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地城市第三空间活力提升策略研究

2022-03-22 15:13吴松涛冯颖堃吴倩
低温建筑技术 2022年2期
关键词:寒地活力空间

吴松涛,冯颖堃,吴倩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寒地城乡人居环境科学与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哈尔滨 150006)

0 引言

疫情给城市按下了“暂停键”,长时间的居家生活、佩戴口罩、保持社交间距让人们更加渴望回到富有活力的城市里,一方面是国家支持具有“人间烟火气”的“地摊经济”[1];另一方面长时间的线上办公与社交,相对封闭的空间让人们更想打破交流屏障,实现面对面的交流,“第三空间”研究在此背景下变得更加急需与迫切。“第三空间”概念来源于20 世纪80 年代,是雷·奥尔登堡从城市与社会研究的角度提出的,他把家称为“第一空间”,把工作的空间称为“第二空间”,把家庭与工作地以外的公共场所统称为“第三空间”[2]。寒地城市的第三空间受寒冷气候影响较大,文中探索寒地城市第三空间的场所特征,进行相关案例分析与研究,分析总结寒地城市第三空间活力提升策略,以期为寒地城市第三空间体系构建与建设提供经验借鉴。

1 相关概念与理论

1.1 第三空间

如文中所述,“第三空间”(The third place)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的社会学家雷·奥尔登堡提出的,他认为第三空间具有如下特征:第三空间是中立的且不设门槛,所有阶层的人群均可进入,其环境温馨舒适,其内可发生信息交流与共享等多元行为活动,是城市居民心目中“远离家的家”[3]。“第三空间”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概念,综合第三空间的特征和本质,可将第三空间归纳为城市中公共的、环境舒适、功能多元且足够吸引人群、距离方便易达、非家庭与工作场所的开放空间或综合体空间等。

1.2 城市活力

“活力”在国外很早就开始被应用在城市空间领域,目前国内外主要有两种公认的定义:①起源于生物学概念的活力(Vitality);②人与场所互动产生的活力(Activity)。这两种定义逐渐演化成为城市设计、建筑学和社会学对城市活力的研究视角,也有学者认为城市活力具有“二象性”[4],即城市活力是物质空间特征和人的行为活动的同构体,二者缺一不可,不同场所的活力具有不同属性,也需要不同的策略进行激活与提升。

2 国内外城市第三空间活力研究进展

“第三空间”随着城市的迅猛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关注。在城市设计领域内,也有许多学者关注到城市活力,并对城市第三空间活力展开研究。

2.1 国外研究概况与实例

2.1.1 国外研究概况

最早,“第三空间”概念提出后,社会学家更关注第三空间的社会意义,认为第三空间为人们提供了社会交往的场所[5],满足了人们的情感需求[6]。随着城市规划和建筑学领域人本主义思想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城市第三空间,开始思考如何满足市民的需求,如何更好地营造城市公共空间[7],如何为用户提供一个可满足多样选择并可互动的环境[8]。在城市活力的研究领域,也开始有学者将城市活力与城市第三空间相结合,Siavash 将城市公共空间与活力相结合,对街道进行社会化分析[9],Jilan 从空间使用者的角度来评估城市公共空间活力情况[10]。后来,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商业综合体、酒吧、咖啡店、主题乐园等空间成为新的第三空间类型,拥有更加密集的流量和资源,这些类型的空间也更好地促进了城市活力的产生,使得第三空间的内涵逐渐发展、演变和外延,成为更加多元的概念。

2.1.2 国外寒地城市第三空间活力提升实例研究

(1)寒地城市第三空间的室内连续性。

寒地城市明尼阿波利斯是美国明尼苏达州最大的城市,其纬度与哈尔滨所处纬度相同,有着相似的气候,冬季漫长且均受到寒冷空气的侵袭,然而明尼阿波利斯市通过建设连续的、网络化的城市空中连廊系统,使其冬季也充满活力。连廊连接了将近69个街区,使用者可以步行到达约23 万m2的超市或商店[11],并且与大量的娱乐休闲、商业餐饮、公园广场等第三空间相连接,极大地便捷了人们的出行,激发了寒地城市冬季活动的产生,成为城市活力的重要联结线。

