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探析

2022-03-25 06:22赵旋屹王永义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2年12期
关键词:体育教师心理健康心理

赵旋屹 王永义

[摘           要]  全方位育人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已逐步渗透到学校教育过程中。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及任务进行分析,发现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教学间具有融合契机。在分析体育教学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心理健康教育和体育教学有机融合的途径,以期为相关教育人员带来重要参考。

[关    键   词]  体育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意义;融合途径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12-0025-03

健康心理和健全身体间具有密切的联系,随着体育课程教学目标的改革,体育教学应携手心理健康教育共同发展。如今,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准,促使其与体育教学有机融合,已成为学校教育的关键任务。因此,在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应注重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及体育教学内容,全面关注大学生身心发展态势,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及综合发展保驾护航。

一、体育教学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缓解不良情绪

积极稳定的情绪能够促使大学生保持积极心理状态,高效从事学习活动。通过体育教学中的体育鍛炼,能够帮助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抑郁、焦虑情绪,为学生提供科学合理的宣泄途径。尤其是在大学生遭遇挫折后,通过体育锻炼,能转移大学生的挫败情绪,帮助其缓解情绪困扰,甚至还能对部分心理疾病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

(二)培养坚强意志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需要明确学习目标及生活目标,并且为自己的目标与理想不懈奋斗。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常常伴随一些极具对抗属性的项目,在这些体育运动项目中,学生很容易被激烈的对抗氛围感染,即使极其疲劳,也能生成合作与竞争意识。所以,通过体育活动,可有效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及顽强拼搏的意识,促使其生成克服困难的勇气。除此之外,通过各种体育团体活动,也能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团结友爱和拼搏奋进的意识,使学生感受到集体主义精神,养成优良的心理品质。

(三)促进人际关系和谐发展

一般来讲,心理健康发展的大学生,通常都具有“热情”以及“合群”等积极心理品质,能够在学习和生活中有效处理人际关系。很多体育项目都是团体活动,体育活动具有公开性以及集体性特点,在活动过程中,每一名学生都要与集体内的其他学生配合,只有相互交往,才能形成优良的人际氛围,真正融入集体中。由此可见,在融合体育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通过团结互助式的体育教学活动,能够大力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四)正确认识自我

具有正确自我价值观念的大学生,能够正确看待自我。如今,体育活动多为集体性活动以及竞争性活动,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的竞争意识油然而生,还能逐步提高学生自信,加强心理抱负。在活动过程中,如若得到同伴以及集体的认可,又会进一步审视自我,不断完善自我意识,增强自我价值感。

(五)培养行为规范

心理健康发展的大学生,常常具有协调的行为,且反应能力较强。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存在很多规范性要求,要在具体的体育规则下进行活动。许多体育运动要求每一名学生都要遵守规则,接受规则的约束,而且个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符合规则要求。由此可见,开展体育活动在培养大学生优良行为规范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二、心理健康教育在体育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基础性

所谓大学生心理素质,主要是指大学生在心理方面具有的稳定性,其属于一种内在品质,是大学生其他素质发展的基础。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需要的优良的心理品质包含正确的态度、坚强的意志、浓厚的兴趣以及强烈的动机等。体育学习过程可促进学生形成优良的心理素质,并不断发展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也能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所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注重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更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完善的人格及强大的学习动力,为学生日后终身体育学习奠定基础。

(二)广泛性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心理素质主要是针对大学生心理环境来讲的,在内容方面具有广泛性,包含学生的心理意志、心理品质、心理动机、心理情感及心理兴趣等。结合情景体验锻炼身体,在互助合作的氛围下进行讨论与分析,针对每一名大学生做出激励与引导,推动学生自我调节,可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下,使学生养成健康乐观的性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整体性

