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有效情境的小学数学深度学习

2022-03-29 21:35吕德松
名师在线·中旬刊 2022年3期
关键词:有效情境深度学习小学数学

摘 要:开展深度学习是全面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载体。一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引领学生置身情境,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在体验、感悟、探究中理解数学知识本质,提升深度学习实效,从而打造有效的生本课堂。

关键词:有效情境;小学数学;深度学习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2)08-0028-03

引  言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有效学习”“深度学习”“卷入式学习”等新型的教学模式已逐步替代被动式、灌输式的传统“浅层学习”,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并得到一线教师的广泛认可,同时也是全面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载体。如何才能保障“深度学习”有效高质,而不是一句口号呢?这是值得所有教师深思与探讨的重要课题[1]。

笔者在调查研究中发现,小学阶段的学生都乐于置身在生动、具象、有趣、富有挑战的生活情境再现中,进而开展合作式、主题式、研究式、互助式学习。因此,情境教学虽不算什么新鲜事,但也并未过时,恰恰需要教师在实际操作中扬长避短,创设贴近生活、符合学情、有助研学的教学情境,真正为教学服务,以实现当前所倡导的深度学习。

一、从现实生活情境中走进数学殿堂

众所周知,数学是应生活需要而产生的,那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就很有必要带领学生用“慧眼”去观察、用“大脑”去思考、用“语言”去表达蕴藏丰富数学知识的现实世界。教师要让学生置身于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亲切,就有利于形成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例如,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例4(如图1)时,笔者对例题呈现的三个问题的教学顺序做了适当的调整与加工,把例4中的第二个问题前置,通过创设“校园图书跳蚤市场上几个小朋友合伙开店后盈利分红,在平均分的过程中出现有余数的现象”这样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学习这一知识点。

具体教学片段再现如下:在跳蚤市场上“5个小朋友合伙开店共收入21元”,这时学生自然就产生“平均每人分多少元?”这样具有现实意义的数学问题,有效激活了学生原有的通过列除法算式解决问题的知识储备,所有学生都能得到21÷5这样的算式。对于这道除法算式,学生也能马上用如下的除法竖式进行计算。在所有学生都还沉浸在完美解题的欣喜中时,教师提问:“每人平均分得4元,那余下1元怎么办?”这个问题立即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这时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再次被点燃,快速自主地投入探究浪潮中,有的独立思考,有的自发组建学习研究小组,课堂上每个学生都不由自主地成为学习的主人。于是,在接下来的学习交流分享中,学生个性化的想法孕育而生,有学生说“可以把1元換算成10角,10角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2角,4元加2角,那平均每人分得4.2元”;还有的学生说“我还可以接着竖式往下算,余下1可以看成10个0.1,平均分成5份,每份就是2个0.1,4加2个0.1就是4.2”。这时,教师便能引导学生观察除法算式。学生在观察、交流、辨析中便能明白小数除法算法中蕴含的算理,就是当大计数单位不够平均分时,把余下的数后面添0转换成数量更多的小计数单位,继续往下除。看似比较难懂的小数除法算理,就在学生的思考、对话、辨析中,巧妙得到了解决。像这样,学生在一个一个的问题链中,用原来的旧知识、旧经验来解决新问题。

二、在现实生活情境中尽情学习数学

“我听到了,我忘了;我看见了,我记住了;我做过了,我理解了”,可见学习是需要去感悟、体验、实践的,这样的历程对学生一生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指出,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因此,为了让学生能较为轻松自如地掌握数学规律,真正参与学习,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场景。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实践,从而达到深层、深刻、深度地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逐步培养其抽象、概括、比较、分析等各项能力。例如,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简单的周期”一课时,笔者通过课前了解发现,课余时间学生比较喜欢玩“石头、剪刀、布”等有对抗性的游戏。笔者当时就想,能不能投其所好,把“石头、剪刀、布”这样的游戏引入课堂呢?于是,笔者就在课上创设“石头、剪刀、布师生PK赛”这样的活动场景,要求全班学生推荐一位猜拳高手与教师对抗,一听说能与教师对决,学生都跃跃欲试、斗志昂扬。经过一番商讨,终于确定了与教师对抗的人选,这时笔者说道:“虽然坐在下面的同学未能与老师当面交锋对决,但也可以在心中默想自己出啥老师出啥,待会看看谁胜的比较多。”在接下来的比赛中,笔者有意一直依次循环出“石头、剪刀、布”“石头、剪刀、布”……学生真是聪明,两个回合就找到了笔者的出拳规律,接下来的赛况就可想而知了(都是笔者输)。这时笔者故作惊讶道“真是高手在民间呀!刚开始还你来我往、互有输赢,后来怎么都是我输了呢?”,装出一副百思不得其解的样子。果不其然,大部分学生喊道:“老师,我找到您出拳的规律了,‘石头、剪刀、布’‘石头、剪刀、布’这样一直循环出现”。听到这,笔者内心暗暗高兴,这何尝不是要达到的游戏目的呀!有了这一重要的“脚手架”支撑,那接下来的新知教学还不是水到渠成?于是笔者顺水推舟,抛出问题:“按老师这样的出拳规律,第25拳你们要出什么才能赢老师呢?第30拳呢?”每个学生都主动融入新知的分析、摸索、破解的氛围中,个个都使出浑身解数,便有了如下的解答过程(如图2),出现了富有个性的画图、列举、算式、说理等解题思路,班级气氛也达到了高潮,学生真正成为自我发展的主体。

