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未病学课程知识体系构建探析——以南京中医药大学为例

2022-03-28 01:13张浩文刘华东李开平陈涤平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 2022年2期
关键词:病学养生学医治

张浩文,刘华东,李开平,陈涤平

·教学园地·

中医治未病学课程知识体系构建探析——以南京中医药大学为例

张浩文,刘华东,李开平,陈涤平*

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养生康复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中医治未病思想是中医学的核心思想之一,也是中医学的特色和优势之一,更是大健康时代的一种潮流理念。本文分析了中医治未病学课程体系构建的必要性,并以南京中医药大学为例,从理论、方法技术及实践应用3个知识模块构建中医治未病学课程知识体系,为中医药高等院校培养“上工”型人才队伍打下基础。

中医治未病;知识模块;体系构建

“上工治未病”是《黄帝内经》提出的防治疾病的策略,是迄今为止我国卫生界所遵循的“预防为主”工作方针的最早的学术思想源头[1]。中医治未病的理论与实践历经几千年的发展,逐渐趋于完善。作为中医学的核心理念,“治未病”渗透着中华民族先辈们对未病调治的高度智慧,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为人类防控疾病、维护生命健康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和路径,并对今后人类医学模式有着深远和重要的影响。笔者以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养生康复学院中医养生学专业本科生的知识结构特点为基础,以本专业社会需求为出发点,以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中医治未病学概论》为参考,构建中医治未病学课程知识体系,培养“上工”型中医药人才。

1 中医治未病学课程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对健康保健的需求及疾病谱等方面都与以往有很大不同,现代医学理念已由治愈疾病向预防疾病和提高健康水平方向转变,由“治已病之人”向“治未病之人”转变,由“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大健康时代”已逐步来临,中医治未病事业在我国卫生事业改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2016年2月22日,国务院发布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2],明确提出“加快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体系建设,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加强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室建设,为群众提供中医健康咨询评估、干预调理、随访管理等治未病服务。要提升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能力,加快中医治未病技术体系与产业体系建设,推广融入中医治未病理念的健康工作和生活方式”,充分表明中医治未病的理论与实践已经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预示将需要大量高水平、高素质的中医治未病专业人才。

为适应人民群众对中医治未病服务的迫切需求和我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需要,在人才培养中普及中医治未病思想,提升中医治未病知识水平,教育部于2017年正式批准南京中医药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开办独立设置的中医养生学本科专业(五年制、医学学士学位),并于当年招生,培养中医养生学本科专业人才[3],这是我国自创办高等中医药教育以来首次批准独立设置中医养生学本科专业。据统计,目前全国已有13所高等中医药院校陆续开办中医养生学本科专业(五年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均设有中医治未病学相关课程。但是目前全国规划教材相对匮乏,且中医治未病学的知识体系架构尚未取得共识,因此,加快中医治未病学课程体系的构建刻不容缓。

2 中医治未病学课程知识体系的构建

中医治未病学课程是我校中医养生学专业主干必修课程,也是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中医康复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护理学、健康管理与服务等专业的重要课程。中医治未病学课程是建立在中医基础、临床与经典类课程,以及西医基础与临床类课程基础上的一门应用型课程,对于中医养生学专业学生来说,该课程也是整个中医学课程中的最后一门课程,通常设置在大学四年级下学期,为72学时,课程性质为必修考试课。此时学生已完成中、西医学基础课程的学习及床边教学(即临床观摩学习),已具备较完整的中医学课程知识结构,中医治未病学课程的衔接不仅能巩固“治已病”之术,还能培养“治未病”之道。因此,笔者根据我校中医养生学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特点,参考中医治未病学相关文献及书籍,构建了中医治未病学课程知识体系,主要分为以下3个知识模块,见图1。

