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对话”: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路径研究

2022-03-24 21:59李悦池
高教学刊 2022年6期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话实效性

李悦池

摘  要:德国教育家马丁·布伯的对话理论以“关系”为基础,建构了“我-它”“我-你”二重世界。该理论体系中“关系”具有非中介性、互动性、相遇的特征,可为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提供有益借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以直接的精神敞亮为前提、以师生对话互动为动力、以相遇后知识生成为目的,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走向“对话”,进而促进教育思维从“我-它”向“我-你”转换,教学方式从“独白”向“对话”转换,知识培养方式从“授受”向“创生”转换,切实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

关键词:对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转向;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06-0180-04

Abstract: The dialogue theory of Martin Buber, a German educator, constructs the dual world of "i-it" and "i-you" on the basis of "relation". The "relationship" in the theoretical system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on-mediation, interaction and encounter, which can provide beneficial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promot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to "dialogue" on the premise of direct spiritual openness, on the motivation of teacher-student dialogue and interaction, and on the purpose of knowledge students after meeting, then promote the educational thinking from "i-it" to "I-you" transformation, teaching method from "monologue" to "dialogue" transformation, knowledge cultivation mode from "give and receive" to "create" transformatio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effectiveness.

Keywords: dialogu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value shift; effectiveness

對话是人们惯常使用的有效的交往策略,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与人发展密切相关的教育活动,必然要顺应人际交往发展,将“对话”融入教育教学中,使其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方法论指导[1]。德国教育学家马丁·布伯的对话理论的构建基础是“关系”,因此对“关系”范畴的提出、特征的分析之上能够为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供哲理层面的应然之策以及实然路径。

一、马丁·布伯对话理论梳辨

若想以布伯对话理论解决现存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困境,首先要从理清其理论基础入手。在现有的研究中多将布伯的对话理论的起源界定为“我-你”关系之上,然而“我-你”关系仅为布伯“关系”中的一个侧面。“泰初即有关系。[2]”在布伯看来“关系”是人的本质、本源,是万事万物的源头,“关系”范畴实属其理论建构的逻辑起点。在此起点上,布伯建构起“对话”的二重世界以及描述了核心范畴的特征。

(一)“对话”世界的二重建构

“世界在关系中呈现为二元体系”,布伯认为世界万物以两种形式与人发生联系,形成了基于“关系”而存在的二重世界。“其一是‘我-它’,其二是‘我-你’。”“我-它”以二元对立的思维形成主客体对立之关系,而“我-你”则超越二元对立,在主体间建构起人与人之间真正的交融关系,两者的分野取决于关系中“我”之态度。然而“我-它”与“我-你”两者世界是相互区别又相互依存的。

基于“关系”形成的二重世界呈现不同性质。“我-它”仅能展现拼凑的经验世界,“但经验不足以向人展示世界。因为它们所展现的只是由‘它’、‘它’、‘它’,由‘他’、‘他’和‘她’、‘她’以及‘它’、‘它’拼凑成的世界”。因而,“经验世界屈从于原初词‘我-它’”。布伯认为只有“我-你”才能建构本真世界,在“我-你”构筑的关系世界中才能够实现真正的“对话”,实现人与人主体间精神的敞开与相遇。这种基于关系的“对话”才有助于人精神世界建构与人生意义挖掘。

但“我-你”之世界又不可脱离“我-它”独立存在。有序化的“它”构成意义世界的物质基础,人可在“它”构筑的物质基础上进行“对话”。“它”对于人的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社会发展的诸多成就皆始于“我-它”构筑的世界。但仅依靠“它”人则会异化为“它”的附属,也就如布伯所说人离开‘它’就失去生存基础,但仅依赖‘它’则易丧失人的本质。

(二)“对话”世界的核心范畴特征

第一是非中介性。“我-你”的关系是直接无间的,其关系本体具有非中介性。布伯认为“我-你”间“没有任何目的意图、忘欲求、先知预见横亘在‘我’与‘你’之间。”“一切中介皆为阻碍”在布伯看来中介的存在阻碍了人们正确认识世界的通道——对话的展开。真正的“对话是真理的敞开和事物本身的实现”敞开意味着无所遮蔽,将重点聚焦于原初关系之上,以直接关系取代间接关系,摈弃中介干预意味着布伯对“主体性哲学”对待世界的范式的超越。

