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与中职思政教育的融合路径探索

2022-03-26 22:43刘燕翔
三悦文摘·教育学刊 2022年3期
关键词:融合策略工匠精神

刘燕翔

摘要:中职思政课程是提高学生道德素质以及职业素养的有效途径,而工匠精神自然也是在其中的。本文主要对工匠精神的内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然后从中职思政课程教学目标的角度分析了将工匠精神渗透其中的重要性,最后则是详细探讨了中职思政教育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具体对策,以此来让学生具备在工作过程中应该具有的一些道德品质,以此增加学生对于工匠精神的认知与理解。

关键词:中职思政课;工匠精神;融合策略

伴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我国各行各业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企业想要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之中脱颖而出,就需要提升产品的质量,以此来实现企业的长久发展,而这些都离不开企业员工的默默付出以及兢兢业业,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其实是从业人员对于自身工作态度以及职业追求的一种严格要求。目前,很多企业在招聘人才的时候,除了考量学生们的专业技能以外,工匠精神也是尤为重要的一方面内容。正如企业管理层所说:“学生的技能差些,可以通过公司的一些培训得到提升,但是品德素质差却是无能为力。”这也从间接层面反映出了企业对于具有工匠精神学生的强烈需求。中职学校是培养技能型和复合型人才的重要基地,承担着为地区发展源源不断输送人才的重担,因此,学校有必要在学生思想意识层面加强建设,引导学生们提升自身的品质与个性,养成良好的工作态度以及职业素养,进而在掌握先进生产技术的同时,可以体现出自身的服务意识,为企业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如此看来,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已经刻不容缓,这对于他们正确的价值观、职业观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工匠精神内涵研究

工匠精神最初的内涵主要是针对生产与制造过程中,生产人员对于生产产品精雕细琢,进而追求精益求精、极致完美的一个理念以及过程。在现代化生产中,因为自控技术以及智能技能的应用,人工生产的速度已经无法满足生产需求,因此人工生产逐渐被机械生产所取代。相应的工匠精神也进行了完善与补充,不再简单地局限于人们对于生产产品的精益求精理念,而是一种表现在工作上的态度以及精神,具体可以表现为:1.爱岗敬业精神。无论是从事哪个行业,何种岗位,企业员工都应该保持一种敬畏的心理,做到真正的干一行爱一行。2.奉献精神。对于所从事的职业,每个人都需要具有一种担当精神,在工作之中可以做到不骄不躁、不急不贪,在技术上肯定下巩固,致力于高层次、高质量产品的开发以及生产。总之,工匠精神就是提高产品质量,加强品牌建设以及促进国家创新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学生在日后工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精神内涵。

二、中职思政课渗透工匠精神价值研究

其一,教师在课程之中渗透工匠精神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无论学生未来从事哪种行业,都应该要有敬业精神。企业单位希望自己的员工能够积极探索,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是追求上进的积极人才。所以,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引导他们学会严格要求自己,这样才可以显著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而在思政教育中融合工匠精神,能够为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提供平台。其二,中职思政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内容,加上教师的讲授方式比较单一,因此很多学生对于这种枯燥乏味课程的热爱程度以及关注程度并不高,但是如果在课程之中融入工匠精神,那么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就能得到极大程度的丰富,而教师为将两者融合在一起,也会转变传统的教学思路,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为课堂增添活力。如此,学生也能在耳目一新的视觉与听觉冲击下,改变对思政课程的认知,提高课程参与度。其三,思政课程本身蕴含着丰富的育人素材,此时借助思政课程开展工匠精神教育更加方便快捷,进而将思政课程之中潜藏的内涵挖掘出来,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在二者的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作用下,可以更加轻松地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此外,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当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盛行,而中职学生年龄较小,很容易受到这些不良信息的干扰,产生腐败、堕落的思想,将工匠精神与思政课程结合在一起,共同对学生进行教育,就可以让学生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初心,逐步提升自己的政治修养以及道德水平。

