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要为学生提供创新平台

2022-03-26 13:28张彬
学周刊 2022年10期
关键词:思维能力素质教育创新

张彬

摘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的学科,也承担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任。这需要小学语文教师进一步优化教学,创设和谐宽松、民主平等的创新环境,引导学生在求异中创新,丰富学生想象中求创新,指导学生在观察中求创新,启发学生在思考中求创新,指导学生在练中求创新,从而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小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思维能力;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2)10-0062-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10.021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进入21世纪,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培养创新人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小学语文学科本身蕴含着丰富的创新内涵,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那么如何给学生提供创新平台,让学生在创新中学习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做法,希望能给广大同仁提供一些借鉴。

一、创设和谐宽松、民主平等的创新环境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教师往往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则成为被动接受的机器,甚至成为学习的“奴隶”,久而久之这会使学生严重丧失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阻碍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如果要大量开发创造力,只有民主才能办到”。宽松、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是创新的土壤,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创新的内驱力。新课程改革强调要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教师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与学生平等交往,努力给学生搭建起生生、师生互动合作的桥梁,同时要千方百计给学生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环境,使学生在这样的环境里敢于大胆猜想,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萌发,创新的火花才能不断燃烧,创新能力才会逐步形成。要创设和谐宽松、民主平等的创新环境,需要教师做到以下两点。

1.教师要转变观念,要充分尊重学生

教师教学行为转变的前提是教学观念的改变。对此,小学语文教师要认识到学生是语文课堂学习的主体,要转变角色,由过去课堂的“主宰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组织者和引导者,真正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主导。需要注意的是,构建民主的课堂并不意味着在语文课堂上要放任,而是要在教师掌控好课堂教学方向的前提下充分尊重学生,真心地与学生平等交流,师生之间彼此信任、理解和合作。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保护学生的自主性和个性,使学生消除对教师的畏惧感,从而获得思维的解放,积极进行思考,激发创新思维和想象。

2.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里都能抬起头来走路。”这强调的就是要使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显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自信。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使人人都能够参与到语文学习中,人人都能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发展。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歧视后进生,给每一个学生平等发展的机会,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励和鼓舞是教育的真谛,教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理性地面对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奇思妙想”,要用“无责怪原则”对待学生的失误,不能讽刺挖苦学生。教师还要在语文课堂上创设一个良好的“众说纷纭”的语场,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心理安全”的环境中乐于提问,想说、敢说、爱说、会说,并勇于创新,进而给学生营造创新的“土壤”,让小学生创新的意识在此基础上生根发芽。

二、引导学生在求异中创新

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所谓求异思维是指学生打破常规性思维方式的一种发散性思维,往往是在突破传统思维或者方法束缚下从新的方位、角度或者层次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对学生来说就是在进行创新。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就要培養学生的求异思维,学生只有具备不同的思路和想法,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才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获得与众不同的创新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来充分挖掘教材,立足于课堂教学,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多种方法、多个层次思考问题,鼓励学生的求异性思维,使学生在求异中创新。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的质疑问难,引导学生从看似平常之处见奇,从无疑处生疑。教师要善于给学生创设具有争议性的问题情境,利用情感与认知的相互影响来激发小学生大脑皮层的兴奋点,造成思维的紧张与活跃,促使学生思维向发散或者逆向发展。为了促使学生敢于大胆提出问题,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采取探究性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去发现问题;也可以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或者辩论的方式,弥补个体学习存在的不足,有利于学生在思维上的相互碰撞,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对于学生提出的具有思考价值和导向性的问题,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同时,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善于抓住学生在课堂中的生成性问题,以此作为支点去引导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对于在此过程中学生出现的一些错误的观点或者一些失败的探索,教师也不应求全责备,要善于发现值得肯定的地方,加以鼓励,并帮助学生找出错误、分析原因,寻求正确的解决方法,不挫伤学生求异思维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曹冲称象》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一想,如果曹冲不使用当时的称大象的方法,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能够准确称出大象的体重,并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所描述的实际情况,说一说这些方法中哪一种是最适合的并详细分析其中的原因。学生在思考和争论中不仅感受到知识的生成过程,还使思维得到锻炼。当然在此过程中,也有些学生因为不了解事件发生的时代条件,说出了应用现代技术的一些方法,教师对于学生这样的课堂生成性问题也要注意引导,这既能够增长学生的知识,还能够使学生感受到古代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三、丰富学生想象中求创新