第二是互动性。“关系是相互的。切不可因漠视此点而使关系之意义的力量亏蚀消损。[3]”“关系”范畴的互动性在其理论体系中呈现两个维度:整体性与动态性。在“我”“它”“你”内部关系之维,内部“关系”互动性意味着整体不可分割。布伯以树为例,他将树之形貌结构、物理运动、碧绿翠华、化学变化、与自然交流、与星辰日月的沟通都聚集在树的统一体中。作为整体的“它”者的树,在布伯看来亦与“我”相通,其差别仅在于方式不同。对待“你”,布伯仍坚持互动的整体性,在“我-你”“我-它”之维,关系的互动性则呈现出动态品质。“我的‘你’作用于我,正如我影响他。我的学生铸造我,我的业绩抟塑我。[4]”足可见布伯之“关系”并非静态的范畴,也正是在关系动态过程中布伯才生发出对话理论,在布伯看来人类本身就是栖息于相互“玉成”的浩渺人生中。

第三是生成性。在布伯看来“关系”的动态发展最终结果即指向“相遇”。“相遇”是“关系”必然属性也是其必然结果。在对“初民”诸多表相形成的过程的分析中,布伯指出一切唤醒皆始于关系事件(与在者之相遇)以及关系境况(与相遇者之共同生活),此说明动态关系即是相遇,而相遇在布伯的哲学体系中是作为真实人生而存在的。这种“相遇”意味着生成一种发现世界的自身能力素养的生成。

二、把握“对话”: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应然之策

在布伯的教育哲学体系中,他指出“个性是一个成品,只有品格才是需要加工的东西。人们可以培养和增强个性,但在教育方面,人们却能够而且必须以品格为目标。[5]”这种对于人品格塑造教育目标的追求恰恰与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终极目标“立德树人”不谋而合,这种哲学根基的契合为转变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存困境提供了哲思层面的启示。布伯认为想要塑造个人德善品性就要充分把握精神敞亮、开展对话、相遇后的生成三个方法论原则。对以上三个方法论原则的运用能够为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发挥提供应然之策。

(一)以直接的精神敞亮为前提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关系”就要始终强调其非中介性。这种关系间直接的敞亮是真正的对话产生的基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引入“关系”范畴,是对教育本真目的直接追求也是对现存教育中教师过度依赖教材以及花哨教育手段的纠正。当思想政治教育组织者在这种直接的精神敞亮的环境中展开教学,才能建立起师生间的信任以及无碍的沟通渠道。在此环境中教育者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学生自身等关系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对话,从而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奠定基础,以期达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目的。

(二)以师生对话互动为动力

布伯从“关系”出发打破了主体哲学僵化的边界,将“我”“你”“它”纳入关系世界中。他将心灵的敞开与关系间的无碍称为真正的“对话”。“真正的对话——无论是开口说话还是沉默不语——在那里每一个参与者真正心怀对方或他人之间建立一种活生生的相互关系的动机而转向他们。[6]”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是走向“关系”向度的必然逻辑转向。这种互动性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建立在平等、尊重差异以及信任的基础之上。从平等关系层面看,师生关系由教师绝对主导转变为教育主体间关系,“两者都以活动主体的身份共同步入教学的‘之间’领域,在那里双方精神相遇,在经验共享中创生着教学的意义”[7]。布伯认为真正的教育就是“我-你”的关系,这种关系是一种对等、亲密无间的关系。从尊重差异层面,布伯指出“世界中每一实在关系皆筑居于个别性,此是它的欢乐,因为互有区别的个别因此而获相互理解。”“关系”本身就是存在差异的,而对这种差异的包容与最终改变了“我-它”的强势态度,从而进入“我-你”关系场域。从信任层面,师生信任是“教育中关系最内在的成就”,离开了信任“對话就无可避免地退化成家长式操纵的闹剧”。布伯也陈述了构建师生间信任的方法,“信任并不是靠不懈的努力而赢得的,而是凭教育者直接而坦率地参与到学生所应付的生活之中,并承担由这种参与而引起的责任来获得学生的信任”[6]。基于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过程中要注重在平等、信任、尊重差异基础上的师生互动,促进师生间“我-你”关系的构建。

