坭兴陶技艺与地方小学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022-03-25 07:21李婷婷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2年12期
关键词:钦州文化遗产物质

李婷婷

[摘           要]  随着美术课程标准对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视,对传统美术包括手工艺的学习已经从技能技巧的层面上升到文化精神的层面,这就需要从心理上增强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感性认知。因此,为了达到这一教学目的,美术教材的教学内容以及美术课程的教学方式也应随之作出调整,在教材内容上更加关注本土传统美术的同时,美术课堂也不应该只局限于教室和校园之内。美术教师及课程研发者应该充分地利用本地丰富的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代表的美术资源,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课堂,实现与本土美术资源的融合,并进一步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去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的真实环境中通过实地考察和亲自参与的方式升华教学目的,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魅力。

[关    键   词]  小学;美术课程资源;坭兴陶;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图分类号]  G62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12-0016-03

随着第九次课程改革的推进,其核心目的即扭转目前现存的小学美术教材的市场化、同质化局面,使美术教师清楚地认识到教材并不是唯一或主要的课程资源,教材只是一个起点。美术课程资源的内涵是相当丰富宽广的,美术教材只是作为一项文本资源。在日常生活中,每个地方都是一座拥有丰富的美术课程资源的宝库,极具地方色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其中最有魅力的一部分,如何开发和利用这一资源宝库,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美术课程中,使美术教学在符合美术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上更大限度地与地方传统文化相融合,是一线小学美术教师及美术教育研究者应当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一、作为美术课程资源的广西钦州坭兴陶

人教版小学美术第20课《古代的陶瓷艺术》属于欣赏·评述领域的课程,知识与技能目标在于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陶瓷器是传统艺术中的瑰宝,陶瓷艺术代表了中国在世界制瓷领域中高超的工艺制造水平,是中国伟大的发明之一;过程与方法目标在于使学生了解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制瓷工艺、造型、装饰及不同窑场产品的艺术特征,学会运用正确的方法观赏陶瓷艺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以及对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心。美术教师在讲授这一课时,完成以上三维目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欣赏评述课如果只利用教材中的图片和内容也是远远不够的,把教材中的内容继续拓展和延伸并与学生实际生活的地方民族传统文化相结合,把图片转化为可以触摸的实物并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是完成本课教学目标可以利用的教学手段。

在广西,钦州坭兴陶作为现存的并活跃着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对当地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坭兴陶和壮锦一起被认为是广西最具民族特色的传统特产,因此,作为地方美术资源宝库中的一员,在本次课程《古代的陶瓷艺术》中可以被很好地利用起来。作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与宜兴紫砂陶器多是小器物相比,钦州坭兴陶大多是生活用品甚至是大件的陈设品。2008年6月7日,广西钦州坭兴陶烧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广西的钦州坭兴陶学名紫泥陶,取钦江两岸红土泥,经淘洗、选练、拉坯成型、雕刻、烧制、打磨而成,以钦州当地特有的优质紫红朱泥原料为主体,经严选细练,采东、西泥之结合,东软为肉,西硬为骨,挖取东泥、西泥后,按软六硬四混合,骨肉相互支撑得当方为上乘之品。将东泥、西泥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后,还需经过湿球磨、过筛、沉淀、压滤、真空练泥等工序,备好可塑胚料,然后通过拉胚成型。钦州坭兴陶最大的特点是不施釉而采用雕刻进行装饰,装饰艺术上采用雕、刻、剔的技法,在泥坯上雕、刻、剔出花卉、人物、山水等图案,并可填入白、赭等色泥抹平。坭兴陶因用料内含丰富三氧化二铁成分,经烧成还原成氧化铁、氧化亚铁,由于窑炉中的气氛不同,氧化还原程度不同,其显色亦产生微妙的变化,同一窑炉中的每件都不同,显得别具一格。同时,坭兴陶经烧制产生“窑变”,即偶然有极少量的坯体在原来铁红色的基础上隐约呈现出古铜、紫红、铁青、金黄、墨绿等多种色泽,以及天斑、虎纹等纹路变化,经高温烧成后,打磨掉表层氧化物,加以精工琢磨光滑,形成所谓“白器红花”或“红器白花”,甚为雅致。

