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落实劳动教育,助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2022-03-25 22:29杨嘉慧
教学研究与管理 2022年1期
关键词:家校合作劳动教育

杨嘉慧

摘 要: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笔者通过劳动教育的现状进行反思,梳理劳动教育的积极意义,认为实施劳动教育的有效策略必须要家校合作,共同落实,才能更好地为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与发展助力,才能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关键词:劳动教育;心理健康发展;家校合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这一关于劳动教育的论述具有伟大的时代意义和鲜明的社会主义指向性。当代小学生的劳动教育不管是在家庭还是在学校,都面临着严峻问题,劳动教育的缺失亟须家长和教育者等多方关注。如何应对新时代对劳动教育提出的重大挑战值得教育工作者深思。

一、劳动教育的现状

调查显示,美国小学生平均每天劳动时间为1.2小时,韩国小学生为0.7小时,而中国小学生平均每天劳动时间只有12分钟。我国小学生劳动意识淡薄、自理能力缺失的情况普遍存在,这与学生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当前劳动教育面临的问题主要分为家庭和学校两个层面。

第一,家庭劳动教育“双赤字”。家庭是劳动教育的“鲜活课堂”,更是劳动教育的主要实践场所。笔者所在学校的学生群体大多是外来务工人员的随迁子女,大部分家长忙于工作而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甚至连日常生活照顾都有困难。家庭劳动教育的缺失会直接导致学生的劳动能力欠缺。通过进一步接触,笔者发现关于学生劳动时间和劳动能力的缺失,家长的解释竟惊人的一致:学业负担过重,孩子根本没有时间进行家务劳动。大部分家长在完成工作之余都是催促孩子尽可能多地完成课外作业,而不是陪伴孩子一起进行家务劳动。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没有时间进行劳动教育,孩子没有时间去学习劳动,呈现出劳动时间与劳动能力的“双赤字”。

第二,学校劳动教育弱化。除了家庭教育中劳动教育的缺失,学校教育中的劳动教育情况也不尽如人意。当前,学校与劳动相关的课程就是“综合实践”课程。这门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落实到具体实践可以和科学技术、信息技术等各门学科教育相融合,是一门名副其实的“大杂烩”课程。学校劳动教育存在的共性问题是满足于完成课时,劳动教育课本化、游戏化、表面化现象突出,以课代劳、以教代劳、以讲代劳等现象普遍存在。为了完成课时任务,学校会组织一些简单的手工制作或由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简单的实验示范来完成劳动教育课程,学生没有亲身体验劳动,这与“出力流汗”的劳动体验要求相差甚远;此外,为了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一些学校甚至会大幅缩减学生打扫班级卫生的时间,只是做简单的扫地、整理书包等。殊不知,这样日复一日地弱化学生劳动能力的后果是学生的劳动意识和责任意识愈发薄弱,对劳动的认同感一步步削弱,这也是导致学校劳动教育止步不前的重要因素。在弱化校内劳动任务的同时,不少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也是走马观花。当前的社会实践活动资源面临着尴尬局面: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基地项目设施设置全面、种类齐全,但是学生人数众多,无法在一学期仅有的一次社会实践活动中组织深入的体验,于是很多原本应具有实践意义的劳动体验项目又被讲解员的解说代替甚至直接略过。

二、劳动教育的积极意义

(一)劳动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

劳动教育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在劳动之前,教师可让学生小组探讨:怎样安排劳动时间才能高效完成劳动任务?劳动任务中最大的难点是什么?劳动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若是劳动过程较为繁杂,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列流程表,合理安排劳动时间和任务,化繁为简。通过这种训练,让学生懂得劳动要从小事做起,不放过细节,有效节约时间与精力,从而使学生养成规范细致的良好生活习惯。

