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具体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人

2022-03-21 19:39郑艳
教师博览·中旬刊 2022年2期
关键词:李斌学校老师

郑艳

2013年,李斌出版作品集《把学校交出来——一个青年记者笔下的中国教育》。我偶然读到这本书,其宽广的视野、丰富的案例,给我带来启发和深思。李斌以社会良知的立场揭示问题,更以理性的态度深度剖析,为教育第一线实质性的变革鼓舞与呼吁。

记者职业具有很强的工具属性,李斌却做到将专业冷静的分析与真挚深厚的情感相互交融,极具个性和张力。后来经师友引荐,去北京出差的我和团队伙伴得以与他交流,如沐春风。这位英挺青年本科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于兰州大学硕士毕业后就职于中国青年报社,很快成长为专家型记者,两度获得中国新闻奖,时任中国青年报社评论部副主任。他对世界抱以开放的信任,对生命抱以明亮的求索,对职业抱以深沉的敬畏。李斌取得的成绩,令我这个“师姐”由衷感佩。

如今,他又出版《改变世界,以教育的方式:北京十一学校变革启示录》,我第一时间带领团队共读。八年间,他的两本书由广角到聚焦,不变的是浓厚的理想主义和深远的建设性。

什么是好的教育?我们到底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子?

教育是高度复杂的系统工程,变量非常多。而全社会人的素质提升,会对问题看得更深刻,会倒逼教育的改革。

“我曾是坚定的教育问题的披露者,后来逐渐意识到:解决问题比批评更重要。”“换一个视角观察教育,我在这个怨声载道的领域发现了一批兢兢业业的老师、校长和局长,他们凭借智慧和努力,做着力所能及的改变。这些人的存在使我对中国教育有了一点信心。我也相信,他们会有越来越多的志同道合者。”这两句话概括出李斌的心路历程。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里写下“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而有境界首要的是“真”。读李斌的文章,读出真实、真诚;和他成为朋友后,更感动于他的率真、天真。

《改变世界,以教育的方式:北京十一学校变革启示录》是他长时间沉浸式聚焦在中国基础教育领域做出重要变革并获得成功的北京十一学校的精微报告。

“这本书里面的文章,写作的时间跨度长达八年,每一篇文章都是我在大量调研基础上写成的。这八年于我而言,是通过观察一所学校艰难的变革之路,对中国基础教育重拾信心的八年。我也因此看到了一所学校蕴藏的影响社会和国家未来的力量。”

这些年,也是李斌由知名记者转型为创业者的历练过程。他创办天真蓝教育传媒,五年来一直致力于做中小学管理层的学习与品牌顾问,致力于学校学习力、故事力与创新力的提升。他希望尽己之力,影响和助推一大批校长成长、一大批学校发展,进而推动实现理想的教育。

这些年,也是李斌从道德高地的窄门走出,走向更广阔世界宽门的过程。以前的李斌,是典型的优等生形象:干净帅气,有理想、有激情、有情怀。作为记者,他习惯以高站位和审视眼光去看待人和事。而创业过程中,他得以见到更复杂的人和更幽微的人性,得以体会到阳光普照下一些暗斑和无法触及的边缘。他开始自省,更真实地呈现自己的瑕疵。他依然清高,依然对时事热点保持职业敏感和关切,但不再端着,时而自嘲,时而自恋,但都是真诚表达。如今的李斌,依旧清爽挺拔、英姿焕发,但经历的丰富带来能力的增长,更带来包容度的提升,推进着他的成熟,让他褪去硬气,拥抱更深邃的真实。

体现在作品上,他的文字越来越质朴温和,越来越立足坚实的现状,越来越具有“故事力”。法学教授罗翔特别认同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爱具体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人”。与之精神尺码接近的李斌,也写下“看多了学校的困顿、衰败与重生、活力,看多了同样体制下相同的碌碌无为与不甘现状的突破,我会感觉到具体的一个一个人的重要性”。

翻开《改变世界,以教育的方式:北京十一学校变革启示录》,读者会在一个又一个故事中体会到北京十一学校在学校治理、课堂变革、国家课程校本化、教学改革等方面的创新,并能从中发现自己与这所学校的某种联系。在大致相同的政策环境中,总有人能够做出不一样的成就,能够改变现实,做出令人满意的教育。先迈步,再进步,是一个个具体的人,带来的点滴推进,汇聚成改变的力量。

