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读经典

2022-03-27 21:19焦鹏程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园地孩子

焦鹏程

在我曾经所带的班级,你可以经常听见这样的对话:“今天我们要背哪句经典名言?”“最近你读的是哪本好书?”“昨晚你阅读经典名著了吗?”

走进班级,每个富有诗意的早晨,你都能听见朗朗的读书声:满腹经纶的小诵读管理员微笑着站在讲台前,童谣、古诗、经典文言文……一篇篇、一首首吟诵。

每个热闹的午后,你都能看见一个个脑袋沉浸在一方方宁静的空间里,名著、寓言、散文、童话、科普书籍……上至天文地理、立身处世,下到草木虫鱼、人情物理……情的萌动,语的呢喃,灵的呼唤,尽在书籍的芬芳中。

每个归家的瞬间,我们的家校联系本上都会无一例外地写上:今天阅读至少20分钟(中高年级阅读保底时间是30分钟)。

读经典已经成为我的孩子们的一日“三餐”,成为他们需要的精神食粮。

为什么读经典?因为经典是中国的文化之源、精神之根、生命之魂。从《千字文》到《弟子规》,从《笠翁对韵》到《唐诗三百首》,从《论语》到《古文观止》,从《大学》《中庸》到《孟子》《老子》《庄子》,从经典诗文到经典图书……经典烛照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走出蒙昧,向着文明和美好一步步迈进。“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经典是历史的长河,在这里你会了解古人为人处世的道理,你会领悟先贤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高尚情怀,你会继承“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经典是璀璨的星空,经典里有诸如孔子、颜回、孟子、司马迁、陶渊明、苏轼、老子、庄子、孙子等一个个高贵的灵魂。王崧舟老师说,读经典,就是以诵读的方式倾聽他们的呼吸,与他们的灵魂对话,和这些灵魂相知、相亲、相伴、相随,最终以此为镜去发现自己、照亮自己的灵魂。

为什么读经典?因为“少年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最是书香能致远。你看,每天清晨,当金色的阳光洒满校园,教室的黑板上已经在最为醒目的位置写下一日诵读内容。淡泊悠远的古筝雅韵袅袅,声声回荡,孩子们端坐在课桌前,运丹田之气,吐中和之音,放声诵读,意趣盎然。从一句到两句,从最朗朗上口的童诗到晦涩难懂的文言,学生通过眼之观、口之言、耳之闻、心之想,“天下为公”的理念,“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骨,“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原则,犹如一粒粒种子播撒在学生生命的土壤里,悄悄成长。从这个意义上说,读经典就是在学生的黄金记忆时间段,将所读经典变成终生的记忆,最终成为素养能量的原始积累。“诵读为本,不求甚解,一朝顿悟,受用终生。”这个过程是无声的,但又是有力的,民族文化的气息将伴随孩子走过人生。

读经典是种子工程。童蒙养正,经典图书不仅为人生引路,还培养儿童“好读、乐读”的良好习惯。“小猴的话真有意思,这世界上还有叫马虎国的吗?”这是孩子们在刚入学时的某个中午,我用录音机给他们播放的第一个经典童话故事——《马虎国》。我还清楚地记得,那天,教室里那些可爱的坐不住的“小猴子”不见了,一个个涨红着笑脸听得津津有味。以后每个午后的入学时间,我都会抽出至少10分钟播放三个故事。这也是我为孩子们开辟的第一个经典读书园地——故事园地。开始的时候,是听录音磁带。后来,磁带里的故事播放完了,就由我亲自讲。再后来,在调动起孩子们听故事的兴趣后,就由孩子们自己准备故事来讲了,谁看的故事多、谁讲得绘声绘色,就请谁上台讲给大家听。于是,一个个活泼的身影回归到沉静的书籍中。随着孩子们阅读兴趣的被点燃,我班的经典读书园地内容越来越丰富:古典名著园地、科学园地、叶圣陶童话园地……与经典诵读相关联的各类活动也开展了起来:制订阅读计划表,建立个人读书库,开设好书交换站,写阅读札记……

读经典,需要氛围,需要督促,需要分享。家庭是孩子温馨的港湾。我鼓励家长和孩子共读一本书,倡导交流读书体会,共同分享阅读感受,体验在经典阅读中的成长。我希望我的孩子们上完六年小学后,能读完一百本经典图书,背诵一百首名人名篇,留下一百篇优秀日记,学会一项终身受益的特长,养成一种做人做事的良好习惯。六年时间过去,事实上孩子们已经远远超额完成了以上“任务”,他们从容地行走在人生的大道上,留下一路灿烂的光芒。

读经典,是为健全的人生打底色。我也笃信:“安静的空间里绽放出的思维火花最灿烂,亦如焰火的升空,会让黑暗变得夺目光彩。”

(作者单位:湖北荆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责任编辑 郝   波

猜你喜欢
园地孩子
读者园地
读者园地
园地再现
艺术园地
艺术园地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