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建设引领长江经济带崛起

2022-03-26 07:50邹琳华
关键词:劳动生产率生产性城市群

孙 军,邹琳华

一、引言与文献回顾

(一)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引领是长江经济带崛起的必然选择

从地理范围来看,集聚带来的技术外部性与空间距离密切相关,世界各国的经济都在向少数大城市或大都市圈集聚,而且越发达国家经济集聚程度越高。其理论基础是空间集聚效应和新经济地理学里的“中心—外围”模型,中心城市通过聚集、辐射和示范,在城市群的发展中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是提升城市群竞争力的首要突破口。《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十一五”规划、“十三五”规划、“十四五”规划、《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以及《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均指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在支撑全国经济增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乃至参与国际竞争合作中的重要地位。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提出,建立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城市群带动区域发展新模式,推动区域板块之间融合互动发展。2019年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和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同时指出,下一步要不断提高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综合承载和资源优化配置能力。

长江经济带覆盖11个省市,拥有长江三角洲、长江中游和成渝三个主要城市群,将我国三大区域连为一体,面积约占全国的21.4%。集聚的人口和创造的地区生产总值均占全国40%以上,进出口总额约占全国40%,是我国经济中心所在、活力所在。《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确立了长江经济带“一轴、两翼、三极、多点”的发展新格局。其中,“一轴”主要是发挥上海、武汉、重庆的核心作用,“两翼”主要是发挥长江主轴线的辐射带动作用,向南北两侧腹地延伸拓展,“三极”是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为主体,“多点”是发挥三大城市群以外地级城市的支撑作用。这与“点—轴系统”理论是一脉相承的。根据该理论,在国家和区域发展过程中,大部分社会经济要素(客体)在“点”上集聚,并由线状基础设施联系在一起而形成“轴”。轴线上集中的社会经济设施通过产品、信息、技术、人员、金融等,对附近区域有扩散作用。扩散的物质要素和非物质要素作用于附近区域,形成新的生产力。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点—轴”必然发展到“点—轴—集聚区”(1)陆大道.建设经济带是经济发展布局的最佳选择——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J].地理科学,2014(7):769-772.,“集聚区”在实践中表现为城市集聚区和城市群。由此,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核心就在于依托“一轴”中的中心城市建设,以多个中心城市建设形成轴,以“点”和“轴”引领城市群崛起,最终实现区域之间融合发展。

