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术科技类社团建设优化路径研究

2022-03-24 03:22辛彦军
关键词:科技类骨干社团

辛彦军

(沈阳农业大学,辽宁 沈阳 110161)

高等学校大学生社团是由高校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为实现成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群众性学生组织。[1]高校学生社团是大学生课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第一课堂的重要延伸。优化高校社团建设可以充分发挥其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团结学生、凝聚力量的作用,丰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暂行办法》将高校学生社团分为思想政治类、学术科技类、创新创业类、文化体育类、志愿服务类、自律互助类等。[1]学术科技类社团是高校学生社团的重要组成部分,指一群有志于某一学科、专业、研究方向的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背景、兴趣爱好自发成立的群众性组织。[2]学术科技类社团成立、建设和发展与学科建设、专业发展相结合,是高校开展科技创新、彰显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理念的重要载体,更是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引导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根据专业兴趣爱好培养自主学习、科学研究的能力,拓宽专业学习领域,加速专业成长的步伐。

一、学术科技类社团的特征

1.专业性强。学术科技类社团与学科发展、专业发展、实践教学相结合,是对第一课堂的有效补充,可以弥补第一课堂的有限学时。学术科技类社团要求社团成员具有相似的学科背景、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浓厚的专业兴趣,是引导学生参加系列科技创新活动和促进学生专业成长的学生社团。高校为学术科技类社团配置具备专业学术背景的指导教师推动社团建设。[3]学术科技类社团因其专业性较强,社团成员多数为相同学科背景的同学,因专业、兴趣限制,相比文化体育类、志愿公益类社团而言,学术科技类社团成员较少,规模较小。

2.创新性和实践性强。创新是学术科技类社团的生命力所在,学术科技类社团在组织社团活动时,应鼓励成员跳出传统学习方式,突破传统的知识学习范畴,拓宽专业学习领域,通过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实践操作从而实现解决问题,因此,学术科技类社团的建设目标应包含创新方面,对社团成员的培养要求创新能力也比较高。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能更好地巩固理论知识。目前,专业学习的教学体系以理论学习为主,虽有实验课可以培养学习操作能力,但因资源限制难以达到反复练习和实践。学术科技类社团可以作为专业学习的有效实践平台,通过组织实践活动、社会活动,在专业实践中拓展专业知识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二、高校学术科技类社团存在的问题

高校学术科技类社团的建立与发展顺应了高等教育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的发展趋势,提高了学生自主能力和科研能力。但是,目前社团建设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1.社团骨干能力参差不齐。学生社团是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学生组织,社团组织的自主性强。学术科技类社团骨干的知识、能力、素质决定了社团发展质量。对于学术科技类社团而言,社团骨干既要有夯实的专业知识,又要懂管理,还要有一定的领导能力。从实际情况来看,一些学术科技类社团骨干专业知识扎实,但管理能力、领导能力稍弱,有些骨干对社团的管理规定、管理办法不甚了解,对社团发展的思路不清晰;一些社团骨干缺少领导能力,对社团发展缺少思考,对社团建设缺少引领,不能带动社团成员良性发展、共同进步,只能维持社团现状甚至倒退。社团骨干能力参差不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术科技类社团的发展质量。

2.社团指导教师作用发挥不明显。大多数学术科技类社团配备了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多为兼职教师,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深入了解、指导社团工作,再加上学校管理部门对指导教师重视程度不够,指导教师工作多为义务奉献,长久以往会影响指导教师的工作热情、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社团指导教师和社团成员联系不紧密,社团指导教师在学术科技类社团的建设中没有发挥出相应的作用。部分学术科技类社团的指导教师是学校、学院负责行政管理的老师,他们管理经验充足,在社团的日常管理和社团建设中能起到指导作用,但对学科专业知识了解有限,缺乏相应的专业能力,不能很好地在专业探索、实践指导方面起到指导作用。

3.社团活动创新不足。多数学术科技类社团的活动形式单一,局限于学术讲座、交流分享会,学术、科技氛围不够浓厚,社团活动缺乏创新和活力;活动内容因社团成员之间学科专业知识掌握不系统,交流不充分,创新思路不够,没有碰撞出创新的火花,没有突出科技类社团的特色,导致社团活动重复、同质化现象严重。从活动范围方面,多数学术科技类社团局限于校内活动,很少有机会与校外同类型社团、社会公益组织交流,看不到先进的组织运行方式和工作思路,导致多数学术科技类社团创新不足。

4.社团管理不完善。一些学术科技类社团内部管理不健全,缺少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或者有社团管理制度,但没有严格执行,社团成员的权利和义务没有得到保障,社团成员积极性不够,社团发展的原动力不足。学术科技类社团外部引导不规范。上级管理机构校团委或者学院团委在对学术科技类社团进行考核、评估时,只注重社团活动数量的考核,忽略社团活动质量,导致一些学术科技类社团没有注重内涵发展;上级管理机构没有给参与社团的大学生提供有效服务,缺少对学术科技类社团骨干的专业性培训。

三、高校学术科技类社团建设的优化策略

高校优化学术科技类社团建设,应找准学术科技类社团的性质、特征、定位,客观分析学术科技类社团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形成优化策略。

