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文性理论视角下波普艺术中的跨界特性研究

2022-03-29 23:28郑钇弦
美与时代·上 2022年2期
关键词:视觉设计互文性跨界

摘  要:文章从互文性理论这一新视角对波普艺术中的跨界特性进行了阐释与分析。波普艺术通过对互文性的构建使其具备了跨界属性,正是这样的跨界属性使波普艺术真正成为了大众化的艺术,而波普艺术与当代设计的结合不仅沿用了波普艺术中的典型表现手法,还呈现了跨体互文的新特点。文章通过对波普艺术及其与当代设计结合案例中的跨界特性研究,为当代设计提供了跨界创作的新思路。

关键词:波普艺术;互文性;跨界;视觉设计;跨体互文性

互文性理论是一种来源于文学领域的文本理论,这一理论指出任何文本都是由其他文本重新组合而成的,从而提供了一种解析艺术形态文本的新思路。跨界思维则同样提倡将来自不同领域的元素进行互通互融以发掘新的亮点。波普艺术则是一种通过对日常生活的描写,进而反映当时文化现实的艺术,其中就存在着来自不同领域的大众文化与艺术之间的互文。文章从互文性理论的角度出发,将波普艺术的创作过程看作是一种互文性的构建过程并通过分析其跨界创作手法,结合跨体互文性理论对当代波普艺术与设计结合所呈现的新特征加以阐释。

一、“互文性”与文本理论

(一)文本的概念

“互文性”是后现代主义思潮中的一种文本理论。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结构主义语言学、符号学的推动和影响下,文本不再单纯地指代一种书面语,而是可以被视为任何客体,这就是文本的当代概念。在文本的当代概念之下,文本可以属于任何学科门类,任何有符号意义的东西都可以被视为文本。在这种新的视角下,我们便可以将艺术作品视为文本,运用相关文本理论对其进行分析。

(二)互文性理论的提出与发展

20世纪60年代,基于符号学家巴赫金的对话主义理论,后结构主义批评家克莉思蒂娃在其学术论文中首次明确提到了“互文性”这一名词。克莉思蒂娃在1967年发表的学术论文《词语、对话和小说》中提道:“任何作品的文本都像许多文本的镶嵌品那样构成的,任何文本都是其它文本的吸收和转化。”[1]她将这样的一种文本对话性称为“互文性”,并将语言及所有类型的“意义”实践,包括文学、艺术与影像,都纳入文本的范畴[2]。

但是,克莉思蒂娃虽然在其论著中多次提到“互文性”这一概念,但却没有对其进行一个准确的定义。直到1974年,罗兰·巴特首次在《万有百科全书》的“文本理论”词条中,对互文性的概念进行了定义:“一个文本与其他文本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任何文本都是重新组合以前的文本。”罗兰·巴特主张用一种类似网络的观点来研究文本,互文性可以被视为一个由无数文本组成的多维空间。他甚至还提出了“作者已死”的观点,即现代的作者只是在这样充满文本的空间中进行记录和汇编,文本的所指能提供给我们的只是更多的能指,即文本的意义具有不确定性。在这一理论之下,文本的意义不再是由创作者所赋予的,且不受到任何外在因素的影响,因此,以艺术作品、设计作品的形式所存在的文本,其唯一解释权也不再属于作品的创作者,创作者的意图只是文本无限意义中的一种,人人都可以对艺术或是设计作品中加以自己的解释。而波普艺术便是主张艺术的大众化、通俗化,通过取材日常生活事物进行创作来将大众文化提升到艺术高度,以打破艺术的高雅与低俗之分,这与互文性理论中以罗兰·巴特为代表的文本“作者已死”的观点是极为相似的,因此以互文性的视角对波普艺术及其创作手法进行分析,能够较为清晰地阐释波普艺术如何通过艺术创作在大众文化与艺术之间构建起一座桥梁。

(三)互文性理论与跨界思维的共通性

罗兰·巴特的互文性理论突破了传统的单一思维模式, 提倡“多主体”和“跨学科”,使文本与文本之间形成了一张类似“交织物”的网络,文本因此由独立单一的产物转变为综合多元的“互为文本”的产物,来自不同学科门类、不同媒介体裁的文本与文本之间的界限也随之而消解[3]。

