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短视频的发展现状、面临的问题及优化对策

2022-03-24 21:07郭海威
科技智囊 2022年8期
关键词:科学知识科普素质

郭海威 赵 熳

1.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北京, 100021;2.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北京,102400

2016 年5 月30 日,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发表重要讲话时提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这一重要论断凸显了科普事业在国家科技创新发展和科技事业发展中的重要性,是新媒体时代实现科学传播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依据。

科技创新是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社会变革的不竭动力。高质量的科学传播和科普事业是科技创新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其决定着公众对于科学的理解和支持程度。从时间跨度上看,科学传播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3 个阶段:传统科普、公众理解科学、有反思的科学传播。[1]据《中国科学传播报告(2021)》显示,2020 年我国新建科普网站2732 个,创办科普类微博3282 个,创办科普类微信公众号8632 个,以移动终端作为传播载体的科学传播形式越来越广泛。近年来,科学传播的载体已由过去传统媒体时代的图书、报纸、杂志、广播等逐步向互联网和移动终端过渡,传播渠道日渐多元化,科普短视频成为其中最主要的传播方式之一。科学传播凭借短视频短小精悍、内容丰富、参与门槛低、互动性强等天然优势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日益通俗化、大众化。

201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现代传播能力。着眼于形成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称的传播能力,加快构建现代文化传播体系,保障信息传播的高效快捷和安全有序。”其中,构建科学传播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成为近几年来公共文化知识传播领域的研究热点。笔者主要以使用短视频作为媒介形式的科学传播为研究对象,对科普短视频的发展特色与问题进行梳理分析,针对现存的主要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一、科普短视频的发展现状

(一)传播主体:公众参与科普成为常态

1983 年,“公众理解科学”的科学传播研究范式正式由英国皇家学会提出。“公众理解科学”以政府组织和科研工作者为主体,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线性科普,是当时科普教育的主要传播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公众理解科学”的科学传播范式逐渐被“公众参与科学”范式取代。“公众参与科学”范式将公众参与的范围扩展到科学知识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的各个环节。[2]其中,社会公众在科学知识传播环节的参与程度日益提高,科学传播的主体越来越平民化、大众化。越来越多的企业媒体或自媒体将普及科学知识作为自身定位,在各个平台开设短视频科普视频账号,将一些专业性强、深奥复杂的科学原理以简明易懂的形式传递给社会公众,如企业媒体“腾讯医典”,个人自媒体“无穷小亮”。“无穷小亮”抖音账号的运营者张辰亮凭借幽默风趣的科普方式带“热”了冷门的生物学和博物学,截至2022 年7 月,该账号的粉丝数量已超过2248 万。

曾是科学传播主体的科学共同体在新媒体环境下,借助互联网平台的连接力与影响力纷纷建立自己的视频账号,如入选“典赞·2019 科普中国”十大科普自媒体的“二次元的中科院物理所” Bilibili 账号,其账号运营团队由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的科研人员组成,通过发布科普文章、短视频,开展科普直播等形式主要面向青少年进行科普。除此之外,越来越多的主流媒体开始逐渐重视科学知识的普及,这些媒体会在相关节日转发或原创发布以科普为主题的短视频。例如,围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主流媒体纷纷推出关于防控新冠病毒的科普短视频,其中,《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在新冠疫情暴发初期就转发了有关新冠病毒的解读视频,在社会突发公共危机时期为广大民众带来可靠的关于新冠病毒的科普,让社会大众深入了解新冠病毒的感染机制与预防措施。在新媒体时代,短视频科学传播的主体主要由科学家(或科学机构)、科技爱好者、主流媒体、普通民众等构成。

(二)传播形式:娱乐化与趣味性表达

在新媒体技术不断迭代升级的背景下,移动互联深刻改变了传统科普的传播逻辑,平民化趋势明显。[3]区别于以往传统的纯文字形式的科普传播,科普短视频发布时间往往不是固定的,传播主体一般依托重大节日或社会热点推出相关科普知识,在表现形式和创作手法上多使用幽默风趣、观赏性强的艺术化表达与叙事方式。例如,抖音短视频平台上名为“泽桥科普”的自媒体,运用多种叙事角度进行关于健康知识的科普,其打造的“身体器官的自白”视频合集均运用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对人体肾脏、肝脏、肠胃等各个器官进行功能介绍与疾病防范科普,视频区别于传统的健康科普,内容生动有趣,更容易激发受众对科学知识学习的热情。

短视频传播的主要形式包括真人出镜讲述、情景剧、视频或图文+配音、动画等。有的科普视频在表达形式上采用网络流行语、表情包等青年亚文化语言形式,以轻松趣味的方式传播科学知识。马歇尔·麦克卢汉提出“媒介即人的延伸”,通过短视频媒介将复杂难懂的科学原理转化为人们易于理解的视听语言,科学传播实现了“内容赋能”,延伸了社会大众获取和了解科学知识的能力。

