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破除高校新工科产教融合困境路径研究

2022-03-18 10:48刘柏森赵莉莉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工科产教融合

刘柏森,王 岩,赵莉莉

(黑龙江工程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50)

当前,产教融合已成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是赢得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竞争优势的关键一环,也是深化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一步。2010年以来,国家就开始研究进一步促进普通本科高校加速朝着应用型发展,尝试从多个方面对高等教育领域展开系统性的改革。2015年10月,教育部牵头出台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在阐述高校转型改革的顶层设计中,明确提出了“产教融合”是搭建校企合作发展平台的突破口。随后,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具有现代意识、实践操作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更加重要。”

教育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国家科技、文化和经济的发展。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教育系统要主动求变,建立产业系统、教育系统的有机衔接。新工科就是主动应对这一形势的重要举措。为了推进新工科建设,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关于推进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指出工程教育应紧盯新行业和新职业的动态变化,努力打造具有世界水准的工程教育体系。

一、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新工科产教融合机理

(一)产教融合模式研究

产教融合,在西方国家已有百年施政历史。如:美国注重以“工学交替”的方针指导应用型人才的成长,即首先进行必要的理论基础学习,然后提供充分的实践演练,进行理论总结升华,并找到具有针对性的匹配岗位为学生提供实操机会,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享受其生产活动的酬劳。英国奉行“三明治”理念,即学生白天参与生产活动,晚上进行理论学习,也叫做交替式人才培养模式。尽管该模式培养出的毕业生仅占到该国学生总量的11.32%,然而其70%的就业率却远远和其他全日制学生50%的就业率拉开了差距。德国则实施“双元制”模式,在学校的课程内容设置会邀请企业一起进行决策,从而促进教学与社会发展、企业成长保持良好的衔接。在此过程中,企业提供实操机会,而学生则多了一个学徒的身份。而澳大利亚学院因擅长将自身教学和社会深度对接而被视为产教融合的杰出代表,其项目资金大多来源于当地财政和社会组织,课程内容设置在尊重教师意见的基础上,也会给与企业、官员充分的话语权,但具体的教学质量则由当地政府负责督查和考核。法国长期以来推行学徒制,相关管理工作交给专门的学徒中心机构,由其对学徒的职业资格进行评定和授予,相关证书和全日制学生的学位证书效力相同,法国历年学徒制学生通过率与全日制职业学生基本保持同一水平。综上所述,国外产教融合模式可以总结为以下三种:第一种,以德澳为代表的企业主导模式。基于此类模式,企业需求成为最为优先考虑的内容,学生侧重于掌握生产技能,在此基础上配合必要的理论知识,这样能最大程度的保证学生成长契合企业发展方向。但学校的作用被弱化,甚至对企业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依赖性。第二种,以美英为代表的校企并重模式,同时考虑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平衡发展,这也是比较符合我国实际的一种做法。第三种,以法国为代表的“学徒培训中心”模式,强调了学校对学生培养的把控主动权。

本文对我国当前社会经济面临的转型攻坚任务,以及近年来国家颁布的一系列产教融合政策进行了研究,初步掌握了我国高校产教融合模式特性。在全面梳理学界关于产教融合模式方面研究成果后,本文认为可以将我国产教融合模式按照由浅入深地总结为以下几种类型,其中浅层次的企业配合模式包括:项目牵引、“走出去”、“请进来”、校内实训型、教研一体型、“双证”教育型;中层次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包括:“2+1+1”、“3+1”、顶岗实习、学工交替、产教融合研发模式、产教融合共建模式;深层次的校企实体合作模式包括:双主体育人模式、共建治理结构模式、校企合作机制建设。

