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理念视域下安徽红色文化的历史渊源与赓续路径研究

2022-03-23 14:08
巢湖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安徽红色文化

高 菲

(1.安徽师范大学 历史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2.滁州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引言

2021年11月11日,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1]。在我们党团结带领全体中华儿女进行百年奋斗的伟大历程中,红色是最鲜亮的底色。如何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需要挖掘好红色文化蕴含的历史渊源,探寻好红色文化赓续的有效路径。在革命年代,红色文化提高了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提升了人民军队的战斗力,赢得了人民的巨大支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的当下,红色文化仍然为全国人民夺取新的胜利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安徽省有着深厚的红色文化历史底蕴,丰富的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安徽红色文化的巨大宝库还亟待挖掘,安徽丰富红色文化的历史渊源还亟需探寻。如何在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的新的征程,在我们党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进军的重要时刻,赓续好、传播好安徽红色文化,从而全面激活安徽红色基因,讲好安徽红色故事,坚持红色文化自信,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深化党史研究,为安徽省红色文化的赓续传播追根溯源

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带领广大安徽人民群众,在进行革命和建设时所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统称为安徽红色文化。安徽红色文化具有地域性、阶段性,同时也有赓续性和传播性。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理清安徽红色文化的发展脉络,激活安徽红色基因。

(一)近代以来,安徽有志之士救亡图存,红色文化开始萌芽

安徽挟皖山而拥两淮,扼中江而连六省。1840年,帝国主义发动的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1876年9月13日中英签订的《烟台条约》第三端第一款规定:“由中国议准,在湖北宜昌、安徽芜湖、浙江温州、广东北海四处添开通商口岸,作为领事馆驻扎处所。”[2]芜湖正式被辟为通商口岸,这是英国等资本主义列强在中国长江流域扩展侵略势力的结果。安徽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经济凋敝,民不聊生。面对内忧外患,安徽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1904年安徽怀宁青年学子陈独秀,只身在芜湖创办《安徽俗话报》,从批判旧传统、旧道德入手,更新民众观念,开展文化思想领域的革新。1915年夏,陈独秀来到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在发刊词《敬告青年》中,陈独秀竖起了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高呼:“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3]其一系列思想,在当时可谓振聋发聩,石破天惊!于是以《新青年》杂志为核心,迅速地在全国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新文化运动。以至于后来,毛泽东在同美国记者斯诺的谈话中说他在师范上学的时候,就开始读《新青年》杂志,“非常佩服胡适和陈独秀的文章”,把他们作为自己的“楷模”,陈独秀对他的影响“也许比其他任何人的影响都大”。