(二)长江经济带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引领能力研究综述

关于长江经济带中心城市的研究,方大春等测算得出,上海市影响力范围要远远大于其他中心城市,南京、武汉和重庆的辐射影响主要集中于周围城市(2)方大春,孙明月.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影响力研究[J].经济地理,2015(1):76-81.。吴常艳等发现,上海、武汉、长沙、重庆、成都等城市已成为经济联系网络中重要的中介城市(3)吴常艳,黄贤金,陈博文,等.长江经济带经济联系空间格局及其经济一体化趋势[J].经济地理,2017(7):71-78.。蔡之兵等实证分析发现,成都、重庆、武汉、南京、上海等五个特大城市显著地带动了周边区域(4)蔡之兵,张可云.“以线串点、以点带面”能否成功?——以长江经济带区域发展战略为例[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7(5):81-87.。陆江潇等基于百度指数测算发现,长江沿岸中心城市城际网络联系在长江经济带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有明显增强,上海、武汉、南京成为网络结构中的极核,但区域中六成以上城市还属于低点入度、低点出度的Ⅲ型城市(5)陆江潇,李全,汤坤.基于百度指数的长江沿岸中心城市网络联系特征[J].现代城市研究,2020(1):45-51.。具体到中心城市所在的城市群,赵勇等基于2003—2010年数据发现,长三角城市群高于中西部的成渝等城市群且差距逐渐拉大(6)赵勇,白永秀.中国城市群功能分工测度与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12(11):18-30.。齐讴歌等基于2003—2011年数据发现,东部地区城市群功能分工程度远远高于东北地区和中西部地区(7)齐讴歌,赵勇.城市群功能分工的时序演变与区域差异[J].财经科学,2014(7):114-121.。方创琳等指出长江经济带六大城市群整体发育程度弱于沿海城市群,越往上游城市群发育程度越弱,资源与生态环境保障形势严峻,城市群内部城市之间竞争大于合作,缺乏协调机制(8)方创琳,周成虎,王振波.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可持续发展战略问题与分级梯度发展重点[J].地理科学进展,2015(11):1398-1408.。何雄浪和叶连广基于长江经济带城市群2007年至2016年共70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显示,长江经济带城市群间的空间相关性和城市间的空间集聚性特征十分显著,城市群间经济关联与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显著,第三产业发展与对外经济联系增强对其他地区经济增长的溢出作用更为显著(9)何雄浪,叶连广.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经济关联、空间溢出与经济增长[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20(1):16-28.。张超等基于1996—2010年城市夜间灯光数据的研究表明长江经济带城市体系总体呈现东部相对密集、中西部相对稀疏的条形核心—边缘结构,长三角地区已进入都市连绵化阶段,内陆城市群则基本处于以都市郊区化和多中心化为主导的发展阶段(10)张超,王春杨,吕永强,等.长江经济带城市体系空间结构——基于夜间灯光数据的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5(3):19-27.。白永亮等指出,长江经济带逐步从核心边缘模式演变为多中心发展模式,但核心区域对于边缘区域的带动扩散作用不够明显(例如武汉、重庆)(11)白永亮,郭珊.长江经济带经济实力的时空差异:沿线城市比较[J].改革,2015(1):99-108.。谈佳洁等指出长三角城市群内部都市圈主次明确,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内部都市圈主次不明,中心城市辐射能力相对较弱(12)谈佳洁,刘士林.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经济产业比较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1):138-146.。王圣云等发现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城市网络密集程度整体不高,结构西疏东密(13)王圣云,宋雅宁,温湖炜,等.双向联系视域下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网络结构——基于时间距离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J].经济地理,2019(2):73-81.。晁静等基于夜间灯光数据和1995—2015年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数据的分析表明,三大城市群经济规模呈东中西梯度递减特征(14)晁静,赵新正,李同昇,等.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经济差异演变及影响因素——基于多源灯光数据的比较研究[J].经济地理,2019(5):92-100.。

(三)文献评述

综上可见,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引领长江经济带崛起已是必然选择,但点—轴—集聚区的发展情况,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在其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以及如何深入推进等相关研究相对仍有很大不足之处。基于此,本文感兴趣的是,长江经济带城市之间是否存在着比较强的经济关联性,以生产性服务业为支撑的城市群中的中心城市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辐射能力有多强,下一步的着力点是什么?本文基于2003—2019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探讨长江经济带中心城市的引领辐射能力,这既有助于弥补现有长江经济带研究文献的不足,同时也有助于各级政府科学有效决策,通过以超级中心城市的建设为核心,推动城市群内外的互联互通,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空间融合,最终达到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建设引领长江经济带崛起的目的。

二、指标构建与变量说明

(一)指标构建

城市空间功能分工水平是由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之间的产业关联度和距离共同决定的,其中的关键在于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互动与协调能力。在对生产性服务业的行业分类进行界定和统计时,具体哪些行业属于生产性服务业仍有争议。本文界定的办法是通过投入产出表计算产业的中间需求率,即该产业产品的中间需求量与该产业总需求量之比。基于《中国2007年投入产出表》和《中国2012年投入产出表》的测算,我们从服务业部门中选取了制造业对其消耗系数较高的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住宿和餐饮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7个行业作为生产性服务业的代表。基于此,城市i的功能分工定义为(15)DURANTON G,PUGA D.Nursery cities:urban diversity,process innovation,and the life cycle of product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1(5):1454-1477.

(1)

其中Li表示城市i的就业,LN表示全国的就业。FS大于1且越大表示城市越倾向于集聚生产性服务业部门,FS趋于0表示该城市的制造业部门相对集中度越大,FS趋于1时,表示城市职能专业化并不明显。

根据2014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和《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提供的2016年数据对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进行分类可以发现,上海市、重庆市、武汉市、成都市、杭州市以及南京市既是长江经济带上最主要的大城市,又是各自省份或者区域内部的中心城市。这其中,上海市属于超大城市,其他五个城市属于特大城市。鉴于在长三角内部上海一支独大,因此将杭州和南京删除。这样,本文的中心城市包括了上海、武汉、重庆和成都四个城市。由于这里主要研究长江经济带四大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辐射能力,因此我们以上述四大城市与各个城市FS的比值来衡量各个城市相对功能分工水平:

FSijt=FSit(t)/FSjt

(2)

其中,t表示时间,i分别代表上海、武汉、重庆和成都四个中心城市,j代表其余各个城市。该比值越大,表明长江经济带各城市与四大中心城市间的产业非一体化现象越显著,即四大中心城市的辐射能力理论上也就应该越强。

(二)其他变量说明

被解释变量:城市生产率是本文的被解释变量,以各城市人均GDP来测度,并以各省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折算为以2003年为基期的实际值。另外,在稳健性检验中,我们又以经过价格指数调整的城镇职工平均工资作为城市劳动生产率的替代变量,这并没有改变本文的主要结论。

对距离的度量采用的是直线距离,我们根据Google Earth测度了各个城市到上海、成都、重庆和武汉的直线距离。在考察距离变量与城市生产率的关系的同时,还控制了其他一些解释变量。这些变量包括:初始年人均GDP,以2003年人均GDP来表示,用以观察一个城市初始经济发展水平对以后生产率的影响;城市人力资本,用每万人中在校大学生数作为代理变量;城市间交易成本,用人均公路货运量来表示;开放度,以美元计算的FDI按当年平均兑换率换算成人民币数值后与GDP的比值来表示;政府参与程度,用财政支出与GDP的比值来表示;信息化水平,用人均国际互联网用户数来度量;市场规模,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GDP比值来表示;人口密度,用城市常住人口与面积的比值来度量;其他一些和地理因素相关的哑变量,如是否开通高铁,是否属于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中部还是西部。这组变量可以控制城市间地理和政策的差异,减少可能的自相关问题;T表示一组控制时间因素的年份虚拟变量。

由于很多解释变量是不随时间变化的地理因素,借鉴陆铭等的研究(16)陆铭,向宽虎.地理与服务业——内需是否会使城市体系分散化?[J].经济学(季刊),2012(3):1079-1096.,本文未采用固定效应估计。另外,为了控制样本的异方差问题,我们采用面板数据的GLS回归作为研究的基本方法。研究所用数据主要来自2004—2020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17)长江经济带共有11个省市构成,规划主要涉及了39个城市,但鉴于本文研究的目的,我们将11个省市所包含的地级市也纳入其中。不过,因为数据的可得性,本文去除掉了铜仁和毕节两市,对剩下的108个城市进行分析。,个别缺失值利用《中国区域统计年鉴》和插值法得到。高铁是否开通数据来自作者整理。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如下页表1所示。

表1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三、经验结果与分析

(一)基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实证结果

基于研究目的,参照Dobkins等(18)DOBKINS L H,IOANNIDES Y M.Spatial interactions among US cities:1900—1990[J].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2001(31):701-731.和许政等(19)许政,陈钊,陆铭.中国城市体系的“中心—外围模式”[J].世界经济,2010(7):144-160.捕捉距离非线性影响的做法,建立计量方程。同时,采用城市生产率作为被分析对象,具体的实证模型如下:

(3)

结果如下页表2的模型(1)-(7)所示。由模型(1)可以看出,以上海为中心,随着到上海距离的增加,劳动生产率先是下降,到788公里左右达到最低,然后开始上升,当距离接近1 795公里时,又开始下降。

表2 基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城市生产率决定因素

(续表)

由模型(2)可以看出,对于武汉而言,其三次项为正,但并不显著,这与直观认识不符。可能的原因在于,一是武汉处于长江经济带的中部,距离其他中心城市相对较近。例如,武汉到长江经济带其他核心城市的距离分别是:到杭州560公里左右,到南昌250公里左右,到长沙280公里左右,到重庆750公里左右,到合肥320公里左右,到南京450公里左右,到上海690公里左右。也就是说,武汉周边600公里左右的范围内分布着大量的各级别中心城市,这些城市的生产率并不比武汉低,甚至有些更高。因此,从距离层面看,并没有显示出武汉的辐射能力。二是武汉经济发展走上快车道相对较晚。例如,2015年《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的提出,为中部中心城市的武汉带来了巨大机遇。2015年国务院批复同意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明确要求以武汉为中心引领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等等,由此我们预测,武汉的辐射能力可能更多集中于长江中游城市群,模型(3)也显著地证明了这一点。可以看出,以武汉为中心,随着到武汉距离的增加,劳动生产率先是下降,到190公里左右达到最低,之后开始上升,当距离接近220公里时又开始下降。以重庆和成都为中心,他们三次项虽然为负,但并不显著。对于重庆来说,2005年以后,其三次项变得非常显著,随着到重庆距离的增加,劳动生产率先是下降,到350公里左右达到最低,然后开始上升,当距离接近1 160公里时又开始下降。对于成都来讲,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其三次项在成渝城市群内部非常显著,当距离继续增加时开始不显著。在成渝城市群内部,随着到成都距离的增加,劳动生产率先是下降,到125公里左右达到最低,然后开始上升,当距离接近210公里时又开始下降。

