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慧博物馆发展趋势

2022-03-29 13:51卫潇洋卢思源
理财·收藏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管理系统文物博物馆

卫潇洋 卢思源

在信息技术时代,新型科学技术不断交替更迭,其应用也已经覆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建设智慧博物馆已经渐渐作为博物馆建设的基本要求。如何进行智慧博物馆建设,目前中国智慧博物馆建设有哪些成绩,遇到哪些困难,都是当下需要研究的重要内容,这些关系到未来智慧博物馆建设的发展前景。本文围绕未来智慧博物馆建设提出一些观点和建议,希望能够为未来博物馆的高质量建设提供发展思路。

什么是智慧化?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社会迎来了深刻的变革,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等新型词汇也越来越不陌生,大数据、云服务、人工智能、智慧城市等概念已经开始渗透进我们的生活,在我看来,智慧化是智能化的升级,是实现了人与物、物与物交互式沟通的新模式,以达到人与人之间交流模式的效果。为了迎合社会发展,博物馆近年来也开始建设智慧化博物馆,以一种开放、包容的姿态联合多方资源为博物馆观众带来全新的参观体验。

如何建设智慧博物馆

智慧博物馆,顾名思义,是一个依托于现代科技,以用户“我”的需求为中心、服务于博物馆的职能应用系统。博物馆的智慧化是基于博物馆核心业务需求,涵盖了多方面的资源整合,通过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等现代科技手段实现人与物双向动态传递多元信息的交流模式。

建设智慧博物馆,想象将博物馆作为人类的大脑,那么构建一个完整的神经体系就成了关键,一个完整的神经反射体系应该包括信息感知、信息传输、信息分析、信息反馈四个部分,这同样适用于智慧博物馆建设。

1.博物馆信息收集系统建设。博物馆通过多样化的感知设备和传感器对博物馆内部的一切信息进行感知、收集和信息交换,以今天的科学技术而言,博物馆内的所有信息(包括温度、湿度、观众分布、观众数量、年龄结构等大部分信息)都能精准采集。

2.信息传输系统。通过信息收集系统将采集到的信息通过网络(有线、无线、4G、5G)传输到数据中心,尤其是5G时代的到来,我们进行数据传输更加便捷。

3.信息分析系统。信息分析系统就是博物馆的大脑,博物馆需要建立海量数据存储体系,甚至建立智能化的数据分析以及自主化的评价反馈体系,我们如今常常提到的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都将成为组成博物馆大脑神经网络的重要技术。

4.信息反馈系统。通过数据分析主动对相关功能模块发出指令或做出相应的反应,以智慧化的方式进行博物馆的运营管理、文物保护和公共服务。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将越来越依赖信息化服务,相信在未来博物馆的发展中,智慧体系将成为博物馆的基础之一。

中国建设智慧博物馆的探索实践

我国从21世纪初就开始致力于数字博物馆的建设。2014年5月,国家文物局提出了智慧博物馆建设并在我国西部、中部、东部共建立了7家智慧博物馆建设试点单位,进一步将信息技术与博物馆发展结合起来,提高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度和效率。

相较于数字博物馆,智慧博物馆有两个典型特征:一是强调信息采集和处理的变革,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提供更加全面的信息处理能力,实现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运行;二是突出人的主观能动因素,强调将智能技术体现在主动人为意识,以人为本,通过智慧化科技手段实现博物馆系统资源整合,服务于博物馆运营和管理。

基于智慧博物馆建设的典型特征,我国多数博物馆分别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智慧博物馆建设,从今天看来大致分为三类方向的建设:

一是侧重展示型:以基础设施建设、数字信息采集和展示应用为重点。如内蒙古博物院在建设智慧博物馆时建立了3D数字文物管理系统,通过对文物的3D扫描采集文物信息,将采集到的文物3D模型通过数字展厅和数字文物墙的表现形式展示出来,吸引了大量观众,同时内蒙古博物院根据其地理位置等客观因素建立了流动数字博物馆,通过启用车载流动数字博物馆展出了260多件文物,以巡回展出的方式将数字博物馆带到了省内各个角落。还有山西博物院建立珍贵文物数据采集系统配合数字化成果展示与共享,让观众可以在网上或者通过手机APP就可以360度欣赏珍稀文物的所有细节,受到观众普遍好评。