(二)革命时期,安徽党政军民团结战斗,红色基因融入血脉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马克思主义迅速传播到安徽。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积极在安徽发展党员,为安徽地方党组织的建立准备了条件。1923年冬,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安徽首个农村党组织在安徽寿县小甸集成立,创立者为共产党员曹蕴真、徐梦周、鲁平阶等8人。安徽寿县小甸集特支直属党中央领导,成为我党在安徽的燎原灯塔;同年冬,受到陈独秀委派,安徽歙县人柯庆施组织10位党员在安庆北门万安局濮家老屋召开会议,会议宣布成立中共安庆支部,安徽境内首个城市党组织宣告诞生,为党在安徽后续革命战斗奠定了基础。1927年5月,中共五大在武汉召开,中共中央决定建立安徽党的领导机构——中共安徽省临时委员会,第一次统一了全省党的领导,从此,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安徽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4]。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安徽党组织积极参加国共合作,声援五卅运动,有力地支持了北伐战争的进行。大革命失败后,安徽人民积极响应中共安徽省临委精神,在党的领导下,逐步把革命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发动农民武装暴动,积极开展土地革命。1931年4月,中共皖西北特委成立,皖西北特区苏维埃政府同时成立,皖西北苏区开始形成,在此后的革命斗争中逐步成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1934年10月,鄂豫皖省委遵照中央指示,率红二十五军撤出苏区,开始长征。此后,高敬亭在岳西重建红二十八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华民族处于危急关头。1938年初,南方8省14个地区的游击健儿在皖南和皖西举行抗日誓师大会,整编为新四军,开驻岩寺,中共中央东南局、中原局亦进驻安徽。安徽成为华中敌后抗日的重要战场和新四军的指挥中心。皖南事变后,新四军重建军部,所部整编为7个师,二师、四师、七师主要活动在安徽境内。抗战期间,皖江、淮南、淮北3块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创立,为安徽抗战提供了稳固后方,成为全国19个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中共各级组织十分注重放手发动群众,在安徽境内大力推动成立各级动委会和抗日群众团体,开展群众救亡运动,动员民众抗日,团结进步力量,打击国民党顽固派,培养青年干部,“开辟了大别山区八年抗战中最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5]。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千里挺进,直插国民党统治的腹地。安徽成为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的主战场,英雄的江淮儿女在安徽各级党组织的带领下,奋不顾身地支援前线。据不完全统计,仅渡江战役中,安徽人民就出动常备民工和临时民工279万人、担架1.5万副,修复铁路210公里、公路2100公里,支援粮食18万吨、柴草3.6万吨、大小车9.8万辆、船只万余艘,涌现出张孝华、马毛姐等一大批渡江功臣[6],保证了战役的顺利进行。安徽人民为解放战争的胜利、为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三)建设和改革年代,安徽人民勇于牺牲,红色精神发扬光大

安徽不但是红色革命的摇篮,孕育出了大别山精神、新四军精神、小推车精神、淮海战役精神、渡江精神等为代表的一系列红色文化;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共安徽省委的领导下,安徽更是成为一片红色改革的热土。50年代末,皖西人民白手起家,用14年的时间建设了新中国成立后全国最大的灌区工程——淠史杭工程,让汹涌江河变成安澜清波,造福一方百姓。60年代初试行责任田,成为中国新时期农村改革的先导。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安徽乘着改革的春风,发扬“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在肥西县尝试包产到户,在凤阳县首创“大包干”为主要形式的农村改革。“大包干”的红手印,定格了中国农村改革的起点,唤醒了沉睡的大地。新千年伊始,安徽又在全国率先推行了减轻农村、农民负担的农村税费改革和开展改善农村生活、生产条件的农村综合改革。在新时期,安徽又涌现出了抗洪救灾、抗击非典、学习沈浩等一系列红色文化新的典型代表,其中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王家坝人民更是用一次次开闸蓄洪的壮举诠释了“舍小家为大家、舍局部顾全局”的伟大王家坝精神。王家坝闸自1953年建成以来,先后15次开闸蓄洪,以保淮河上下游城市和铁路及人民安全。蓄洪区内18万亩农田、房屋反复沦为一片汪洋,安徽人民用勇于牺牲的博大胸怀在滚滚洪流中筑起了一座坚不可摧的精神堤坝。

(四)奋进新时代,安徽人民敢于担当,红色血脉赓续传承

进入新时代,安徽省先后有5人获得“时代楷模”称号,22人成为全国道德模范、共计1563人登上“中国好人榜”,总数均居全国第一。这其中有积极传播党的声音,弘扬社会核心价值,并用善行义举做出“无言宣传”的阜阳市广播电视台外宣科副科长高思杰;有始终奋战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正风肃纪第一线的宣城市绩溪县荆州乡基层干部李夏;有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制服暴徒,以实际行动诠释“人民公安为人民”庄严承诺的安徽省蚌埠市公安局特警支队一大队教导员张劼;有积极响应习总书记号召,主动请缨到条件艰苦的革命老区挂职,投身脱贫攻坚主战场的安徽淮北人邱军;也有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的忠诚践行者、积极贡献者、不懈奋斗者,新时代“四有”革命军人的杰出代表郝井文。新时代的楷模如同一盏盏“灯塔”,赓续着中华民族的红色血脉,照耀着人们的心灵,引领着时代发展。

