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课堂训练艺术,促进阅读能力形成

2022-03-19 22:18王丽君
家长·下 2022年1期
关键词:内容课文小学生

王丽君

阅读是我们接收信息的主要途径,也是一生最常用的语文技能,其在语文学习中的地位大有可观。阅读理解能力不管是在日常阅读教学和课外阅读中还是在考试中都是检验学生学习水平的一个主要方面,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语文教学必须立足课堂,开展大量的阅读实践,才能有效提高语文能力。语文阅读理解侧重于考查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分析能力,以及从字里行间中获取信息进而思考、判断的能力,需要教师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综合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关键一环,大量的阅读实践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必经之路,在学生由于缺乏语言积累、阅读技巧、未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而深感阅读疲劳的情况下,教师的有效性指导应该发挥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做好准备,营造环境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语文教师的阅读教学要获得成功,就要做好课前准备工作,起始阶段各项工作顺畅,后面的事情就更加容易。在课前准备工作中,教师要对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要准确把握,对教学内容充分了解,教学方法要适宜,包括教学课堂上需要的工具以及教学设计等都要做好。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文的内容要丰富,用有趣的方式体现出来,对学生展示导语的时候,内容要引人入胜,要能将小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使学生逐渐对语文课产生兴趣,并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小学生普遍有很强的好奇心,而且好玩好动,小学语文教师要从小学生的这一特点出发,设计创新教学模式,将他们的好奇心激发起来,促使小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主动思考,还能与教师和同学充分互动。所以,导入教学内容的时候用小学生喜欢的方式非常重要,这也是语文阅读教学顺利展开的关键。

做好准备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为小学生塑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小学生在浓厚的阅读氛围中受到感染,在学习的过程中对重点知识准确把握,而且对文章的内涵有深刻领会。比如,语文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图画附加音乐的方式营造语境氛围,促使小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引发思考,由此培养小学生主动思考能力。如果按照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让学生一味地在教师的带领下被动学习,就是对学生进行哺育模式教学。任课教师在课堂上发挥主导作用,强调自己的见解并传递给学生,学生被动地接受,学生的主体性无法得到凸显。通常而言,小学生也会有自己的想法,教师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会让他们认为教师永远是正确的,自己的想法是错误的,由此抹杀了小学生的积极思考意识,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所以,教师在课前对这方面的问题要进行充分思考,为了激发小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意识,要创设有效的阅读环境。比如,教师在课前设计诗歌教学的时候,为了吸引小学生集中注意力,可以采用多媒体播放与诗歌内容相符合的教学情境,用适当的背景音乐感染学生,让小学生感受到诗境的美感,使小学生逐渐沉浸在这种情境中。教师可以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声朗读诗歌,并让学生小声跟读。在这种情境的感染下,小学生会对诗歌内容产生深刻的印象,并深刻了解诗歌的内涵。

二、高度重視,有效训练

新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教学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其中提出的新要求需要高度重视。尤其在语文阅读教学方面,教师要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学生要采用科学的方法训练,并给学生以艺术美感,引导小学生积极配合,才能获得良好的阅读效果。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语文任课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做好素质教育工作,提高小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尤其是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往往被忽视,需要语文教师在对学生的教学中注重阅读能力的训练。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将学生的语文阅读作为重要的工作任务,课前要认真解读文本,挖掘教学时的训练点,采用引导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指导性训练。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应用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自主查找阅读素材,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习语文知识,促使小学生的智力得以发展。此外,小学生自主查找资料,可以使语文阅读的内容更加丰富,而且随着阅读的兴趣被激发起来,学生对语文内容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入,小语文知识面也得以拓展。教师引导小学生大量阅读,并对其阅读能力进行训练,还可以让学生积累更多的素材,学习语言运用方法,这对提高其写作能力也非常有利,由此小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写作水平也会大大提高。

三、授之以渔,提高思维

一般情况下,阅读过程中用于思维的时间远远大于眼睛浏览的时间,可见阅读和思维密不可分。小学生虽然求知欲强,思维活跃,但这一特点在学习中,尤其是薄弱环节中,往往显得并不主动,只有通过多问、多刺激、多鼓励才能表现出来。值得强调的是,阅读和思维的有效结合确实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持之有效的手段,阅读和思考兼顾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教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次阅读理解的解答体验,只要掌握了阅读方法,即具备了有效的思维工具,触类旁通,学法的迁移自然就轻而易举了。对此,教师可以从以下几点帮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

(一)整体认知,形成总揽习惯

文字是文章即阅读文的最小单位,几乎所有小学生在读文时,都习惯于一个字一个字地看,看似认真研磨,实则漫不经心,眉毛胡子一把抓,走马观花,一遍看下来没有整理出任何有效信息。而采用对文章结构的整体把握,既能加快阅读速度,又能提高理解能力。课堂上,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默读,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中,还可教授学生如何做到长文速度、跳跃读,快速浏览,部分扫视。当然,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更需要贯彻到日常。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训练学生通过通读找出文章中心句,或出示语段章节引导学生快速浏览且圈出关键词,这样的导向作用可以督促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有所侧重,学会沙里淘金,把握整体。教师也可利用课前三分钟让学生读一篇短文,鼓励学生概括主要内容或说说人物特点,教师自行掌握难度,可渐次提升。课外阅读中,阅读记录卡的推广不仅便于教师核查学生自主阅读的实际情况,更助于学生形成高效阅读的系统性,能够逐步形成总揽习惯。

