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培养与中职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探究

2022-03-25 01:23袁梅
成长 2022年7期
关键词:工匠思政中职

袁梅

贵州省龙里县中等职业学校 (贵州省龙里县 551200)

作为从业者对职业态度、职业价值的一种高尚追求,“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已然成为中职院校人才培养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然而,当前的中职教育教学体系中,工匠精神的培育还尚未以一种系统化、科学化的形式走入课堂,还存在注重专业技能学习而轻视职业素质修养的状况,以至于在创新传播工匠精神方面还有待提升。据此,在职业教育中,打通工匠精神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培育的关节点,将工匠精神融入中职思想政治课当中,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对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培育更多优秀的综合发展人才无疑起着重要作用。

1 工匠精神与中职思政融合的时代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进步,人们对产品的态度也从追求“量”悄然转向追求“质”,进而对产品的工艺以及劳动者的工匠精神提出更高要求。国务院印发的《贯彻实施质量发展纲要2016 年行动计划》中就指出,“应当大力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和质量素养,塑造精益求精、追求质量的工匠精神。”作为一种传统精神财富的创新性继承,工匠精神在现代化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其与中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深度融合愈加显得必要。

其一,“制造强国”战略目标的内在要求。在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国家开始积极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在大力推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等政策的驱动下,我国经济在克服困难中进入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阶段。一方面,我国传统制造业的自主创新力不足,部分核心技术仍然受制于人。虽然其在转型升级后整体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但在制造业高端人才培养层面,以及重点领域科研技术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上,均未能跟上时代和社会的发展需求。另一方面,随着科技在社会生产中的广泛运用,更加精准高效的自动化设备在生产劳动中比例大幅提升,逐渐代替部分手工制造生产。这种情势下,“许多行业工匠的双手开始解放,其社会价值逐渐微弱,传统的技艺难以得到传承,精益求精、开拓创新等优秀品质逐渐被弱化”。[1]尽管如此,精湛技术、追求品质、报国情怀等方面依然是机器无法替代的。工匠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精神财富,需要我们继续传承与发扬。因此,在当前新发展格局下,我国需要培养一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来满足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其二,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所指。中职教育无疑是我国教育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我国发展创新、培养多样化人才的重要一环。作为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基地,中职院校的发展理念也应不断改革创新,以满足社会各行业对人才的多元需求。譬如,中职院校存在专业技能学习和职业道德素养相分离的情况,工匠精神等职业素养教育并没有以一种系统化的授课方式融入课程教学,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架构迫切需要改革创新;与此同时,许多学生虽然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素养,但是实际操作能力比较弱,并没有在实践中体悟到工匠精神的强大感染力。基于这样的教学环境,中职院校作为培养未来大国工匠的重要场所,更需要创新职业教育理念,将工匠精神融合到教学过程当中,使学生的成长成才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相得益彰。

其三,中职学生就业发展的现实呼唤。学生是学校教育的对象,学生的道德素质与职业素质始终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在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培育精益求精、开拓创新的大国工匠,逐渐成为中职院校人才培养方向的风向标。近年来,职业院校在国家政策的倾斜下不断扩大招生规模,难免出现生源情况参差不齐,大部分学生存在着基础知识较薄弱,自控能力较差等问题。同时,这个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心理并不是很成熟,学习缺乏自主性和主动性,尤其缺乏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职业精神,对职业操守的理解仅仅停留于表面,对未来的职业理念以及自身发展定位缺乏理性认知。据此,加强职业道德理念的培育,把工匠精神融入进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适应当前学生成长阶段和职业需求发展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学生在职业生涯发展中具有更好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工匠精神所蕴涵的敬业、创新、追求极致与师道精神等元素,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一种独特视角,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更加体现价值导向、思想凝聚与行为约束功能。把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利于增强中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使青少年在又“红”又“专”中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2 工匠精神融入中职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定位

将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与社会实践中,能够将精益求精的职业道德作为一种价值追求。为此,需要中职院校形成自身明确的人才培养观念,旨在为将两者的融合构建起共同的观念支撑。

第一,中职院校朝向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定位。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爱岗敬业不仅是新时代公民的一种基本品质,也是从业者必须具备的职业操守。在中职院校中,学生的道德素养与职业精神培养一直是学校的重点工作,塑造和培养准职业者的工匠精神并在实践中加以传承和发展,是促进人才的可持续发展的关键。2021 年4 月,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做出重要指示:“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这对中职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提出新定位,同时也将工匠精神融合进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明确了方向。工匠精神培养与中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充分融合,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同时在某一领域精益求精,既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又在学习和实践中体会工匠精神,甚至将职业操守升华到浓厚的爱国情怀之中。在如今快节奏的社会中重拾工匠精神,让学生用于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有助于培养学生做高素质的现代化劳动者,在职业发展中达到自我价值的实现。

第二,中职院校办学理念的现代化转型。中职院校作为培养专业化人才的载体,承担着促进“人才强国”推动国家创新发展的重要任务。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转变思想政治教育职能是当前中职学校教育模式改革创新的必然趋势。面对市场经济所带来的各种挑战,大力推进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创新,把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全过程,培养具有精益求精品质的技术性人才,是提升学校办学质量和教学理论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二者的有机融合,大大提升向社会输出更多具有工匠精神的高质量人才,体现中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现代化人才的核心价值,从而创新人才培养思路,突出职业教育的时代特色。