互文性理论的这种“跨学科”思维模式,也正是“跨界”这一设计理念的核心。1957年,公司生产了一款名为埃德赛尔汽车的产品,出厂当天的銷量高达6500辆,因其设计灵感来源于飞机,“跨界”这一概念从此诞生。跨界一词英文为crossover,释义为“交叉、跨越”,也指多领域(或多风格)的成功组合[4]。“跨界”并不是将来自上述范畴的元素胡乱地进行组合搭配,而是将原本毫不相关的元素通过一定手段将它们互相融会贯通来产生新的亮点。波普艺术家创作时取材的大众文本就源自于各种各样的媒介载体,这些大众文本又可以属于大众文化中的不同领域,因此波普艺术中就存在着大量体现跨界思维的艺术作品,而其创作手法同时也是波普艺术作品互文性的构建手法,从而带来全新的视觉冲击力。

二、以跨界挪用为主的互文性构建手法

波普艺术中主要采用以跨界挪用为基本的创作手法,主要可以分为重复式挪用与拼贴式挪用[5]。波普艺术家主要通过对生活中代表大众文化的典型元素的跨界挪用来进行创作,以构建艺术作品与大众文化之间的互文性,来达到艺术大众化的目的(如图1)。

(一)重复式挪用的构建手法

重复指的是将统一元素按照一定的变化规律大量地出现在作品中,从而提升作品冲击力与视觉效果的绘画表现手法。在互文性理论视角下,人们可以把所谓的元素看作是文本,这个新的文本虽然是由多个同样的文本组成的,但却通过文本之间的互文表现出了新的意义。在波普艺术中,波普艺术家主要通过商业、电影等领域中大众元素的大量重复,以表现机械复制时代下的消费社会。

将重复这一手法运用到极致的当属安迪·沃霍尔,他的选题来源主要是当时大众生活中常见的工业产品和名人肖像。他通过对选题主体的大量重复来突出“大规模复制”的概念——艺术品不再是独一无二,而是和产品一样能够被大量复制,并以此来表达对传统艺术与抽象表现主义的讽刺。以1962年安迪·沃霍尔所创作的作品《坎贝尔浓汤罐头》(Campbell’s soup cans)(如图2)为例,这幅作品包含32个小画布,每个画布都描绘了一个独特口味的坎贝尔浓汤罐头,不同于其他丝网印刷作品,这幅作品是由他手绘完成的,但安迪·沃霍尔在绘画过程中有意去除了手绘的痕迹,模糊了他作为作者的存在感[6]。罗兰·巴特曾提出,在互文性文本里“作者已死”,甚至认为“读者的诞生应以作者的死亡为代价”。这样的机械复制,正是一种对作者存在感的抹消,从而让艺术作品更趋于多义。安迪·沃霍尔提取了坎贝尔浓汤罐头这一代表大众生活日常用品的图像文本,通过重复这一创作手法将其转换为艺术形态文本,创作出了如机械复制般的艺术作品。

以艺术作品形式存在的《坎贝尔浓汤罐头》与以人民大众身边的日常用品的形式存在坎贝尔浓汤罐头形成了一种互文的关系,这其实就代表了艺术创作与当时的大众消费文化之间的互文,正是这样的一种跨界共鸣的关系将大众用品提升到了艺术的高度,从而消除了大众与艺术之间的界限。

(二)拼贴式挪用的构建手法

拼贴最初是作为一种绘画技法出现,即裁剪、拼贴不同的插画、照片,将其组合成一幅新的作品。广义的拼贴则包括将不同的风格、材料甚至是时空等毫不相关的东西组合在一起,从而产生独特的视觉效果。波普艺术中的拼贴大量提取了大众流行文化中的元素,这些文本原本并不具有审美特质,创作者通过对这些文本的重组拼贴营造出一种打破常规的视觉效果,提升画面的丰富性,大大扩展了作品给人的遐想空间[7]。