(三)以相遇后知识生成为目的

“教育的目的非是告知后人存在什么或必会存在什么,而是晓喻他们如何让精神充盈人生,如何与‘你’相遇。”“与你相遇”是教育活动的目的,是对一种基于对话的能力的培养,而对话的目的在于认识世界与自身。这种认识以及相遇反映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就是注重培养学生知识理论的生成能力,而非将理论机械地记诵。布伯的教育逻辑路径是在“我-你”关系的基础上展开对话,进而是双方敞开转向“相遇”,而相遇最终指向认识的生成,也就是对知识生成能力的培养,“人关照与他相遇者,相遇者向关照者敞亮其存在,这就是认识。[3]”因此,基于关系本体的对话理论强调的是对于学生知识生成能力之培养,而非对于技术性或装饰性对话的追求,对话是教育的手段绝非目的。

三、走向“对话”: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实然路径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境遇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比以往都要重要的历史责任,然而长期以来形成的痼疾困境却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发挥。为了解决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以布伯对话理论的核心立意:“关系”为原点,从教育思维、教学方式、知识生成方式三方面入手逐步形成走向“关系”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进向,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温度、力度、厚度,以期达到增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目的。

(一)教育思维方面从“我-它”转向“我-你”

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师生关系多以“我-它”形式存在。我国教师的权威地位有着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由于知识信息的不对等造成教师处于教学活动中绝对优势地位,而今在互联网技术催生的新媒体发展的带动下信息渠道的多元与畅通,使受教育在信息文化获得方面逐渐反超,甚至出现“文化反哺”现象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传统教学关系中教师主导地位,这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向提供了基本条件。在“我-它”关系世界中不可能产生真正的对话,“真正的教师与其学生的关系便是这种‘我-你’关系的一种表现。”而“我-你”的关系思维意味着对于一元主体的超越,将“我”与“你”之间的关系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场域中的共性存在。这种“关系式”思维使师生的关系由“一元主导”转变为“多元主体相互作用”,由“上下级关系”走向“协同发展伙伴关系”。在以“我-你”的教学关系中,教师不再是掌控者、监督者、主导者,而是转变为对话教学的引导者、倾听者、合作者,威廉姆·多尔将教师在教学交往中的地位称之为“平等者中的首席”,这种基于“我-你”的教育思维价值取向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转向发生的基础。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把握“我-你”师生关系的建立。其一,对“他者”肯定。将“他者”视为“你”还是“它”是创建“我-你”型关系的基础。布伯的对话哲学倡导将他者视为“你”。在“我-你”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对于学生个性的需求、观点给于充分的认可,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注意力转移到个体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成为真正独立的个体。作为思想教育者,对“他者”的肯定也是促使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不断探索个人教学教育风格的基础,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探索出独特风格的教育方法,更能够获得学生的认可与支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其二,创造主体间的信任。教育教学不仅是信息的简单传递,更是一种复杂的社交活动,促使社交活动进入良性运转的前提即是社交主体间的信任。教师对学生的信任体现在相信学生能够有自我教育、掌控自我发展的能力。师生之间缺失了信任任何教育都将引起学生的反叛与兴趣的丧失,没有办法建立真正的有利于开展对话的“我-你”关系。其三,有效倾听。有效倾听对建立“我-你”关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倾听并不是简单“听”的行为,而是沟通双方对对方行为或言语的积极关注,需要沟通双方“共同在场”。有效倾听包括对异质观点的悦纳,将差异作为教育教学创造的动力,以问题意识为导向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在活动中培养“我-你”关系的生成、发展、巩固。

(二)教学方式方面从“独白”转向“对话”