三、在现实生活情境中感悟数学道理

数学课堂需要讲清“道理”,学生在学习中需要明晰“道理”,这是在新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理念下大力推崇的理想数学课堂,已经成为所有数学教师的共识。那何为数学道理呢?笔者认为,数学道理就是数学知识的本质,应该包含知识产生之理、知识本源之理、知识表达之理、知识运用之理、知识隐性之理等。这些数学道理不能是教师简单粗暴地灌输,而应是让学生在探索、交流、对话中进行领悟[2]。例如,教学“简单的周期”一课时,在学生周期规律的模型建构过程中,笔者利用PPT动画创设了国庆节燃放烟花的情境,先用动画演示点燃的两个烟花分别是红色和蓝色后,提出问题:“第18个烟花会是什么颜色?”这时全班同学都不假思索地说出“蓝色”,而且振振有词地辅以“18÷2=9,没有余数,是蓝色”的完美数学道理。在全班学生都确信无疑的情况下,笔者点燃了第三个烟花,剧情来了180度的反转,展现在大家眼前的是“绿色”的烟花。学生都傻眼了,小声嘀咕“难道是老师教错了?问题出在哪?”所有学生都陷入了沉思,这时笔者追问“能确定第18个烟花是什么颜色吗?”班上出现两种不同的声音:“少部分学生认为能确定;大部分学生认为不能确定”,此时笔者装作一脸懵的样子让课堂的主人(学生)上场,进行思维的交锋。有些学生依然根据之前掌握的知识,把红色、蓝色、绿色三种不同颜色的烟花看成一组,通过算式18÷3=6刚好整除没有余数,判定第18个烟花是绿色;有些学生吃一堑长一智,提出疑问:“如果接下来烟花的颜色又变了呢,这样规律就还没出现。”经过一场富有深度的辩论,先前认为能判定烟花颜色的学生开始动摇了,最后学生形成统一意见,要求教师继续燃放烟花,至少出现两个周期以后,才能得到其中的规律,看出排列的周期。这节课堂知识的获取,既没有教师的传授,也没有死记硬背,全由学生自己去观察、发现、归纳,悟出数学道理,有效促进了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

四、在现实生活情境中运用数学

笔者认为只有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在数学与生活的碰撞中,学生的数学意识及数学价值观念才有可能真正得以长足的发展[3]。《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对于平时教学中的每一个新知识点,笔者都会思考该如何与生活对接,如何巧妙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际,如何激发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例如,当学生掌握了求平均数的相关知识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实践活动,通过数据收集和整理来了解当地一些企业、工厂、商铺的日常用电、用水的平均费用,以及班上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体重等。又如,在“百分数应用”的实践活动课上,笔者出了一道生活问题:老师与学生共有15人,打算到太姥山观光旅游,我市一家旅行社对“太姥山一日游”的报价是每人160元,优惠方式如下:A、散客每人九折优惠;B、满8人免一人费用(160元)。使用哪种方案最划算?此时学生热情高涨,小组合作讨论费用测算方案。不一会儿便有结果了。生1:“方案B,160×14=2240(元)”;生2:“用方案A更优惠,160×15×90%=2160(元)”;生3:“我觉得A、B方案同时使用更优惠,把15人分两组,一组8人用方案B,另一组7人用方案A,结果是这样的:160×7+160×7×90%=2128(元)”。此时,其他学生都对这个学生的方案频频点头,这时一个学生嘀咕:“如果多一个人就好了”。笔者马上抓住这个契机:“刚才这个同学的话,难道不能给大家一个启示吗?”学生随即又转入了激烈的讨论中。不一会儿有学生迫不及待地站起来说:“我们可以找个散客加入我们,这样就是16人了,分两组(每组8人),只买14张票就可以了,扣除散客要付给我们160×90%=144(元),我们最终只要付款160×14-144=2096(元)就可以了。”这时全班同学对这位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时又有一个学生站了起来,很不满地说道:“我若是那位散客,我可不接受付144元,我只需要付140元,因为14张票只要2240元,要由16人来分摊,每人只要支付140元,列式是这样的:160×14-140=2100元。”掌声再次响起,而且在学生的目光中,笔者看到了对知识探索的欲望。这一过程使学生明白数学不是白学,学了即可用得上,从而体会到数学学科的无穷奥妙,充分体验到数学课堂是思维碰撞、理性对话、展示自我的历练场,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结  语

总之,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要换个角度,从学生的视角审视自己的教学设计,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学生喜欢的生活场景,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把社会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中,引导学生在有效情境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做到让学习真正发生。

[参考文献]

張美霞.基于深度学习理念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1(04):169-170.

张慧贞.深度学习视角下小学数学核心问题教学研究[J].学周刊,2021(08):23-24.

陆啸云.核心问题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的应用策略[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0,5(23):69-70.

作者简介:吕德松(1979.4-),男,福建福鼎人,任教于福鼎市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高级教师,本科学历。

猜你喜欢
有效情境深度学习小学数学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研究
有效引导: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新视角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
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岩石图像处理的可行性研究
基于深度卷积网络的人脸年龄分析算法与实现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