拼贴作品中创作者提取的大众元素相比其他作品更具有丰富性,因此拼贴作品的跨界范围也更加广泛。互文性视角下,我们可以用一种“编织”的观点来看待波普艺术拼贴作品,创作者将来自不同领域的大众元素编织在一起,最后织出的这张丰富多元的“交织物”便是作为艺术形态文本的作品。以公认的第一幅波普艺术作品、波普拼贴画作中的代表作《是什么让今天的家庭如此不同,如此吸引人?》(如图3)为例,理查德·汉密尔顿于1958年创作的这幅作品呈现了一个普通美国家庭公寓房间中的情景,画面中两位主人公的体态、福特汽车的徽章真空吸尘器广告、窗外的电影屏幕等,体现了当时西方享乐主义和消费主义浪潮下的流行审美、大众媒体和广告文化。画面中被拼贴的文本来自大众文化中的不同领域,作者通过对这些文本的跨界拼贴将原有的文本一同置于新的环境下,引发了前后文本之间的互文关系,以体现这些看似杂糅的文本间的共同点:大众生活的典型代表,通过跨界拼贴式的互文性构建来打破艺术的高雅与低俗之分。与安迪·沃霍尔式对单一文本的机械复制不同,拼贴作品中的跨界更加具有丰富性,作品中提取的大众元素往往可以来自更加宽泛的领域,正是这样一种元素的杂糅、碰撞的画面使波普拼贴作品展现出了独特的视觉冲击力。

三、波普艺术与当代设计结合的跨体互文新特点

——以波普拼贴手法与视觉设计的结合为例

波普艺术本身创造出的独特表现形式与流行符号使波普艺术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风格,波普艺术与波普设计在表现手法上存在着诸多的共同之处,因此波普设计与波普艺术在互文性的构建过程中也有着共通性。在当代,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与互联网的出现,摄影、电影、多媒体装置艺术等新兴艺术门类的出现,使得文本所涉及的媒介载体与学科门类也越来越丰富。在这样的背景下,当代的波普设计呈现出了比以往更加明显的“跨体互文”新特征,具体体现在设计作品在互文性构建过程中的跨学科、跨媒介特性。

(一)跨体互文性的概念

在这个“媒体汇总”的时代,不同形式的设计作品可能包含对同一题材不同媒介的处理、对同一媒介不同门类题材的组合、融合不同艺术门类和传播媒介产生的新多媒体形式、新多媒体形式产生的互文影响等[8]。正因为当代艺术的门类及其所涉及的媒体越来越复杂,仅凭“互文性”这一源自于文学领域的概念,已经不足以解释当代艺术作品中的互文性。考虑到这种情况,李玉平提出将互文性分为“本体互文性”与“跨体互文性”两个概念,这里的“体”指的是文本载体,兼涉艺术门类和传播媒体。本体互文性指所涉互文文本属于同一艺术门类或传播媒体,而跨体互文性则涉及两种以上的艺术门类或传播媒体之间的转换和互动。

(二)跨媒介——更丰富的媒介体裁

当代设计作品中的互文性所涉及到的媒介载体丰富多样,因而呈现出比以往的波普艺术作品更加复杂的跨体互文性特征。以视觉形式呈现的设计作品由平面化、静态化,开始逐渐向动态化、综合化方向转变,从单一媒体跨越到多媒体[9]。

以波普拼贴短片作品《基因糖》为例,该影片于2016年由当代艺术家卢杉所创作,在北京以小型个展的方式发布。作品沿用了理查德·汉密尔顿的拼贴方式,影片中,除了文字以外的所有素材均来自于网络图片,作者将这些网络图片重组拼贴在一起,进行处理后再制作为成品(如图4)。从跨体互文性理论的角度来看,《基因糖》由无数个网络图片文本构成,而这些图片文本源自各种各样的媒介,它们原本可能来自现实生活中的实物摄影、也有可能是来自于电子化的纸媒等。因此,《基因糖》这一作品在表面上虽然都只由以电子设备作为媒介的图片文本构成,但如果在与这些图片相关联的互文网络中追根溯源,寻找影片文本与图片文本的互文、图片文本与图片原来所在的文本之间的互文,就涉及到了无数的媒介,网络图片本身经过了几乎无数次的跨体互文转换,作者再通过对网络图片的组合、变化,最后构成了《基因糖》这一影片。《基因糖》的作者认为,当下的文化方式本就是一种现成的、重组的、采样的、杂交的方式。因此他在当代以拼贴这一创作手法,通过构成影片的图片文本之间的跨体互文来表现由网络图像构成的“平面国”场景,这样的一种跨媒介式互文性构建,只有在当下互联网时代的创作作品才能够做到。