由此可见,上海、武汉、重庆和成都均呈现出了三次型的“∽”曲线关系,但显而易见,上海的辐射能力最高,重庆的辐射能力高于武汉,武汉又高于成都。上海和重庆的辐射能力覆盖整个长江经济带,而武汉和成都更多限于自身所在的城市群。

控制变量中,以武汉、重庆和成都为中心的初始城市生产率这一项显著为正,表明城市初始经济发展水平对后来的经济发展具有显著影响。但以上海为中心的回归结果显示初始城市生产率这一项并不显著,而且对其他变量造成的扰动较大,因此我们将其删掉。这其中的原因可能在于,上海周边城市的发展并不完全受其初始发展的影响,这可能与上海日益强大的辐射引领能力密切相关。

(二)基于距离的比较分析

为了更深入地分析生产性服务业在空间距离方面所可能产生的突破性作用,接下来我们再对距离因素直接进行实证分析,并将其与方程(3)的结果进行比较。计量方程如(4)式所示,结果如表3所示。

(4)

表3 基于距离的城市生产率决定因素

可以看出,以上海为中心,随着到上海距离的增加,劳动生产率先是下降,到672公里左右达到最低,然后开始上升。当距离接近1 827公里时,又开始下降。以重庆为中心的回归中,仅在成渝城市群内部显著。具体来看,随着到重庆距离的增加,劳动生产率先是下降,到126公里左右达到最低,然后开始上升,当距离接近285公里时又开始下降。这两个城市也均呈现出三次型的“∽”曲线关系。武汉和成都各个层面上回归的三次项均不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武汉在长江中游城市群内部、成都在成渝城市群内部的二次项回归系数均显著,均不呈现“∽”曲线关系。

将上文表3与表2的实证结果相比较可以发现,对于上海而言,在生产性服务业带动和加持下,其辐射距离从672公里上升到788公里,这显示了上海生产性服务业的强大。对于重庆来讲,其辐射距离从126公里上升到350公里,而且辐射的范围从成渝城市群开始扩展到整个长江经济带,辐射能力大大增强。而对于武汉和成都两个城市来讲,基于距离的辐射能力则更弱,均不呈现“∽”型关系。由此可见,长江经济带上这四个中心城市在生产性服务业的加持下,愈发显示出更加重要的引领作用,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加大了城市间经济的紧密度,逐步弥补了距离之间的“鸿沟”。

(三)稳健性检验

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是国民经济运行中反映劳动者投入与生产贡献之间关系的一对变量,也是经济学研究中备受关注的一大主题。新古典增长理论认为,在完全竞争、信息充分等假设条件下,均衡时的劳动要素的价格等于边际劳动生产率,工资和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应基本一致。效率工资理论也认为,劳动生产率与工资水平呈正相关关系。具体到我国,丁元发现劳动生产率是工资增长的内生决定性因素,工资会随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有效提高(20)丁元.劳动生产率与工资关系的脉冲响应分析——以广东省为例[J].中国人口科学,2007(3):72-80.。林水明等发现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带动工资性收入的增长,而工资性收入的增长又会反过来拉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21)林水明,蓝文志,吴红红,等.居民工资性收入与劳动生产率关系研究[J].调研世界,2013(6):3-9.。王宏发现工资中长期增长趋势与劳动生产率接近(22)王宏.工资增长、地区分布与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因素[J].改革,2014(2):28-39.。当然,政策性扭曲也限制了两者之间的一致性。例如,张军等认为企业的所有制结构对于企业劳动生产率和工资之间的关联有着显著的影响(23)张军,刘晓峰.工资与劳动生产率的关联:模式与解释[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89-100.。陆铭等发现2003年以来政府开始实行倾向于中西部的土地供应政策,相应压缩东部的土地供应,造成东部地区房价快速上升,并进而推升了东部地区的工资上涨(24)陆铭,张航,梁文泉.偏向中西部的土地供应如何推升了东部的工资[J].中国社会科学,2015(5):59-83.。总体来讲,虽然工资与生产率之间并非步调始终一致,但存在紧密的正相关性却是不争的事实。

