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进-四径四要素-四模式”课程思政构建与实践

2022-03-24 21:59杨青张敬伟张琦胡晓丽周娅
高教学刊 2022年6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课程思政

杨青 张敬伟 张琦 胡晓丽 周娅

摘  要:教学过程中,针对课程思政开展“四进”行动,即课程思政进课堂、进评价、进档案、进头脑。教学内容上,基于知识点分类主线,归纳“四路径”深挖思政元素;同时,聚焦内容、意义、过程、效果“四要素”撰写思政案例,构建示范性思政资源。教学实施上,基于中国大学MOOC智慧教学平台开展混合式教学,在翻转课堂中以案例、研讨、体验、拓展多元模式实施让知识与思政有机融合。上述设计使课程思政在电类核心课电路分析基础中得以具体呈现,对标课程思政有高度、深度、广度、温度的“四度”要求,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电类核心课;课程思政;协同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06-0168-04

Abstract: Aiming 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e design and conduct teaching activities, named as "Four-in Action", to introduc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our classrooms, and then to be covered by course evaluation, to be recorded in the teaching archives, and to be printed in students' memory. For teaching contents, we induce "Four Threads" by the classification of knowledge to discover teaching elements related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then designing corresponding cases from the viewpoints of "Four Elements", namely content, significance, procedure and effects, to build valuable repositorie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ased on the smart MOOC platform for Chinese universities, we design flipped lessons to realize a seamless integration between expertise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y "Four Modes", which include cases, discussion, experience, and expanding. We practiced the above work in our course, Fundamentals of Circuit Analysis, to present height, depth, width and warm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realized our teaching objectives covering knowledge, ability and value.

Keywords: core courses of electric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operative education

電路分析基础是理工科电类核心专业基础课。课程讲授的内容将奠定学生未来在与电相关专业方向上所需的知识与能力基础,使学生具备与电相关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上强调,“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对此,学校与课程组响应号召,积极探索,适变应变地将教学目标定位为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与人才培养。将思政教育有效融入“电路”课程,必将进一步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科学观念和创新能力,是新时代培养有责任、有担当的电类相关人才的重要手段。

一、课程思政总体构建

理工科课程,特别是专业基础课程,由于自身特点,使得思政教育的融入相比通识课、社科类课程可能更具有挑战性[2],但是笔者认为只要找准着力点,仍然是有突破口的。作为本校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思政精品专业课建设项目的负责人,笔者带领课程组科学审视了课程思政建设所涉及的诸多要素,逐渐理顺了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并明确了课程思政获得实效的达成目标,从而构建了本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总体框图,如图1所示。课程组首先厘定和廓清了实施课程思政的重要前提性问题,即课程思政首先要走入教师内心,转变教师对教学工作的狭义理解,在教师内心建立全面育人的观念,并消除理工科课程难以开展课程思政的畏难思想,拿出理工科教师善于总结归纳借鉴的精神,善于找科学路径与方法的特长,树立课程思政达成目标。同时,瞄准当前理工科专业课实现课程思政的瓶颈性问题,对其关键点位进行攻关,结合课程知识特点从深挖思政元素着手,并撰写详细案例理顺思政实施导入,借助智慧教学平台开展混合教学,从而突破传统单向的教学对思政育人的限制[3]。课程组从宏观上对课程思政全面贯彻,从微观上对课程思政进行攻关与创新,在设计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时找准对应的育人目标,在进行育人时帮助该课程解决教学痛点,从而体现育学育人深度融合,有机统一,同向同行,协同共进。在合理的总体构建下已获得较为明显的实践成果。

二、课程思政“四进”行动策略

学校教育管理部门对课程思政育人进行了顶层设计,使思政育人过程的导向机制、动力机制、调控机制更为合理与优化。课程组在执行与实施中从宏观层面提出了“四进”行动策略使课程思政贯彻教学始终[4]。

课程思政进“教师头脑”。认真组织课程组的教师开展课程思政专题学习活动,消除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若干错误和片面观点,统一思想认识和课程革命的行动指南,并深入分析十九大报告的丰富内涵和高校思政工作会议核心精神要素,把握专业课思政建设的正确方向,开启课程思政中教师意愿和能力这一前提性关键点位[5]。

课程思政进“教学档案”。使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所有教学文件具有思政教育痕迹。在课程大纲中明确价值塑造课程目标,新增知识点与思政元素对应表;在教案和课件内容中突出课程思政融合点的设计和导入;在课程过程登记表中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观和职业素养面貌的学情登记,在课程达成度分析中要分析知识能力传授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并总结反思。