我们需要通过揭露问题、分析病理来探寻真正教育的批判者,但更需要脚踏实地、将教育理想尽可能融入现存教育体系,以此来寻求理想和现实最佳结合点的建设者。

“北京十一学校改革的成功在于创新了一种教育模式, 融合了民族、传统与现代等各种元素形成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生活式的教学模式。”学校由此获得全国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而这背后,是众多老师的竭智尽力、栉风沐雨。

教育领域众多昙花一现的改革表明,如果不遵循教育规律,不着眼于学生和国家的未来,而是汲汲于少数人谋取的“名利”与“政绩”,则教育经不起追问和考验。北京十一学校的改革之艰难、教师压力之大,都超出外界的想象。最后,老师们经历了蜕变的痛苦,收获了成功的喜悦。在职业倦怠感突出存在的基础教育界,这群中学老师的精神状态令人惊讶。这本书中,每一个故事都真实生动,深具感染力。对自己生命状态心存期待的教育人,能够从中受到激发、启迪,在学生今日的爱戴与未来的回忆中寻找富有乐趣的教育人生。

书中有篇《五旬教师的与时俱进》,记录了年过五十的地理老师何永德如何规避老教师面临的最大问题“思想陳腐、观念落后、老气横秋、毫无激情”:手机可以难看,但不能功能落后,没有彩铃,换;不能发微信,换。使用电脑、录微课,从不让别人替他调试设备,一切亲力亲为,只为更好地熟悉操作。学校安排他跨界带历史,他拼命学习历史知识,把图书馆里能借的资料都借来,跑遍全市书店去买书,向学校所有历史老师请教。他还“有意识地接触一些教育圈外人士,去看话剧、京剧,练毛笔字,学画画,并为自己拍摄的山水照片配诗”。他阅读了几百篇有关课程改革的文章,连续多年去教师进修学校参加历史进修活动。他苦学专业数据分析软件,分析全班每个学生各学科的成绩,分析得有理有据,一改过去凭经验、凭感觉来分析成绩的习惯。何老师就这样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不允许自己被时代抛弃,最终成为跨界高手。

教育需要智慧,如何实现教育理想亦需要智慧。这本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有智慧在细节里闪亮。李斌是追寻教育本质的人。教育的本质是解放人——包括智力和心灵、思维和情感,而不是束缚人、压抑人、限制人。所以他写下“学生见到校长,不必恭敬起立表现出很有礼貌的样子,不需要把自己藏起来,或缩手缩脚地坐在校长面前。我从这样一个小细节中看到了这所中学真实、平等的师生关系”。

“学生观是两句话,第一句话,学生是不一样的;第二句话,孩子是来学校犯错误的。也就是说,孩子在学校会犯错误是正常的,在学校里犯错误,成本最低。”

这本书中,每一个人物的言行都在点滴中呈现“教育是成人之美”的智慧。

化学老师王笃年一直根据学生的问题来组织课堂教学,“学生如果没有问题,那我就没有什么好讲的”。他坚持四环节教学:自学自研,问难讨论,精讲点拨,应用评价。

生物老师付鑫“聚焦学生需求,提升教学能力,提供学习的指南针而不是地图”。

语文老师何其书“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而设计,成为学习的设计师,把课堂变成学堂”……

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成为某堂课或某份试卷的主讲者。在马莱丝同学的班上,学生会按照名单轮流讲解英语试卷。把一套试卷分析透彻,比做很多套试题更有用,她说“当时有拼命要讲得让别人听明白的冲动”。

“改变世界,以教育的方式。”读这本书,你会发现:如此高远的追求,其实基于对一个个具体的人的尊重、成全。祝愿更多的教育人读完这本书后,发现自己,唤醒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

(作者单位:《新课程评论》编辑部)

3216501908207

猜你喜欢
李斌学校老师
World Wetlands Day
The Wizard of Oz
The Wizard of Ozby L. Frank Baum
The Wizard of Ozby L. Frank Baum
学校推介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