二、奋进新时代,赓续传播安徽省红色文化的必要性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我们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在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新时代,我们必须要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赓续传播安徽省红色文化。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注意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回望历史、又展望未来,自信自强、守正创新。

(一)回望历史,红色文化与党史研究具有天然的内在联系

历史和文化同根同源,历史孕育文化,文化书写历史。红色文化是党的历史进程在文化上的反映,党的历史构成了红色文化的基本依托和重要内容。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会长、求是杂志社原副总编辑刘润为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创造的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先进文化,可以凝练地称呼为‘红色文化’。红色文化是指我们党和人民创造的文化,即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统称”[7]。回望历史,红色文化与党史研究具有天然的内在联系。研究红色文化的发生发展机制和逻辑,必须要深入探究中国红色文化产生的文化生态环境及其生成的动力机制。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2021年5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全社会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的通知》,围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动员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宣传教育,普及党史知识,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人心,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和党员干部了解党的百年发展红色历史。中国共产党百年红色革命历史,是一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反抗压迫、寻求解放、抗敌御辱、救亡图存的革命史;是一部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团结战斗、建立新中国、创造新生活的抗战史;是一部中国共产党团结人民艰苦奋斗、艰辛探索、不断创新的改革史;更是一部中国共产党引领人民奋进新时代,加强自身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民追梦、圆梦的红色文化的生动发展史。可以说,不同历史时期构成的红色革命历史,是红色文化得以形成、积淀和凝练的基础和“根脉”。习近平指出:“我们必须始终赓续红色血脉,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指引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历史经验和实践创造启迪智慧、砥砺品格,继往开来,开拓前进。全党上下要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各级党组织要充分用好红色资源,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赓续红色血脉,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8]

(二)展望未来,赓续传播安徽省红色文化具有必要性

在安徽省全面推动“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的历史节点,在全面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新时代,赓续和传播安徽红色文化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安徽红色文化传承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同时也被近代以来的无数仁人志士和劳动人民赋予了安徽这片土地特有的历史渊源和时代内涵。安徽红色文化具有马克思主义创新文化传统的基本功能,是安徽特定时代的一种文化创造,并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转化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安徽红色文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涵盖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来安徽文化建设的主要成果。这样珍贵的历史遗产,这样充满生命力的红色文化,需要我们不断继承发展,不断丰富其理论内涵和实践成果。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多次强调:“要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全面新局面提供强大正能量。”[9]红色文化的赓续传播对于安徽的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新时代的奋进长征路上,我们党和广大人民群众依然要面临许多新的“娄山关”与“腊子口”,要面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黑天鹅”与“灰犀牛”事件,需要我们在重视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去关注和加强文化建设。不断发挥安徽红色文化的思想导引作用,引导全体安徽人民始终坚持理想信念,从红色文化的历史渊源中赓续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历史智慧,增强攻坚克难的信念和奋发有为的决心。在共同谱写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新篇章的新时代,红色文化中蕴含的红色血脉与精神内涵,需要被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了解和接触,使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自身所处的文化“知来处”“知归处”,逐渐形成一种文化自觉,进而养成一种文化自信。我们需要在不断地守正创新中,发挥红色文化思想教化和行为规范的功能,有力地指导新时期广大安徽人民群众在社会经济各方面的实践活动。讲清楚安徽红色文化产生发展的历史渊源及其思想内核,最大程度地促进人们的文化觉醒,从而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对文化产品、文化资源、文化产业的需求。展望未来,我们要善用红色文化,吹响时代号角,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正能量。

三、新发展理念视域下安徽红色文化赓续传播的可行路径

2016年习近平第一次来到安徽视察,在第一站到访的大别山区金寨县,他满怀深情地说:“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我们要沿着革命前辈的足迹继续前行,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既注重知识灌输,又加强情感培育,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10]。如何让红色江山世代相传?如何使红色基因渗进血脉?新发展理念为安徽红色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价值遵循与行动指南。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11]。安徽省红色文化赓续传播的可行路径如下。