课程思政进“课堂教学”。根据本课程的内容特点,基本上是介绍元件,给出定义、进行定理阐述、必要时证明定理、最后应用方法解题这类教学活动,仅通过课堂讲授知识点的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来开展课程思政模式单一,更为有效的融入需要挖掘思政元素、撰写思政教学案例、构建思政资源平台和丰富思政实施模式来支撑,攻关科技类理工科专业课的课程思政瓶颈性关键问题。

课程思政进“课程评价”。课程接受院校两级督导和普通教师随机听课和评课活动,对教师教学过程中意识形态把握和融合思政教育情况进行评价。课程也进行了学生评教,从学生角度反馈教育教学效果。鼓励课程组教师积极参加各类教学竞赛评比活动,基于目前教学竞赛对课程思政的要求,也锻炼和提高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能力,加强教师的课程思政创新性。

三、“四径四要素”构建思政资源平台

电路课程虽属于自然科学类理工科核心课,其实也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目前不少专业教师还存在认识误区,认为这种科技类课程难以开展课程思政,探索电路课程的思政资源平台建设,也是在理工科电类核心课中广泛推广课程思政的有效途径[6]。

(一)“四路径”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课程组依据电路课程的知识特点,通过对知识点分类寻找对应的育人目标,探索出四种路径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电路元件类知识点,可对国内外电路元件生产和研发的核心科技现状进行调研、对比和分析,例如电阻来源于实际元件电阻器,电阻器元件种类繁多,应用广泛,在不同领域对电阻器的性能要求也不相同。近十几年,中国在全球电阻器产业中占据了一定地位,产量每年都在稳步递增,对全球总供给量的占比较大,但中国电阻器产品以中低端为主,高端领域仍待突破。针对国情,优势方面可转化为对学生培养民族自信、爱国热情;而劣势方面则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学习动力。

电路定理类知识点,可挖掘出学科历史人物的生平经历,或坎坷或辉煌,例如最早提出电荷守恒的富兰克林,他的一生只在学校读了两年书,但他从未间断过自我学习,最后成为杰出的科学家、哲学家、作家、商人、政治家,被评为影响美国的100位人物的第6名;也可挖掘出电路知识产生故事,或励志或巧妙,例如关于拓扑约束问题可引出伟大的瑞典数学家欧拉如何解决柯尼斯堡七桥问题,成为图论/拓扑学的创史人,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学习热情、创新精神、求真精神、奋斗精神。

电路分析方法类知识点,挖掘其中蕴含的科学观念和哲学思想,例如分压分流公式,从公式可引申為分配问题,与总量有关,与基数与关,与自身有关,也很容易与个人价值实现相类比,与自己所在集体、人数、自身是否强大有关;再如叠加方法,可将成功看成响应,所有外在的努力和劳动是激励源,一分耕耘就会有一分收获,付出一份努力就会得到一分收益,所有的成功都离不开相应的努力,正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观、价值观、辩证思维以及总结归纳能力等。

电路理论与实际应用关联的知识点,修正理论与工程割裂的状态,引入工程概念、工程思维、行业规范,例如一阶电路的动态响应需要一个过渡过程,联系要想成功,就是要达到一个新能级,需要积累,不可能轻而易举,不可能一步登天,而响应过程的快慢由电路结构参数τ决定,理论上到达稳态需要无穷时间,但工程上认为3至4个τ的时间就能达到稳态,这个界线划分的标准由规定的误差带决定,这也是工程概念的渗入。又如最大功率匹配问题可以引入能源环保意识等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观。

(二)“四要素”撰写课程思政案例

课程组通过“四要素”提纲撰写课程思政案例,构建出丰富的、并具有示范效应的课程思政资源平台。

第一要素为教学内容,主要是本思政案例所涉及的教学知识点。

第二要素为案例意义,主要是阐述教学知识点对应的思政元素以及应达到的育人目标。

第三要素为教学过程,将教学知识点细化拓展,明确思政导入的切入点,设计知识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的实施模式,在这个环节,最能体现出课程与思政的同向同行,协同共进。

第四要素为实施效果,对本案例实施后进行总结与反思,体现出思政教育引发的学生知识共鸣、情感共鸣与价值共鸣。

构建的课程思政资源平台是课程思政元素积累的体现,可为专业课教师提供参考,这是对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新启蒙,可为教师理顺思政教学思路提供参考,同时也为专业课思政教育把握方向[7]。经过课程组的持续丰富与优化,课程思政资源平台试图起到更强的示范、辐射、带动、引领作用。

