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语用指向表达

2022-03-27 10:35焦鹏程潘晓燕谌涛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桑娜西蒙渔夫

焦鹏程 潘晓燕 谌涛

一、复习导入——在回顾和猜想中走进文本

师: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穷人》这篇课文向我们描述了两个不幸的家庭——渔夫家和西蒙家。我们一起回顾课文,描述一下这两个家庭的不幸。

生:渔夫家的孩子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

师:是啊,他们缺衣少食,真不幸。

生:为了养家糊口,渔夫常常冒着生命危险去捕鱼。

师:为了生存,只有冒着生命危险奔波,真不幸。

生:桑娜从早到晚地干活,全家人只能勉强填饱肚子。

师:不管多么勤劳,都只能勉强维持生活,真不幸。而他们的邻居西蒙,又是怎样的境

况呢?

生:西蒙是个寡妇,拖着两个孩子,她的境况更差。

师:具体是什么情况?请大家想象一下,然后说一说。

生:孩子常常饿得嗷嗷直叫。

生:房子没人修补,四面透风,母子三人常常在寒风中被冻得瑟瑟发抖。

生:他们常常连黑面包都吃不上。

师:是啊,这个贫困交加的女人,这个雪上加霜的家庭,是多么的不幸。难怪托尔斯泰说——

(师出示: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生齐读)

师:他们的生活是这样的不幸,他们就叫——

生:穷人。

二、核心解读——在品味和迁移中走进人物内心

1.通过品读环境描写,体会穷人虽穷却拥有很温暖的家庭

(师板书:虽穷,但很_______________。)

师:是啊,这两个家庭都有自己的不幸。在不足的物质生活的挣扎中,穷人的精神世界又是怎樣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寒冷的夜晚,走进桑娜的家。

(师出示: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丈夫清早驾着小船出海,这时候还没有回来。桑娜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感到心惊肉跳。)

师:读读这段,积累你喜欢的词语,写两遍。

生:汹涌澎湃、寒风呼啸、心惊肉跳。

师:你从自己积累的词语中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渔夫在风浪中出没,令人心惊肉跳。

生:渔夫家太穷了,这么恶劣的天气还要出海打鱼。

生:我从“心惊肉跳”感受到了桑娜对丈夫的担心。

生:渔夫从清早忙到晚上,生死未卜,桑娜十分担心。

师:同学们体会得很好。当我们细细地品味语句时,我们会发现文字能传递很多信息。如果让你来读这一段文字,你会怎样读呢?

生:我会用担忧的语气读出桑娜对丈夫的

关心和爱。

(生读)

生:我会用缓慢的语速读出天气的恶劣。

(生读)

师:读读这个自然段,再看看课文题目,这段环境描写印证了题目里的哪个字?

生:穷。

师:与屋外的又黑又冷相比,

屋内的情景有些不同。

(师出示: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

师:谁来读这段话?怎么读?

生:我会用舒缓的语速来读,

因为这一段话给人一种温暖而舒适的感觉。

(生读)

生:我会读得比较欢快,因为这一段话让人感觉到家的温馨。

(生读)

师:与前一段文字相比,这一段文字所描写的环境给人的感受完全不同。从这段文字里,你又有什么收获呢?

生:我感受到桑娜很勤劳。

生:我觉得桑娜很爱这个家,

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打理得井井有条。

师:是啊,这个家虽然很穷,但

很——

生:这个家虽然很穷,但很温暖。

生:这个家虽然很穷,但很温馨。

生:这个家虽然很穷,但很舒适。

2.通过品读人物心理描写、语

言描写,体会穷人虽穷,但有善良、高尚的品质和幸福的灵魂

师:从这些环境描写中我们可以知道,桑娜把寒酸的房子收拾得温暖舒适,这说明她很爱自己的丈夫和孩子。下面,我们通过人物的心理描写、语言描写,一起走进穷人的精神世界。

(师出示: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

个段落,并画出最能体现桑娜内心感受的词语,抄写两遍。

(生画出“忐忑不安”)

师:请一位学生读第9~11

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桑娜在忐忑不安地想些什么。

生:他会说什么呢?

生:这是闹着玩的吗?

生: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

够他受的了。

生: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

生: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

师:桑娜的心理活动,如果按照先后顺序应该是——

(生交流后师出示)

(1)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

够他受的了。

(2)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

(3)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

(4)他会说什么呢?

师:为什么课文不按这样

的顺序来写呢?