(一)树立创新发展观念,激活安徽红色文化赓续传播的红色基因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文化自信则是使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断赓续发展的持久力量。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人民解放的革命进程中凝结形成的精神内核。要激活安徽红色文化赓续传播的红色基因,就必须始终贯彻落实创新发展理念,要把创新作为引领安徽红色文化事业发展的基点,摆在核心位置,贯穿和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首先,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新时代文化形态的多元发展,要想使红色文化能够取得创新性的新发展,就必须充分了解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新方向,把握在新的社会矛盾下,人民对于中国先进文化发展的新需要。要善于利用新思想、新理论开展跨学科、创新性的研究,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背后的理论逻辑和历史渊源,准确把握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所蕴藏的红色主线和红色故事,用扎实的理论和实践坚决反对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其次,需要积极调动文化主体的自觉能动的意识,对安徽丰富的红色文化历史和红色文化资源加以创新性的利用、开发、保护和传承。扩大安徽红色资源调查范围,加大对安徽革命文物的挖掘抢救,加强安徽红色遗址保护力度。同时注意利用数字化和电子化手段对红色资源进行创新性的转化、修复、利用和保护。最后,需要在安徽红色文化赓续和传承的过程中,不断推动思想观念、重点领域、体制机制、方式方法、手段载体的创新和与时俱进,使安徽红色文化展示形式更加多元,传播途径更加便捷,红色文化影响力更加凸显。回顾历史,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掀起新文化运动、创建中国共产党的陈独秀,还是改革开放初期在土地承包责任书按下鲜红手印、实施“大包干”的小岗村农民,都体现出了安徽人民“敢为天下先”的宝贵创新精神。在安徽“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实现更大作为,加快建设美好安徽上取得新的更大进展”的关键时期,在安徽红色文化赓续传播的事业中,我们更要守正创新地激活这种红色基因,赓续这种红色血脉,从而推动安徽红色文化事业更加高质量地发展。

(二)增进协调发展意识,提升安徽红色文化赓续传播的发展动力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一个国家是一个整体,一个社会是一个系统,协调着眼的是整体,强调的是系统。协调既是发展的目标,也是发展的手段,还是检验发展的尺度[12]。红色文化的生命力在于赓续,没有赓续,再丰厚的精神财富也没有价值。赓续和传播红色文化,需要用全面系统的思维和科学统筹的方法,正确把握和处理发展中的若干重大关系,形成科学、平衡、合理的结构,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平衡性、整体性。首先,要找准安徽红色文化事业在安徽“十四五”社会经济发展全局和大局中的位置,2021年习近平在《求是》杂志发表《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努力创造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一文,彰显出了党和国家对于红色文化和红色资源的重视。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依然蓬勃发展的持久力量源泉,在文化强国和文化强省的全局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次,要形成全省红色文化发展事业的协调互动机制,加强长三角、中部地区等区域红色资源保护和传承的协同发展。建立红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推动区域红色资源保护和传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推进红色资源的整体规划、统筹展示。整合和推广革命文化片区、红色文化纪念设施展示群和沿江、沿淮烈士纪念设施展示带的红色资源,开展修缮保护、价值挖掘、传承弘扬等领域深层次合作协作。最后,要处理好红色文化赓续传播工作内在的相互关系。要实施红色文化惠民工程,让红色文化活起来、亮起来、实起来。要协调红色文化事业和红色文化产业的发展,在保障红色文化产业社会效益的基础上,提升红色文化赓续普及的经济效益,促使广大人民群众愿意接受和了解红色文化,接受红色文化浸润,逐步成为一种自觉的精神追求和文化选择。