图1 中医治未病学课程知识体系

2.1 理论知识模块

中医治未病学理论知识模块是课程的基础,包括源流、思想内涵、理论基础及与相关学科的关系4个部分。

2.1.1 中医治未病学的源流 中医治未病学的理论思想奠基于战国,发展于汉唐,成熟于明清,是历代医家在长期实践与理论结合的过程中,通过反复推敲、总结、提炼而成,具有重要的传承价值。因此,源流部分应从4个主题展开论述:⑴春秋战国时期及其以前所产生的哲学思想是中医治未病学理论的形成之源;⑵成书于西汉中晚期的《黄帝内经》首次明确提出“治未病”的学术概念,标志着中医治未病学理论的确立;⑶东汉至唐宋时期中医治未病学理论得到极大的发展;⑷明清时期中医治未病学理论和方法渐趋成熟[4]。让学生了解中医治未病学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状况,及各医家对“治未病”思想的形成所做出的贡献。

2.1.2 中医治未病学的思想内涵 根据中医历代医籍的论述和相关研究,笔者将未病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种解释,广义未病包括“无病、欲病、已病未变、瘥后未固”4种状态;狭义未病主要指“欲病状态”,即指疾病虽未形成,但有向疾病发展的趋势[5]。本节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内涵应落脚在广义未病,从以下4个方面展开研究:⑴无病养生,重在预防(治其未生),即通过各种养生调摄活动,提高人体正气,避免邪气入侵,使身心处于最佳状态。⑵欲病治萌,防微杜渐(治其未成),即在疾病尚处于萌芽状态时,或在疾病发作之前的缓解期或休止期,积极干预调治,以杜绝疾病生成。⑶已病早治,防其传变(治其未变),即事先预知疾病可能累及的其他脏腑,及早对这些部位进行固护,防生他疾。⑷瘥后调摄,防其复发(瘥后防复),即在疾病向愈或康复后对身体加以调养,提高身体素质,防止疾病复发[5]。本节知识点是中医治未病学课程的核心内容,需要学生重点理解与掌握。除上述内容外,还应介绍中医治未病学的概念与学科定位及特点。

2.1.3 中医治未病学的理论基础 中医理论体系是临床各科的理论基础,也是中医治未病学的理论基石。本部分将阴阳五行学说、运气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精气血津液神理论、体质学说、发病及防治理论与治未病的思想内涵进行桥接讲授,让学生将学过的理论基础知识与中医治未病学有机结合,在对人体生命现象、病理规律认识的基础上,熟练运用中医预防疾病的思维理念和原则,为后续学习中医治未病具体内容奠定坚实的基础。

2.1.4 中医治未病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中医治未病学是中医学的特色,具有很强的学科交叉性。因此本部分从学科研究目的、适用对象、应用方法等方面阐述中医治未病学与中医养生学、中医临床学、中医康复学、预防医学、老年医学、健康管理学,以及心理学、公共卫生学、护理学、营养学等学科之间的关系,梳理学科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中医治未病学的思想内涵及学科定位的理解,同时将中医治未病思想整合到相关学科,建立整合医学理念。

2.2 方法技术知识模块

在长期的中医治未病医疗实践中,人们不断探索、创新,总结出多种行之有效的中医治未病方法与技术。中医治未病方法技术独具特色、优势明显,是人们在自然、社会中长期实践的经验总结。中医治未病学方法技术知识模块主要分为传统中医药相关治未病方法技术与现代科技和多学科融合下的治未病方法技术。

2.2.1 传统中医药相关治未病方法技术 中医治未病的很多方法起源于日常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如饮食要有节制、起居要顺从外界环境、生活作息要规律、精神道德要健康,通过改善日常生活方式和外界环境达到治未病的目的。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与检验,最终形成了丰富多样、实用安全、使用广泛的中医治未病方法与技术,如在饮食方面,基于中医理论的指导,中医治未病重视科学调整饮食、准确辨认食物性味、根据自身实际需求全面搭配食物,以增进健康,延年益寿;在运动方面,通过习练导引术、气功等传统运动来达到祛病保健的目的,在练习过程中强调肢体动作与呼吸相结合,通过一呼一吸来调节气息、静心宁神,而肢体动作的拉伸有畅达经络、疏通气血、和调脏腑的作用。此外,针灸、推拿、拔罐、敷贴等也是中医治未病的重要方法,这些形式多样的“绿色疗法”为治未病提供了丰富而有效的手段。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让学生能够全面掌握并熟练运用情志、起居、饮食、药物、针灸推拿、气功、刮痧、拔罐、足疗、穴位敷贴与药枕等治未病常用的调治方法与技术,理解并明确这些方法技术的适宜人群与注意事项。本节内容的掌握,必须将中医治未病学的方法技术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既不能纸上谈兵,也不能变成不讲理论纯教方法的技能培训授课。