三、中职思政课程渗透工匠文化的具体对策

(一)创新教学模式,整合多方面的工匠精神教育资源

中职学校主要是为地区发展输送技能型以及复合型的人才。其中思政课程作为中职学校重要的基础必修课程,其教学目标应该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对接,将学生的职业素养以及工匠精神列为思政课程教学重点。当然,想要在课堂教学中有效融入工匠精神,传统的教学手段效果有限,需要开创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整合来自学校、社会、企业甚至家庭之中的一些资源,通过奠定的工匠精神案例来达到育人的效果。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还可以凸显出职业教育的特征。从深层次的角度来看,思政育人理念与工匠精神存在着很多相同的地方,因此尝试找到二者契合的地方并不难。首先,教师需要深度解读教材以及工匠精神,然而将二者进行剖析,并将工匠精神的每一个知识点都融入教学环节中,借由隐形教学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教学中,教师也需要注意将传统文化与工匠精神融为一体,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思想体系,让学生正视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此外,教师也需要注意知识的延伸扩展,增加学生所学知识的深度和宽度,激发学生对思政课程的兴趣,如此既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也有利于工匠精神的培养。

(二)加强工匠精神的宣传力度,营造优质的校园文化,开展环境育人

环境对于学生的影响是比较深远的,而且是在无形之中让学生发生改变。因此,教师如果想要让工匠文化深深植入到每一个学生的内心深处,成为他们身上的一种品质,那么教师就可以尝试利用环境的作用,开展环境育人策略。教师可以在校园文化之中宣传一些真实的工匠精神案例,帮助学生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以及其外在表现,当然这种案例最好是本校的校友,充分发挥校友的榜样作用。同时,思政课程教师还可以给学校提出相应的意见,在结合本校办学特色的基础上,在校园中绘制一些有意义的宣传劳动的图案,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熏陶。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定期举办知识讲座,邀请地区的劳动模范或者具有深远影响力的劳动人员前来学校讲学,告诉学生怎么才能具备工匠精神以及工匠精神是什么。如此,学生方能在工匠精神的氛围熏陶中,逐渐建立正确的工作观以及就业观,为自己的未来发展助力。

(三)借助实践、实习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

教学除了课堂内的理论知识讲解之外,还存在着实践环节,因此教师在思政课程中渗透工匠精神的渠道也不仅仅在理论上的传授,借助学生们的实践、实习同样可以達到育人的目的。在实践以及实习教学中,学生不仅能增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还能构建起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密切联系,以此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此外,工匠精神对于学生来说是抽象的存在,虽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会通过创设情境等方式对其进行诠释,让其变得更加形象化。但是由于实践不足,学生没有真正将工匠精神运用于实际生产流程,故学生始终无法将这一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因此,教师应该为学生提高丰富的实践机会,通过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等途径,培养学生在生产以及服务中的吃苦耐劳精神,为他们正式进入生产流程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也能感受一线工作的氛围,从其他人的操作流程中,加深对工匠精神的认知,在其他人的感染下,主动追求卓越的品质,养成艰苦奋斗的品德。

四、结语

工匠精神成为新时代背景下从业人员的一种基本标准,也是人们一直追求的信念。大部分中职学生在毕业之后就会踏上工作岗位,因此在这个特殊的阶段,教师有必要借助思政课程帮助学生认识并且深入地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进而将这种内涵深深地植入到学生的思维之中。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渗透工匠精神,并且利用典型的案例积极对其开展教育,让学生自觉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养成良好的习惯,进而实现他们未来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孟雅杰.以思政课程为引领  让劳动教育进校园[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1,40(01):64-66.

[2]陈江忠,郑开锦.中职学校思政课传承工匠精神的内涵、价值与路径[J].职业教育研究,2020(09):75-78.

[3]高旭红.新时期“工匠精神”的内涵及其在中职思政教育中的实施途径[J].内蒙古教育,2020(11):23-24.

猜你喜欢
融合策略工匠精神
音乐媒体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
浅谈内蒙古农村信用社在电商大趋势下的融合策略
微博文化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碰撞与融合
浅谈数学游戏的指导策略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性学习结合研究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