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大学科技园效能,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2022-03-22 01:53乔杉
中学生学习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科技园转化成果

摘要:国家大学科技园经过20多年的探索发展,已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支撑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创新的试验基地、高校科研人员从事双创的核心载体、校企资源融合共享的枢纽平台。但大部分大学科技园并未能充分发挥资源集聚、协同创新、创业孵化的优势从而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如何将大学科技园打造成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第一站”,结合国家最新相关政策精神,做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大学;科技园;成果;转化

大学科技园是国际上最早的新兴产业策源地和新型经济发源地,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载体和服务平台,创立于1951年的美国斯坦福大学研究园是世界上第一个大学科技园,迄今为止,美国大约有130多家,日本大约有20多家,各国政府都通过协调高校、科技园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推动了高校的科研成果实现产业化、商业化,孵化或吸引了一批科技企业入驻科技园,一些知名大学的科技园通过提供场地空间、社会资本、人脉网络、专业服务等,催生培育了新的产业形态,如依托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建设的硅谷,近年来诞生了诸如优步、爱彼迎等全球知名的顶尖企业。我国的大学科技园探索起步于1991年,于2002年由科技部、教育部启动首批认定,定位于“创新资源集成、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业孵化、创新人才培养、开放协同发展”的五大功能,各地方政府积极落实对科技园在土地基建、组织协调、税收政策等方面的倾斜支持。2019年,科技部、教育部先后印发了《关于促进国家大学科技园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国家大学科技园管理办法》,进一步引导提升大学科技园在支撑高质量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截至目前全国共认定了十一批次141家,涵盖了包括绝大部分“双一流”建设高校在内的科技创新实力强的高校,规模不断扩大、模式日益创新,在承接高校综合智力资源外溢特色优势、推动高校科技创新资源平台开放共享、鼓励师生校友从事双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支撑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力量。如上海市的13家大学科技园已累计培育了六十多家上市公司、上百家科技小巨人企业和五百多家高新技术企业, 成为上海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部分和国际科创中心建设的策源地。

党的十八大以来,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实施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并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大力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国家科技进步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正在从量的积累向质的提升迈进,最新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我国的全球排名已从五年前的第25位上升到现在的第12位。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培育国际竞争力,创新科技评价机制、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体制机制改革、提升创新治理能力是当前的重要任务。随着我国科技创新技术的突飞猛进和成果的日益丰硕,个别发达国家通过控制高端核心零部件出口等限制,对我国科技企业的不正当打压日趋严峻,使我们清醒的认识到只有拥有核心科技,才能挺直腰板,只有将科学技术知识技能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才能保障国家人民安全,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才能在国际上拥有更多话语权。

高校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有生力量,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占了全国的80%以上,发表的科技论文数量占了全国的80%以上,承担了全国60%以上的重点研发计划等纵向项目,获得了60%以上的国家科技奖励,但缺乏“从0到1”的原创成果,技术创新工作集成度不够、显示度不高,缺少独立系统解决行业重大技术问题的能力,名利激励和急功近利风气造成了学风浮夸浮躁的不良现象,缺乏科学精神和家国情怀。近年来,国家相关部委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措施,但成果质量不高、技术转移机构和专业人才缺乏、各部门协同机制不健全等因素依然制约着高校科技成果的顺利转化。2020年初,教育部、科技部、国知局以高校专利为突破口,出台了《关于提升高校专利质量 促进转化运用的若干意见》,从完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开展专利申请前评估、加强专业化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优化政策制度体系四个方面进行了重点任务布置,要求高校要牢固树立“专利等科技成果只有转化才能实现创新价值,不转化是最大浪费”的理念。大学科技园如何在这样的新时代背景下,找准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功能定位,协同高校将沉睡的专利等科技成果充分准确地实施到企业中去,在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是当下最为重要的任务。