由此可见,身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坭兴陶是当地民族传统文化的代表,体现了当地劳动人民的生活智慧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美术教师,特别是广西当地的美术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依据美术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设计,把坭兴陶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实际教学中,不仅可以很好地完成本次课的教学目标,而且依托学校这一平台,有利于把地方的民族传统文化继续传承和发展下去,在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继承的同时,也使美术课堂更加灵活和多样化。这样一来,一方面激發了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使其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保护人。

可以说,当地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当今中小学美术新课程大力推进的一个重要内容,未来的美术教材内容必定会增加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代表的本土美术元素。因为,任何一个版本的教科书都不可能兼顾到具体每一个学校的地方文化和师生的实际生活情况,因此,有效地开发和利用美术课程资源,能够弥补原有美术教科书课程内容设置的不足和缺陷。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一线美术教师作为教学工作的实施者,在美术课程的开发和利用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美术教师对课程资源的认识和开发利用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对美术课程的认识和理解程度。美术教师应根据美术课程标准的要求,更加关注本土传统文化与多元文化的交融,结合校内外传统文化资源,特别是当地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引导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产生情感认同,在符合美术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开展美术教学活动。

二、进入小学美术课堂的坭兴陶

我国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小学美术课程中,并不能仅看重对传统“知识与技能”的讲授,而应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兴趣出发,充分利用校外一切物力资源和人力资源,如博物馆、美术馆、艺术作坊和“非遗”传承人等。博物馆、美术馆和艺术作坊是专门负责收集、保存、展览、研究和制作艺术作品的机构,是“非遗”传承人的信息采集库,因此,是地方美术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主要场所。美术教师在改变传统教学方式,采取校馆结合的教学方法时,如果可以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放在产生它的文化源头和生存环境中,就可以避免因忽视这些而造成的文化断层以及因无法看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貌而难以理解其真正意义的情况出现。

三、教学案例:《古代陶瓷艺术》

1.设计思路

本课是人教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上册第20课,属于欣赏·评述的学习领域,本课采用教授法、欣赏法和校馆结合的教学方法,创新之处在于将教材中的学习内容扩展与延伸,与校外博物馆、美术馆资源相融合,把钦州坭兴陶这一本土美术文化资源融入本课的教学内容体系中。在本课程中,将会把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钦州坭兴陶技艺作为教学的重要案例,带领学生实地考察坭兴陶这项传统手工技艺的生存环境,在近距离观察坭兴陶以及观看和参与坭兴陶制作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引导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学生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心。

2.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地参观了解广西钦州坭兴陶的兴起和发展历程;了解坭兴陶的制作方法和原理。

教学难点:通过近距离观察可以独自分析坭兴陶的造型和纹样;可以表达出坭兴陶的主要特征以及与其他各地陶器的区别。

3.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坭兴陶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瑰宝,是中国瓷器的一部分。

(2)运用校馆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近距离接触坭兴陶的基础上掌握坭兴陶的制陶工艺、造型、装饰及艺术特征,学会用正确的方法欣赏和分析坭兴陶艺术作品。

(3)通过对坭兴陶的逐步了解和熟悉,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趣和民族文化自豪感,培养学生对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和发展的责任心。

4.教学方法

校馆结合的教学方法。

5.讲授新课

(1)实物导入:在坭兴陶博物馆中向学生展示坭兴陶艺术作品,请学生根据上一课时所学习的知识回答坭兴陶作为陶器的特征,观察坭兴陶和之前欣赏的中国其他陶器的区别。

(2)在坭兴陶博物馆参观各种形态的坭兴陶艺术作品,邀请坭兴陶“非遗”传承人为大家现场展示坭兴陶的制作过程,鼓励学生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扬。