(三)传播效果:平台科普初具规模

短视频凭借其短小精悍、图文并茂的视听优势,使得其比以往传统媒体科普的传播效果有了极大改善,这从近年来各种互联网平台科普短视频自媒体人数量上的增多和粉丝用户的积累便可见一斑。以抖音短视频平台为例,截至2021 年8 月,抖音平台知识创作者数量超1.5 亿,创作科普类知识视频数量超10.8 亿条,累计播放量已超6.6 万亿次。[4]此外,快手、Bilibili、小红书、微博、知乎、豆瓣等平台上也活跃着众多从事科普短视频创作和传播的up 主,这些科普短视频的总传播量也十分可观。至今,各网络平台上的科普短视频已经成为公众获取科技相关信息,学习和了解科学知识,跟进科技发展趋势,掌握科学方法以及提升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5]

依托短视频平台推荐算法和视频合集的优势,科普短视频实现了传播效果的跃升。一方面,短视频平台对视频内容进行标签化分类,把相同主题的科普短视频制作成合集,便于受众统一观看和学习,这大大提升了传播效率。例如,在快手短视频平台以“科普”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搜索结果显示为“看世界”“宇宙”“科学”“动物”“地球”“实验”等不同栏目,这些栏目是平台根据传播内容的相似性划分的不同的科普合集,能让受众快速找到想要学习的科学知识和内容。另一方面,短视频平台通过大数据描绘用户画像,依据受众不同的需求偏好推送不同的科普内容,利用推荐算法机制实现点对点传播,实现了科学知识和受众的精准匹配,在一定程度上也激发了受众对科普短视频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二、科普短视频发展面临的风险与难题

(一)科学“祛魅”背后的娱乐化倾向

在新媒体时代,科学传播格局已由以科学工作者为主体转变为由科学家、科技爱好者、普通民众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而科普短视频的账号主体大部分为非专业人员开设的自媒体账号,科学机构与科技工作者在短视频科普格局中缺位。短视频科学传播的主体泛化虽然打破了“科学家”和“普通民众”的二元对立传播格局,消解了传统科学的精英话语权,但使科学“祛魅”的同时也导致了科学共同体权威的“祛魅”,以科学家、科学机构为主的科学共同体在短视频科学传播领域有被边缘化的风险。[6]娱乐化与趣味性表达一方面让高深莫测的科学知识走下神坛,为科学揭开了神秘的面纱,但另一方面也使科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面临被消解的风险。

(二)虚假信息、谣言等伪科学泛滥

在“公民参与科学”的科学传播范式之下,科普短视频的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问题。其中,科普短视频传播主体越来越平民化、知识传播的门槛越来越低,容易造成科普短视频质量良莠不齐。尤其在面对社会重大突发事件时,未经证实和非权威来源的科普类短视频的传播往往会造成伪科学、非科学信息泛滥,虚假信息和谣言大行其道,从而导致民众认知错误,进而引发群众恐慌。更有甚者,一些自媒体在商业利益的诱惑下,不顾信息的来源和渠道,发布未经证实或本身就是虚假信息的短视频内容,导致大量劣质科普短视频充斥网络,这既不利于清朗科学的科普网络环境建设,也容易对社会公众造成误导。

(三)知识产权保护面临困境

在人人都是生产者、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在大量涌现新颖有趣的科普短视频的同时,越来越多的科普短视频趋于同质化,其短视频内容、文案、表现形式如出一辙。在5G 技术被广泛应用的环境下,下载、篡改、分发短视频变得越来越容易,科普短视频的知识产权保护成了一个难题。有些视频博主抄袭他人视频创意或直接将视频作品片段搬入自身账号中以转移原创博主视频的流量和注意力,这类行为一方面会打击原创者的创作热情,另一方面也对原创者著作权构成侵犯,甚至进一步助长侵犯版权的不良风气。科普短视频的知识产权与科技信息传播活动一样,都是知识经济时代促进科技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样需要被重视。另外,一些短视频平台的内容监管、审核机制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亟待优化提升。

(四)社会受众科学素质水平参差不齐

一个国家的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国家科学传播与科普事业的发展水平,更影响着科技事业的发展。据中国科协2021 年1 月发布的第十一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20 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0.56%,比2015 年的6.20%提高了4.36%。然而,我国科学传播地域性的不均衡问题依然严重,东西部地区的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差距进一步拉大,城乡差距依然明显。这具体体现在东部地区公民科学素质水平持续领跑,2020 年比2015 年增长了5.26%,增幅最快;西部地区公民科学素质水平2020年比2015年增长了4.11%,增幅相对较慢。另外,中老年群体、低文化程度人群的科学素质水平存在较大提升空间,这也是未来短视频科普传播的重点对象。虽然科普短视频凭借其短、平、快的传播特点让科学知识普惠民众,不像传统的纯文字科普一样对于受众的科学素质水平要求较高,但其依然需要受众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储备。公民科学素质发展不平衡仍是目前科普短视频传播中亟须补齐的基础短板。