高校产出的科技成果大部分是停留在实验室阶段的成果,成熟度还很低,距离真正的产业化还有多个阶段要经历,基础研究阶段发现基本原理,应用基础研究阶段阐明技术概念和用处、分析验证概念,应用研究阶段包括实验室验证、模拟环境验证,技术开发和工程化阶段包括模拟和真实环境系统演示后定型样机样品试验运行评估,最后的产业化才是大规模的商业应用,高校的大部分成果最多只处于应用研究阶段的末期,而企业需要的是成熟度至少在工程化阶段中期的技术达标、工艺成熟、装备齐全、人员配套、经济效益可达预期目标的成果,因此需要中试孵化角色介入,作为成果“催熟剂”,把高校的科技成果真正推向市场运用投产,只有通过中试后,才能大大提高产业化成功率。高校受人力、场地、资金缺乏等原因,无法将科技成果投入中试,市场风投企业又认为高校的成果投资风险较大不愿投入,因此导致绝大部分高校科技成果“生于实验室,躺平校园里”。大学科技园一头连着高校科技成果,一头连接企业市场主体,本身就是非常合适的中介服务机构,在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开展产学研合作、搭建新型研发机构等方面一定能发挥强有力的作用,如何将大学科技园打造成为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第一站”,可从以下三方面落实。

一是明确发展定位,优化顶层设计。坚持学校主导、统筹规划、开放创新、规范运营、资源集成、协调发展的原则,将工作重心由基础性建设向综合型建设、由常规化服务向专业化服务、由规模化扩充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向国际上优秀的大学科技园学习,处理好与依托高校、当地政府和市场、园区企业之间的关系,打造创新创业赋能、新兴产业培育、科技集成服务、开放创新生态的功能,把知识产权、市场金融、技术人才等资源进行全方面整合,促进高校科技资源开放共享,集聚人才、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充分发挥依托高校人才学科和技术领域优势,围绕国家战略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积极开展校企校地合作,解决技术瓶颈。引导高校师生尤其是毕业生开展双创,为其提供空间环境、风投资本、专业指导,培育新动能企业,解决各创新主体之间的孤岛效应,服务与赋能并举。发展多元化创业类型,鼓励有能力的创业者和企业开展跨界创业,打开高校封闭的大门,构筑价值共享、要素融通的开放协同创新生态。充分利用自身企业化科技服务平台特点和优势,积极参与学校的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探索学校科研人员通过科技园对外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运用的新模式新途径,学校要认定科研人员进入科技园管理的科研项目和经费作为职务职称评聘、科研工作量考核等方面的依据。充分依托学校开展对外合作,加强与地方政府、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的合作交流,通过技术服务、人才培养、专业咨询和协同创新争取更多优质资源,扩大学校社会影响力,提升自身科技金融、市场营销、产权保护、创业辅导、研究开发、产业孵化、人才资源、投融资等方面的綜合能力。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创新机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实现高校、科技园、政府、企业多方共赢,为深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经济发展质量、效率、动力的变革作出新贡献,用创新促进创业,用创业带动创新,真正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二是转变协同模式,推动成果转化。在当前形势下,大学科技园应大力协同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专门机构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可下设知识产权专门机构,整合高校科研管理部门的知识产权申请维护、图书馆的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和技术转移成果转化部门的知识产权运营职能,打造成集知识产权导航、评估、申请、维护、运营、处置等全链条服务,借鉴以美国斯坦福大学为代表的TTO(技术转移办公室)模式,尤其是已进行赋权改革的40家试点高校的大学科技园,可采取上述方式运作并积极获取当地政府的支持,提升高校的专利等科技成果质量,吸引当地企业的资本。结合自身发展需求和工作实际,努力创造条件积极争取政府政策和资金支持,如财税补贴、平台建设经费、软课题研究、科创基金等方式增加经济收入,实现良性可持续发展。聚焦产业发展全过程,扮演好中介服务角色,通过完善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和市场化机制,推动高校的科技成果信息供需对接,在校内利用好依托高校的人才专业优势并积极挖掘有市场需求的潜力技术成果,在校外利用好市场平台资源,寻求有技术需求的企业建立对话合作机制。学校所属的拟放弃的知识产权,可通过签订协议转让给科技园进行市场推广实施运用,鼓励高校科研人员与科技园加强合作,充分整合高校的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开展科技成果中试熟化和产业化推广。组织成果展示推介会、政策措施解读会、技术需求发布会等,提供找政策、找场地、找技术、找需求、找资金、找人才的服务,搭建桥梁纽带,促进高校与企业的合作达成,同时引导高校内部的科研平台设备、数据文献资料向社会开放共享,如建设在高校图书馆的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在向社会开放提供有偿服务业务的同时,也能宣传校内最新技術成果,促成一些转化合作,另外还应当与高校的国际合作交流管理部门共同开展国际技术转移、需求谈判合作等,链接全球创新资源,带动学校国际化程度的提升。