想象力是创新的重要环节。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它是在头脑中对感受事物表象加工改造进而创造新的形象的过程。想象的过程往往就掺杂着创造,进而出现创新。而语文学科丰富的文字内容往往能够成为小学生进行想象的良好素材,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文本进行想象,在多样的想象中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首先,鼓励学生进行扩想。扩想就是我们常说的扩充性的想象,它需要给学生一定的载体作为扩想的依据,从教学的角度来说就是在所学教材中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扩充想象。当然,现行的小学语文新教材的内容编排也给引导学生开展扩想提供了很多素材。如在三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中的第三单元,这一单元是小学生较为喜欢的童话内容的学习,它节选了《卖火柴的小女孩》《那一定会很好》《牛肚子里的旅行》《一块奶酪》四篇文章,其中《那一定会更好》这篇文章写的是一粒种子的“人生成长”的经历,它从种子长成为一棵大树,被伐木工人砍伐后根据需要做成一辆手推车,后来又做成了一把椅子以及木地板。在学习完教材的内容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想象的基础上进行扩写,如这粒种子长大以后还可以有哪些更“精彩”的经历呢?学生在扩想的同时也加深了对文本主旨的了解,这也无形中培养了学生对木材应用的深度认识,这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非常有帮助。

其次,鼓励学生进行联想。联想是一种关联想象,主要是把一些分散的片段或者内容通过某一主线连成一个整体,这就需要学生进行创作,所以联想被称为是创作发明的开端。例如,在学习完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童话内容后,在单元末的“习作”这部分内容中教材给学生提供了联想的素材“我来编童话”,通过给学生提供词汇“国王、黄昏、厨房、啄木鸟、冬天、森林超市、玫瑰花、星期天、小河边”这些词汇,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让学生依据这些词汇作为主线来编故事。这样的过程就是学生想象创新的过程。学生在自己喜欢的情境中去发挥想象力去自由的创造或者创作,这不仅培养了语文能力,对于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也有极大帮助。

四、指导学生在观察中求创新

观察是用眼睛来认识或者采集信息的一项活动,不仅能够增加知识的积累,还能够在观察中促进学生智力与思维的提升,所以观察也是进行想象和创造的基础。在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小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是不可或缺的,要重视指导学生在观察中求创新。

具体到小学语文教学中,根据小学阶段学生认知的特点,首先,教师要在教材文本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辅助性的观察素材,可以是直观的实物,也可以是图片,特别是利用好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来给学生呈现便于其直观观察的内容,这不仅能深化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也能够促进学生观察能力的发展。其次,新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生动形象的插图,这些是辅助学习文本内容的资源,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文插图让学生看图学文,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着重根据画面的特点,引导学生有次序有重点地进行细致观察,以正确了解图意和掌握文本的中心思想。最后,教学中运用画报辅导观察,这种图文并融的阅读方式能够训练学生根据图意来设想图景、按照实际情境组织文字的本领,从而扎实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当然,为了提高学生观察的能力,教师要在学生观察的过程中予以方法上的指导,如由局部观察到整体观察,再由整体回到局部;有的由远及近的进行观察,有的由近及远进行观察;还有的由人到物,由物到人。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实践尝试,既要学会观察,掌握观察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还要力争在观察中有新发现,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启发学生在思考中求创新

科学家普朗克曾经说:“思考可以构成一座桥,能够让我们通向新知识。”这句话道出了思考对创新的价值所在。学会思考不仅是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内容,也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因为对学生来说有思考才会有创造。所以,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小学语文教师要重视学生思考,启发学生在思考中求创新。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敢于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要在教学中善于“留白”。切勿一切都由教师来包办,特别是要改变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的学语文的错误方法,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教师适时适度做出引导即可。同时,为了启发学生有效的思考,教师要注意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设置高质量的问题,进一步引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使学生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创新能力。

六、指導学生在练中求创新

学以致用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通过练习既能够使学生强化对学习内容的记忆和理解,在练的过程中也能够对学习的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延伸,引发学生深度思考。这样,学生会对学习内容有更高层次的理解,不仅掌握了知识也收获了方法,提升了技能,甚至还会有新的发现。例如,在学习《青蛙的眼睛》这课内容时,学生通过对教材中青蛙的习性及其眼睛的特点进行分析,了解到仿生学原理,也明白了人们如何利用“电子蛙眼”来监视飞机,指挥飞机的飞行和降落。在教材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顺势布置能够引发学生深度探究的联系,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了解或者是查阅相关资料,观察一些动物的兴趣或者特点,并说一说它可以给科学研究和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哪些便利。这样的作业训练,既能够使学生由课内走向课外,还能够深化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结合语文教学的特点,在教学的过程中抓住各种时机,运用各种方法,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指导学生观察,引导学生想象,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深入探究所学内容并透彻地理解相关知识点,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 孔德梅.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东西南北(教育),2018(4).

[2] 葛玲.让课堂“活”起来——浅谈创新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培养[J].课外语文,2019(7).

[3] 王春霞.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2).

[4] 王敏.试论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J].赤子(上中旬),2016(21).

[5] 吕绍静.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初探[J].软件(电子版),2018(9).

[6] 孟俊勃.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4(2).

猜你喜欢
思维能力素质教育创新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关注基础教育阶段中的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