(二)新工科研究

所谓新工科,是指“新的工科专业+工科的新要求”,其具体部署和执行都旨在为我国传统产业培养更多的掌握先进技术的复合型工科人才。这是顺应科技革命、产业升级的必要举措,为培养“大国工匠”和高层次工科创新人才奠定厚实人力资源基础。新工科建设,需要面向复杂的现实思考多学科交叉与产学研融合。纵观诺贝尔奖的历史,有四成奖项被授予交叉学科成果。产业结构和布局的不断重塑优化,离不开一批工科专业匹配性的改变。《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均息息相关于多学科交叉、产学研融合。鉴于此,新工科专业必须深度挖掘其自身的交叉性和综合性。其专业设置源于产业需求、人才培养规范服从于产业需求、教育资源要对接产业需求。产业需求是新工科建设的出发点,也是产教融合的根本所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将有力推动新工科教育的迅速崛起,通过培养大量具有前瞻性、交叉性、综合性的新技术人才,为传统工业升级注入新的活力。

(三)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新工科产教融合研究

产教融合即是围绕教育界和产业界资源进行梳理、重组和优化,推动在高校、机构、企业之间形成多方参与的产学研合作项目。当这些项目在数量和质量上均达到一定水平后,产教融合在形式和内涵就会形成较大的改变,逐渐被重塑成产学研等合作主体以契约或资本而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平台经济模式的创新载体。这时产教融合将超越高校范畴,其功能和作用不再囿于狭隘的实践教育,而是更多的凸显协同育人、技术服务、创新创业、产业培育等叠加价值,充分展示其资源共享和互利共赢的重要作用,有助于主体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此前难以形成合力的资源得到有效的组合优化。经济学观点认为,产教融合属于经济行为,是在一定利益驱动下进行的。新制度经济学(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是更强调交易成本的经济学方向。产教融合本身就是一种交易,合作关系的建立和维持必然涉及到交易成本。如果产教融合的成果带来的收益少于合作和融合过程中发生的交易成本,就是难以令人满意的。产教融合双方均存在十分明显的意愿去确定和实现最佳交易成本的合作方式,真正要开展成功的产教融合并使之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高校的行为和企业的行为能否有效控制交易成本。因此,新制度经济学为研究新工科多层级产教融合模式提供了新的视角。

二、当前我国新工科产教融合存在的问题

产与教分属于两个彼此高度异质的社会系统,两者在本质属性、社会功能、机制安排、运行方式、组织机构、价值取向、评估方法上完全不同。因此,“产教融合”过程中肯定会遇到重重阻碍。

(一)人才培养不匹配

我国经济转型升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入,倒逼了需求端的结构性优化。以去产能激发新动能,带来的一个直接效应就是人才需求的改变。目前,在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上,其供给无法满足各产业良性发展。高校毕业生所学专业与实际工作所需专业相符比不高。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学校的教学和教材相对产业发展有一定滞后性,应用上缺乏一定的实用性,无法满足未来产业的用工需求。

(二)产教融合两张皮

虽然我国比较重视产教融合,并出台了很多政策措施促进产教融合发展。然而,由于企业与高校的研究目标不同,使得我国产教融合成效并不乐观,高校和企业的积极性也不高。就产教融合的实现路径而言,学界共识是激发出企业更多的投入意愿并强化参与深度。这就要求各级政府积极作为,加大扶持力度,以提升产教融合的速度,达到“真融真合”和“可持续推进”。但从客观上看,短时间内普遍存在的“高校热、企业冷”的“两张皮”乱象还将依然持续。因为产教融合必然会涉及到制度性交易成本,这就会造成主体协同大概率遭遇虚化、形式化和功利化等为代表的一系列集体主义危机,而正是由于这种难以消除的巨大制度性交易成本,参与的各方主体会出于自身立场而难以全情投入。

