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赋能先进制造业集群高质量发展

2022-03-24 21:07胡有林
科技智囊 2022年8期
关键词:集群制造业协同

胡有林

湖南工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湖南,长沙,410205

全球数字变革加速推进,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先进制造业集群之间的竞争与较量成为各国抢占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加快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对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我国高度重视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2021 年,工业和信息化部通过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遴选出25 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它们成为我国参与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竞争的国家队。全国多地高度重视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纷纷将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纳入“十四五”发展规划。

我国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新的国际竞争形势对我国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我国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依然面临集而不群、产业配套支撑力较弱、协同创新能力不强等突出问题。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高度重视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数字化建设,先进制造业集群的科技支撑[1]、国际经验[2]、地方特色[3]、中国方案[4]、升级路径[5]等问题受到我国学界的广泛关注,但鲜见数字化赋能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的研究。充分激发数字化创新的巨大赋能作用,对促进我国先进制造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面临的形势

(一)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范式跃迁带来新挑战

当前,全球正处于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期,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面临深刻变化,我国先进制造业集群肩负追赶与跨越双重任务,面临原有轨道加快发展与产业发展范式跃迁双重挑战。产业集群支撑要素从传统生产要素向高层次要素聚集,领先产业集群从传统市场、产品竞争向数字垄断、知识垄断数字霸权演化,形成跨行业、跨领域垄断。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从市场交易向业务深度耦合转变,领先产业集群核心企业通过强化市场供需链黏性,深化供应链主体嵌入深度,全面筑高产业进入壁垒。产业集群组织形态从松散合作向网络协同转变,将强化发达国家领先产业集群“赢家通吃”的垄断优势,后发国家产业集群发展极易陷入低端锁定困局。

(二)制造业进入后工业化发展阶段迎来新机遇

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速形成的背景下,我国已经迈入以创新驱动为主导的工业化后期阶段,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进入重要机会窗口期,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加快向产业集群跃升。在制造强国战略牵引下,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的政策措施,为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提供重要制度机会。新基建持续发力,不断夯实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数字技术底座,数字经济重点产业深入推进,关键数字技术创新应用持续加快,为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创造了重要技术机会。国内超大市场需求不断释放,“一带一路”市场持续发力,为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带来重要市场机会。在制造技术、模式、要素和组织形态上力争一流集群水平,在智能化、网络化、服务化、绿色化等方面对标国际一流,先进制造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机会窗口已经全面开启。

二、我国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数字互通互联意识不强,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产业配套支撑薄弱

零部件本地化配套比重低,整机企业找不到合用的配件,配套企业生产缺乏稳定性和可靠性,双方供需缺乏有效联动,往往陷入两难境地,加剧恶性循环。例如,2020 年湖南工程机械本地化配套仅为32.2%,服务化配套难以满足要求;轨道交通装备同一类产品往往需要3 ~4 家企业配套。究其原因,一是产业集群内部大中小企业处在以交易为核心的合作模式阶段,互补协同意识不强,双方缺乏深度协调;二是企业数字化、智能化各自为政,整机和零配件配套硬性连接多,软性打通少,缺少同步产业联动,陷入集而不群的低水平状态。

(二)数字共创共建模式不融,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协同创新能力偏低

产业的技术协同创新突破难度大,产业共性支撑技术不足,产业集群的整体控制力不强,严重影响了产业创新力的提升。例如,工程机械关键配件部分依赖进口,先进储能材料产业技术对外依存度较高,新型合金材料产业上下游互动不够、技术创新动力不足,航空航天产业创新引领不足、核心竞争力不强。究其原因,一是受制于企业间的信息壁垒,产业集群企业之间缺乏深层次的数据连接能力和意愿;二是产学研用之间缺乏精准的细粒度匹配,技术协同停留在表面化的战略合作,导致技术协同创新错配;三是集群企业数字化水平参差不齐,数字共创共建模式不匹配,技术共享与联动意愿与效率低,协同突破能力与整体合作能力低。