体育课堂教学活动属于大学生的整体性活动,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需要将个人认知及技能传递给学生,促使学生生成新的情感、意志与兴趣。在和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之际,会促使学生心理发生改变,由消极的心理状态向积极的心理状态发展。这一过程中,需要教师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而且在教育之际要规范个人行为,以高尚的师德风范及乐观向上的态度影响学生,令学生形成健康心理。

(四)渗透性

体育课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的结合,同时也渗透着各种各样的心理信息。比如,在体操项目学习过程中,能够令学生形成勇敢、果断的意识,不畏各种困难与困苦,坚持战胜各种险阻,形成优秀品质。而各种球类项目,则能提高学生的对抗精神,促使学生形成勇敢且顽强的心理品质。在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渗透到学生体育训练的每一过程中,通过强化学生体验方式,在潜移默化过程中,培养学生优良的心理状态[1]。这就要求每一名体育教师善于挖掘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因素,并且消除各种不利因素,为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保持优良的心理状态创造有利条件,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三、体育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融合途径

(一)提升教师心理素质及教学水平

首先,体育教师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全面关注学生是否掌握充足的体育知识以及体育技能,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意志、情感及兴趣,全面认知学生未来发展的可能性,提倡创造性及多样化教学方案,一切以学生为主,并正确指导学生学习方法,令体育教学过程变为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其次,要明确学生是学习及发展的主体,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立足学生角度,使用学生思维思考问题,并用学生眼光观察事物,强化学生情感,以信任、尊重、理解的态度对待每一名学生,为每一名学生提供展现自我以及取得成功的机会,进而促进学生积极发展。最后,体育教师应创建平等观念,这是促进师生高效交流的前提,可以令师生互相理解及互相启发,进而互相补充,确保师生人格与精神完美碰撞[2]。对体育教学来讲,每一次体育活动都应吸引全体学生参与进来,并与学生平等对话和高效合作,展现体育教学活动的关键作用。

(二)注重挖掘心理健康教育因素

参照体育教学大纲要求,每一名体育教师都要吃透体育教材,意识到体育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找到体育教材中包含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在具体的体育教学过程中,田径课占据着重要的比例,是每一项运动的基础。因此,教师应优化具体教学方法,善于找到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的放矢地落实教学工作,以保障学生“新陈代谢”效果有所加强,促进学生系统及器官功能得以发展,培养学生果断、勇敢且坚毅的品质。再如,在球类课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促使学生“胜不骄”以及“败不馁”,学会奋勇拼搏以及在各种活动中关心同伴。此外,在体育理论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联系学生实际学习状况,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的精神,强化训练学生运动技术,并加强优秀体育道德培育,令每一名学生都形成自豪感以及自尊心。

(三)组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为了全面培养学生优良的心理品质以及激活大学生体育潜能,教师应通过多元教学方法及各种活动形式,让学生在活動过程中体验以及感受,逐步丰富内心世界,强化心理素质,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渗透体育知识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相比传统体育教学活动,赋予流行元素的素质体育训练活动,更易于博得学生“眼球”[3]。所以,教师便可抽出时间,带领学生参加户外拓展实践训练活动。比如,指导学生参加真人CS户外军事训练活动,真人CS属于集体对抗射击类体育运动项目,需要学生在参加实训时,结合射击运动的速度、火力及准确度等多种要素,快速思考,临危不乱,合理控制个人情绪,这样才能在比赛中灵活应对对手,取得赛事胜利。由于这一类活动较为新颖,要比单纯训练体育技巧更受学生青睐。所以,学生对这一类户外体育运动充满了期待,训练效果较好,可促使学生在训练过程中意识到,无论遇到多么强大的困难,都要坚持不懈,即使个体力量脆弱,但只要和团队中的成员互相配合,便能战胜困难。由此一来,便可发现通过新颖的体育训练既能丰富体育课堂内容,还能提高学生运动技能,锻炼学生身体素质,促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养成健康的心理意识,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4]。