三、破除新工科产教融合困境的路径研究

(一)基于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改革

1.实现行业企业需求与人才培养动态对接。让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改革的全过程,把通识教育、行业教育、专业教育和管理教育有机融合;把校园学习、企业实践、行业引领和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把学习、实习、研究、实践相融合。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基础、以实践为主线、以项目为主题”的动态课程体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1)课程理念:“学习即工作,工作即学习”;(2)课程顺序:职业者的职业能力发展阶段排序;(3)学习情境:完整的工作过程;(4)教学模式:以行动导向教学为主(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5)考核评价:实行过程性与终结性考核,重点评价学生的学业成果和职业能力形成。

2.积极探索“人工智能+X”培养模式。结合新一代人工智能与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全面分析未来行业企业对人工智能技术的需求,与产业链、需求链、岗位链深度融合。根据学院学科专业特点,积极探索适合于智能电网、智能硬件、智能制造的人才培养模式。主动与行业企业合作,对接国际机构,开展国际合作交流,掌握国际人工智能发展动态及技术,为行业企业服务。教学过程项目化,从入学到毕业项目难度逐步增加,从兴趣到应用,再到创新,从传统方法到人工智能。

3.文化融合助力深层次产教融合。工程文化、行业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融合,是产教融合的深层次表现。其实践意义是在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培养之外,还要求学生习得相应行业的历史、价值观、信念等。将教育关注的焦点,从单方面的技能扩展至行业文化和职业生涯层面,形成一种融合的集体文化。提升学生的合作意识、质量意识、职业责任等,为成为合格的工程师奠定基础。

(二)构建多方资源协同的教学科研平台群

1.引企入校打造“智慧学习工厂”。“智慧学习工厂”立足于真实生产的过程,并引入最先进的AI技术,使学习环境高度还原产品创造的实质性内容。而绝非只是对企业生产流程的模仿,以注重实践价值以及切实尊重问题学习的教学论为前提,给学生带来高度优化的学习体验。

2.以企为校,为企服务。高校应以为行业企业服务作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原则,分层次选择优秀企事业作为重点建设对象。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参与实习兴趣。采用长周期、小团队方式开展实习,提高实习效果以及为企业服务能力。内容上以专业知识,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组织能力,创新思维,团队精神,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为主。第一阶段应以现有成熟基地为主,同时挖掘高新技术企业及小微企业资源。

3.校际交流平台及国际合作平台。不为所有,但为所用,资源共享,协同创新的原则。利用校际交流平台和国际合作平台拓展实践平台,如国内八校联盟、国际EduNet教育联盟、美国国际教育联盟(AAFIE)等合作平台。在联盟范围内开展横向合作,让学生国际视野、国际交流沟通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前沿技术应用得以锻炼。

(三)规范产教融合的业务运作

产教融合利益共同体难以完全排除产权归属、行为模式、功利立场等方面的矛盾,唯有借助于机制上的变革和优化才能确保共同体的良性推进,并伴随着适当制度交易成本的产生。产教融合需要做好监督成本、决策成本应对,同时也要深入谋划如何改善和降低争议处置成本和违约成本,这样方可将多方合作过程中必然会产生的冲突和纠纷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特别要指出的是,规范产教融合的业务运作不是要削弱利益共同体的灵活性,而是主张依托于资源融通、利益融合、产权界定等切实有效的手段,最大程度的巩固和扩大协同创新效应。

(四)降低产教融合的资产专用性

产学研等主体投入产教融合利益共同体的资产毫无疑问会牵涉到彼此在专用程度上的主张,尤其是实践教学设备设施、共性技术研发投入只要发生后就基本只能服务于特定领域。不过,这并不妨碍各方协商如何改善资产专用性投入问题。产教融合开始后,本文认为确有必要尽最大努力去控制各种资源的专用性程度,从而改善企业在这些资源后期配置上的处置难度。我们要认识到这种资产专用性上的相对程度取决于利益共同体的实际控制权。也就是说,占据主导地位的主体有必要承担更多的专用性资产投入责任,而次要地位的主体则承担相匹配的资产专用性责任。这样才能避免由于专用性失衡产生强势一方对弱势一方的不合理压迫。

猜你喜欢
工科产教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融合菜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