(二)勞动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集体荣誉感是指热爱集体、关心集体、自觉地为集体尽义务、做贡献、争荣誉的道德情感。集体荣誉感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能有效激励学生奋发图强;集体荣誉感也是一种约束力量,它会使学生产生好胜心,进而使学生为集体争光改变自身的不足与缺陷。教师可多组织集体劳动,引导学生在合作中劳动,确保劳动任务顺利完成。在此过程中,也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对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劳动可以释放学生的心理压力

劳动对于缓解压力是十分有效的。所谓心理压力实际上就是精神压力。当代生活中,多数人都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而小学生的压力主要来源于升学。适当的劳动可以让学生放松身心,释放内心的压力,从而有效舒缓紧张的情绪。在劳动中挥洒汗水,能使学生放松身心。同时在完成复杂的劳动过程中,学生与同伴完美配合,这样不仅会使学生释放压力,消除忧虑,舒畅心境,还能享受劳动带来的乐趣,正确认识劳动的积极意义。

三、实施劳动教育的有效策略

通过家校合作能让学生真正上好劳动教育这门必修课,高举劳动教育的旗帜,将五育共举落到实处。

(一)家校紧密对话,优化劳动教育

陶行知先生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因此,要确立家长作为学校劳动教育多元主体的地位,尊重其主体权利,进行平等对话,积极协商,解决学生劳动教育问题,实现家校劳动教育的共同发展。学校可以通过设立家长开放日,让家长走进劳动教育的课堂听课,亲身参与孩子的班级劳动实践,感受班级的劳动教育氛围,直面教师工作,增强对学校劳动教育的信任和认同。同时,班主任入学前可对学生进行全员家访,了解学生的家庭劳动教育情况,增强家校沟通、凝聚家校情感;在日常管理中,教师可采取个别随访,对学生家庭和学校劳动教育中产生的问题及时进行反馈总结,增强劳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建立家长学堂,提升家长队伍建设

学校在落实劳动教育时,不仅要重视教师的思想建设引导,还应关注家长队伍建设。首先,学校应倡导“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劳动思想,引导学生家长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其次,学校可以通过校园公众号等渠道定期给家长推送劳动教育课程,给家长和学生以直接的家庭劳动教育指导,为家庭劳动教育指明方向;最后,劳动技能在家庭得到落实后,学校和家长对学生参与学习的成效进行评价。从劳动态度、劳动技能、劳动结果等方面进行评价,并给积极参与的家长、学生颁发“最美劳动教育者”“最美劳动者”证书等予以督促和鼓励。定期的课程推送和阶段性的鼓励评价能够有效地提升家庭劳动教育的质量。

(三)开展亲子工程,助力幸福家庭建设

夏丏尊说:“教育就像凿池子,圆形也好,方形也罢,只要有水就是池塘。而教育必须有爱,没有爱的教育就像没有水的池塘,不能称为教育。”劳动教育的初衷是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教师应具有同理心,对特殊学生、有困难的家长抱有共情与悲悯之心,将真爱化作行动,让学校成为学生、教师、家长的心灵港湾,让特殊家庭的孩子感受到集体的温暖,积极参与到集体劳动中来。学校可定期开展亲子工程,助力幸福家庭建设,融洽家庭关系的同时让学生在亲子活动体验中尊重劳动、热爱劳动,也让学生与家长理解彼此、理解他人,在劳动中形成责任意识与担当意识,塑造健全的人格品质和劳动素养。

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强化家校融合、深化共育内涵,能更好地为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与发展助力。家校合作为劳动教育注入灵魂,让家校并举下的劳动教育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石军山.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J].小学教学参考,2013(24).

[2]施致良.中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3]蔡向东.关于开展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思考[J].新课程研究,2019(14).

猜你喜欢
家校合作劳动教育
邓颖超的妇女劳动教育思想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基于城乡结合部小学家校合作问题的调查研究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关于深化心理危机管理中家校合作的建议
大学生心理危机管理中的家校合作探讨
大学生心理危机管理中的家校合作探讨
家长参与下的家校合作
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的外化问题行为的影响机制分析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