四、“四模式”实施课程思政

以老师为主导的单向知识传授,课堂的质效不佳,而量大面广的“硬核”专业基础课,课程思政的开展受时间所限,施展不开。通过课程改革为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混合教学与课程思政统筹起来,就可以有更丰富、更多元的课程思政实施模式[8]。

讲解导入模式,线上视频中一些知识点讲解可融入部分思政内容,例如学科历史人物的生平故事、励志故事;线下课堂中电路定理和方法的深入阐述,教师可类比科学观念、哲学思想,从而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

调研讨论模式,课前安排学生自行查阅资料,例如收集近现代电工电子领域国际著名的企业发展历史,尤其是国内相关领域企业的发展历史及未来发展趋势,课中进行专题讨论,对比国内外现状,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学习动力。

现场真实体验,安排学生到本市的知名电子器件公司学习参观,例如桂林市电力电容器有限公司,40多年的建厂历史,先后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一等奖、国家重大技术装备一等奖、机械工业科技进步特等奖及广西优秀企业等荣誉,实地走访的思政熏陶使专业课程更有家国情怀。

课外实践拓展,成立课程理论学习帮扶小组,电子类科技活动项目合作小组,开展各类电子产品志愿服务活动,让课程思政教育课内课外同频共振,外化于形,在实践中加强学风建设,拓展育人成果[9]。

混合教学基于智慧教学平台,可以获取大量学情数据,有效关注课程学习过程,了解学生学习动态,轻松获取学生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也是课程最终的知识能力和价值塑造效果评价的有力工具。

五、课程思政“四度”目标

课程思政的推进实效是否得到切实提高,取决于课程思政是否有高度、有深度、有广度、有温度[10]。这样的课程思政才是学生眼中有生命力的课堂,才能完美体现立德树人与专业育人,才能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达到“如盐入味”的效果。

让课程思政有站位高度,把专业课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融入思政的课程不仅讲知识,而且还要讲使命,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做中国梦的奋斗者。

让课程思政有知识深度,注重洞察知识的来源,使教学向纵深发展,融入思政的课程不仅讲知识,还要讲知识的来源,探寻事物的本质,提升思维的深刻性。

让课程思政有视角广度,体现思维的广泛联系,适当转换视角和启发性教育,融入思政的课程不仅要引导学生守正,还要创新,提升学生的举一反三,旁征博引、触类旁通的思维能力。

让课程思政有共情温度,真正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成为学生求知的引导者,融入思政的课程不仅要有共情意识,还要能触碰到学生的心灵,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六、结束语

课程思政即“课程承载思政”与“思政寓于课程”,在课程思政新理念的引领下,课程组从宏观层面以“四进”行动策略贯彻教学始终,微观层面以“四径四要素”深挖思政元素,撰写思政案例来构建丰富的思政资源平台,在混合教学方式下“四模式”实施让知识与思政有机融合,并对标课程思政有“四度”,从而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课程组所开展的课程思政实践探索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并取得了一定的示范效应,解决了电路分析基础这样的理工科电类核心课程与思政教育内容结合度不高的瓶颈性问题,完美发挥专业课程对思政教育的重要作用,不仅提升了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也为同学们专业课学习和创新提供了内驱动力,有效践行了课程与思政的同向同行,协同共进。

参考文献:

[1]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李骏扬.理工科课程中的思政与情感[J].中国大学教学,2019(12):20-23.

[3]史巍.论以“课程思政”实现协同育人的关键点位及有效落实[J].学术论坛,2018(4):168-173.

[4]徐飞跃.高校课程思政“六进”行动策略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9(8):58-61.

[5]何源.高校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表现及其培育路径[J].江苏高教,2019(11):80-84.

[6]丁冲,杨文荣.课程思政理念下的“电路”课程教学改革[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9(6):70-72+96.

[7]杜荣华,刘绍勤.机械类专业“课程思政”案例[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8]于歆杰.理工科核心课中的课程思政[J].中国大学教学,2019(9):56-60.

[9]李臻,于歆杰,朱桂萍,等.在生产实习中践行“三位一体”教育理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0(3):196-199.

[10]李焦.教學比赛比什么:从“一堂课”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革命”[J].思想教育研究,2020(1):85-89.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课程思政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
物联网工程专业协同育人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现代建筑技术协同育人基地的构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