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教育“五育融合”有效路径探索

2022-03-28 11:25殷子寓吴他凡李建华赵醒村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22年2期
关键词:五育融合五育医学教育

殷子寓,吴他凡,李建华,赵醒村

(广州医科大学:1.高等教育研究所;2.教务处;3.校长办公室,广东 广州 511436)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五育融合”成为新时代中国教育变革与发展的基本趋势[1]。2018年教育部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全面推进新医科建设,正是医学教育领域在习近平“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体系”构架之下的思想指南与实施路径[2]。医学院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健康中国2030”规划的有力保障,也是促进医学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

1 深挖医学教育“五育”内涵,践行“全人”培养

从医学教育角度看,“五育融合”才能系统培养卓越医学人才。德为“魂”,若心脏;智为“津”,若血液;体为“干”,若骨骼;美为“表”,若皮肤;劳为“基”,若肌肉;拥有健康的心脏、充足的血液、强壮的骨骼、完美的皮肤、有力的肌肉方为健康的人,见图1。

图1 医学教育视域“五育融合”内涵

1.1 德育强调淬炼高尚医德

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提出“德育为一切教育之本,是教育内容的生命所在,德育工作是整个教育工作的基础[3]。”医学生誓词开篇以“健康所系,性命相托”为起始,显现了医学对人类健康的重要性。“献身医学,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遵循,也是对“中华民族健康守护者”家国担当的基本要求。医学生只有将“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为祖国的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的身心健康奋斗终生”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品质和精神追求,才能在求学过程中“恪守医德,尊师守纪,刻苦钻研,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全面发展”,最终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实现“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的崇高目标[4]。

1.2 智育重在培养精湛医术

随着生物、电子、材料、能源信息、计算机等学科与医学领域的深度结合,医学技术领域发展日新月异,医学科研与教学、临床诊断与治疗、疾病预防与康复都有了新的研究视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明确提出,为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要推动医科与工科、理科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实现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增加学生所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加强对学生交流沟通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加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提升学生促进健康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信息管理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能力[5]。可见,医学知识的教育与学习需要贯穿整个医学生涯,医学生需养成终身学习能力,经过在校教育、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继续医学教育等阶段,不断更新医学新知识、学习医疗先进技术、开展临床研究等,持续提升专业知识、技能与素质。

1.3 体育促进铸就健康身心

体育在世界许多顶尖大学中都扮演着微妙而重要的角色,中国奥林匹克运动的先驱张伯苓先生曾经说:“教育里没有了体育,教育就不完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第一位“体育教授”马约翰提出体育的迁移价值,其认为体育能够促进智力的发展,促进良好性格品质的形成,并且有利于优秀道德品质的养成[6]。由于医学专业的特点以及医生职业的特殊性,生理或心理健康状态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专业技能的发挥[4]。后疫情时代,体医融合是一个重大课题。医疗行业工作强度高,需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强健体魄的支持,医生也应该成为民众健康教育的良好示范,体育还是心理治疗最好的手段。体育锻炼一可强健体魄;二可健全人格,培养勇于拼搏、永不放弃的意志;三可培养抗击挫折、团队合作的精神。因此,在医学教育中强调体育教育意义深远。

1.4 美育助力提升医学艺术审美力

医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现代表现艺术治疗学认为,艺术具有强有力的自我疗愈潜能,可以为精神困境和心理障碍的人们带来希望,影响人的成长,促进人的发展。人文医学强调诊疗过程不能只见疾病不见人,要从医学与人整体的关系对各种医学现象进行思考。例如对慢性病的治疗,科学的健康教育、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当的体育锻炼、平和的心理状态等都是不可或缺的治疗方式,在很多情况下甚至比临床治疗更有价值[7]。音乐治疗近年也成为治疗疾病的有效辅助手段。因此,可以通过加强美育,以艺术美、自然美、健康美等为内容陶冶学生情感,培养学生热爱美、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8],提高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医学生能有意识地按照美的规律完善主观世界,帮助患者通过认识健康美、欣赏人体美、接纳身体缺陷美、创造人性美,获得最有效的治疗效果。

