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资源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22-03-26 13:28刘艳
学周刊 2022年10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小学

刘艳

摘 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优化课堂教学时,应立足于“生活即教育”的原则,根植于学生的生活,将生活化资源融入理论教学中,最终促使学生在生活化资源的运用中,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和人生观、价值观。对此,教师可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作为研究切入点,针对生活化资源在具体教学中的运用现状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行之有效的改进路径。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资源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2)10-0038-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10.013

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道德存在学生生活中,德育离不开学生的生活”这一要求。基于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应根植于学生的实际生活,将学生实际生活中常见的案例融入教学中,促使学生在真实的场景和案例中体验感悟、自主探究,最终促使学生在生活化资源学习中理解理论知识,并从中受到感悟和启发,最终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一、生活化资源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融入生活化资源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并彰显出显著的应用价值。但是在调查中发现,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资源应用现状不甚理想,依然存在诸多问题。首先,教学目标脱离生活。小学道德与法治知识契合学生生活,有效的教学目标直接决定了生活化资源的教学效果。但从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现状来说,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制约,教师对“生活化教育”理念认识不够全面、不够透彻,致使教学目标过于理论化,束缚在教材内容中,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隔离,学生体验效果不佳。如此脱离生活的教学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小学道德与法治的生活化教学效果。其次,小学道德与法治内容教条化。鉴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教师将生活资源融入理论中能真正实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知识。但在调查中发现,教师在开展教学中,无法将教材与生活联系起来,无法结合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學、合理地删减、增加,难以将生活元素与教材上的理论知识整合到一起。这致使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内容严重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制约了课堂教学质量。再次,生活化教学形式单一。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为了促进生活化资源的融合,必须要从传统“单项灌输”的教学形式下解放出来,灵活借助主题演讲、手抄报、大型宣传会、社会公益活动等生活化的形式开展教学。但就目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形式来说,依然存在明显的形式单一现象,仅仅是将生活现象机械地融入教学中,难以真正实现两者的深度融合。如此,致使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最后,忽视了实践活动。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生活化教学模式下,要求教师应将理论知识学习逐渐渗透到学生学习与生活中,使其通过实践活动获得道德与法治知识,提升自身的道德与法治素养。但在调查中发现,教师常常忽视知识与能力之间的关系,一味地固守在理论知识教学中,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1]。

二、生活化资源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开展路径

(一)制定生活化的教学目标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目标始终处于核心位置,指引着整个教学过程,决定着教学内容、教学方向。要想真正实现生活化资源在教学中的运用,首先要做的就是制定生活化教学目标。就现行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来说,其内容在系统性、科学性、趣味性上作出了相应的调整,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但是教学内容的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在这种情况下,小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常常存在不能够完全理解的现象,甚至不知所云。基于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设计出具有生活化的教学目标,积极开发生活素材,积累道德与法治生活资源,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案例或是现象进行教学内容的展现,激趣励学,实现学以致用。将小学道德与法治的基本内容渗透到学生的生活各个方面,让学生能够结合具体的生活现象来理解道德与法治的内容,这样更有利于体现道德与法治的学科特点,并能够规范学生的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操,形成高尚的道德素养。例如,在“小马虎”相关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应从传统“知识型”目标中解放出来,从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依据学生在学校中的“马虎”表现,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置为:搜集自己生活中的马虎行为,并对其进行反思,找出马虎产生的原因;思考这些马虎现象给自己、给他人带来哪些不利的影响;今后如何才能改正这一坏毛病。如此,教师所设计的目标比较生活化,不仅激发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得复杂的学习目标更加清晰,进而促使学生更加配合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奠定了高效课堂的基础。

(二)实现教学内容生活化

就现行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来说,其中的内容具有极强的理论性,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在这种情况下,单纯地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教学不仅难以实现理论知识的融会贯通,也难以持续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致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面对这一现状,在生活化教学模式下,教师应以教学内容为切入点融入生活化素材,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资源,迁移学生经验,将道德与法治知识通俗易懂、简单有趣地讲述出来,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有效内化。首先,结合教学内容选择生活素材。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选择生活素材时要紧密围绕教学内容,确保选择的生活素材指向教学目标,以便于学生在生活化学习内容中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其次,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选择生活化素材。在实现教学内容生活化的过程中,教师在选择生活素材时候,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生活经验、生活背景等,选择与其相契合的生活素材,以便于学生在熟悉的场景和素材中,完成理论知识学习。最后,对生活化素材进行重组。在实现教学内容生活化的过程中,教师还应对选择的生活素材进行创造性地处理,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感知道德与法治理论知识,以便于其更好地开展学习[2]。

在“家中的安全与健康”教学中,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的时候,应立足于小学生的日常生活,搜集大量的生活元素,将其整理成为课堂教学内容。例如,开水壶烧开了,用手直接去摸就会被烫伤,只有握住壶柄才可以;刚刚洗完手,湿漉漉的,不要直接拔插头,否则就会触电;桌子转角处最好用保护套将其套住,否则就会蹭伤。唯有联系生活,将生活中常见的安全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才能在学习中了解到日常生活中存在哪些安全隐患,进而掌握更多的防护措施,真正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同时,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也促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意识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真正实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采取生活化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是教师组织和开展教学的重要形式,也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关键性因素。在生活化教学模式下,为了最大限度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性,必须要从传统单一的教学手段中解放出来,立足于生活化教学的内涵,灵活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循序渐进地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效果。