(四)在体育运动技能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在体育运动技能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掌握具体的动作要领。何为动作要领,学生似乎并未深刻领悟。在向学生传授动作要领时,教师通常描述动作顺序以及具体的动作姿态,但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多为专业术语。在一些体育公开课中,通常能发现体育教师详细地描述体育动作,但详细且完整的体育动作并非是能用语言描述出来的,需要教师进行完美的示范,这样才能令学生心领神会。比如,在体育教师教学“肩肘倒立”之际,学生进行倒立后,总是难以稳定,腿经常打晃,晃几下身体跟着倒下去了。这时,体育教育师便可以适当发挥语言艺术魅力,告知学生“尽量将脚尖向上升,就仿佛要去触碰什么东西一样”。在学生听到教师的指导后,便结合动作要领规范向上伸脚,于是动作越来越稳,腰也跟着顶起来了,脚也绷直了。体育教师所说的这句话,不仅指导了学生如何把握动作要领,同时也为学生做出了“人生”指导,在学习体育技能或其他学科知识时,都要明确目标,并为这个目标不断努力,即使学习的过程很困难,但只要坚持不懈,总有一天跳一跳就能触碰到那个目标[5]。总之,在新课标背景下,体育教学要求教师立足教材,但又要超越教材,丰富学生体育学习体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优良的精神品质。

(五)使用积极的评价手段

针对大学生的体育学习展开经常性评价,能够进一步维护学生心理健康。教师通过客观且公正的评价,令学生感受到学习体育的过程足够欢乐,逐步增强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及信心,令学生树立优良的自我意识,激活学生进取动力。通过营造互助氛围,将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融合,整合体育教学过程中的所有要素,令体育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互相交流情感以及思维碰撞的过程,这极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及心理状态[6]。

(六)创建优良的师生关系

营造易于大学生进行体育学习及心理健康学习的课堂,建构完美和谐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善于爱护学生、鼓励学生,尊重每一名学生的个性,理解学生心理发展状态,并在实践过程中赢得学生信赖,这样便可进一步缩短师生心理距离。在这种情境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能向对方敞开心扉,进行高效交流以及互相启迪,相互接纳彼此的创造力及想象力。这一过程,既有利于体育教师疏导学生心理问题,又有利于展现学生主体性,让学生成为体育课堂上的主人,养成健康的体育学习观念。需要提出的一点是,体育教师应指导学生建立平等合作的观念,与同伴间互相启发、互相理解、互相补充。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师生以及生生间应善于交流情感及新理念,形成体育学习共同体。同时,体育教师要保持开放心态,善于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张扬学生个性以及发挥学生创造力,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现自我才华的机会,让学生学会自我肯定[7]。

综上所述,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心理始终处于动态发展过程。由于体育教学活动具有竞争性、公开性、紧张性及实践性等特点,这便决定了体育教学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由于心理是多变的且复杂的,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应明察秋毫,善于审时度势,应用教学艺术满足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需求,提高学生运动能力,调节学生情绪及情感,陶冶学生情操,磨炼学生意志,沁润学生心灵,促使其在各种体育活动中形成合作精神及竞争精神,不断完善人格。

参考文献:

[1]任俊亭.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渗透[J].天津教育,2021(31):65-66.

[2]张秀林,陈降桃.浅谈心理健康在高中体育与健康课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2021(41):236.

[3]傅智文.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渗透探赜[J].成才之路,2021(30):140-142.

[4]吴茜.心理健康教育在幼儿园体育活动中的渗透[J].启迪与智慧(中),2021(9):97.

[5]雒淼淼,孙洁,党娜,等.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探索[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21(8):219-221.

[6]刘泽伟.应注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运动的融合[J].青春期健康,2021,19(15):10-11.

[7]李文霞.体育锻炼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探析:评《体育锻炼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效应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21(7):112.

◎编辑 马花萍

猜你喜欢
体育教师心理健康心理
体育教师在线教学行为的实证分析
健康中国2030导向下体育教师健康素养提升研究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安徽省合肥市中职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
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配置结构与优化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