三、科普短视频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引领者:科学共同体、主流媒体共同引领

从人类的认知依赖性和公民科学素质良性运转的角度来看,科学传播依然需要专家的主导和参与。这就要求以专家为代表的科学共同体在新的科学传播格局中继续作为引领者,发挥权威性与科学性作用,更多地投入科学传播中,用好当下流行的科普短视频工具。科研机构或政府相关部门可鼓励科研单位、科研工作者或科学协会等开设相应的科普短视频账号,以民众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将科学原理或知识进行普及,可探索建立有效的评估和激励机制,调动科研单位和科研工作者的科普积极性和热情。

在真伪信息越来越难以甄别的互联网环境下,主流媒体在科普短视频传播格局中应发挥其应有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尤其是在突发公共危机事件中,民众对未知事件有较强的求知欲,此时就需要各地各级主流媒体在第一时间利用短视频等传播形态对相关事件进行科普,用权威的科学信息与知识让谣言不攻自破。

(二)把关人:平台应谨防伪科学和剽窃现象

近年来,科普短视频在科学传播上取得了长足进步,如可观的播放量、持续增长的粉丝数量以及推荐算法机制等都离不开其背后短视频商业平台的运作。科普短视频清朗的网络传播环境既依托于传播主体的专业性和自觉性,也离不开短视频平台的把关和监管。短视频平台在鼓励科普短视频创作和传播的同时,也应对科普短视频的内容质量和原创性进行严格把关,建立完善的内容审核机制,从传播源头杜绝伪科学、非科学内容以及科普短视频的抄袭剽窃现象。在对优质原创性科普视频予以鼓励的同时,平台也应对蓄意抄袭、剽窃他人原创科普视频的博主实施禁言、封号等惩罚措施。同时,平台应不断优化关于科普短视频的推荐机制,打破“信息茧房”限制,让受众接触到更丰富的科普知识,而非局限于某一方面的特定内容。

(三)驱动力:5G、大数据等技术加持

2020 年9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指出:“要以先进技术引领驱动融合发展,用好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革命成果,加强新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前瞻性研究和应用,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科学技术是科研领域的研究成果,科普传播应更加重视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充分利用先进技术为科普短视频“赋能”。具体而言,短视频的创作者可以尝试增加5G、AI、AR、VR、虚拟人、三维动画等技术在科普短视频中的应用,探索打造更加优质的视听效果,助力提升科普短视频的传播效果。例如,在“元宇宙”频频出圈的当下,有条件的视频创作者可将“数字虚拟人”作为视频主体,将虚拟人这一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科学传播领域,打造将虚拟主播作为传播者进行科普的短视频账号和团队,甚至可将其打造为精通科学知识的虚拟偶像,激发受众对科普更高的认知热情。

(四)基石:公民科学素质与媒介素养

据第十一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20 年我国公民的科学素质状况完成了国家“十三五”的发展目标任务。缩小东西部地区及城乡之间民众科学素质水平的差距,提升中老年群体和低文化人群的科学素质是“十四五”时期提升公民科学素质的主要任务。公民科学素质的提升不仅依托于对科学知识的大众传播,更需要社会教育、学习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合力突围,只有抓好科普教育的每一个环节,才能实现公民科普教育的整体提升。在推动公民科学素质提升方面,相关科研单位或科普教育相关单位可充分依托短视频、直播等媒介形态,定期或不定期开展线上高质量科普宣传活动,加强对科学素质薄弱群体的教育和普及力度,着重提升该类群体科学素质和甄别伪科学信息的能力。

公民媒介素养的提升在当今科学传播依托于短视频、直播等各种新兴媒介的时代依然尤为重要。提升公民的科学素质并不是最终目的,培养公民在海量信息的互联网环境中能够以理性、审慎的态度辨别真假信息才是科普的根本目标。[7]学校、社区、相关机构应围绕科普短视频等不同媒介形式的科学传播内容,开展媒介教育,让民众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科学传播媒介时能够具备辨别真伪的能力,进而提升民众科学素质。

四、结语

新形势下,以科普短视频为载体和抓手,推动科普传播提质、增效、扩容,对于助力科技创新、经济高质量发展、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面向未来,为推动科普传播行稳致远、不断取得新成效,科学共同体与主流媒体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领作用,落实平台监管对科普短视频的把关作用,以5G、AI、VR 等先进技术为驱动,注重提升民众科学素质和媒介素养,从而为开创科普短视频高质量传播新局面奠定扎实基础。

猜你喜欢
科学知识科普素质
蜗牛看牙医
科普达人养成记
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滑雪运动研究可视化分析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2000-2017国外关系从句研究动态的科学知识图谱分析
科普漫画
社会化知识及其客观性探析——兼议朗基诺的科学知识观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素质是一场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