生:因为桑娜心里很紧张,生怕丈夫会揍她。

师:《集韵》里是这样解释“忐忑”的。

(师出示:忐忑,心虚也,怯也,惧也。)

师:在这一段,作者把桑娜内心的忐忑描绘得淋漓尽致。读这一段心理描写,你联想到了哪些词语?

生:矛盾。

生:害怕。

生:担心。

生:思维混乱。

生:害怕得有些神经兮兮的。

师:她为什么会忐忑不安?

用自己的话说说此时此刻桑娜的心里话。

生:丈夫每天早出晚归,他

那么辛苦,如今又多了两个孩子,我真担心他会受不了。

生:他知道我收养了西蒙的孩子,会不会打我?我的做法实在太疯狂了。

生:我是这样爱我的丈夫,真的不愿意给他添一点儿麻烦。但我实在不忍心看着西蒙的孩子不管。唉,太矛盾了!

师:是的,此时桑娜的心潮就如屋外的大海一样“汹涌澎湃”,她为自己的这种做法感到“心惊肉跳”,她是那样“忐忑不安”。你能试着读出桑娜这种复杂的感情吗?

(生读)

师:这段话中的哪个字让你眼眶一热,有一种想流泪的感觉?

生:“揍”。

师:请读这一句话。

生: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师:你的“揍”读得很好,我听出来了,是重音。大家想一想,为什么要这么读?

生:因为后面是感叹号,所以应该读重一点。

生:揍是最严重的后果,所以应该重读。

师:对,读书的时候应該联系语言环境并注意观察标点符号。你们能用“宁愿              ,也不             ”说一句话吗?

生:桑娜宁愿自己挨揍,也不扔下西蒙的孩子。

生:桑娜宁愿自己挨揍,也不让西蒙的孩子和死人呆在一起。

生:桑娜宁愿自己挨揍,也不把西蒙的孩子送回去。

师:同学们都说得很好。我们往后看。渔夫知道西蒙去世的消息后,他是怎么说的?把相关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生读)

师:这是一段语言描写。

(师出示: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过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师:从这段语言描写里,你觉得渔夫都想到些什么?

生:渔夫想到了这件事情很麻烦。

生:渔夫也想到了自己这个家庭的困境。

生:渔夫还想到了收养这两个孩子会更加

重自己的负担,但他觉得他能熬过去。

生:渔夫在短暂的矛盾后就决定收养西蒙

的孩子了。

师:是呀,尽管渔夫想到了自己的困难,但他几乎是毫不犹豫地收养了这两个孩子。他和桑娜一样——

生:宁愿自己受苦,也不让西蒙的孩子无人管。

生:宁愿自己受苦难的煎熬,也不让西蒙的孩子没人管。

师:与桑娜宁愿挨“揍”同样感人的是这一段里的哪个字?

生:熬。

师:能给“熬”换个词吗?

生:挺、坚持、挨、撑。

师:熬什么?

生:受贫穷的煎熬,表示将来的日子将更难。

生:受生活的煎熬。

生:勉强过日子叫作熬。

师:是啊,渔夫完全清楚收养这两个孩子意味着什么,但是,他愿意。这一对穷人,为了照顾别人的孩子,他们一个愿意挨揍,一个愿意忍受苦难。读到这里,我们的内心肯定升腾起一股崇敬之情。渔夫和桑娜虽穷,但很——

生:虽穷,但很善良。

生:虽穷,但很有爱心。

生:虽穷,但很高尚。

生:虽穷,但心里有爱。

生:虽穷,但很伟大。

3.通过语言文字运用迁移、补白人物内心活动,体会穷人虽穷却拥有伟大无私、至高无上的爱

师:让我们再来看另一个母亲。

(师出示:对着门的一张床,床上仰面躺着她的女邻居。她一动不动。

头往后仰着,冰冷发青的脸上显出死的宁静,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从稻草铺上垂下来。就在这死去的母亲旁边,睡着两个很小的孩子,都是卷头发,圆脸蛋,身上盖着旧衣服,蜷缩着身子,两个浅黄头发的小脑袋紧紧地靠在一起。

孩子的呼吸均匀而平静,睡得正香甜。)

师:读读这段话,哪些字和词打动了你的内心,请画一画,说一说。

生:“抓”让我心痛。可见西蒙在临死前最放心不下的是自己两个年幼的孩子。

生:“盖”让我感动。西蒙虽然要死了,但是却用仅有的衣衫盖在了孩子身上,这是多么伟大无私的母爱。

生:紧紧地“靠”和“香甜”地睡让我感动。孩子的世界是没有忧愁和苦难的。他们虽然失去了唯一能够照顾他们的母亲,却还睡得那么香甜,是多么幸福!