(三)数字合作共享机制不畅,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资源共享平台匮乏

产业之间分工配套的精细化程度不高,导致产业的总体效率和效益不高,这严重影响了集群竞争力的提升。例如,新能源装备产业标准体系建设落后,IGBT(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大功率器件平台资源利用率不高,航空航天产业缺乏各类公共服务的专业化平台。究其原因,一是供给与需求信息共享不充分,对本地配套的企业资源缺乏了解,造成额外的成本浪费和工期延长;二是产品工艺、技术、材料等信息共享不足,造成额外的成本花销,数据壁垒导致生产运营环节复杂化,参数不精细带来质量隐患;三是产业内部竞争有余,合作共享不足,对产业行业内部通用性的信息和情报缺乏必要共享,高端要素与低成本的传统生产要素之间难以有效对接,产业链内部循环和衔接不顺畅。

(四)数字贯通整合能力不足,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产业聚集水平受限

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乏力,严重制约了产业集群的融合壮大和产业生态的健康发展,影响力大打折扣。例如,先进硬质材料、陶瓷材料企业规模小,小而散问题突出,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不够;自主可控计算机及信息安全产业受限于区位,产业高端要素聚集能力不强。究其原因,一是产业数字通用技术牵引力不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跟不上节奏,头部核心企业数字化转型热火朝天,配套关联企业力不从心,影响产业通用数字技术的生态纽带作用发挥;二是产业核心技术、知识和数据等要素整合聚集能力薄弱,集群内部梯次发展、空间布局、错位互补结构尚未形成,关键核心部件配套企业、整机企业入驻的生态吸引力不强。

三、我国先进制造业集群数字化升级的路径设计

在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整体战略布局与规划驱动下,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数字强基工程,驱动先进制造业集群标准互通、平台互联、合作共建、资源共享、协同共创,打造产业集群数字生态共同体,为我国先进制造业集群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做好系统设计,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数字强基工程

一是制定先进制造业集群数字化发展规划,新基建与产业链数字化转型有机结合,将产业集群层面的云平台建设、产业大数据平台纳入建设规划,率先规划和牵头建设大数据平台,形成产业数据资源高地。二是做好贯通宏观社会、中观产业、微观企业数字化的系统框架和统筹设计,设计产业链数字化路线图。进一步夯实先进制造业“上云用数赋智”行动之基,强化产业与企业层面的有机衔接和无缝对接。三是借鉴欧洲卓越集群评选经验,开展先进制造业集群数字化水平评估,研究评估标准和办法,发布产业集群数字化指数,科学诊断,精准施策。四是建立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与安全监测平台,对关键领域、关键技术、重点机构采取重点精准防护策略,对关键科技领域开展跟踪监测、技术预见、风险评估和安全预警,拓展科技合作及安全危机处置国际渠道。

(二)深化标准化建设,促进先进制造业集群信息互通

一是由行业领军企业领衔,以行业应用为牵引,推行产业的共性零部件及共性技术、工艺、流程、产品的行业标准化、通用化和模块化,形成行业统一标准,推动行业共性生产要素无缝对接。二是推行集群企业数据平台、内部网络、软件系统接口标准化,促进数据库、资源库、知识库在线化。三是推进国家、行业、团体产业集群标准化建设,形成实质性的先进制造业数字化标准体系。四是推进集群的定标准、推标准、用标准的组合拳,发挥标准对产业集群商业生态的连接作用,为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全方位、系统化深度融合提供支撑。

(三)加强工业互联网建设,促进先进制造业集群网络互联

一是充分发挥产业级工业互联网的重要载体作用。推行工业互联网示范试点,全面打造体现产业特点与特征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依托平台载体功能,发挥集群核心企业、整机企业的核心带动作用,带动配套企业数字化转型。实现产品、业务底层数据的无缝对接,推动数据、资源、知识的共享,进一步促进产业链的协同,推动以数字产业链为核心的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以数据促进业务、研发、重要技术参数、图纸的共享,推动配套企业的精准对接,降低双方的数据差错和数据不一致带来的额外成本。二是通过共享行业数据库、知识库、技术库、典型问题库、市场信息库等资源,有效降低配套中小企业的成本和行业门槛,并能根据整机企业的多元化动态需求,推动敏捷制造和柔性生产。三是持续深化体现产业行业特色的工业电子商务平台升级。坚持市场化推进,促成供需精准对接,以产业交易为核心,打通产业企业的资金流与信息流,通过在线化降低交易成本,提升交易灵活性和效率,实现资金流、信息流、物流、价值流“四流合一”。畅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环节和产业间、地区间、供给与需求间的渠道。

