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史”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义探析

2022-03-24 03:22丁玉龙苗瑀格
关键词:四史理论课载体

丁玉龙,苗瑀格

(1 渤海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锦州 121013;2 盘锦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教研部,辽宁 盘锦 124000)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提出了“四史”教育这一新命题、新任务,这是培养大学生养成正确历史观、政治观的重要手段。培养合格大学生“必须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1]“四史”是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与建设的历史,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成果的重要载体,将其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能够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真正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强柱石。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高校教育主体、教育客体及教育媒介的成长有着重大意义。因此,高校工作者应坚持以此为方向开展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工作,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完善和发展,帮助大学生真正成长成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添砖加瓦。

一、有利于强化教育主体教育功能

1.有利于促进高校整体规划调整完善。育人功能是高校作为社会主体的重要职能之一。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普及,高校与大学生整体数量呈现逐步递增趋势,人才储备正在逐步扩大。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专业结构设置问题、科研能力水平问题、人才培养战略目标定位问题、教育教学队伍建设问题等,部分高校人才培养成果未能达到国家和人民期待的效果,这在某些方面反映了高校在整体规划方面是不足的。高校整体规划是以党建为统领,将党务、行政、教学、后勤等多个方面融为一体的整体性建设工程,即涉及学生学习、生活方方面面的系统性建设环节,更是高校向上、向前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但在部分高校建设的过程中,在整体规划建设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其主要表现为“瘸腿走路”,即在某一方面是弱化的。因此,必须将“四史”教育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中,以“四史”教育充实高校整体规划建设,党的领导贯穿“四史”发展的始终,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经验与精神品质,如延安整风运动、“一化三改”等历史经验,以及“延安精神”“航天精神”等精神品质,对强化高校整体性规划有着较强的借鉴意义。利用这些先进的精神和丰富的历史经验指导高校整体建设规划,有利于促进高校整体规划的协调完善,更好发挥高校育人功能。

2.有利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在“三全育人”视角下,我们可以从广义与狭义的角度区分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从广义上来理解,这一工作队伍指的是,在大学生学习、生活的过程中,对大学生产生直接或间接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人群集合,如高校行政工作人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等等。而从狭义上来理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指的是直接对大学生产生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教职员工,如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尤其对于辅导员而言,“高校辅导员对学生进行着最基础、最直接的管理,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力军。”[2]由此可见,辅导员在一定程度上可算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直接开展者,是与大学生接触最直观的群体,对大学生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很多高校辅导员存在数量配备不足、配置结构不合理、辅导员专业背景多样化等问题,导致部分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认识不足、专业素质不高。加强“四史”教育,将其充分融入到高校建设的方方面面,能够提供丰富的教育内容、良好的精神品质、优秀的教育经验。因此,将“四史”教育充分地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培养与提升的过程中,有利于提升队伍建设的政治性、提升队伍建设的专业性,全面提升这一队伍的专业素质,从而更好地投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中。

二、有利于促进教育客体正确成长

1.有利于强化大学生思想与价值引领。大学生思想成长成熟是一个主观与客观相互作用的过程,其中客观决定主观,主观来源于客观又反作用于客观。就客观条件而言,“00 后”正在逐渐成为大学生群体的主要组成部分,其成长伴随着日益丰富的物质资料与较为良好的成长环境。如抖音、微信等新媒体融娱乐、交流、支付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占据“00 后”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同时也产生了网络暴力、不良社会思潮传播等问题。以泛娱乐化思潮为例,这一思潮“导致社会生活‘非政治化’、审美感官化、道德去崇高化、精神追求庸俗化、价值追求物质化和虚无化”[3],对大学生影响尤为明显,也就导致了部分大学生在思想观念和价值引领上出现了一定的问题。就大学生主观条件而言,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正处于逐步成熟的阶段,其本身判断能力、辨别能力存在一定不足,较易受到错误引导。综合客观与主观条件来看,当前大学生,尤其是“00 后”大学生需要强有力的思想教育与价值引领,这与开展“四史”教育存在内在的联系性。“四史”教育能够通过历史教育的方式,引领大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发展规律,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坚定拥护者和信仰者。