1.5 劳育强化医者实践能力与责任担当

《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9]医学教育承担了推动大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任务。华东师范大学阎光才指出高校教育对象进行劳动技术教育时,应考虑到其自身所学知识的专深特、精心选择专业性较强的劳动内容,剔除一些无关紧要的旁枝末节[10]。因此,医学生劳动技术教育的核心必须是治病救人,可将课堂教学与劳动实践紧密结合,针对性开展劳动观念和技能教育。医学生通过付出艰苦的劳动,体会到患者的诉求、感受到患者的病痛,才能学会换位思考,与患者形成良好的情感互动,培养无私奉献的精神,树立崇高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2 医学教育视域下“五育融合”的特点

2.1 “五育融合”要保证整体性与渗透性

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才能称之为完整的教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才能称之为人的全面发展。传统“五育”教育相对割裂,教学目标分解,各自为重[11],教学过程箱格化,教师的任务是在每个小箱格中填入相应的教学内容,通过不同的课程实现各自的教学目标;评价片面化,将德育等评价看作软指标,各种选拔性考核都以卷面分数为主要标准[12]。真正的“五育融合”教育应该既相对独立,又彼此促进,是“你”中有“我们”“我”中有“你们”的有机整体,相互贯穿、相互渗透、相互滋养,对人的成长具有综合影响,产生融合效应[1]。“五育”融合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坚定的理想信念、孕育坚强的意志、陶冶高尚的情操、提升身心素质,以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吸纳最新的科学资讯、探索未知,不断自我学习,以良好的团队精神与人合作,以悲天悯人的胸怀与患者沟通,从而逐步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医务工作者。

2.2 “五育融合”需以医学专业教育为重心

高等教育是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目标是培养未来能直接从事某一行业的专门人才,更侧重对学生专业知识能力的培养[13]。因此,高校“五育”融合教育并非单纯强调五方面独立均衡发展,智与劳、德与美、美与体之间都存在相互交叉包含之处,“五育”教育要寓于专业课堂教学之中[14],侧重点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发展。医学教育培养的是从事医疗卫生事业的专门人才,尤当以专业教育为侧重。一是因为医学类专业最终服务的对象是人,对人的生命与健康负责,掌握医学专业理论知识任务重、难度大、强度高;二是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理论知识转化到实践,需培养学生的临床诊断思维能力,强化专业实践技能。可见,在医学教育中,平衡好专业重心,有机渗透德、体、美、劳教育,更符合医学教育和医疗行业的特点与需求。

2.3 “五育融合”应彰显医学人文教育的特点

德育的终极目标是使外显的道德标准内化为人的情感、态度、行为以及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5]。医学人文精神是医学的灵魂,强调对人类生命关爱与尊重,是医疗保健服务以行善为目的宗旨,核心价值是维护人类生命的尊严和人的权利[16]。医生要有为人民健康负责、守护生命的大爱,需培养强烈的职业感、使命感,要有伦理规范意识、慎独精神、临终关怀能力等。因此,医学人文精神是一名医生最原始的动力和底色,具有人文精神的良医才能在日后的工作中得到患者的信任,得到社会的认可。

3 探索“五育融合”有效路径,培养卓越医学人才

3.1 助力教师成长,强化“五育融合”教育理念

“五育融合”的落实者是全体教职员工,专任教师、临床教师、管理人员、教辅人员以及后勤人员都是实施者。因此,在教师教学技能培养、教师评价体系中,均应融入“五育融合”理念。一是实施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计划,打造德术兼修的教师队伍;开展专题培训、工作坊、人文讲座等活动,支持教师开展专题研究。二是开展教师授课竞赛,以赛促教,提升教师的人文技能。三是完善教师评价标准,克服“五唯”倾向,注重综合评价,尤其重视教学业绩和培养成效。四是出台激励政策保障教师精力投入,完善职称晋升机制等。