首先,以生活故事为载体。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认知特点来说,喜欢听故事是小学生的天性。同时,故事也最能激发兴趣,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故事经过,辨别故事内容,思考故事中的做法是否正确,通过故事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尤其是针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这一课程来说,其中多数内容都是围绕生活中常见的故事、现象、实践活动展开的,最终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受到影响、教育和启发。基于此,在生活化教学模式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可选择一些趣味性、哲理性和具有矛盾冲突的故事,激发学生思辩能力,真正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回归生活的目的。同时,学生在生活故事的体验中,也逐渐形成了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等,真正实现了小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

其次,融合生活情境组织教学。建构主义者在研究中认为:知识蕴含在一定的情境中。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体验知识、感悟知识,最终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相一致的生活化情境更能够体现出道德与法治内容的本质规律,让学生在兴趣的指引下获得知识,丰富经验,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内涵与外延。例如,在“安全记心上”的教学中,为了促使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到规则的重要性,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自己的安全进行守护。在生活化教学模式下,教师就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交通出发,给学生创设了一个生活化的情景:由3名学生分别扮演信号灯,其他学生则分别扮演路人、汽车等。接着,在师生的共同演绎下对交通规则进行了学习。同时,也对各种不遵守交通规则的情景进行了模拟,使得学生在模拟中,直观地感受到规则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其意识到规则的重要性,逐渐学会遵守规则,利用规则保护自身的安全。

最后,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开展教学。在具体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由于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正处于行为习惯、道德品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同时受到小学生特殊性的影响,单纯地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教学难以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面对这一现状,在生活化教学模式下,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就可以从学生实际生活中开发、筛选和加工一些典型例子,促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实例中获得教育和启发[3]。例如,在“家中的安全与健康”的生活化教学中,就融入了一些生活化的实例,包括:小明站在凳子上拿高处的东西、小沫吃了过期的饼干和牛奶等。借助这些生活中常见的实例,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并在讨论的过程中意识到家庭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危险,并掌握相关的解决对策等,如此使得抽象的理论知识更加形象化、具体化,使得学生在真实的案例中、熟悉的环境中完成相关知识的学习,最终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四)开展生活化实践活动

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经明确指出:“学校必须要给学生一种生活力。”学校在开展教学时,不仅仅要关注学生理论知识学习,还要注重知识与实践的结合,运用知识指导实践,通过实践来更好地理解知识,丰富体验,强化课堂教学效果。一方面,积极开展生活主题实践活动。在生活化的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展一系列具备生活化的主题实践活动,确保设计的主题实践活动涵盖学生的各个方面,让学生能够在活动中感悟、理解主题中蕴含的道德与法治知识,优化学习效果。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之余,还应灵活借助各种纪念日、节日等,举办相关的生活化实践活动。具体来说,可依托清明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开展扫墓、慰问老人等活动,促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受到教育和启发;还可以依托学校的各种仪式活动、少先队活动等,促使学生在实践性的活动参与中收获知识、获得感悟等,最终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4]。例如,在“绿色小卫士”这一单元教学完成之后,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就开展了一次生活实践活动:以“固体废弃物”作为切入点,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处理堆积的固体垃圾,撕毁墙上粘贴的小广告等。如此,学生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意识到了固体垃圾的污染和危害,强化了自身的环保意识。同时,这一实践活动也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课堂教学手段,真正实现了“理论联系实际”,使得学生在参与的過程中逐渐形成良好的品质。

(五)开展生活化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构建高效课堂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具有极强的导向性、激励性。在生活化教学模式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不仅仅要关注教学评价,还应从传统过分关注知识教学评价中解放出来,结合生活化教学内涵,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生活化教学评价模式。一方面,教师在开展教学评价时,应对学生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行为给予关注,努力挖掘学生日常行为背后的道德动机,并借助生活化的教学方式,针对学生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另一方面,在生活化教学评价模式下,还应重视学生的生活经历、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等,借助有效的教学评价模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立足于“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结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核心目标积极开展生活化教学模式已经成为一种必然发展趋势。基于此,必须要立足于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制定生活化教学目标、融入生活化教学内容、开展生活化教学手段、积极开展社会实践、布置生活化家庭作业、开展生活化教学评价等,不断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马小燕.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策略[J].名师在线,2021(16):72.

[2] 王志鹤.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生活化与趣味化[J].当代家庭教育,2021(10):87.

[3] 周小云.道德贯穿生活,法治走近身边——试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生活化教学策略[J].天津教育,2021(9):27.

[4] 贾小平.生活化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运用分析[J].新课程,2021(9):103.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小学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研读思考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使用策略探微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新课程背景下歌唱教学方法的探讨
先写后教:语文作文教学途径探微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