(四)打造集群合作平台,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组织共建

一是加强产业集群合作组织建设。学习借鉴德国等发达国家先进经验,加强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产业合作组织建设,构建良好组织合作与运行机制,搭建产业集群的中枢平台。推动产业链之间的跨界融合与相互促进,全面拓展产业发展纵深空间,推动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一体化。二是建立先进制造业集群数字化应用联合创新中心。先进制造业集群数字化应用联合创新中心定位为企业化运作的非营利组织,主要职责是引导数字化创新项目申报、技术转移、外部合作对接、专业知识共享及资金分配等,打造链接虚拟与现实的数字生态圈,激活行业协会、产业联盟、咨询机构等产业组织作用。三是联合核心骨干企业建设产业发展情报中心。开展产业集群观测,汇集产业集群政策、信息、数据及整个产业集群图景,发布产业集群发展报告,收集技术情报,实时分析与筛选,形成对技术的分析与预测,为产业技术发展提供情报支撑。四是更好地发挥先进制造业集群联盟作用。加强各个集群之间的跨界融合,推进集群标准化、促进技术交流、协同创新、数据共享,催生产业垂直合作共赢,加快构建开放、开源的集群联盟。

(五)打通数据资源对接通道,推进先进制造业集群资源共享

一是加强数据要素市场建设。建立数据统一规范的管理制度和行业标准,建立数据的定价机制与数据资产的保护机制,推进立法工作。发展重心从交易数据转变为搭建数据共享、多方计算、利益分享的数据云空间,转向为搭建支撑数据资源汇聚、资产管理、数据质量治理、价值流转、产品交易等更多服务的平台。二是建设智能化服务的先进制造业集群资源池。建设产业专题信息库、知识产权资源数据库、行业标杆库。统一标准,搭建共性零部件集中采购平台,实现既竞争又合作的良性局面。推动产业创新中心、工程设计中心、技术中心之间行业基础数据的互联互通。以创新中心的技术创新成果为底座,促进行业内技术资源共享。三是分类分级建立“卡脖子”技术数据库平台,完善关键核心技术常态化评估预警机制和监控网络。将技术、工艺、材料等分类化、具体化、明确化,为协同攻关提供强有力的数据基础支撑。四是完善数字资源共享的制度和机制。建立信息保护与共享安全保护制度和机制,打消企业的顾虑,推进融通创新,建立创新链前后端紧密连接、知识动态分享和风险共担机制。

(六)加快数据融合贯通,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协同共创

一是搭建产学研用等全线贯通的全方位数据对接体系。推动组织间的知识协同,借鉴分布式创新研发模式,推动关键核心技术多主体有机协同,促进融合创新,促使创新链条在产业集群的深度贯通。二是建立上下游紧密合作、分工明确、利益共享的产学研用一体化产业组织新模式,加快形成有效协调的产业链与创新链,提升工业基础产业发展的技术创新动能与实力。三是加快以行业协会、创新中心为核心的产业知识库、市场库、数据库共建共享,推动集群内部知识、信息有效流动与融合,打造面向产学研不同主体的创新知识、数据、信息等要素的集约服务。四是推动面向全球的开放式协同创新。更好发挥集群促进机构作用,鼓励集群企业走国际化发展之路,在海外建立分厂和服务机构,主动融入全球产业创新网络,对接集群发展国际数字资源,破解发达国家先进制造集群对关键核心技术的垄断与锁定等问题,提升我国先进制造业集群国际话语权和竞争力。

猜你喜欢
集群制造业协同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Python与Spark集群在收费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勤快又呆萌的集群机器人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