2.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真正成长成才。由于受到主观、客观因素的影响,人才在满足国家建设需求方面有着一定的不足。如在客观方面,部分高校学科设置社会适应性不足,使得部分大学生在初入社会后,一时间难以找到适合的工作机会。而从主观条件而言,部分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强,缺少学习动力和学习方向,少部分大学生产生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倾向,这与国家发展需求是背道而驰的。因此,必须以“四史”教育的合理内容推动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其一,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找到正确的人生方向。“历史证明,每个人都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4]大学生想要真正成才,必须将自身成长与国家、民族命运相连,加强“四史”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养成正确的历史使命感与责任感,形成正确的目标方向,从而实现自身成长成才。其二,有利于帮助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高校专业化的培养方式使大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其中包括大学生专业理论素质与职业能力,虽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能够接触到一定的校园文化、课堂教育、管理服务,但由于大学生本身的重视程度、兴趣爱好、自主性与自律性等差异,使得部分大学生综合素质不足,这就需要高校利用多种方式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加以补充,“四史”教育则是一种良好的可使用方式。

三、有利于帮助教育媒介创新发展

1.有利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建设。载体建设“旨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解题力和认同力”。[5]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物质载体、文化载体、制度载体等各方面载体建设均取得一定的成果,起到了一定的教育作用。但大学生成长环境在不断发展,相对而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建设呈现着一定的滞后现象,如部分高校大学生学习、生活设施陈旧,设备更新缓慢等。以文化载体中的校园文化建设为例,部分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呈现着“换汤不换药”的趋势,不符合历史发展的现实条件与未来发展趋势。因此,将“四史”教育融入其中,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不断更新与发展。其一,“四史”教育能够提供丰富的精神内容,有利于更好引领载体建设方向。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是“四史”发展的理论底色与思想力量,坚持“四史”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有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好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建设方向。其二,“四史”是发展的历史,能够给予载体建设以具体指导。“四史”在发展的过程中诞生了先进的工作经验与优良的精神品质,这些能够极大地丰富载体建设的内容、精神内核,充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性与塑造性,且“四史”也是发展着的历史,能够跟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而不断深入,使高校思想政治载体建设始终紧跟时代潮流。

2.有利于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是大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主渠道与主战场,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利于这一课程的完善和发展。其一,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建设。这一系列课程是面向高校大学生开展的公共必修课,其本身具备强烈的政治性、理论性、思想性,以更好引领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主要目标。而“四史”作为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其本身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有着理论、历史与逻辑上的契合之处,有利于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其二,有利于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升课堂活力。理论的感染力来源于强有力的内容,课堂的感染力也来源于此。“四史”中蕴含着丰富的可利用内容,为课堂教学增添更多活力,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能够利用更加丰富的历史典故引导大学生养成正确的思想政治素质、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强化“四史”教育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的地位,有利于引导教师积极学习“四史”,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丰富教师队伍的教学方式和内容,促进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发展,从而保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良好开展。

3.有利于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服务工作。高校具有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与服务工作的责任和义务。管理与服务两项职能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根据当前大学生的培养方向要求,二者之间以服务为主、管理为辅。但目前仍有部分高校存在将二者之间关系颠倒,或某一职能作用发挥不到位等情况,这就要求高校必须更新教育理念,完善管理与服务职能的发挥机制。而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服务工作中,有利于促进这一功能的完善与发挥。其一,有利于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工作。“四史”中蕴含着丰富的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雷锋精神”等等,推动“四史”教育在高校教职员工队伍内开展,有利于提升服务队伍的“为人民服务”理念与精神,在具体的工作开展过程中能够服务优先,以服务工作引领管理工作,如良好的大学生生活后勤保障,在为学生提供舒适生活的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大学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其二,有利于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大学生管理工作是服务工作的重要补充,合理开展大学生管理工作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并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导向与良好的行为习惯。将“四史”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中,能够通过管理主体向大学生传递艰苦朴素、勤劳勇敢等优良精神品质,从而在管理过程中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四史理论课载体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小主播上微课 团队员学四史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遇见“四史” 图说“第一”
队史连“四史”
TiO_2包覆Al_2O_3载体的制备及表征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聊斋志异》与前四史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