基于“我-你”教育思维的转向,具体落实到教学层面则表现为教学方式由“独白”向“互动”转变。有人认为教育活动语言本性就是对话,“对话”思想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延伸促进了互动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探索,同时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本质意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式从“独白”到“对话”的转变意味着表达价值取向的转变。“独白”教学方式内含预设性价值取向。“对话”的价值取向是以交往式话语转变预设性话语表达范式,“在交往性范式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中,教育者和教育对象都成为集体性思维中和谐的音符,在平等对话中共享智慧和意义。”教育活动在主体间互动中走向“共在”,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在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由“独白”向“对话”教学方式的转变并不意味着将两者截然对立。在布伯看来对话不仅发生在话语言说之处,同时也可以发生在“内部思想争锋后的缄默‘留白’状态”[8]。“独白”与“对话”两者应达至一种和谐状态,适度的“独白”可以保障教学进度与效率,恰当的“独白”能够触发优质“对话”的发生。因此,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满堂灌”与“满堂问”都不是最能实现教学效果的方式。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促进“对话”的发生。其一,敢于面对学生的质疑。面对质疑,回答问题“对话”生成的关键,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回答学生面对外部世界产生的思想问题,从质疑、问题出发才能够精准答疑解惑,而不是仅仅灌输理论。其二,打造“学习共同体”。教师应有意识地构建基于共享性思维的课堂学习共同体,让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具有参与感与获得感,从而促进形成富有创造性的理解和共识的生成,基于此可以认为学习共同体的形成不仅承载着教育的初心,更是在创造一种教学相长的状态。

(三)知识培养方面从“授受”转向“创生”

在以“关系”为核心的对话理论的影响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维与教学方式的转向必然影响着知识培养方式由“授受”向“创生”转换。传统教学模式称之为“IRE”,即教师发起-学生回应-教师评价。在布伯看来这种教学模式下形成的不是真正的对话,而是一种装饰性对话或技术性对话,因为此类教学并不能触发学生在对话中获得创生性知识,即这种知识并不是由教师外在灌输而形成,而是学生与教师在精神敞开的前提下由对话碰撞而形成的意义世界。因此,辛克莱与库特哈德提出“IRF”,即教师发起-学生回应-教师反馈或后续话语阐发的现代教学对话方式。麦肯齐认为教师的任务不是概括各种知识,而是要教会学生思考和学习。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活动中,教师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促进“创生”的发生。其一,打造共同创生型课程。此类课程意味着教师和学生以伙伴关系的方式制定教学计划、实施和评价学习经验,学生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接受者而是课程的合作者。其二,运用基于探究或问题的教学方式。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被动角色的舒适圈,运用问题引导或者探究协作的教育教学方式,引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我-你”的师生关系视域下学生不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被动接受者,而是意义生成的建构者。其三,促进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教育。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思考,让学生从表现型的学习层次提高到深层学习层次上,这样才能更好地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从马丁·布伯的对话理论来看,要切实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就要从“我-你”关系出发,构筑“对话”式教学方式,达到“创生”型知识培养的目标,通过学生主动的思考与生发,使教育见行见效,达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庆昌.对话教学初论[J].教育研究,2001(11):65-69.

[2]马丁·布伯.我与你[M].陈维纲,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21.

[3]马丁·布伯.我与你[M].陈维纲,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11.

[4]马丁·布伯.我与你[M].陈维纲,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19.

[5]单中惠.西方教育思想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575.

[6]马丁·布伯.人与人[M].张健,韦海英,译.北京:作家出版社,1992:11,155.

[7]张增田,靳玉乐.论新课程背景下的对话教学[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5):77-80.

[8]余宏亮,秦淼.对话教学的致思方式及实践转向[J].课程·教材·教法,2012,32(8):28-33.

猜你喜欢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话实效性
篮球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方法的实效性探究
利用微视频提高小学美术教学实效性的实践与研究
精梳巧练 理性分析——提升小学数学复习课实效性的教学策略
团体动力学视域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课堂教学初探
红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研究
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研究
优化作业设计 提升数学教学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