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内科专科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022-03-24 04:30石雪平丁希伟
护理研究 2022年6期
关键词:函询内科专科

石雪平,丁希伟,李 雯,王 倩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江苏 210008

据统计,恶性肿瘤发病率前10位疾病中有50%来自消化系统[1],包括食管癌、胃肠道癌、肝癌和胰腺癌等。消化内科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服务对象既有炎症性肠病等慢性病人,也有消化道大出血等急危重病病人,使得消化内科护士的专科角色越发突出。消化内科专科护士是指具有丰富的消化内科护理工作经历,在消化专科护理领域经过统一、系统化理论与实践培训、考核,获得专科护士资质,具备较强专科水平和专长的专家型临床护士,其核心能力是评价专科护士专业化能力的重要指标[2]。国内各省市均有对消化专科护士的培养,但缺乏统一的核心能力评价指标,本研究旨在通过文献回顾、专家访谈及德尔菲法(Delphi)构建消化内科专科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明确指标权重,为优化消化专科护士培养,促进消化科护理质量提升提供参考。

1 研究方法

1.1 成立课题小组 小组成员共10人,包括消化内科主任护师2名,副主任护师2名,主管护师2名,消化专科护士导师2名,硕士研究生2名,主要负责讨论并确定条目池、函询专家、质量控制。本研究已通过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查(伦理审批号:2021-224)。

1.2 构建消化内科专科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条目池 参考专科护士培训纲要[3],查询专科护士角色和核心能力理论[4-5],结合病人十大安全目标2021版、消化系统疾病诊疗护理指南及护理敏感质量指标实用手册(2016版)[6]要求,实施专家访谈,构建消化内科专科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条目池。

1.3 设计专家函询问卷 第1轮函询问卷主要包括本研究的函询说明、专家基本情况、消化内科专科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专家函询表以及专家对指标的判断依据、熟悉程度4个部分,要求专家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对各条目重要性评分,从“非常不重要”到“非常重要”依次赋值1~5分,每项指标专家均可提出增加、删除及修改建议。第1轮函询问卷发放2周后收回问卷,根据专家意见,将评分均分>3.5分且变异系数<0.25的条目纳入第2轮专家函询问卷,并增设三级指标权重评价内容。

1.4 遴选函询专家 选择全国三级甲等医院消化内科护理专家作为函询专家。纳入标准:①从事消化内科护理工作≥5年的三级甲等医院护理管理者或消化内科专家;②中级及以上职称;③了解评价指标相关知识;④对本研究积极性较高,自愿参加。最终纳入23名专家,来自14个省市(北京、上海、河南、安徽、江苏、湖北、湖南、江西、四川、山东、重庆、广东、浙江、陕西)、23所三级甲等医疗机构,年龄(48.52±5.22)岁,专科工作年限(25.09±10.22)年。2轮专家函询专家基本资料详见表1。

表1 2轮专家函询专家基本资料

1.5 实施专家函询 2轮专家函询问卷均以问卷星形式由研究员发送至专家邮箱并收回。第1轮专家函询问卷收回后调整问卷内容,间隔1个月后发送第2轮专家函询问卷,2周后收回问卷并再次进行分析完善。

1.6 确定指标权重 将第2轮专家函询问卷中的各级指标进行两两比较,以层次分析法(AHP)中9级标度对各指标两两比较重要性进行赋值,根据专家评价结果进行矩阵判断、确定权重。

1.7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6.0进行数据分析,计算问卷有效回收率、专家意见提出率、专家权威系数、专家协调系数及各指标重要性得分、满分比、变异系数,采用Yaahp V 12.6软件进行层次分析计算权重。

2 结果

2.1 问卷有效回收率、专家意见提出率 以问卷有效回收率、专家意见提出率反映专家积极程度。本研究共进行2轮专家函询,第1轮专家函询发放问卷24份,回收有效问卷问卷23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5.83%,专家意见提出率为69.57%;第2轮专家函询发放问卷23份,回收有效问卷21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1.30%,专家意见提出率为33.33%。说明专家积极性较高。

2.2 专家权威系数 2轮专家函询专家判断系数分别为0.874和0.857,熟悉程度系数分别为0.830和0.852,计算得到权威系数分别为0.852和0.855,结果均>0.7,说明结果比较可靠[7]。

2.3 专家协调系数 以肯德尔协调系数作为专家协调系数,专家函询肯德尔协调系数见表2。

表2 专家函询肯德尔协调系数

2.4 条目筛选 针对2轮专家函询结果进行课题小组会议讨论,一级条目不变,修改3项二级条目,删除4项三级条目,增加3项三级条目,修改8项三级条目,最终确定一级指标7项、二级指标24项和三级指标82项,详见表3。

表3 消化内科专科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续表)

(续表)

3 讨论

3.1 消化内科专科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可靠性较高 指标的可靠性由专家的判断系数、熟悉程度系数、权威系数、协调系数和重要性得分决定。本研究中函询专家地区分布广,23名专家来自14个省市(北京、上海、河南、安徽、江苏、湖北、湖南、江西、四川、山东、重庆、广东、浙江、陕西)、23所三级甲等医疗机构,代表性好。且从专家权威系数和协调系数结果可知,各专家具有可靠性,意见一致性好。

3.2 消化内科专科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实用性较好 本研究构建的消化内科专科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可作为消化内科专科护士的年度考核与自评表,或作为消化专科护士发展与提升的目标导向参考,为消化内科专科护士的培养和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权重排名前3位的一级指标是临床护理实践能力(0.336 9)、评判性思维能力(0.220 5)、专业发展能力(0.156 6),二级指标权重排名前3位的是掌握消化专科理论知识(0.109 4)、掌握消化护理专科技能(0.106 8)、预判性能力(0.089 9)。临床护理实践能力是消化内科专科护理工作中最重要的核心能力,与其他种类专科护士研究结果[8-11]一致,临床消化内科专科护士在护理质量的控制和提高中起着重要作用[12]。消化内科病种多、病情多变复杂,如食管或胃早期癌症、肠道息肉或腺瘤、炎症性肠病、肝胆胰腺等疾病,临床护士对相关疾病护理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决定着护理质量的优劣。专科护士的评判性思维能力可以为病人解决实际临床问题采取正确的护理决策,对病人康复和护理质量起着重要作用[13],尤其是当护士面对突发、复杂临床状况时其理性的预判性能力对病人结局的正向发展起着关键作用。专业发展能力是在个体发展基础上,尽可能保持高的专业标准,认同专业发展方略,重视并不断自主学习的能力,对推动学科专业化发展[14-15]具有重 要意义。

4 小结

消化内科专科护士核心能力应包括本专业领域的临床护理实践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和专业发展能力,还应包括一定的教育咨询、科研、管理和法律伦理应用能力,以适应消化系统疾病病人不断变化的护理需求。本研究通过文献回顾、专家访谈及德尔菲法构建了包含7项一级指标、24项二级指标、82项三级指标的消化内科专科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和实用性,未来将以此指标体系为基础编制消化内科专科护士核心能力发展状况调查表,分析消化内科专科护士核心能力培养现状,为后期优化专科护士的培养和发展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函询内科专科
内转科型
浅析专科化管理在心内科病房护理中的实践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内科护理观察
PBL嵌合LBL在心血管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呼吸内科治疗慢性咳嗽的临床治疗体会
安徽省医学会专科分会战“疫”在行动
福建抗疫专科护理队出征支援湖北
函询岂是走过场
函询岂是走过场
朔州市朔城区:严把第一道关口 扎实开展谈话函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