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真性情
—— 读和振华散文集《我的根在丽江》

2022-03-22 23:08黎虹
壹读 2022年4期
关键词:振华丽江文字

◆黎虹

收到纳西族作家和振华先生寄来的他的第4部散文集《我的根在丽江》(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这部20多万字的书拿在手里有一份沉甸甸的厚重与踏实。翻开来读,逐字逐句,几乎一气呵成读完这本书,更是被文字里朴实、真挚的情感深深吸引与打动。从中,我看到了一个纳西人对家乡、对亲人、对生活的真性情。

虽然我与和振华先生没有见过面,但是他的憨厚与真诚却在字里行间里渗透着,使每一位读过这本作品的读者都会感觉和他已经成为很熟悉的朋友了。品读该书,得知和振华是一位地道的丽江纳西族人,而且是一个对家乡非常热爱、对母亲十分孝顺的汉子。书中说道:“在他十七岁那年秋天走出丽江去昆明求学,带着无限的青春梦想来到怒江大峡谷,并在那里娶妻生子、成家立业,转眼就是二十八年的时间。”这是他的坎坷人生。叶未落已归根,他调回了丽江工作。这是生活对他的回报。“在独处或者夜深人静的时候,想到了远在丽江的母亲,那无疑是线那头亲情,由最初的云淡风轻般思念到后来的泪流满面。”“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在异乡听到纳西人的话语,尽管是陌生人,也会过去搭腔,多么熟悉的乡音哟!”(《我的根在丽江》)这是在外漂泊思乡心切和不忘根的表现。

根在丽江,那是多么幸福啊!故乡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家园,无论在哪里,想起母亲总是坐在火塘边等待自己回家。和振华说,“现在,我终于明白了,只有真正在外谋生过才知道‘故土’两个字的深切含义,而且离乡背井时间越长,那种恋土寻根的情结也就越铭心刻骨。”这句话我是体会最深的,大概我也是离开家乡好几年了,再读和振华的文字,就感到格外的亲切与真实。“久违了,游子终于回家了,到团山老家,母亲一喊我的乳名,男儿有泪就轻弹,我转身用衣角轻拭,那幸福之感瞬时充盈了全身,啊!那是我流落异乡的魂回来了,我的根又寻找到了。”(《我的根在丽江》)读着这样深情的文字,内心就充满柔软的乡情。

故乡是温馨的,乡愁是一条路,走着,就来到母亲的身旁,因为母亲是世界上最爱自己的人。我读和振华笔下的母亲,感到他写的母亲就是天下所有人的母亲,仿佛是在寒冷的冬天温暖的火塘里升起甜蜜而幸福的火焰。和振华的母亲已经进入暮年了。看看要落山的太阳,心是酸酸的。原以为母亲可以进城跟自己过,“可是,世事无常,人算不如天算。最初的那段时间,因为兄弟在城里立不稳足,他临时住在我的房子里在城区打工,母亲反而帮他看守老家的祖屋,成了地道的空巢老人,常常是母亲从离城十公里的团山往城里看我们。”“我每每看到母亲穿着一双胶鞋,不是一身泥就是一身灰来到城里,就心疼不已,叫她把老家的房门上锁,搬来也跟我住。”母亲总说,“房子没人住就会烂得快,那就更对不起祖宗了。”“我以前在怒江工作了26年,调回丽江最大的心愿就是好好尽孝,并举债在城里买房,也是为了照顾好母亲的晚年。”在乡下住惯的母亲,在儿子房里不会开电视不会用电磁炉和燃气灶,连防盗门也扭不开,一句话过不惯。但这不是主要的。“主因是我兄弟的婚姻触礁,我曾多次苦口劝告母亲,兄弟长大了就别管了,让他走自己的路过自己的独立生活,不然会害了他。但母子情深,她跟我兄弟过惯了,她自有她的道理,说我兄弟命苦,现在又落难了,就要跟他过,死活也不来跟我过。”“兄弟在城里打工辛苦,母亲进城来,好几次到我房里一开口就说兄弟的事,埋怨我没完没了……”“母亲说,‘我那么宽的房子也把兄弟赶回了乡下。’我也急了,冲口而出:‘朽木浇水只会使木头烂得更快。’母亲怒气冲冲说:‘还用你来教我纳西族谚语,你当官了就不认人了。’就饭也不吃回去。我后悔不迭……”读这几段精彩的文字,剪不断理还乱的母子情深似乎深深地印在读者的脑海里,再也不会忘记掉。和振华的母亲是平凡而又不平凡的——说平凡,她一辈子在农村生活;说不凡,她是民间歌手,区政府命名的非遗传承人。但他的母亲对自己的孩子从不偏心,一视同仁,哪怕是一只土鸡,也是“一半给城里的老大,一半留给乡下的小儿。”

“学会与母亲的相处”,是深爱母亲的方式吧。到城里看望儿子的母亲进城来了,很多时候坐在儿子房子门口的台阶上等他下班。有几次儿子下班迟了,她以为儿子出差去了,就一个人摸黑回乡下去了,当儿子事后知道了,埋怨她劝她进城先打个电话,她嘴上应着,过几天又忘了。“如今,我每天下班回家,到家门口的第一个潜意识,是抬头望望,看台阶上有没有坐着我的白发老母。”(《母与子》)。读到这里,我已经是泪眼朦胧了。这些质朴的文字,就像母亲菜园里时鲜的蔬菜一样亲近生活,作家的母亲也是所有读者心里最善良的妈妈,这是一种本真的爱。