三是完善体制机制,提高服务能力。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或技术转移部门要将大学科技园相关职能和人员纳入,创新技术转移机构管理运营模式,加大对社会上乃至国际上优秀技术经理人经纪人的引进吸纳,建设一支懂技术、懂管理、懂市场的专业化技术转移服务团队,建立市场化聘用机制和利益分配激励机制,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加强对科技成果的梳理跟踪、挖掘整理,建立成果库并定期向社会企业发布,实现成果信息互通和有效对接。吸引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在大学科技园创新创业带动就业,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的创业成功人士宣讲辅导学习经验,为典型的成果团队配备一对一的专业人员提供政策解读、流程办理、供需商谈、落地转化等服务,开发设立创新创业课程,组建创业导师队伍,培育富有企业家精神的双创后备力量,通过开设双创训练营开展头脑风暴、创意设计、创业计划、项目路演、讲座论坛等活动,鼓励在职科研人员通过到相关企业兼职或离岗创业等渠道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在校内营造浓厚的双创氛围。加大与社会上各类研发检测、知识产权、科技咨询、成果评价、资产评估、法律事务和投融资等专门机构的合作,结合新兴产业发展趋势,推动互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促进区域产业创新和转型升级。适时在异地设立分园,多点布局,吸纳资源,通过与不同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合作,加强校地资源互动,协同推进技术创新和企业孵化。落实税收相关优惠政策,协同依托高校健全科技成果处置和收益分配政策,探索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工作,确保国家下放的权力接得住、用得好,改革科技评价机制,将科技成果转化业绩纳入科研人员职称评审、岗位晋升、绩效考核、收入分配、合同续签等环节。组建专家咨询委员会,为科技园提供政策和发展规划咨询、项目立项论证等服务,提高科学决策能力。

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庄严宣告:“我们已经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我们要坚定创新自信、紧抓创新机遇、勇攀科技高峰、破解发展难题,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大学科技园作为依托高校科技创新资源服务国家经济发展、满足人民生活需求的重要平台,肩负着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升高校服务经济发展能力的社会责任和使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科技园要紧密联系依托高校和地方政府共同发力,发挥自身创新资源集成、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业孵化、创新人才培养、开发协同发展的五大效能,真正把大学科技园打造成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实现科教经济融合的枢纽,将高校科教智力资源和市场创新资源紧密融合,大胆创新、敢于探索,转变陈旧观念,提前谋划布局,规范建设管理,提升全方位能力,支撑 “双一流”高校建设,为实现国家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关于促进国家大学科技园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EB/OL].(2019-03-29),http://www.gov.cn/xinwen/2019-04/15/content_5382977.htm.

作者简介:乔杉(1987-),男,山西太原,硕士研究生,北京科技大学科研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校科研管理、科技成果转化。

3004500589275

猜你喜欢
科技园转化成果
山西新增一家国家级大学科技园
验收成果
数说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成果
劳动成果评比
一张图看懂“论坛成果清单”
第二届“华师科技园杯”优秀学术论文2016年12月评选结果
浅谈学困生的转化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2015年“华师科技园杯”优秀学术论文特等奖、一等奖获奖名单
江苏:成立大学科技园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