2.2.2 现代科技和多学科融合下的治未病方法技术 随着现代科技和多学科的融合,电子传感技术、电子信息系统的运用和大数据的介入,中医治未病的方法与技术更加先进,且更加量化、精准,更有可预见性。中医治未病学个体化的辨体与辨证论治特点,与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新型智能化、个性化医学诊疗模式可以互补契合。本节内容让学生了解在时代与科技背景下,基于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与大数据对人体健康水平进行全方位评测,从观测对象的主观感受、客观体征及西医影像学检查等方面综合度量。本节还应介绍如何建立个性化基础大数据,应用大数据平台总结中医治未病对个体状态证候的辨体(证)防治衡量标准及机体生理病理指标,让人们充分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实现中医治未病“未病先防、欲病治萌、已病防变、瘥后防复”的目标,为人们提供病前-病中-病后的可延续性医疗服务,使中医治未病方法技术融入高新技术的发展,建立更为完善的诊疗服务体系。

2017年,我校专门设立中医治未病实训中心,为本知识模块的学习提供保障。该实训中心融合了传统与现代治未病的方法与技术,包括健康宣教室、体质辨识室(备有四诊仪-舌面脉信息采集体质辨识系统等)、健康体检室(备有人体功能扫描仪、内脏脂肪检测装置、动脉硬化检测装置、超声骨密度仪、平衡及稳定性测试系统和精神压力分析仪等)、功法实训室、雅趣调治室(包括音乐调摄、品茗调治、弈棋养生、书法养生等)、艾灸与刮痧调治室、熏浴与足浴调治室等[6],学生可以熟悉并掌握多种治未病方法与技术。

2.3 实践应用知识模块

实践应用是中医治未病的实施环节,其知识体系基于前2个知识模块,即在中医治未病理论指导下,灵活运用中医治未病及其相关的方法技术,根据中医学“三因制宜”疾病防治原则,对人们全生命周期进行养生保健,防治疾病,维护健康。本知识模块包括3个部分:应用对象与实施路径,不同时令、地域与人群的应用,常见病的应用。

2.3.1 中医治未病的应用对象与实施路径 中医治未病的应用对象十分广泛,适用于各类人群全生命周期对疾病的防治,包括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慢病人群、疾病恢复期人群,以及其他特殊人群如育龄期女性、老年人等。学生应掌握不同应用对象的生理、病理及心理特点,更好地发挥中医治未病的优势。实施路径包括:⑴对适宜人群采集数据并建立中医健康档案;⑵中医体质辨识;⑶以中医体质辨识结论为基础,结合中医辨证、辨病和现代医学检查,同时评估心理健康及社会适应能力,得出健康评估报告;⑷对“欲病状态”明显的对象制定并实施中医干预方案;⑸健康再评估[5]。本节授课时可采用理论授课结合实地参观较为成熟的中医治未病中心,使学生对中医治未病应用的实施路径有更直观的认识。

2.3.2 不同时令、地域与人群的中医治未病 “不同时令的中医治未病”内容重点是根据昼夜、月相、节气、运气等变化,调整人体脏腑的气血阴阳,达到治未病的目的,体现因时制宜的疾病防治原则;“不同地域的中医治未病”内容重点是根据沿海、湿地、高原、丘陵、平原、沙漠、森林等不同区域的地域风貌、环境特征,以及六淫致病特点的不同,在治未病方面采取适宜的方法,利用有利于个体健康的环境,避开不利于健康的条件,达到“因地制宜”治未病的目的,并在授课时贯穿“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知识内容;“不同人群的中医治未病”内容重点是根据不同年龄、性别、职业、体质等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中医治未病的方法技术进行个体化调治,体现因人制宜的疾病防治原则。本节内容也是中医学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思想在中医治未病中的具体体现,应作为学生重点掌握与拓展的知识内容。