二是相对均衡性:注重智慧保护、智慧服务和智慧管理之间的均衡。如苏州博物馆在建设智慧博物馆的过程中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且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面向观众服务的智能导览系统、陈列展览管理系统、古籍查询系统;还有较为完善的可移动文物监测系统、文物修复保护系统,通过信息技术24小时监测和保护可移动文物;智能管理方面更是开发了办公自动化、数字资源管理系统、藏品管理系统、志愿者管理通等多个智能系统。总体上给观众呈现出较为现代化的智慧博物馆。

三是侧重管理型:以智慧管理方面为应用重点。广东省博物馆是这方面的佼佼者,2017年广东省博物馆建立了一系列智慧化应用管理系统,并将一系列管理系统放在一个共享性平台上,使各项工作可以协同性发展,通过不断完善顶层设计,自上而下的规划和标准一体化来构建智慧博物馆平台技术支撑体系,避免信息孤岛建设和重复性建设,打造共享式的业务框架,打破了部门之间的界限,使广东省博物馆各部门之间形成良性循环,数据共享、资源共享,如展览、文保、文创、研究、信息化等各个不同业务相互关联又各司其职,通过智慧化管理系统不断拓展业务,创新发展,不断进化。此外,广东省博物馆的共享性管理系统还有一个理念,就是建立开放式信息架构,可以将其看成智慧博物馆的智慧基因,在统一的信息架构下,衍生出不同类型的应用,在此系统下業务可以不断扩展,而系统不用无限扩张,更加体现了管理系统的智慧化。

总的来说,国内智慧博物馆的建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智慧管理、智慧保护、智慧服务,以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技术为技术核心,对博物馆制度管理、核心业务、公众服务进行智慧化改造。

智慧博物馆未来的发展和困境

结合我国智慧博物馆建设情况来看,目前的智慧化建设仍然是各个博物馆根据自身条件各煮各家饭,没有形成系统的建设方案,也没有建设标准和引导,可以说我国智慧博物馆的建设仍处于摸索、起步阶段。那么建设智慧博物馆未来仍需要从多个方面不断完善。

1.不断提升智慧水平。博物馆要不断提升新兴技术的应用和引进,现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已经逐渐成熟,未来博物馆的发展可以逐渐引进新的科学技术手段,丰富展览形式,加强博物馆和观众互动的趣味性,增加观众参与式、沉浸式的参观体验形式。放眼未来,从长远来看博物馆甚至可以通过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寻找新定位,增强跨机构间的合作。

2.加快标准制定。虽然我国智慧博物馆建设如雨后春笋般势头迅猛,但总体智慧化产品良莠不齐,且出现大量重复性建设和投入,智慧体系框架模糊不清。归根结底,顶层设计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亟待加强,文博界急需智慧博物馆建设指引和设计标准等相关政策的出台。

3.推出评价体系。尽管各个博物馆争相建设智慧博物馆,也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建设过程中始终缺乏有效的智慧博物馆评价体系。我们对智慧博物馆建设的成功与否缺乏有效的认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智慧博物馆建设的发展,有关部门可以在一级博物馆评估指标中加大智慧博物馆建设的权重,细化评价指标,制定系统、统一的评价标准,以推动智慧博物馆的建设。

4.形成成果转化。未来智慧博物馆建设需要注重成果的转化,智慧化建设不应该只满足于智慧服务和管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更应该加强研究,在大数据背景下我们有更多的数据支持来对博物馆各个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在智慧博物馆建设过程中更应该加强研究成果转化。

猜你喜欢
管理系统文物博物馆
我给文物当“医生”
文物的栖息之地
基于单片机MCU的IPMI健康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汽车电子测试问题管理系统设计
水冷PEMFC热管理系统建模和控制
基于物联网的IT运维可视化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博物馆
露天博物馆
文物失窃
文物掉包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