生:穷人在面对死亡时是平静而安宁的。

我是从“冰冷发青的脸上显出死的宁静”体会出来的。

师:同学们的体会很深刻。这段话主要抓住人物的神情和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西蒙在临终的前几天,一定愁肠百结、百感交集。请用一段内心独白描述西蒙临终前的心理活动。可以模仿作者描写桑娜“忐忑不安”的表达方式,并适当运用省略号。

(师出示:西蒙脸色苍白,神情黯然,望望身边躺着的两个孩子,内心充满着不舍、担忧与矛盾。她沉思着:“              。”)

(生练笔,交流。)

生:我可怜的孩子……请原谅我吧……你

们还那么小,可是我就要离开你们……离开这个世界……

生:风……不要再吹了……我已经没有力

气了……我不能再保护你们了……你们就这样——继续香甜地——睡——下——去……

生:都说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个宝。让我再摸一摸你们可爱的脸庞吧,再为你们挡挡这世界的寒冷吧……

师:世上的母亲都是一样的,她们表达的感情也是一样的。托尔斯泰说——

(师出示:爱和善就是真实的幸福,而且是世界上真实存在和唯一可能的幸福。)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读)

师:结合这句话和这个故事,我们再来看看桑娜和渔夫的精神生活。他们的物质生活是贫穷的,但他们拥有爱和善,他们在底层生活挣扎时,仍不忘用自己的爱和善去温暖他人,用自己的爱和善成就自己精神的高尚。再读这句话,我们发现,他们虽穷,但很——

生:他们虽穷,但精神很富有。

生:他们虽穷,但灵魂很高尚。

生:他们虽穷,但灵魂很幸福。

三、拓展延伸——在抒写题记中深化情感和表达

师:再回顾课文,回想桑娜和渔夫,我们内心肯定有很多想说的。让我们提起笔来,写下你所有的感动和感受,为本文写个题记吧。

生:含泪的微笑,含笑的泪水。

生:与贫富无关,与善爱有关。

生:真正的幸福来源于心底的善和爱。

生:幸福的灵魂都是相似的。

生:贡献爱与善,就是贡献灵魂的高贵。

师:是啊,幸福的灵魂是相似的,那就是都拥有善和爱;不幸的灵魂各有各的不幸。不管未来是贫穷还是富有,我们都应该保持一颗充满爱和善的心,让我们的灵魂洒满幸福的阳光。

四、布置作业——在分层要求中自由生长

(师出示自选作业)

A.作业:阅读雨果的叙事诗《可怜的人》。

B.作业:尝试运用环境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续写《穷人》。

C.作业:阅读“美冠纯美阅读”书系《穷人》(列夫·托尔斯泰著)。

D.作业:尝试将普希金的《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或自选一首叙事文)改写成小说。

【评析】

《穷人》是列夫·托尔斯泰根据雨果的叙

事诗《可怜的人》改写的小说。后经草婴翻译,成为我国人民熟悉、喜爱的文学作品,并被收

录进统编本教材,是教材中文质兼美的经典

小说。

经典文本,阐释维度和空间是多元的。像《穷人》这样的经典文本,值得咀嚼回味的地方比比皆是。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穷人》。根据王荣生教授在《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一书中讲到的“定篇”“例文”“样本”“用件”,“定篇”的材料应该是一篇完整的、没有经过任何删改的经典作品,这种处理方式的目的是“使学生彻底、清晰、明确地领会作品”,其生成的课程内容(或者说课堂教学内容、学生学习的内容)就是“文化、文学学者对该作品的权威解说”。从这个意义上审视,《穷人》属于“定篇”。

焦老师对《穷人》一课的教学,至少有以下三点值得我们学习。

一、教学定位准

《穷人》作为一篇经典文本,在选择教学内容的时候,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这一个”文本有别于其他文本的独一无二之处是什么。相比于同样经典的其他国外翻译作品,《穷人》作为一篇小说,最大的特色体现在人物、环境和情节这三个地方。相比于《桥》《在柏林》两篇小说(也是小小说),《穷人》开篇环境的对比描写,以及桑娜抱回孩子之后的一系列内心活动,是“這一篇”小说最富有魅力的特色。