2.3.3 常见病的中医治未病 伴随着人类疾病谱的改变,在“以疾病为中心”的卫生医疗模式向“以健康为中心”的健康服务模式转变过程中,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及方法技术在临床对慢性疾病和某些急性病的防治中凸显优势,特别是对多种疾病早期“未病状态”的调治更具独特优势。本部分可筛选出如原发性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慢性胃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痛风、抑郁症、类风湿关节炎、骨质疏松症、前列腺增生症、围绝经期综合征、白内障、荨麻疹、痔疮等常见病进行中医治未病的系统论述,其中,对上述常见病“未病状态”的认识和把握、易发对象的特征和预测,以及运用中医治未病方法与技术对相关疾病“未病状态”的干预调治是本节授课的重点内容。学生通过学习,对已经学过的各系统常见病的防治策略会有更全面的认识。

3 小结

随着大健康时代的到来,人们对疾病的认识不仅在于病症的治疗,更为注重预防疾病和维护健康。为满足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人才的需求,开设中医治未病学课程,培养“上工”型中医药人才,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符合人类医学发展的方向和客观规律。基于上述课程知识体系的构建,我校作为主编单位,牵头编写了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中医治未病学概论》,并在2017级全国首批中医养生学专业本科学生大学四年级第二学期中医治未病学课程中投入使用。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不仅能将已学的医学知识与本课程内容进行联系,还能牢固树立治未病以服务大健康的思想理念。我们在授课中意识到,中医治未病学课程知识内容的理解需要建立在已学的中医课程、临床医学课程与中医养生学专业课程基础上,所以要求本科生学习与掌握该课程时需要具有较好的知识储备。综上所述,在我校初步构建的中医治未病学课程知识体系下,还需进一步细化该课程知识体系,不断革新与修正,高校间应加强交流,并将中医治未病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中,从而使中医治未病学课程知识体系的构建更加趋于完善。

[1] 张大宁.论中医学的“预防医学”[J].天津中医药,2003,20(3):43-45.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的通知[EB/OL].(2016-02-26)[2021-08-08].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02/26/content_5046678.htm.

[3] 钟意轩.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养生学专业获批[J].中医药管理杂志, 2017,25(8):78.

[4] 何清湖,周兴.论中医“治未病”的源流[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7(12):7-9.

[5] 龚海英,陈涤平.中医“治未病”与“未病状态”辨识[J].中医杂志, 2020,61(10):913-916.

[6] 涂玥,黄莹,蔡云,等.中医养生学课程的实践教学探讨——以南京中医药大学非医专业为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0,18(12):1-3.

Discuss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Knowledge System of-Taking 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as an Example

ZHANG Hao-wen, LIU Hua-dong, LI Kai-ping, CHEN Di-ping*

(College of Acupuncture and Massage, College of Health and Rehabilitation, 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Nanjing 210023, China)

TCM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 is one of the core ideas of TCM, and is also on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tages of TCM. It is also a trend concept in the era of massive health.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necessity of establishing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and took 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as an example to construct this curriculum system from three knowledge modules: theory, methods and techniques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which would lay a foundation for the training of top medical talents in TCM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CM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 knowledge module; system construction

R211

A

2095-5707(2022)02-0064-04

10.3969/j.issn.2095-5707.2022.02.014

张浩文,刘华东,李开平,等.中医治未病学课程知识体系构建探析——以南京中医药大学为例[J].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2022,46(2):64-67,70.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7YFC17035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2004239);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B-b/2016/01/06)

张浩文,E-mail: zhwdoctor@njucm.edu.cn

陈涤平,E-mail: cdp@njucm.edu.cn

(2021-09-18)

(修回日期:2021-10-20;编辑:魏民)

猜你喜欢
病学养生学医治
疫情报道高频术语(十八)
中医治疫的历史拾遗和治疗新冠肺炎的理论思考
疫情报道高频术语(十二)
疫情报道高频术语(十三)
疫 情 报 道 高 频 术 语(一)
中医治未病结合康复护理对脂肪肝患者的护理效果
分类医治
“健康中国2030”背景下传统体育养生学发展的路径抉择
神奇的医生
论深入研究传统体育养生学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