(三)坚持绿色发展方式,实现安徽红色文化赓续传播的永续发展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绿色凸显的是生态,强调的是环境,要求的是集约和节约[12]。首先,可以从文化生态的角度来分析安徽红色文化。安徽红色文化的生成发展具有遗传变异性和整体开放性的生态意味。它由物化生态、理论生态和精神生态等构成,红色血脉则是贯穿于整个文化生态体系的灵魂。其次,安徽红色文化资源赓续的关键在于处理好保护和开发、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要牢固树立绿色、可持续发展意识,集约运用各种红色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在大力开发、普及、运用红色资源的同时,强化传承、保护红色资源、红色文化的意识。最后,实现红色文化旅游与绿色生态发展的有机结合。安徽的红色文化很多可以通过红色旅游资源在大众中传播和推广,红色文化资源分布较多的革命老区,往往具有得天独厚的绿色自然环境,但地区经济发展却相对滞后,旅游硬件设施亟需升级。开发红色文化要注重结合当地淳朴的民俗文化,善于把红色研学和绿色旅游相结合,把红色文化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地方文化对接,协同打造以革命老区旅游、党史文化旅游线路与红色旅游小镇相结合的新型红色文化旅游业态,从而对革命老区的经济与生态发展,对老区人民生活的改善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四)深化开放发展格局,讲好安徽红色文化赓续传播的红色故事

开放是安徽省繁荣发展的必经之路。开放需要我们学会在全省、全国乃至全世界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能量交换,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文化的发展同样需要开放的心态和胸襟,目的是使双方在互动中实现共赢。开放是人民的需要,是时代的潮流。在全球文化一体化进程中,经济与政治力量使“跨文化传播”在不断融合与冲突中呈螺旋式上升,引发全球文化冲突以及寻求文化身份认同的潮流。任何一种文化只有兼容并蓄地吸收外来文化精华并结合本土文化的优势,才能在发展中找到合适的生存空间。想要讲好安徽红色文化赓续传播的红色故事,就要深化开放发展的格局。首先,要和全国其他省市加强开放合作的力度,学习他们在红色文化事业赓续普及发展中的先进经验。其次,要坚持请进来,努力构建我省红色文化发展事业开放性的工作格局。加强与不同部门、不同职业、不同学科、不同层次的人民群众的沟通交流,形成红色文化事业发展的强大合力。最后,要大声说出来,勇敢走出去,利用新媒介、新的传播手段和不断增强的文化自信,向国内外的炎黄儿女和世界人民,大声说出、生动讲好安徽的红色故事。

(五)推动共享发展模式,增强安徽红色文化赓续传播的感召力度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只要我们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定不移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道路,就一定能够领导人民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更大胜利”[13]。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享突出的是人民对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成果有“获得感”,共享的最终目的是要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赓续红色文化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满足进入新时代全体中国人民日益增长的对于物质、文化、精神产品的新的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只有推动共享发展模式,才能增强安徽红色文化赓续传播的感召力度。首先,红色文化赓续传播的主导力量是各级政府官员和各类研究人员,要实现由灌输式视角向平民化视角的转换。其次,红色文化的发展必须来源于人民生活、发掘于人民实践。政府要将红色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纳入生产和消费的快车道,切实发挥群众的首创精神,善于把蕴含在人民群众中的红色文化价值挖掘出来,切实使红色文化的发展成果,惠及广大群众特别是边远革命老区群体和城乡困难群众。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宗旨,也是红色文化发展的价值归宿。我们要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广泛地发动人民投身于红色文化和红色产业的挖掘、整理、收集、运用、展现中去,让更多的安徽人民成为红色文化事业的创造者、红色文化精神的参与者与红色文化产品的享受者,从而使安徽红色文化的赓续传播产生源源不竭的内在驱动力。

四、结语

安徽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两个更大”发展,其时已至;创造更加美好前景,其势已成!建设美好安徽新征程的嘹亮号角已经吹响。坚定地在践行新发展理念中闯出新路,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安徽红色资源。讲好安徽红色故事,彰显时代特色,用红色文化感染人、教育人、武装人,使之成为赓续红色血脉的大学校,真正实现: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共同谱写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的新篇章。

猜你喜欢
安徽红色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红色是什么
红色在哪里?
谁远谁近?
追忆红色浪漫
安徽医改自我完善主动纠错
安徽药采如何“三步走”
安徽 诸多方面走在前列
安徽为什么选择带量采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