基于这种信息的预测对两种性别来说应该是平衡的,男性和女性性别刻板印象也应该相同。然而,上面的研究却发现性别刻板印象在言语理解中对女性的作用不同于对男性的作用。

二、性别刻板印象在言语理解中的预测作用

即时的语境信息和性别刻板印象信息使言语理解者能够实时预测输入的语言。有研究发现,被试在阅读包含代词的句子过程中有困难(例如,他给自己注射了一针,防止感染),这些句子与之前介绍的和职业相关的性别刻板印象的句子(例如,护士不得不缝合伤口)相矛盾[17],因而理解过程有困难。当说话者用第一人称表述时,理解者就把说话者和施动者对等起来。研究例子包括一个女性说话者和一个男性理解者。女性说话者说“我想穿***”,如果男性理解者站在女性说话者的角度,那么他会按照女性的定式预测“我想穿裙子”,预测的对象依赖于特定的性别刻板印象,同时也是因为说话者可能会提到与这些性别刻板印象相符的对象。研究发现,男性和女性被试都有性别刻板印象,即他们的共同信念是“女性更喜欢穿裙子”,并且“男性也认为女性喜欢穿裙子”。因此,预测最终应该趋向一致,男女理解者对说话者最终会说什么的预测一致[18]。然而,性别刻板印象信息的性质仍然存在争议:根据心理模型理论,它是从世界知识中推断出来的,而根据社会心理学理论,它是一种社会偏见,是不合理的。

根据心理模型理论,性别刻板印象信息可以作为言语理解的线索。因为仅根据句法限制条件理解语言是不够的。Carreiras等人要求被试阅读成对的句子(例如,足球运动员想参加比赛,他已经刻苦训练一周了)。通过操纵角色代词与涉及性别刻板印象的角色名词匹配或者不匹配,结果分别导致了更快或者更慢的阅读速度。这说明性别刻板印象信息能够触发推断,而这些推断基于人们的世界知识[19]。在Kamide等人的一项研究中,要求被试看视觉呈现物,包括两个角色(裁缝、水管工)和四个物体(缝纫机、织物、水槽、管道),记录被试看材料和听材料时的眼动。口语句子举例“裁缝将裁剪织物”,只有被试掌握了相关的世界知识加上动词提供的词汇信息,才能准确预测接下来发生的事情。结果就是当听到“裁缝将裁剪***”时,被试会预测“织物”而不是“管道”;当听到“水管工将维修***”时,被试偏向于看“管道”[20]。因此,研究者认为理解者可以将长时记忆表征与实时输入的词汇和视觉信息相结合,对接下来即将提到的内容进行预测。世界知识对语言和视觉信息处理的自上而下的影响,为言语理解者提供了足够的约束条件,以保证预测正确。无论是“裁缝裁剪织物”还是“水管工修理管道”,言语理解者都会检索关于职业与特定行为之间的世界知识。还有研究探索了语篇语境对阅读过程中词汇意义获取的影响。目标名词是存在性别刻板印象的角色名词(例如电工)。而“电工”通常被认为是男性,目标句包含一个指代角色名词的反身代词(例如,电工是她自学的)。记录被试在不同语境下的眼动。无论是无话语语境,还是中性话语语境,当反身代词指向与刻板印象不匹配的性别时,对反身代词和角色名词的注视时间都会增加[21]。这支持了基于世界知识进行推断的研究者,也更加强调性别刻板印象对言语理解的促进作用。

