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基因突变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AFP、PTX3表达及预后的影响

2022-03-24 09:02秦旭侯志云张松马丽朝浩鹏
肝脏 2022年2期
关键词:基因突变肝炎乙型肝炎

秦旭 侯志云 张松 马丽 朝浩鹏

研究表明,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及肝癌的发生与某些基因突变有关[1]。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是肝癌诊断中的重要标志物,癌变发生时癌细胞自身可生成AFP[2]。正五聚蛋白3(pentraxin 3,PTX3)对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的发生起到重要作用[3]。本研究探讨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S基因突变与血清AFP、PTX3表达水平的关系,分析S基因突变对患者的影响,以期为不良预后的早期预测提供参考依据。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7月至2019年6月于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76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肝硬化组),年龄32~68岁;同期选取慢性乙型肝炎患者87例作为对照(肝炎组),年龄33~70岁。纳入标准:①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诊断符合相应指南[4,5];②病例资料齐全者;③经本院临床研究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研究对象均为自愿参加;④未进行过放疗、化疗。排除标准:①伴有其他类型病毒性肝炎者;②伴有严重肾功能不全者;③进行过肝移植者;④伴有其他血液系统、自身免疫疾病及恶性肿瘤者。查阅门诊及住院病历,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等。

二、主要试剂与仪器

BigDye测序试剂盒购自美国ABI公司;AFP ELISA试剂盒购自上海延慕实业有限公司;PTX3 ELISA试剂盒购自武汉菲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购自美国贝克曼库尔特公司;实时荧光定量PCR仪购自上海普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三、研究方法

(一)样品采集及保存 采集受试者入院第2天晨起空腹静脉血,3000 r/min离心15 min后收集血清,置于-80℃保存待测。

(二)HBV前S区基因突变的检测 采用半套式PCR对HBV S基因编码区进行扩增,将扩增产物用测序试剂盒进行纯化和测序,当HBV DNA高于104 IU/mL时,满足扩增及测序条件。将测序结果用Vector NTI Suite 9.0软件拼接,序列与GenBank数据库的参考序列进行比对分析(http://www.ncbi.nlm.nih.gov/projects/genotyping/formpage.cgi)。

(三)血清AFP、PTX3及肝功能指标测定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检测血清AFP、PTX3水平,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transarninase,ALT)水平,操作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四)随访 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出院12个月内以电话等方式随访,收集了解患者并发症及癌变发生情况,包括肝性脑病、感染、消化道出血、胆结石、电解质紊乱、原发性肝癌,根据是否发生上述事件将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分为预后良好43例和预后不良33例。

四、统计学分析

结 果

一、肝炎组与肝硬化组一般资料、肝功能指标及S基因突变比较

肝硬化组与肝炎组性别、年龄、BM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组TBil水平及S基因突变患者比例高于肝炎组,AST、ALT水平低于肝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二、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AFP、PTX3表达水平比较

根据S基因是否发生突变将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分为S基因突变组22例和S基因未突变组54例。S基因突变组血清AFP为(5.98±2.01)ng/mL、PTX3为(5.24±1.43)μg/L,高于S基因未突变组的(4.86±1.34)ng/mL、(3.84±1.05)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39、4.729,P<0.05)。

三、S基因突变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AFP、PTX3水平与肝功能指标相关性

Pearson法分析结果显示,S基因突变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中AFP、PTX3水平与TBil均呈正相关(r=0.502、0.479,P=0.004、0.009),与AST(r=-0.492、-0.513,P=0.007、0.002)、ALT(r=-0.487、-0.494,P=0.006、0.008)均呈负相关。

四、S基因突变与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预后的相关性

S基因突变与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预后有关(r=0.553,P<0.05),且发生S基因突变的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预后不良比例高于预后良好(86.36%比13.64%)。

五、影响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预后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将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是否发生不良预后作为因变量,以S基因突变、AFP、PTX3、AST、ALT、TBil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基因突变、AFP是影响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见表2。

讨 论

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进一步发展可能会出现肝性脑病、电解质紊乱以及肝癌等并发症[6,7]。但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发病机制较复杂,以往研究显示S基因突变可能影响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发生、发展,且S基因突变可能与体内血清因子表达有关[8]。因此,探究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S基因突变与预后的关系,可能对个体化治疗方案的选取及预后改善有重要意义。

金子铮等[9]研究发现,HBV DNA前S区缺失突变检测对肝病进展风险及预后评估有一定价值。本研究结果显示,肝硬化组中S基因突变患者比例高于肝炎组,S基因突变与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预后有关,是患者发生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与上述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提示S基因突变可能是导致HBV感染相关肝脏疾病加重的重要因素。AFP主要在胎儿肝脏中合成,是一种肝肿瘤的标志物[10,11]。PTX3与炎症反应及胰岛素抵抗有关,且参与肝脏疾病的发生、发展[12,13]。本研究中,发生S基因突变的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AFP、PTX3水平高于未发生S基因突变的患者。提示S基因突变可能与患者血清AFP、PTX3水平的升高有密切联系,推测HBV S基因发生突变后,使得蛋白质的生物学作用改变,病毒的复制能力及对肝脏的损伤能力增强,血清标志物AFP、PTX3表达水平上升。此外,本研究中S基因突变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中AFP、PTX3水平与肝功能指标AST、ALT、TBil均呈一定的相关性。进一步提示HBV S基因突变可引起患者肝脏损伤,造成其肝脏指标及血清标志物水平上升,密切监测各指标水平的变化,可能对临床改善患者预后有重要指导意义。

表1 肝炎组与肝硬化组一般资料、肝功能指标及S基因突变比较(±s)

表2 影响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预后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综上所述,HBV S基因突变可能导致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AFP、PTX3水平升高,与预后有重要联系,但作用机制仍需深入探究,还需进一步探索S基因突变和血清AFP、PTX3在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预后中的实际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基因突变肝炎乙型肝炎
《世界肝炎日》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是关键
世界肝炎日
世界肝炎日
乙型肝炎病毒与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的相关性
全面化心理行为干预在妊娠合并乙型肝炎患者围生期中的应用观察
二至丸对慢性乙型肝炎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关注肝炎 认识肝炎
基因突变的“新物种”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复习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