(三)跨学科——更广泛的设计思路

在广义的文本概念下,任何具有符号意义的事物都能被视作文本,设计作品中互文性的构建无关文本来自的学科门类,因此在互文性理论的视角下学科之间的边界也消解了。跨學科的创作不仅能够有效拓宽设计师的创作思路,让设计作品自由地融入当下文化中最为新鲜、前沿的时尚元素,还能够鼓励设计师从不同门类的题材中寻找创作灵感、创作素材,赋予作品更加多样的意义,创作出更富有视觉吸引力的作品。

例如《乐队的夏天》综艺节目片头动画的视觉设计就是摇滚乐与波普艺术的跨学科互文,该动画采用了波普艺术拼贴画的视觉风格(如图5),影片通过蒙太奇式波普拼贴的手法将乐队LOGO、知名乐手、摇滚乐史上的经典场景等各类摇滚经典元素进行提取后再使用软件进行艺术加工、合成,最后呈现出和谐统一却又不失趣味的画面。片头的信息量极为丰富,帧数变动快,动画里混杂的文本看似是随意绘制、拼贴的,但它们实际上共同指向一个主题——摇滚乐,对于熟知摇滚乐的观众来说,这些文本就像一个个“彩蛋”充斥在整个短片中等待着他们去挖掘,给人带来新鲜的视觉冲击,同时又夹着惊喜感。正是通过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彩蛋”给整个短片带来了丰富的视觉效果。该短片通过对于影片内容的跨学科门类创作实现了摇滚乐、波普艺术、视觉设计之间的互文,将摇滚乐里的经典元素与视觉艺术互相转化,呈现出了独树一帜的视觉效果,每一帧画面都充满细节。

四、结语

文章从互文性理论的角度阐释了波普艺术的跨界特性,波普艺术就是通过跨界挪用的互文性构建手法将代表大众文化的文本转换为艺术形态文本,通过引起大众与艺术之间的互文以打破两者之间的界限。

在当代随着媒介的多元化,设计作品所涉及的媒介与学科门类更加丰富多样。跨体互文性理念作为媒体汇总时代下互文性理念的延伸,更加强调不同媒介载体、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联系。通过对波普艺术与当代设计结合的实际案例中跨体互文性特征的研究,可以发现跨媒介、跨学科的创作方式能够有效拓宽设计师在创作方面的选择空间,令设计更加多元化。

参考文献:

[1]克里斯特瓦.词语、对话和小说(1966)[J].李万祥,译.文化与诗学,2011(2):250-279.

[2]克里斯蒂娃.互文性理论对结构主义的继承与突破[J].黄蓓,译.当代修辞学,2013(5):1-11.

[3]王璐筠.跨学科视角下文学与建筑的互文性探析——基于罗兰·巴特文本理论的启示[J].美与时代,2021(2):19-20.

[4]魏广龙,庞琳.跨界与创新[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5]夏飞飞. 浅谈艺术创作中的挪用[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14.

[6]谈菁.从眼球到内心的冲击:浅析作品《是什么使今日的家庭如此不同,如此有魅力》的张力[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9):211-212.

[7]周承君,李志会.波普拼贴在电影海报中的表现手法[J].设计,2018(17):120-121.

[8]王玥.论动画作品中的互文性表达[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20.

[9]马远.波普艺术在艺术设计中的数字化表现[D].济南:山东工艺美术学院,2017.

作者简介:郑钇弦,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设计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编辑:姜闪闪

猜你喜欢
视觉设计互文性跨界
曲阜孔庙雅乐舞的互文性解读与研究——以陈镐《阙里志》为中心
周鹏飞:大鹏展翅 跨界高飞
跨界天才之西方篇(上)
幂姆与文学作品互文性分析
关于初中语文互文性阅读的教学思考
学霸也是人 那些跨界的大拿们①
蚌埠市双墩遗址对视觉符号的传承与影响
基于新媒体的视觉设计研究
电子商务网站视觉设计的策略
线上品牌视觉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