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文字构形看汉语的语法信息

2022-03-22 02:57曾敬轩
中学生学习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古文字

曾敬轩

摘要: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一个单字往往包含深刻的含义,古文字的构形上蕴含着珍贵的语义、丰富的语法信息,是研究和发展汉语言的重要内容,应当充分重视古文字构形的研究,探析汉语的语法信息。通过分析古文字构形的基本词性,古文字构形的句法信息,探析古文字构形的具体解析,主要从“鼓”“树”“军”等字进行探析。在汉语言的古文字学习中,通过分析汉字构形特点,明确汉字的构形原理,避免出现以今律古的习以为常的错误,提高汉语言的认知效果。

关键词:古文字;构形;汉语语法;词法句法;具体解析

汉字和语法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但是往往被很多人忽视。在汉字的构造中,非常重视意合,历史发展和日常生活中,运用汉字进行造词或者命名也非常重视意合。汉字与英语词汇不同,英语是以词汇为主,但往往一个汉字单字就蕴含着非常的含义,古人讲究“惜字如金”,文言文表达精炼,汉字的构形反应了对应的词的词类,通过分析古文字字形就可以了解词的本义。从古文字构形看汉语的语法信息,要分为活用和兼类:活用是临时改变语法功能,充当其他词类;兼类是原本有多种词性。在分析古文字构形的语法信息时,还需要根据古文内容,依据上下文具体分析,才能更好理解其中的语法要义,认识具体含义。

一、古文字构形的基本词性

对于汉字而言,字和字的形体构造,不是语言本身的形式,而是书写形式,因此字体的形式不是语法的标志,但是并不意味着汉字的“外在形式”不能表示内部的信息[1]。基于语法的视角,可以理解很多汉字构形的部件。比如如果要表示“行走”这个意思,甲骨文要用“彳+人+亍”进行表示;之后“彳+亍”组成“行”表示动词,“彳+人+亍”表示为名词。用字形表示语法对立,在汉字中还有很多具体表现,比如:“包”原本是名词,加上提手旁成为“抱”为动词;“鱼”原本是名词,加上三点水成为“渔”为动词。

二、古文字构形的句法信息

通过分析古文字构形,不仅能够明确基本词性,而且还可以分析古文字构形,还可以看出汉语的句法信息,或者从古文中明确一些古文字的含义。比如“共”字,甲骨文的“共”字为双手捧一器具,金文的“共”字,其上之“口”为一用于烹煮食物的釜。对于这个字的古文字解释,郭沫若释为“共”字,他认为这个字形像双手捧璧之形,其下之“廾”指双手。由于“共”字是用双手共同举物,所以“共”字便引申出“一同”“共同”等意思。《管子·君臣上》中有言:为人臣者,上共专于上,则人主失威。意思是:做人臣的,如果向上分夺君主的权柄,则君主丧失威信。其中的“共专”可以理解为“侵分上柄,国如两君”。如果能够理解古文字的构形含义,在理解古文时便会变得游刃有余[2]。

三、古文字构形的具体解析

(一)从“鼓”字构形看语法信息

对于“鼓”这个汉字,既可作名词使用,也可作为动词使用。在今天,受到词的双音节化的影响,“鼓”一般不再单独作为动词使用,而一般组成“打鼓”等词汇使用。在《说文·鼓部》中,其中这样解释“鼓”字:从壴,支象其手击之也。从“鼓”字的字形变化发展看,不管是商周时期的甲骨文、金文,还是秦以后的小篆、隶书、楷书,左边的构建都是“壴”。甲骨文像一只手拿着鼓槌敲打鼓的样子;金文是左手拿槌敲击右边的鼓;小篆承接金文而来;隶变后楷书写作“鼓”。从“鼓”字的构形看,它是一个会意字,本义是击鼓,为动词,在很多古文字都有体现:《左传》中讲“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孟子》中讲“填然鼓之”;《曹刿论战》中说“战于长勺,公将鼓之”。“鼓”字还引申为其他用法,比如:名词表打击乐器,《庄暴见孟子》:百姓闻王钟鼓之音,管籥之音;名词表鼓乐声,《石钟山记》:噌吰如钟鼓不绝;名词表战鼓,《赤壁之战》: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鼓大进。

(二)从“树”字构形看语法信息

在《说文》中解释“树”字的含义为:树,生植之总名也,从木,封声。通过这个描述,我们可以明确“树”的本义是生物中直立物体的总称。在后来发展与演化中,从本义引申为“种植,培植”的含义。比如《孟子·滕文公》中有言:后稷教民稼樯,树艺五谷;《中国成语大全》中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字在古文中有四种含义:一是作动词,为“栽种,种植”,《齐桓晋文之事》: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二是作动词,为“建立,树立”,《送李愿归盘谷序》:“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三是作名词,为“树木”,《桃花源记》:“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四是作量词,为“颗,株”刘禹锡有言: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因此对于“树”的理解,还要从古文字的构形延伸到具体文本中。

(三)从“军”字构形看语法信息

“军”字也是古文中的常用字,在《说文》中这样解释“军”:军,圜圍也,四千人为一军,从車,从包省。“军”字的篆书从“勺”“车”会意,“勺”是“包”的初文,非省也。在《汉语大字典》中,“军”字分别解释为包围、营垒、驻扎等含义。从“军”字的构形上,我们就可以看出其中的含义。我们在古文中常常读到“千乘之国”,“乘”是指战车的意思,简称为“车”,战车在秦汉以前具有非常核心的地位,每乘拥有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车上甲士3人,车下步卒72人,后勤人员25人,共计100人,“千乘之国”就是有十万军士,标准的大国。通过观察“军”字古文字的构形,可以很容易理解军队、驻扎、包围等的含义。比如《鸿门宴》中“沛公军霸上”,“军”就是“驻扎”的含义:刘邦在霸上驻军。

结语

在对汉语言的古文字研究中,从古文字构形可以看出汉语的语法信息,包括从古文字构形中熟悉基本词性与基本句法,以及解析一些具体古文字的构形,从构形延伸到相关古文的解释上。通过研读这些内容,对于教师、学生和学者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是研究古文字、古汉语的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1]鸿滨. 从古文字构形看汉语的语法信息[J]. 励耕学刊(语言卷), 2017, 000(002):300-315.

[2]魏岫明(Hsiu-Ming Wei). 古文经典名篇注解之语法探讨-以教育部订三十篇古文教材的一些注解问题为例[J]. 师大学报, 2019, 64(1):1-29.

1561500511366

猜你喜欢
古文字
“古文字”知识在古代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古丈字演变中的德育教育
古文字中“口”部件的作用研究
古文字体现的思想性分析
巧用识字方法,激发识字兴趣
古文字体现的思想性分析
试论古文字中饰笔的发展趋向
新视野下的文字学教学研究
古文字讹变问题研究回顾与再探
“ ”字小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