从焦老师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焦老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将这些“可能生成的教学内容”作为“独具特色的教学内容”,并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浓墨重彩地展开。而对于文中大量出现的“对话描写”,并没有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为什么?1.对话非本课独一无二的特色,学生在此前所学的大量课文中都接触过对话描写;2.孩子们离穷人们的生活很遥远,加之阅历和年龄差异,很难恰如其分地读好人物对话;3.对话太多,课堂时间难以保证。因此,分角色朗读对话,不作为本课的教学内容。

二、教学设计简

我们一直认为,文本是一座精神花园,不仅涵盖着语文的知识和技能,还凝聚着作者的思想和情愫。作为语文教师,应静心加以研读,用心与文本对话,和字面上的文本及文本后面的作者认真对话,设计出简洁和深入浅出的教案,让整个教学过程精美凝练、充满效益。

焦老师的这节课体现了大道至简的美。先看教学目标的制订:1.梳理小说中的人物,简要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2.抓“忐忑不安”“揍”“熬”等关键词,运用联系上下文、有感情朗读、补白等方法,读懂人物的心理活动,领悟作者通过环境描写、心理描写等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3.尝试描写西蒙临死前的心理活动。再看教学过程的展开:以解读穷人精神为核心,以穷人“虽穷,但很_______”的句式为主轴,以关注语言表达形式、学习运用语言文字为主线,自始至终引导学生在品读环境描写、心理描写中体味文本的表达之妙、感受穷人的内心之美,让学生在品味语言特色、领悟表达方式的过程中,逐步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人物的善良品质。

阅读教学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需要使教学内容相对集中,学生才能够在40分钟的时间里学得相对透彻。焦老师整个板块的教学提纲挈领、线条简单清晰却直击心灵,可谓重锤敲鼓,一线串珠,使课堂呈现出一种简洁诗意、直入心灵的美。

三、语用揭秘妙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句话言简意赅地点明了语文的学科性质。因此,我们在备课的时候,要充分考虑所选择的教学内容是否能凸显语言运用的价值。同时,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坚持树立语用观,凸显文本的语用价值,充分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表达方式、品味文本的语言特色。焦老师的这节课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去考量,才将《穷人》教学的核心直指文本的表达秘诀,呈现出不一样的精彩。

焦老师指向表达方法的教学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引导学生发现文本的表达秘诀,学习文本的表达方法。二是通过创设言语实践活动,将文本的表达方法内化为学生所有。对文本表达方法的揭秘,在教学中一共安排了四次:1.通过积累“寒风呼啸、汹涌澎湃、心惊肉跳”等词语,引导学生关注环境描写的妙秘;

2.通过积累“忐忑不安”,引导学生关注心理描写的妙秘;3.通过感受“揍”“熬”“抓”“盖”等令人感动的画面,引导学生关注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的妙秘。共四次创设言语实践活动:1.通过补白“穷”的画面,学习运用环境描写;2.通过想象“忐忑不安”时的心里话,学习运用心理活动描写;3.通过补白西蒙在临终前几

天愁肠百结、百感交集的内心独白,迁移运用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4.通过写题记,提升语言表达的提炼能力。

焦老师始终引领学生从表达方法入手,赏析情、理、意、趣,最终回到表达方法,使得学生的阅读与表达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俗话说得好,文以载道,文章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所传递的人性光辉;课以载文,教学的高明之處就在于把研读文本的领悟运用于巧妙的课堂设计,引领学生穿梭于作者的字里行间,抽丝剥茧。当学生在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和表达形式的世界里漫游,整个教学过程就在表达方法的认读、知晓、领悟、运用中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相生共融。

焦老师在最后一个环节中的展示,也启示我们要重视学习向课前课后延伸。学生的学习不是单一形式存在的,也不应该是被动形式存在的,应该有课前的主动预习和课后的积极延伸。我们要善于激发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热情、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意识,同时尊重每一个独特的个体,分层次训练学生。

(作者单位:湖北荆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北荆州市荆州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北荆州市沙市区教育科学研究院)

责任编辑 杨壮琴

猜你喜欢
桑娜西蒙渔夫
《穷人》梗概
桑娜一家“穷”吗?
充分检查
女儿的奇葩问题,老爸这样回答
续写《穷人》
穷人的心
天皇版“渔夫”
意外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