基于此,我们用经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调整的城镇职工平均工资作为城市劳动生产率的替代变量,并以2003年城镇职工平均工资为基期,其他变量定义均不变,实证结果如下页表4所示。

表4 基于工资的城市生产率决定因素

可以发现,以职工平均工资作为城市劳动生产率的代理变量,其回归结果与表2极其相似,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本文计量结果的稳健性。另外,我们又以职工平均工资作为代理变量重复了表2的全部回归过程,基于距离因素对其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均与前面的分析基本相似(25)由于篇幅所限,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向作者索取具体结果。。由此可见,本文的实证结果具有稳健性。

四、结论与政策取向

新经济地理学的“中心—外围”理论以及“点—轴系统”理论在长江经济带中心城市中得到了较好体现。本文的实证研究发现,上海的辐射能力最强,其次是重庆,然后是武汉,最后是成都,后两者仅限于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内部。在生产性服务业的作用下,上海的辐射距离增加,重庆2005年之后开始增加,而武汉和成都则并不如此。另外,根据2016年截面数据的测算,在生产性服务业的带动下,这四个中心城市目前所辐射的距离超过2 000公里,仍然远低于长江经济带所覆盖的距离。根据虹吸效应的四个划分阶段,即形成阶段、成长阶段、全面提升阶段和成熟阶段,上海目前大体处于全面提升向成熟阶段过渡时期,重庆大体处于成长阶段向全面提升阶段过渡时期,武汉和成都大体处于快速成长阶段。

基于以上经验事实和判断,本研究给出长江经济带下一步发展的政策取向如下:(1)实现城市群中心城市和周边不同规模的城镇体系的协调互补。以合作协议、联合立法、行政改革、设施互联互通等方式形成有利于地区间合作的框架体系,既要突破现有行政属地壁垒、推动生产要素自由流通、降低要素流通成本,又要防止落入行政区合并和完全依赖上层政府行政管辖的传统思维,这其中的重点是发挥各地比较优势,运用好市场机制,引导要素更多地向城市群和中心城市集聚。(2)继续加快推进长江经济带三大世界级城市群尤其是中心城市的建设,建立跨行政区域的产业转型升级工作协调机制,充分发挥枢纽性中心城市在产业、科技、人才、信息等方面的绝对优势,把总部的研发、设计、金融、物流、网络、品牌、销售等生产性服务业活动与传统制造业转移以及沿线城市战略性新兴制造业发展相融合,构建国家价值链。(3)进一步提高上海经济密度和人口密度,放松土地功能管制,按照比较优势加强与杭州、南京、合肥三大副中心城市之间的功能分工和协调,在公共领域从简单事情做起,逐步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庆和成都可以利用优美的环境和一流的服务吸引国际组织、商业金融机构集聚,不断提升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武汉可以依据高校科研机构集聚的优势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中国战略性产业的全球城市,并实现与长沙和南昌等副中心城市之间的交流合作。皖江、黔中和滇中三大省内城市群要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积极呼应世界级三大城市群尤其是中心城市的供给特征,实施差异化城市发展战略。(4)基于上述行动沿长江经济带构建国家价值链的基础上,强化对外交流合作,尤其要重视“一带一路”倡议、RCEP协定等在内外循环中的连接功能,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外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5)在中心城市的建设过程中,要不断突破城市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能力缺失的瓶颈,超前做好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工作。

猜你喜欢
劳动生产率生产性城市群
观图释义:《红楼梦赋》与《〈红楼梦赋〉图册》的生产性传播
长三角城市群今年将有很多大动作
《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获批发布
19城市群规划2017年将完成
我国企业集团内部控制研究
中国劳动生产率增速远超世界平均水平
中国劳动生产率仅为美国的7.4%
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产业集聚对生产性服务业效率的影响
中国将形成5个超级城市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