3.2 融汇培养方案,优化“五育融合”顶层设计

人才培养方案是实施人才培养的基本依据,最终将抽象的“五育”具象化,通过课堂发挥育人作用。在课程设置、内容整合、教材编写中融入“五育”的理念,体现其对人才培养的引领作用。一是设计思想政治与哲学模块、语言文学与艺术模块、生命健康与社会模块、自然科学与方法论模块课程,全程贯穿“五育”理念;吸纳人文专职教师加入医科课程整合教学团队,促进医文相融。二是各类教学活动中融通教育,如开展医学形态学课程绘图比赛,使学生感受医学之美;在体育课中增加运动医疗的内容;在劳动锻炼课程中安排学生进驻医院参与医疗活动等。三是专业教育阶段开展人文医学技能培训与考核,突出医学伦理教育,开展叙事医学以及医患沟通、人文关怀教育等,启发学生感悟医者担当。

3.3 引导能力评价,提高“五育融合”培养成效

“五育融合”难点在于量化指标、衡量实施程度与实施效果。2020年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突出的特点是对教育在涉及育人方面,从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走向德智体美劳全面评价体系,这是扭转教育教学机械割裂“五育”,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综合人才,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有力保障。医学院校要突出岗位胜任力培养,注重学习效果评价。一是打造多元评价方式。推行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结合,针对学习过程各环节,如课堂讨论、作业、实验报告、线上问答、技能操作考试等对学生做出客观评价;实施迷你临床演练评估、临床操作技能直接观察评量考核,对医学生开展医患沟通、团队合作、临床操作能力、人文素养和临床思维的评价;及时反馈,指导学生调整学习策略。二是重视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增值性评价考核。如在临床实践考核、毕业考中特别开展医学人文素养及终身学习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

3.4 筑牢管理机制,做好“五育融合”培养保障

优秀的管理人员、完善的管理机制、规范的管理制度可以促使师生共同成长,学校机制体制要融入“五育”实施“有温度”的管理。教学管理方面,一是建立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赋予学科建设、教学负责人选拔任用、教师人事管理、学术评价以及学术发展等方面的审议权和民主决策权;聘请校外资深教授和教学管理专家组;二是建立校院两级督导,开展督管、督教、督学,形成闭环管理,严控教学质量。学生管理方面,一是实施本科生导师制,配齐配全辅导员,加强对学生思想、学业和心理方面的指导,引导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二是施行书院式管理,在学校和附院创造条件安排书院式生活区域,建立网络互动群,搭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书院式育人平台,渗透思政教育、通识教育、创新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5 活跃校园文化,营造“五育融合”良好环境

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核,能对人产生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高校应重视“五育”融合教育与办学理念、校训、校友文化等有机结合,并通过校园环境设计外显影响。一是营造大学与附属医院一体化的大学氛围。如举办校运会、阳光体育节、学生艺术节、音乐节、文体比赛等;二是开展内涵丰富的医学人文实践。利用实践基地,组织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和劳动锻炼,开展医疗知识科普、医疗援助活动、医疗扶贫活动等公益志愿服务。

众所周知,在SARS、新冠疫情等公共卫生事件中,我国医学院校培养了大批有责任担当、有奉献精神、有远见学识、有精湛医术的医护工作者,为国民健康保驾护航,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抗疫成绩。医学人才“五育融合”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大学各级部门与附属医院协同设计,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找准着力点,围绕教育教学目标,落实教学过程管理,“五育融合”理念才能在医学教育中绽放出绚丽之花,指导医学院校培养出国家需要的卓越医学人才。

猜你喜欢
五育融合五育医学教育
《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杂志稿约
《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杂志常用名词要求
青岛市城阳区礼德小学 “五育并举”,让校园充满活力
课程思政引领“五育并举”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坚持五育并举,引领学校未来发展
循证医学教育在麻醉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五育并举 德润童心
重大突破!我国医学教育认证质量获得国际认可
“五育融合”与中国基础教育生态重建
五育融合理念下体育在中学的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