Cao等人探究了提供事实信息时性别刻板印象能否被推翻。在三个实验中,告诉被试两个名字(乔纳森、伊丽莎白),并且告诉被试一个名字是医生,另一个名字是护士。在告知被试真实信息前、后分别测量被试的外显和内隐信念。外显信念通过直接询问进行评估,内隐信念使用内隐联想测验进行评估。在告知被试事实信息之前,被试外显和内隐信念一致,都认为“乔纳森是医生,伊丽莎白是护士”,告知被试事实信息之后,被试的外显信念被更新,内隐信念没有改变[22]。因此,研究者认为性别刻板印象形成之后可能不受现实世界和可信性的影响。另外,有研究者进行了一项眼动实验,让被试听表达性别刻板印象行为的被动语态句子(例如,花匠正在给木头上色),同时看代表性别刻板印象的图片,每种职业的图片同时包含男性和女性。结果发现,性别刻板印象确实能够调节言语处理过程。当听到某个性别的职业时会更多地看向目标性别图片,当听到某个性别的动词时,同样如此。但是对女性(相对于男性)角色的预期更强[23]。也就是说,对女性应该具有哪些特征、应该从事什么职业关注得更多,对男性则具有更多的包容性。研究者认为这个观点体现了社会偏见。

三、性别刻板印象影响言语理解的神经机制

行为测量要测量的是认知过程的结果,而不是对这些过程本身的直接测量。虽然性别刻板印象对社会行为的影响有广泛的文献记录,但人们对这些信息通过语言传达时的神经反应却知之甚少[24]。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 ERP)能够更直接地测量社会认知和情感过程的反应[25]。ERP对言语中性别刻板印象的研究表明,传递性别刻板印象的先行词和随后的指代物(例如,护士——他自己,飞行员——这些女性)之间的不匹配可由ERP的N400和P600两个成分显示[26]。

N400是一种负成分,在有意义的刺激开始后约400 ms达到峰值,它受语义信息和世界知识违背等因素的调节,已经被证明是个敏感的语义处理指标[27-28]。此外,N400还反映了从语义记忆中提取信息的难度[29]。研究者给被试呈现一个性别(男性/女性),伴随一个表达男性/女性性别刻板印象特征的词对(例如好斗/教养),要求被试根据他们的性别刻板印象明确判断这两个词是否匹配。结果发现,性别刻板印象不一致的词对比一致的词对能诱发出更大的N400效应[7],说明此时违背了语义信息和世界知识。Kutas等人向被试逐词呈现手写句子(例如,他们想使旅馆看起来更像一个热带度假胜地。所以,沿着车道,他们种了一排排),句子后面随机跟着三类词中的任意一类,三类词如下:可预测单词(例如棕榈植物)、来自同一语义范畴的不可预测的单词(例如松树)和来自不同语义范畴的不可预测的单词(例如郁金香)。结果发现,不可预测单词引发了更大的N400效应[28]。这表明语义范畴信息已经根据句子语境被预先激活,也就是被预测。Irmen让被试读涉及特定职业(花匠/飞行员)的句子,随后紧跟男性/女性/中性的名词短语(men/women/people)。在N400时间窗,研究者观察到无论后面跟什么名词短语,男性职业总是比女性职业引起更大的负波。为什么违反性别刻板印象会引起N400效应呢?研究者的解释是:性别刻板印象所传达的语义—语用信息违背所引起的大脑反应与日常语义—语用信息不一致引起的大脑反应相似[30]。