(二)先看文题,带疑读文

在语文课堂上引领学生阅读的时候,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对阅读教学的细节方面高度重视,注重掌握和控制技巧,根据阅读内容的不同采用合适的阅读方法,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阅读能力有所提高。教师在设置阅读教学目标的时候,要考虑到阅读内容以及学生的学情状况,据此将教学方案制定出来。如果阅读文章的篇幅比较长,教师就要对学生进行指导,让学生先看目录,以对阅读内容初步了解,之后对文章的内容进行针对性的阅读。当熟悉了文章的内容之后,进入精度阶段,对每一个章节的内容快速阅读,逐渐对文章的核心予以把握。在进行诗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让学生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由于诗歌的内容比较抽象,教师可以应用信息技术将与诗歌内容相符合的视频或者图片播放出来,让学生对诗歌的内容深刻理解,让学生感受到语文阅读的乐趣,同时使学生对小学语文阅读方法有效把握。在语文阅读中先看文题,学生自然会产生疑问,通过阅读解答疑问,此时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就更加深入。先看题目,再读正文是读文的自然顺序,题为文眼,文章的主题一般紧扣题目。以课文为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中用三个事例说明周恩来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前因后果。

此外,每篇文意都隐藏着解题所需的关键信息,但篇幅越长,越不利于捕捉关键。对此,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先看习题,带着疑问有针对性地再次全文扫读,快速定位,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同时,节省了反复找寻答案的时间。如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时,在初读课文阶段,笔者提出了问题:“小兴安岭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一遍课文,并提示他们利用课文中的语句来回答,而这句话便是文章的中心句。教师也可在预课时,巧设疑难,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课堂上反馈自主预习的情况,也不失为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好方法。如教学《燕子》前,笔者布置给学生如下预习任务:读通读顺课文,不会的地方反复读;在课文中找出课后生字,圈出并注音组词;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思考课后习题。写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不懂的地方做标记,如此学生才能心中有数,知道从何入手阅读课文

四、共同质疑,众人获益

有的小学生觉得阅读课程太单调乏味,没有意思,也很难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集中注意力,学习效果不是很好。小学生有这种感受,是因为他没有从中体验到阅读的快乐。教师对小学生的这种学习状态要有所理解,同时也要认识到通过调整教学模式纠正学生这种消极状态的重要性。教师可以为学生塑造学习氛围,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解答,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更准确地领悟文章的内容,进而透彻地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图。质疑是发现问题后提出问题,学生如果没有对文章有足够的理解,是提不出切合文章的问题的。换个角度,教师从学生提出的一个个鲜活的问题也可以判断出他们对文章的把握程度。因此,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全员参与,引导他们通过阅读后发现和提出质疑,好与不好,教师不做评论,把权利交给学生,学生之间共同质疑,共同参与思考,这个由不知到知的过程就是创造的过程,在阅读中创造,在创造中阅读,激发了学生灵活多样的思维,也满足了学生的精神需要,为今后的閱读理解打下了基础和找到方法。

如在教学《燕子专列》一文时,有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要介绍小女孩贝蒂怎么找寻燕子?省略掉可以吗?大部分学生只知道回答不可以却说不出所以然,有的学生想要说明却苦于组织不好语言,只有个别学生表达出从一个小女孩的行为可以反映出瑞士大多数人保护燕子的爱心。如此变课堂单项学习为多元训练,合理设置矛盾,产生思考困惑,吸引了学生努力思考,激发学习欲望,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相互释疑,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既培养了读书的浓厚兴趣,又发挥了主观能动性,语言能力得到训练的同时,阅读理解水平也会相应得到提高,一举多得。部分拓展性问题,如对话作者,续编故事等,不但没有难倒学生,反而碰撞出了思维的火花,学源于疑,无论是自己的问题得到了合理的解释,还是帮助别人解开了疑团,都会让学生成就感十足,在轻松的课题氛围中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思想。

五、赞许鼓励,培养兴趣

暂时的理解困难或是解题挫败会成为学生进行阅读体验的拦路虎,令其产生对阅读的抵触心理,堵塞到一定程度,学生会难以建立缺乏阅读自信,谈文色变,退避三舍,主动弃权。因此,被动的阅读是不可持续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发掘他们潜藏的闪光点,甚至是微小的进步都要注意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满足他们的自尊心与好胜心。学生从心理上消除阅读顾虑和障碍,才能鼓足勇气,兴致勃勃地投入自主阅读。比如,教师引领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关注文章段落具备的特点,让学生分析不同段落之间存在的关联性,明确整个文章结构的布局。无论学生回答是否正确,教师都要持有肯定的态度,对错误的回答,教师采用提问的方式予以引导,使学生以正确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对阅读文章的结构内容更加清晰,并准确把握,由此可以帮助学生对文章的中心思想快速、准确捕捉,明确文章的主旨,并引导学生正确发现文章所蕴涵的思想情感。

在对学生的引导中,要考虑到学生的思考能力以及所采用的思维方式,让学生用制作阅读记录卡的方式展开学习。刚开始要求学生做阅读记录卡时,学生不是愁眉苦脸,就是唉声叹气,十分不乐意,对他们而言,带着任务阅读,倍感压力,完全提不起兴致。为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利用阅读记录卡,笔者专门开展了阅读交流和展示课,分小组交流阅读记录卡并推选优秀作品上台展示,有点学生字迹工整很加分,有的学生心得体会深刻,有些学生还会给记录卡面些精美图案作为装饰……这样创造机会鼓励学生将各自的小精彩当众亮相,让他们在同学们的称赞中全面认识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尝到阅读的甜头,学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乐于阅读。

通过上面的研究可以明确,小学语文教师要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必须做好课前准备,营造浓厚的读书环境,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采用引导方式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设计科学有层次的训练,在训练中获取阅读方法,还要从小学生的个性特点出发,做到训练艺术化,提高阅读活动对小学生的吸引力,使小学生积极主动配合,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宋行军)

1293500520381

猜你喜欢
内容课文小学生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我是小学生
非常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