(3)在教师和坭兴陶“非遗”传承人的帮助下,学生参与坭兴陶的某一制作环节,感受坭兴陶的民族传统文化魅力。

6.课堂小结

通过上一课时对中国陶瓷器的讲解,学生已学会正确鉴赏陶瓷器的方法,本次课将组织学生利用双休日去当地坭兴陶博物馆参观和实地学习,在参观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细致地观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问题,并能整理所搜集到的相关资料,作为以后学习的素材。首先,在参观坭兴陶之前让学生对钦州坭兴陶和坭兴陶博物馆的建构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方便开展接下来的学习;其次,让学生带着问题参观坭兴陶博物馆,学会观察,在参观之前教师要为学生设置好相关问题,分小组让学生在参观的过程中寻找答案并进行小组讨论,最终归纳出本小组对问题的答案;最后,根据坭兴陶博物馆的建构——钦州坭兴陶博物馆分为展馆、研究所和培训中心三个主要场所,安排学生在研究中心听取专家的讲座,在培训中心观看坭兴陶的现场制作,了解坭兴陶烧制技术的整个制作过程,最后可尝试制作坭兴陶。

(二)教学成果总结和反思

笔者利用广西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钦州坭兴陶开发了《古代陶瓷艺术》这节课,本次课分为上下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正常的课堂教学,在教室进行,以讲授法和欣赏法为主,让学生对中国陶瓷器的发展历史和主要特征有初步的了解,并学会陶瓷器的正确鉴赏方法。第二部分将采取校馆结合的教学方法,利用周六日的时间,在坭兴陶博物馆和“非遗”艺人工作坊进行实地参观和学习,让学生看到坭兴陶的实物展览,并参与到坭兴陶的制作过程中。在此次的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相比正常的课堂教学对课外美术活动如参观博物馆、艺术馆等更加感兴趣,特别是在观看坭兴陶的现场制作时,都纷纷踊跃尝试亲自制作坭兴陶。在此过程中,“非遗”艺人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他们通过亲身示范不仅向学生展示了熟练的技艺更传达了对坭兴陶的热爱以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和创新的精神。可以说,从教室走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实际生存的环境中,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又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加深了学生对传统陶瓷艺术的印象,进一步引起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和传承责任。

另外还需要注意的是,与课堂教学相比,选择校馆结合的教学方法,除了对教学内容的精心选择和设计,还需要教师对带领学生外出活动做好充分的准备,如参观的时间、路线、学生外出的安全教育以及教师对所参观的博物馆的提前熟悉和安排,这些比课堂教学要多出的课前准备事项,需要授课教师提前做好精细的安排,确保课外活动正常进行以及对学生的外出安全提供保障。

总之,将美术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引入小学美术课堂符合美术课程标准的要求,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崛起,美术课程标准对民族传统美术的要求逐渐增加,对传统美术包括手工艺的学习已经从技能技巧的层面上升到文化精神的层面,需要从心理上增强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感性认知。因此,为了达到这一教学目的,美术课程的教学方式也应随之做出调整,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校馆结合的教学方式更易于发挥主动探究式学习方法的作用,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探索者,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从而更多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美术课堂也不应该只存在于课堂或校园内,美术教师包括课程的研究和开发者应更加关注本土文化与美术课程的交融,充分利用当地与美术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性的重构,把非物质文化遺产引入课堂的同时,引领学生走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的真实环境中去,切身地去接触并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领悟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只有这样才可以让学生从内心深处真正产生传承“非遗”的责任心,把民族精神牢牢地刻在心里,在升华教学目标、加深情感认同的同时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的活态传承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徐建融,胡知凡,钱初熹.美术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3]龚浩.美术专业教学中加强民族文化内涵的探索与实践[J].艺术研究,2009(4).

[4]汤玳.浅谈当代美术中的中国传统文化[J].大众文艺,2011(13).

[5]王志清.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课堂演述与民族志分析:民俗学课堂中的“体验式教学模式”应用[J].凯里学院学报,2016(4).

[6]李钦曾,罗丹.课堂教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以维吾尔族花毡制作技艺为例[J].石河子大学学报,2015(12).

◎编辑 马花萍

猜你喜欢
钦州文化遗产物质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Task 3
秋季去钦州赏秋“海蚝”情
Tough Nut to Crack
聚焦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八大突破口攻克物质推断题
翠湖边上 吉人茶楼 轻奢器 钦州陶
抓物质特征 巧解物质推断题
文化遗产与我们的生活
钦州学院教师学生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