和振华的散文,真实,自然,不仅写自己的亲人,母亲,女儿与妻子,也写身边熟悉的风景,如《兰馨》:“花花草草,并非全是玩物丧志,而是养心怡情,这三年里,时过境迁风水轮流转,兰花早已不值钱,已经不是前几年的升官发财的敲砖和替代品,演绎不了多少故事的,但我不图回报,闲暇时,总是有意无意给那盆雪兰松土、浇水、暖阳,除草,为的不是花开的那一刻惊喜,而是看着它一年四季绿色满屋和生机无限,权当作房里绿化,解了尘世里奔波的忧愁,怡了那颗世俗的心。”写纳西族传奇人物那都也饱含深情:“一个九十六岁的老人,孤独地坐在廊石上迎接你,你的心会感受到莫大的震撼。”(《雪山下的一日》)“只好把女儿领过来,伤神地道别,那都老人似乎想到了什么,他突然伸出双手怜爱地抚摸了一下女儿的脸颊,嘴角也蠕动了一下,我说给女儿:‘孩子你真有福气,百岁老人在给你祝福的。’”这些文字情感真切、自然流淌,读了非常舒心。

这本散文集分为:“浅唱”“低吟”“放歌”三个部分。正如叶梅老师说的:“和振华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词藻,更没有无病呻吟,无论写景还是写人,都如茫茫高原的景色,朴实自然,有着原生态的土腥和鲜活。”我喜欢朴素的文字和情感,因为朴素是最美的,“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跟着和振华的文字去看看丽江的山水,作家笔下流淌着怎样诗意的故乡呢?写景是他的强项,比如玉龙雪山下的文海,在和振华的笔下是如此的精彩:“出农家乐,雨后的文海美不胜收,但见一道彩虹飞渡,四周山峦如洗,松树冷杉如列队的武士密密麻麻站满四周的山上,由于高海拔气候寒冷,在人间七月,这里啼血杜鹃花正在盛开,星星点点密布在林间,与草甸里的野花遥遥相应,形成山上是花环挽坝,山下是花星迎客的奇迹。更有农人的洋芋花正开得浓,房前屋后种的牡丹芍药娇艳,苹果李子梨子挂满技头,不远处是巨型绿地毡般的草甸,又如聚宝盆样的山谷,谷里绿茵茵的草坪上,骏马又在奔驰,牛羊悠然自在,鱼跃鸟鸣鹰飞兔走,与近前的古寨炊烟袅袅相映衬,毫无疑问这就是最美的田园牧歌了,还有天籁之音从玉龙雪山上徐徐传来,让人心旌摇荡更让人痴心妄想,纳西人传说中的玉龙第三国也不过如此。”(《雨中文海》)彩虹、杜鹃花、草坪、牛羊,有美景当然不够,还要有发现美的眼睛和感受美的心灵,读雨中的文海真是美不胜收、令人向往。

源于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他除了行走在丽江的山水间,向外界介绍大美丽江外,笔端还触及与丽江山水相连的大香格里拉等区域。“东边是一望无际的伊拉草原花海,红的是格桑花紫的是蝴蝶兰黑的是郁金香黄的是狼毒花和油菜花,灿若星辰缀满望不到头的沃野。西边是雪山腰的几十里杜鹃花走廊,红的如火把照亮雪山白的如雪莲如藏民的哈达挽住神山,与天上的朵朵白云地上的成群绵羊相映成趣,构成一幅无与伦比的画卷。承受风而至,是百鸟朝花的大合唱鸣叫声,是牛羊的叮咛铃铛声,还有嗡嗡在花海中的蜜蜂声,不用说传唱千年的牧歌又悠远飘来。只有一排排的青稞架无声叙述着这片土地的神奇,还有古色古香的藏族村落低吟着这方山水的变迁。”(《放歌伊拉草原》)美丽的草原放歌飞扬,我虽然没有去过那里,但是读一读和振华的写景美文,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也会有不虚此行的感觉了。本书很多篇章深情地吟唱着丽江的山水、人物和风情,特别是对纳西人心中的神山玉龙雪山,他更是浓墨重彩、赞歌不绝。无论是相约几个朋友,在茶马古道上行走,品味秋色,还是独自登山,感悟生活,他都会觉得“玉龙雪山再冷的寒风也挡不住纳西人的激情”。一个内心深处写满丰富情感与热爱的人,写作只是为了再描摹一次生活,让生命延伸,让记忆储存,让灵感升华。和振华的文字,让我们停下来倾听丽江潺潺的水声,感受他对故乡深厚眷念和真挚情怀,读来使我们感到余味无穷。

猜你喜欢
振华丽江文字
文字的前世今生
丽江三朵节
热爱与坚持
当我在文字中投宿
丽江的荒
叫一声丽江
绽放的丽江
WSN Node Applied to Large-Scale Unattended Monitoring
献身民族教育事业的胡振华教授——祝贺胡振华教授从教60周年
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治呃逆验案1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