第三,树立“制造强国”的人才储备观念。着眼于当今激烈的国际竞争,党和国家格外重视教育的现代化,中职院校作为培养创新技术型人才的摇篮,力争为社会各行业的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专门人才。在中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只是一门课程,更是塑造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等方面的主要渠道。工匠精神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鞭策学校更新办学理念,强化教学质量与优质人才的匹配,为建设“制造强国”储备雄厚的人才基础。在建设“制造强国”过程中,具有工匠精神的各类人才不仅适应产业升级、核心技术攻关等人才诉求,还回应我国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的迫切需要,为后续向社会培养和输送更多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夯实基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技术保障。

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社会面貌与综合国力之所以发生巨大变化,与许多“大国工匠”的卓越奉献密不可分。他们对于自身技术的精益求精,对于整个社会的默默奉献以及对于民族国家的炽热情感,无不是当代青年学生学习的典范。中职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也是促进祖国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必须具有工匠精神。

3 “走进”与“走出”:工匠精神融入中职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在中职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价值观、就业观的养成,职业素养提高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说,课堂教学是学习和领悟工匠精神的主阵地,实践教学则是践行和传承工匠精神的关键一环,以此形成工匠精神“走进”与“走出”的具体路径。

3.1 课堂教学:工匠精神走进思政课堂

思政课作为各大职业院校的必修课,已经成为中职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主阵地。加快思政教育与工匠精神的融合,不仅要整合优化师资力量,打造一支素质过硬的思政教师队伍,还要持续推进中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视野,将工匠精神纳入“全过程”育人体系。

一方面,打造一支素质过硬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2]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思政课教师是将工匠精神融入思政教学的施教主体,一支素质过硬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必然拥有较强的德育能力,从而能把思政课教学与工匠精神进行巧妙融合。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要加强自身的知识储备,提高职业素养,自觉学习并弘扬工匠精神,领悟并传授工匠精神的精髓;同时完善教学设计,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将工匠精神贯穿到课程教学的能力目标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与实践性;还要创新课堂教学的形式,通过情景教学、虚拟仿真、实境教学等方式,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感受到工匠精神的价值引领,形塑他们对于职业发展所应具有的精神面貌,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能够秉持一颗工匠之心”[3]。这样,师生更加准确透彻的理解工匠精神,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工匠精神培育的同频共振。

另一方面,探索工匠精神贯穿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革新,中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也必须探索更加完善的供给方式,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只有基于市场需求导向和学生发展实际,探索更多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才能促进中职教育以及人才培养多样化的可持续性。在形式上,摒弃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并采取灵活的考评方式,摸索更加合理的教学体系架构,以促进学生个性化全面发展;在内容上,顺应中职学生年龄阶段的心理变化以及个性需求,在进行课程教学的基础上,遵循“工匠意识——工匠品质——工匠习惯”[4]的专业人才培养逻辑,恰到好处的渗透职业道德教育,提高课堂的内容弹性。此外,还要结合专业特色和岗位需求,把学生个人成长融入未来行业发展需求中,提高课堂内容的科学性,为学生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2 实践教学:工匠精神走出思政课堂

工匠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它作为中职学生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不仅要发扬于思政课堂之上,还要拓展于思政课堂之外。中职院校要重视并利用好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并在其他学科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穿插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敬业专注的思维品性和精益求精的行为习惯。

作为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是中职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延伸,也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关键方式。譬如,积极开展丰富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与职业技能竞赛,给学生提供更多社会实践空间,以做到思想政治素养和社会实践相统一,在实践活动中践行工匠精神。加强校际合作、校企合作,拓展人才培养模式。给学生开辟多元的发展途径,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实践活动中感受角色带来的变化,进而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与行为习惯。同时,营造具有工匠精神的思政课教学环境。采取定期邀请工匠楷模开展专题讲座等方式,以榜样的力量直击学生内心,使之成为学生内化工匠精神的重要辅助。在其他专业课程上,也要将思政元素隐性渗透其中,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贯穿到每门课的教学与实践过程中,积极构建中职院校的“大思政”格局。专业课教师应该根据自己的专业课特征,以工匠精神培育为契机,挖掘和丰富本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把“课程思政”素养渗透到其授课环节,实现工匠精神对专业课教学的目标、内容与考核的全部贯穿;此外,建立弘扬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是影响学生心理和行为最为深刻的社会性因素,也是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教育的隐形教育形式。”[5]环境的熏陶往往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学校要积极“构筑工匠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6],将环境育人的功能充分发挥出来。

总之,中职院校要根据职业要求和学生成长期望,组织开展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使工匠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达到内化于心而外化于行的效果,在整个职业院校中塑造精益求精的环境氛围。

猜你喜欢
工匠思政中职
90后大工匠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工匠风采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应用多媒体技术 创新中职德育课
思政课“需求侧”
工匠神形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工匠赞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