(2)寒地城市第三空间的景观独特性。

冰雪对于寒地城市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可以利用冰雪景观对第三空间进行装饰,并结合自身特色营造出多种丰富的第三空间,例如日本札幌的雪雕,加拿大蒙特利尔的冰雕,使市民享受到冰雪带来的乐趣,丰富的冬季第三空间和冬季活动也为城市增添了活力,赋予冰雪的魅力。

(3)寒地城市第三空间的场所全季性。

洛克菲勒广场在美国纽约的曼哈顿,是洛克菲勒中心建筑群中央下凹的小广场,却具有极高的人气。每年夏天,洛克菲勒广场开设音乐喷泉,场地里有茶座供人们小憩,还会举办一些展览,成为活力的激发点;每年冬天,广场会进行功能转换,场地被浇筑成滑冰场,在圣诞节前夕,洛克菲勒中心广场都要竖立一棵纽约市最大的圣诞树用来狂欢,成为城市冬季活力最高的第三空间。

2.2 国内研究概况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众对第三空间的需求日益高涨,学术界也开始关注对第三空间的研究。国内对第三空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学、建筑学、城市设计三个领域,冯静系统地介绍了第三空间的概念、内涵、研究进展等概况[12],并针对北京市五道口地区的第三空间发展进行了研究[13];部分城市规划学者分别从心理学、社会学等角度对第三空间展开研究[14],汪毅提出了“心理—行为—空间”这一学科交叉互动性的视角[15],李晴从空间组织模式对居住小区第三空间进行规划设计与研究[16];也有学者以国外第三空间为实例开始研究城市活力,邓智团对坎布里奇肯戴尔广场进行研究以探寻活力本源[17],白聪霞等从公共空间与活力角度对历史空间展开研究[18]。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城市第三空间的研究也衍生出许多新的理论和新的方法:隐性消费空间[19]、隐性活力[20]等与信息时代相接轨的理论逐渐兴起,第三空间的发展也变得更加多元,从物质空间向虚拟空间演变和外延。总体而言,第三空间已经不是简单的社会概念,而是社会、文化、经济、信息技术等多学科交叉、多领域涉足的包容性概念,并随着城市公共生活的丰富而发展。

3 哈尔滨第三空间实证分析

3.1 研究对象气候特征

1986 年埃德蒙顿国际冬季城市论坛曾对寒地城市做出过定义:“冬季城市(寒地城市的前称)是1 月份平均气温为0℃(32°F)或者更低,并位于纬度高于45°地区的城市”,国内寒地城市主要认为是分布在北半球、1 月平均气温在-18℃以下的特殊城市群体,往往因其冬季漫长、气候严酷而给人们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21]。哈尔滨是我国典型的寒地城市,由于受西伯利亚极地大陆气候的影响,每年将近有半年时间城市都会面临严寒、冰雪和冷风的侵袭,气温低、常降雪、白昼短、日照少是其典型的冬季气候特征[22],影响人们的出行和活动。

3.2 研究对象第三空间活力特征

哈尔滨市是我国东北北部中心城市、历史文化名城和国际冰雪文化名城,城市文化是在北方寒地文化、本土地域文化、民族传统文化及西方外来文化的共同作用和影响下形成的文化混合体,寒冷气候和地域文化特征对城市第三空间影响较大,使其呈现出特有的第三空间活力特征。

3.2.1 冬季室内和室外第三空间的差异性变化

百度热力图可以用来判断同一地区实时人群活动分布情况,研究选择冬季非疫情管控时期上午9 点和下午3 点两个时间点对哈尔滨市中心城区部分人口热力分布数据进行提取,根据热力图可知,商业综合体、火车站、大学校园建筑等室内空间较有活力见图1,室外的社区公园、广场、街道等因气候寒冷使用率降低,活力也因此受到影响。受寒冷气候影响,哈尔滨室内和室外第三空间活力会产生较大差异性变化,室外第三空间活力降低,室内第三空间活力相对提高见图2,因此寒地城市第三空间应当因地、因气候提出营造与规划策略。

图1 哈尔滨冬季热力图

图2 哈尔滨冬季室内外第三空间

3.2.2 冰雪文化对第三空间的影响

哈尔滨素有“冰城”美誉,冰雪资源丰富。作为中国的“冰都”,“哈尔滨冰雪节”是世界闻名的冬季旅游项目并成为冬季的主要活力激发点,哈尔滨具有丰富的冰雪资源,拥有欧亚之窗、亚布利等滑雪场,通过冰雪文化乐园、冰雪大世界、雪雕博览会等系列冰雪文化产业的开发,形成了相应的冰雪文化体系。寒冷气候虽然对人们的出行与活动造成影响,但冰雪文化同样成为寒地城市特有的优势,充分利用哈尔滨的冰雪宝贵资源,深入挖掘文化、艺术内涵,规避气候对活力的影响并充分发挥冰雪对活力的吸引,才能提高策略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3.2.3 POI 第三空间密度分析