1.重视社团骨干的引领作用。一是严格选拔高校学术科技类社团骨干。社团骨干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注重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在完成自身学习任务的同时为团队做好示范作用,带领整个社团共同进步。二是着力提升社团骨干的领导能力。社团骨干的选拔能筛选出最适合的人,但并非符合社团骨干要求。着重对社团骨干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协调能力等领导能力进行培训,能增强社团骨干的执行力和领导素质,能更好地凝聚社团成员,处理社团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增加学术科技类社团的感召力。三是充分激发社团骨干的主观能动性。通过骨干力量带动整个社团的发展,从而实现学术科技类社团的自我管理。四是重点培养社团骨干的科研能力。学术科技类社团因其专业性特征,对社团骨干学术科研能力的要求较高,社团、指导教师应注重对社团骨干专业知识体系、学术科研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

2.建立社团指导教师制度。一是组建社团指导导师团。学术科技类社团对指导教师的学历、学术能力要求很高,将学术科技类社团指导教师纳入导师建设体系,组成学术科技类社团指导导师团。社团指导导师团结合专业特点,找到学生兴趣点,通过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二是确定社团指导教师工作职责。学术科技类社团应确定一名指导教师负责社团的日常管理,在给予学生自由和自主的前提下,指导教师发挥引导的角色,帮助社团选准社团建设目标和社团任务,给予社团正确的指导方向,有规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参与社团活动。三是加强社团指导教师培训。加强指导教师队伍的师德师风建设,不断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自觉将知识传授、学业指导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细化社团建设目标,将思政元素与专业元素有机融合。[4]四是挖掘校外导师资源。充分用好校内学术科技类社团指导教师的同时,挖掘校外导师资源,形成学术科技类社团校内指导教师、校外指导教师的有效补充。

3.提升学术科技类社团的品牌建设。学术科技类社团发展必须有科学的、明确的社团定位,在专业性、创新性、实践性基础上找到自身发展的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加强社团品牌建设。一是搭建活动平台。依托科技竞赛、创新创业比赛等开展社团活动,营造以赛促练的社团氛围,通过参加比赛,明确社团活动目标,拓展学习深度,提升学习动力,增强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检验学习效果。二是依托创新项目。实行社团活动项目化运作,依托国家、省级、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开展社团活动,通过项目申报、中期考核、项目结题等环节进行自主学习、合作研究。三是形成社团特色。学术科技类社团应依据自身专业特色建立相匹配的社团精品活动,既可以是学术讲座、学术沙龙等理论性质的,亦可以是参观实践等实践性质的。四是建立校企合作。依托校企合作,建立起学术科技类社团与企业的联系,充分利用企业可以提供的实践平台,从通识性到企业实习实践入手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4.加强学术科技类社团的内部管理。对学术科技类社团的队伍结构进行优化,社团指导老师、社团骨干应以社团成员为中心,明确什么样的发展方向能确保社团成员投入到社团活动中的精力有所收获。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参与学术科技类社团活动的必要性,才能更自觉、主动地参加社团活动。

引导研究生、高年级同学加入学术科技类社团,形成研究生为引领、高年级同学为主导、低年级同学广泛参与的社团队伍结构。学术科技类社团为研究生用开放式思维思考,寻求多元化解决问题提供了平台,可将研究生参与学术科技类社团产生的创新成果给予鉴定评估,激发研究生投入学术科技类社团的积极性。在社团内部建设方面,学术科技类社团要实行自我管理,自我管理也是社团发展的基础[5]。通过自学、合作式学习、教师指导等形式开展社团活动。社团活动应突出合作式学习,强化社团凝聚力,组织经验分享会、成果交流会,相互分享学习资源、学习思路、学习成果,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获得鞭策,从而取得更大的进步。

5.加强学术科技类社团的外部监督。高校要把学术科技类社团作为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起学校统一统筹、校团委宏观指导、学院提供支持、课题组具体管理的协同管理体系。对学术科技类社团的发展给予必要的支持、引导,制定社团相关的激励、奖励制度,使学术科技类社团得到学院和指导教师的重视。[6]校团委应健全指导工作机制,在社团管理部中设置学术科技类社团的日常管理部门,加强对学术科技类社团的宏观指导,负责学校学术科技类社团的管理、监督和考核;设立学术科技类社团专项经费,加大对学术科技类社团的扶持力度,对优秀社团、品牌社团活动给予支持;联合教务处等部门实行创新学分认定,对学术科技类社团的实践成果给予认定。学院从指导导师团、项目设定、校际合作等方面形成对学术科技类社团的有效管理,在民主、宽松的社团氛围中,提升学术科技类社团育人水平。

猜你喜欢
科技类骨干社团
缤纷社团
月度荐书单
核心研发骨干均16年以上!创美克在产品研发上再发力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骨干风采展示
K-BOT拼插社团
入围2016 IDEA金银奖的18款科技类产品
二维码在科技类学术期刊中应用的思考
我国食品科技类高影响力期刊近年学术影响力动态分析
关于组建“一线话题”骨干队伍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