P600是刺激开始后大约500~900 ms时间窗内出现的缓慢正向的波。传统观点认为,P600是由句法处理困难引起的。也有研究发现,P600也存在于非句法言语操纵的语境中[31-33]。在一项调查反身代词加工的研究中发现,先行角色名词和其后的反身代词性别不一致引发了P600效应[24]。因此,可以认为性别刻板印象违反时观察到的P600效应可能反映了非句法语义操纵和刻板印象信息的再整合过程。在Lattner等人的研究中,让被试读包含了刻板印象倾向男性或女性的自我参照的句子(例如,我喜欢穿裙子),用男性或女性声音说出。说话人的声音和刻板印象知识的整合发生得较晚,当句子是由性别刻板印象不一致的说话人发出的,就会产生P600效应[34]。然而,也有人持反对意见。Van让被试听句子,句子内容包括三类,分别是:基于说话者身份线索的匹配句子、不匹配句子和语义异常的句子。结果发现,在关键词呈现200~300 ms后,说话者的身份就被探测到,并引发了与语义异常相同的大脑反应——N400效应[9]。 大多数关于预测言语处理的研究都是向被试呈现孤立的句子。因此,有研究者研究语篇加工,研究荷兰语语篇对即将出现单词的预测作用,结果发现,预测不一致的情况下具有增强的N400效应。这说明人们可以使用更长的篇幅段落来预测即将发生的言语信息,更长的篇幅段落意味着更广泛的语境信息[35]。无论是N400还是P600,都反映了一种预测不一致的情况,预测线索目前已知包含但也并不仅仅包含性别刻板印象信息,这些结果说明性别刻板印象在句子加工过程中可能对语义和句法都有一定影响。总之,N400和P600的出现说明性别刻板印象的违反与语用和语义的违反有一些相似之处,研究者可以进一步探索其规律。

四、总结与展望

近年来,许多研究都探讨了言语加工过程中的预测现象,发现不同的线索信息可以产生不同的预测效果,并因此发现性别刻板印象可以作为一种加快言语理解速度的预测线索。性别刻板印象既有积极方面,也有消极方面。但在言语加工领域,性别刻板印象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发挥积极作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交流,缩短了交流时间。关于性别刻板印象的研究大多选择与职业相关的材料,采用视觉世界(visual world)范式,利用眼动技术进行观测。实验材料比较单一,实验范式也有待创新,未来可以从这两个方面进行改进。其实,能够体现性别刻板印象的不只有职业,在服装、行为、外貌,甚至父母对孩子从小的家庭教育等方面都有所体现。因此,未来研究可以通过职业以外的因素设计实验,采用脑电技术探讨性别刻板印象对言语理解影响的机制。

性别刻板印象预测到底基于什么,不同的研究者观点各异:一些研究者认为性别刻板印象预测基于世界知识;而另一些研究者认为性别刻板印象预测基于社会偏见,体现的是男女地位不平等的观念,是不合理的。人们对该问题的研究至今没有取得一致意见。笔者认为,没必要按照“非黑即白”的态度将性别刻板印象一定划归于某个阵营,因为世界知识不一定全是合理的,而社会偏见有时也隶属于世界知识。如果单纯基于世界知识,那么绝大多数父母教育“男孩要勇敢,女孩要温柔”“男孩穿蓝色,女孩穿粉色”这样的观念就是百分百正确的。事实上,现在有越来越多的父母把选择权交给孩子,鼓励孩子做自己;如果认为性别刻板印象完全是社会偏见,也是不合适的,因为男性和女性确实在普遍意义上有各自优势(例如,男性更有力量,女性更轻盈),这就不是偏见。尽管性别刻板印象对言语加工的影响有相对广泛的文献记载,但这些信息通过电生理技术传达的却不多。因此,本文列出了性别刻板印象在言语理解过程中引发的ERP成分。另外,利用性别刻板印象信息进行预测涉及几个阶段也是研究者一直在探讨的:有人认为,预测就是一个阶段,预测得到结果,即一个阶段论;还有人认为,预测的过程也就是言语理解的过程,因此,性别刻板印象应首先进行语义、句法分析,而后进行预测,得到结果,即两个阶段论[18]。关于这个问题也还没有得到一致的观点,需要继续探讨。

猜你喜欢
刻板研究者言语
十宣放血疗法在自闭症刻板行为治疗的临床观察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高等教育中的学生成为研究者及其启示
民众服务区“蝶变”新生:颠覆传统服务区刻板印象
研究者称,经CRISPR技术编辑过的双胞胎已出生。科学将如何回应?
研究者调查数据统计
刻板印象提升与刻板印象促进*
《世说新语》中的“言语”趣味故事
医生注定是研究者
学困生元刻板印象结构探索与问卷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