POI(Point of Interest)即兴趣点数据,可以有效反映设施点的空间信息,文中采集百度地图的POI 信息数据进行研究分析,主要选取与城市第三空间职能密切相关的休闲、娱乐、活动设施为主,包含餐饮、购物、娱乐、公园广场、体育休闲等5 类,通过GIS 核密度分析法对POI 点进行核密度分析,叠加分析后形成哈尔滨第三空间密度分析图见图3。通过POI 数据分析可知,哈尔滨第三空间密度呈现“多点分布,主要集中”的特征,购物空间与公园广场空间主要集中于松花江沿岸,娱乐空间集中于城市新区,体育休闲空间集中于城市东部地区,虽然整体上呈现出第三空间的多点分布格局,但第三空间仍主要集中于松花江沿岸和城市老城区,缺少与人口密度相对应的第三空间布局,存在城区分割和联系性弱的特征,布局结构和网络体系亟需完善。

图3 空间分布核密度图

4 寒地城市第三空间活力提升策略思考

第三空间的识别主体是人且本身功能界限具有模糊性,为实现第三空间的分区服务、全面覆盖、整体激活,研究结合哈尔滨城市第三空间特征实例,将寒地城市第三空间类型划分为室内、室外以及虚拟第三空间等3 种类型进行阐述,每种类型按照宏观布局、微观建设等层次提出第三空间活力提升策略见图4。

图4 寒地城市第三空间活力提升策略

4.1 寒地城市室内第三空间活力提升策略

室内第三空间主要包括文化展览、商业购物和生活必经地等空间场所,为使用者提供室内的休闲娱乐和购物服务。寒地城市的室内第三空间具有重要意义,是寒地城市冬季主要的活动场所,室内第三空间除了要满足冬季御寒的作用外,便捷可达是其活力提升的关键,由此提出与生活圈结合布置的宏观布局和空中暖廊连接的微观建设策略。

4.1.1 与生活圈结合建设的室内第三空间

室内第三空间主要考虑与生活圈的结合。生活圈即在步行5~15min 内可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所需,第三空间的布置与生活圈相结合将提高其使用率,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文化中心、社区活动中心等社区层面的交流活动室内空间均可成为第三空间,以满足居民冬季的交流、活动、娱乐、创新展示等需求。

4.1.2 寒地城市的暖廊建设

借鉴明尼阿波利斯市等较为成熟的做法,寒地城市建设空中连廊是应对寒冷气候的有效措施,特别是对于第三空间密集区域,空中连廊将极大地提升行人的便捷性与舒适性,增强商业休闲氛围,促进冬季活力的产生。空中连廊的建设将有效连接室内第三空间,形成相应的室内第三空间体系,同时可以对居民的出行和活动进行引导,提升室内第三空间活力。除了连通室内第三空间外,还应与广场公园等室外第三空间相联系,与工作、生活的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之间也应建立起完善的连廊网络,体系化的建设可以增强可达性,并进一步营造活力的第三空间见图5。

图5 寒地城市空中连廊体系分析图

4.2 寒地城市室外第三空间活力提升策略

室外第三空间主要包括公园绿地、街道广场等空间场所,为使用者提供休闲健身、文化展示、情感寄托等功能。寒地城市室外第三空间受寒冷气候影响较大,如何增加其吸引力,并且让使用者及时御寒取暖是其活力提升的关键,由此提出老城区城市更新与新城区魅力提升的宏观布局策略以及场所季节性转换与特色场景营造的微观建设策略。

