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癌肝转移应用聚乙烯醇载药微球介入栓塞的临床效果

2022-03-24 09:02刘丽陈嘉兵陈成
肝脏 2022年2期
关键词:聚乙烯醇载药微球

刘丽 陈嘉兵 陈成

肝脏是结肠癌发生转移最常见的部位,临床常采用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多发的结肠癌肝转移[1]。以往,化疗药物与传统栓塞剂无法充分混合,从而影响临床效果[2]。聚乙烯醇载药微球作为新型栓塞剂,与化疗药物的亲和性高,可延长化疗药物在病灶的作用时间[3]。因此,本研究拟就对结肠癌肝转移应用聚乙烯醇载药微球介入栓塞。

资料与方法

一、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月到2021年1月间收治的结肠癌肝转移患者86例,纳入标准[4]:①经病理学诊断为结肠癌;②原发病灶已切除;③影像学提示转移灶数量>3,且无肝外转移灶;④失去外科切除机会;⑤书面表达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无法耐受本研究所用药物;②心、脑、肾等重要脏器衰竭;②免疫、凝血功能障碍;③恶病质。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即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3例。临床及病理信息组间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两组具有同质性。本研究通过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详见表1。

二、研究方法

两组均于股动脉进行穿刺,并沿动脉探查至肝动脉,观察肝动脉与门静脉的形态、位置及转移灶血供情况。术中依据上述情况,将微导管插入转移灶供血动脉并进行栓塞治疗。

对照组采用传统栓塞剂(碘化油+表柔比星)治疗,配比为10 mL∶30 mL。经充分混合乳化后进行栓塞,剂量视转移灶大小及血供情况决定。试验组采用新型栓塞(聚乙烯醇载药微球+表柔比星)治疗。以300~500 μm聚乙烯醇载药微球∶40~50 mg表柔比星,经充分混合乳化后静置30 min后进行栓塞。栓塞后复查造影,若转移灶未见染色,则结束手术。

三、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治疗后1个月肝功能水平,如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白蛋白(Alb);②比较两组肿瘤坏死率,通过影像学检查结果判断肿瘤坏死;③比较两组治疗后1个月的临床疗效,疗效判定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疾病稳定(SD)、疾病进展(PD),其中,疾病缓解:CR、PR,疾病控制:CR、PR、SD[5];④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包括消化道反应、腹痛、发热等。

四、统计学分析

所有统计学资料都采用SPSS21.0专业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进行t检验。而所有的计数资料以百分率[n(%)]表示,用χ2检验,P<0.05评价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一、两组治疗后1个月肝功能水平比较

试验组患者ALT、AST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Alb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治疗后1个月肝功能水平比较(±s)

二、 两组肿瘤坏死率比较

试验组肿瘤坏死率为88.7%(38/43),对照组肿瘤坏死率为51.16%(22/43)。试验组肿瘤坏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4.11,P<0.05)。

三、 两组治疗后1个月临床疗效比较

试验组疾病缓解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疾病控制率组间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详情见表4。

表1 两组临床及病理信息(±s)

表3 两组治疗后1个月临床疗效比较[n(%)]

四、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试验组消化道反应、腹痛、发热的发生率分别为16.27%(7/43)、13.95%(6/43)、16.27%(7/43),对照组消化道反应、腹痛、发热的发生率分别为37.21%(16/43)、32.56%(14/43)、39.53%(17/43)。试验组消化道反应、腹痛、发热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81、4.17、5.78,P均<0.05)。

讨 论

临床治疗结肠癌肝转移常以介入栓塞治疗为主,采用栓塞剂切断肿瘤血供,导致肿瘤坏死[6-7]。研究指出,介入栓塞治疗可精准作用于病灶,对正常组织的影响甚小,临床应用的安全性与患者耐受性均处于较高水平,是非手术治疗结肠癌肝转移的首选方式之一[8]。

本研究中,试验组肿瘤坏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聚乙烯醇载药微球作为栓塞剂治疗肝转移癌,可提高转移灶坏死率与疾病缓解率,临床效果更佳。介入栓塞治疗应用的传统栓塞剂常为碘化油。有学者指出,碘化油与化疗药物无法做到充分混合,在转移灶血供处的作用时间有限[9]。聚乙烯醇载药微球作的优势在于:①该新型栓塞剂的微球直径平均,与其他药物结合更为充分;②该新型栓塞剂能够经过导管送达至转移灶血供处,且不易堵塞导管;③对机体刺激较少,能够更好地与机体兼容;④该新型栓塞剂单次的带药能力更强,避免多次介入;⑤该新型栓塞剂在转移灶血供处的停留时间更长,使得化疗药物的作用时间更长,利于更加有效地消灭肿瘤细胞;⑥经过导管送达至转移灶血供处后,不易被血流冲刷,不易进入循环系统,可相对固定于此处[10-12]。Ghosal等[13]指出,聚乙烯醇载药微球抵达转移灶血供处末端,直接切断营养供应,使得肿瘤细胞缺血、缺氧,从而坏死。聚乙烯醇载药微球是由于其具有可变弹性、生物兼容性,药物可被制作为多种规格,以供临床医师选择。临床医师可依据肿瘤病理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规格进行栓塞,从而进一步提高临床效果。

本研究中,试验组患者ALT、AST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Alb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上述结果提示,聚乙烯醇载药微球应用于肝转移癌,可有效保护肝脏细胞。研究指出,聚乙烯醇载药微球通过导管注入后,一方面能够对血管进行完全栓塞,另一方面能够避免对其他血管进行栓塞,从而降低对正常肝脏细胞的影响,保护其余肝脏组织[14]。研究证实,聚乙烯醇载药微球作为栓塞剂相较于碘化油,其对肝功能影响较小[15]。本研究中:试验组消化道反应、腹痛、发热的发生率分别为16.27%(7/43)、13.95%(6/43)、16.27%(7/43),对照组消化道反应、腹痛、发热的发生率分别为37.21%(16/43)、32.56%(14/43)、39.53%(17/43)。试验组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上述结果提示,聚乙烯醇载药微球应用于肝转移癌,对机体的不良影响较低,安全性较高。传统栓塞剂注入转移灶血供处后无法长久固定,可随血液冲刷进入循环系统,从而引起的不良反应较多。聚乙烯醇载药微球相对于碘化油,可长时间固定于转移灶血供处,对全身的刺激较少[16]。

综上所述,结肠癌肝转移应用聚乙烯醇载药微球介入栓塞的临床效果更佳,能够保护肝脏功能,降低不良反应。

猜你喜欢
聚乙烯醇载药微球
海藻酸钠/聚乙烯醇基复合凝胶材料的制备及对Pb2+吸附性能研究
Callispheres载药微球与传统支气管动脉化疗栓塞治疗不可切除的中央型鳞癌的临床疗效对比:一项回顾性研究
扫描电子显微镜在缓释微球制剂表征中的应用进展
聚乙烯醇膜耐水改性的研究进展
改性复合聚乙烯醇食品包装膜研究进展
缓交联纳米微球的合成及控水性能
超临界流体技术在眼科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
新型耐温聚合物微球的封堵特性研究
新型耐温聚合物微球的封堵特性研究
131I标记壳聚糖/明胶—拓扑替康载药膜对SK—OV—3腹腔荷瘤鼠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