4.2.1 老城区室外第三空间活力提升的思考

根据中科院地理所的城市体检报告中居民满意度调查(2019)可知,老年群体和高学历年轻人对富有特色的城市老城区更新场景,如老工业遗产区、老街区提质增效区等更加向往,老城区不仅为老年人提供了便捷舒适的生活,也被创意年轻人所青睐。对于老城区室外第三空间,应该从规划的角度充分抓住城市更新的优势,利用好现有的存量,加强活力提升建设,注重对全龄适用、全季适用的设计考虑;对于传统的街道摊区、市井消费等应予以支持与鼓励,科学引导与治理并重;对于具有纪念意义和观赏价值的历史景观应充分保护与利用,形成相应的第三空间游览体系和第三空间的吸引力;同时要利用好闲置用地,做好增量,对室外第三空间和室内第三空间进行整合重构,加强室内和室外的有效连接,更好地引导活力的产生,形成更加多元的空间场景。

4.2.2 新城区室外第三空间活力提升的思考

在信息时代的浪潮下,大量网红店的涌现成为城市中被广泛关注的热点,所带来的热度及人气不仅在城市资本与结构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且提高了城市的吸引力,给城市带来生机与活力。网红效应给城市提供了更多元的消费机会和更包容的主流观念,成为网络驱动下激发城市活力的新触媒[23]。为进一步提升寒地城市室外第三空间活力,提升城市新城区魅力,提出以下3个层面的策略表1,从文化层面:根植寒地城市的冰雪文化,营造具有吸引力的创意网红空间,同时将历史厚度与时代维度相结合展现;从社会层面:注重人对活力的基础作用,突出其互动性、休闲性和体验性;从经济层面:应借助互联网的舆论优势,形成高品质、高趣味、高容量的室外第三空间,通过丰富的艺术活动、展览等形式,最大限度地展现城市新区的时代魅力。

表1 新城区室外第三空间魅力提升策略

4.2.3 寒地城市室外第三空间的季节性转换

室外第三空间的季节性转换即第三空间设计中既能满足夏季活动的功能,在寒冷的冬季到来时,又能将其原有场地和设施进行转换,为冬季使用和活动。功能转换有两点要求:一是,第三空间在设计之初就有夏季和冬季的转换思考,使场地具有转换的可能性;二是,第三空间在转换后能够被人们所接纳,切实满足人们的需求[24]。除了洛克菲勒广场将夏季茶歇凉亭转换成冬季的滑冰场这种形式外,还有多种转换形式可运用于设计中见表2。

表2 室外第三空间季节转换

4.2.4 寒地城市特色场景营造

室外夜市空间是城市烟火气的象征,既有效地缓解了城市商业设施的不均衡,也促进了城市夜经济的发展和活力的激发,成为城市中的“市井第三空间”。以哈尔滨市有名的哈师大夜市为例,其地理位置紧邻哈尔滨师范大学,流动人口多,市场基础良好,并产生了自己的特色品牌,成为了游客旅游的打卡点,有效地提升了城市活力。寒地城市的夜市发展应依托现有已成规模的夜市基础,一方面进行类似于师大夜市的品牌化升级与管理,另一方面也要结合暖廊暖厅进行冬季防寒设计,以此实现夜市空间的全季性和全时性经营,营造成为寒地城市的特色第三空间。

4.3 寒地城市虚拟第三空间活力提升策略

虚拟第三空间主要以信息技术为载体,为使用者提供智能化和虚拟化的服务,是未来第三空间的发展趋势。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人们的工作与生活中,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也在深度融合并相互促进。通过一些信息技术设备能够将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之间相连接,实现真实感官体验的人与空间交互,例如通过AR、VR 等设备,不仅可以实现对虚拟空间的使用,还可以与社会空间、文化空间、经济空间相互叠合,成为线上第三空间,例如线上娱乐室、线上会议室、虚拟游览空间等,免受户外寒冷气候的侵袭,在室内即可完成在虚拟第三空间的休闲娱乐、社会交往、线上游览等行为活动。随着5G 网络、可穿戴式设备、全息投影、人工智能等多种技术的成熟,智能化的第三空间对于寒地城市活力提升也是一次重大机遇。

5 结语

寒地城市有其特殊的气候特征和第三空间活力特征,文中从城市活力提升角度出发,立足于寒地城市的气候背景,针对第三空间从规划层面提出了应对策略,对于寒地城市活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是以城市设计学科视角为代表的人居学科领域在城市“幸福感、归属感、获得感”研究上的有益尝试。

猜你喜欢
寒地活力空间
我国唯一寒地作物种质资源库完成改扩建
空间是什么?
活力
创享空间
国内首个“海水稻”寒地育种站设立
我国寒地中小学教师体质及骨密度调查研究
Hello音乐节!活力穿搭show不停
寒地城市公共环境设计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