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绿色发展双维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以青海省为例

2022-03-29 07:46豆晓飞县永平
生产力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青海省分析法指标体系

县 炜,豆晓飞,县永平

(1.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091;2.西宁市绿色发展研究院,青海 西宁 810000)

一、引言

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重大变革。实现这样的变革,必须依靠制度和法治。绿色发展评价考核制度,是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建立生态文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青海集西部、民族、贫困地区于一身,也是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省情特殊、责任特殊。2016 年8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提出“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和“三个最大”省情定位,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对青海生态保护提出了要求。因此,对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进行测度与评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青海省发展实际,基于层次分析法,从技术层面和非技术层面两个维度构建青海省双维度绿色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对2010—2016 年青海省绿色发展水平进行测度评价与分析,为青海省客观掌握绿色发展阶段性水平、打造生态文明高地提供科学支撑和理论依据。

二、青海省绿色发展现状评价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西南财经大学发展研究院和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检测中心构建了基于经济增长绿化度、资源环境承载潜力和政府政策支持度三个方面的中国绿色发展指数指标评价体系,并于2017 年对全国30 个省、自治区(不含西藏自治区)、直辖市2010—2015 年绿色发展指数及排名进行了测算分析[1],结果显示六年来青海省绿色发展指数值逐年上升,其中经济增长绿化度指数值虽一直处于上升态势,但是始终处于低位。北京师范大学关成华和韩晶(2019)[2](2020)[3]沿用该指标体系,对2017—2019 年全国30 个省际绿色发展指数进行了测度分析评价,结果显示,青海省经济增长绿化度和政策支持度处于较低排名。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和战略研究院依据中国经济绿色发展的理论内涵,构建了经济发展、可持续性和绿色发展能力“三位一体”的绿色发展指标评价体系,2018 年4 月26 日发布的《绿色之路——中国经济绿色发展报告2018》显示,青海省属于低位开发区域,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是其突出短板[4]。2016年12 月12 日,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要求,国家统计局、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中央组织部四部委制定了《绿色发展指标体系》,作为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的依据[5]。国家统计局等国家四部委2016 年12 月26 日发布《2016 年生态文明建设年度评价结果公报》,首次公布了2016 年度各省份绿色发展指数,青海省在环境治理、增长质量、绿色生活等方面排名较低[6]。至此之后,国家再无公布有关公报。管永林等(2018)[7]构建了包括经济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3 个维度的中国经济绿色发展综合评价框架和指标体系,并对2018 年全国省区经济绿色发展进行评价分析,其中青海在经济发展和环境友好方面排名较低。贾海发等(2020)[8]基于熵值法与耦合协调度模型对青海省2008—2018 年间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显示青海省生态文明发展水平逐年提升。

综合分析,目前国内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大多从经济、社会、环境等技术层面选取指标因子,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主要有熵权法、层次分析法、综合加权指数法等[8]。但从全国范围看,由于各地绿色发展系统差异性较大,资源禀赋、环境承载、发展基础、政策措施、人为治理等因素千差万别,技术性指标体系虽然能在较大程度上反映绿色发展的客观水平,但不能全面概括绿色发展的全部内涵,尤其不能反映政策实施过程中沟通与传导效果和政策失败的深层原因,同时具体到各地区的实际则不够客观。比如,以上各评价指标体系突出反映出青海省在环境治理、经济增长绿化度、政策支持度、绿色生活等方面存在突出短板,但是结合青海发展实际,认为在环境治理、政策支持度和绿色生活方面的评价不够客观,没有充分考虑青海的地域特点和努力程度。例如,中办国办通报2019 年度青海省全国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结果为优秀;出台了《青海省循环经济促进条例》《青海省建设国家循环经济先行区行动方案》《青海省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等一系列支持政策,出版了《青海建设国家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读本》等,在全社会基本形成了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新风尚。这些成绩和举措充分体现,青海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努力和进步。因此,本文专门构建了包含技术层面和非技术层面两个维度的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以青海省为例进行评价说明。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在有关学者研究的基础上[9-11],基于层次分析法,从技术层面和非技术层面两个维度构建青海省双维度绿色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对2010—2016年青海省绿色发展水平进行测度与评价。

(一)双维度绿色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双维度绿色发展指标体系主要有技术性层面和非技术性层面两部分指标构成,各占50%,含10项一级指标,60 项二级指标。其中:技术性层面指标由现行《青海省绿色发展指标体系》中设立的资源利用、环境治理、环境质量、生态保护、增长质量5个方面一级指标构成,含38 个二级指标[12];非技术层面指标由绿色生活、治理机构设置、机构独立执行力、专用政策工具、竖向传导反馈、横向交流沟通等5 个方面一级指标构成,含22 个二级指标。具体指标如表1 所示。

表1 青海省双维度绿色发展水平指标体系

(二)层次分析法权重赋值

层次分析法是将与决策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在此基础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方法[13]。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双维度绿色发展水平评价体系进行科学的权重赋值,通过定性的重要程度估计和定量的矩阵计算得出了相对专家打分法或者简单的平均权重法,更为科学的指标体系权重赋值。

1.层次分析法实施步骤

(1)构建递阶层次模型。对于要研究问题根据不同层次和支配关系进行划分,如预期总目标为A,总目标下有3 个分目标B1、B2、B3,每个分目标下又包含决定分目标的影响因素C11、C12……C21、C22……依次类推。用简单的树形结构表示如图1 所示。

图1 层次分析法递阶层次模型

(2)构建比较判断矩阵。层次分析法将对于同一层次中各个因素的相对重要性以数值形式给出判断,根据合适的标度构建判断矩阵。判断矩阵的标度及其含义如表2 所示。

表2 层次分析法标度含义

(3)计算一致性。最后计算CR 判断矩阵是否具有一致性,如果矩阵不满足一致性条件,将会出现指标重要性相互矛盾的问题:根据一致性法则,如因素1>因素2,因素2>因素3,则因素1 必然>因素3,但是若不满足一致性,则会出现因素3>因素1的情况。第一,计算判断矩阵每行数值乘积的n 次方根,即。第二,对向量正规化,即得出权数。第三,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最后计算CR=CI/RI,其中,RI 则根据对比判断的指标个数查表。若根据以上过程计算得到CR<0.1,则可以认为采用的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其赋值结果能够科学地衡量指标权重。若CR>0.1,则判断矩阵的一致性存疑,需要调整判断矩阵。其中,RI 的取值可以通过查表得到。

表3 层次分析法RI 取值

2.层次分析法权重赋值结果

通过一致性检验,双维度绿色发展指标体系技术性指标的二级指标相对于一级指标的权重分别为47%、15%、15%、13%、9%,非技术性指标的二级指标相对于一级指标的权重分别为8%、30%、30%、16%、16%。

本文初步将指标权重技术性指标和非技术性指标各为50%,在此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对于各个指标进行权重赋值(见表4)。

表4 各指标权重赋值

(三)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于《中国环境统计年鉴》、《青海统计年鉴》、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青海省水资源公报》等,序列年份为2010—2016 年。

四、结果与分析

基于层次分析法确定双维度绿色发展评价体系各指标权重,对青海省2010—2016 年绿色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如表5 所示。

表5 青海省绿色发展水平各评价指标综合评价值

从2010—2016 年青海省绿色发展各评价指标值(见图2)可以看出,青海省绿色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绿色发展总体水平逐年不断提升。其中,资源利用、环境治理、增长质量三个指标评价结果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资源利用和环境治理指标体现了人力改变现有发展模式,寻求更为高效清洁发展道路的努力取得了预期的成果,资源利用的水平不断提高,环境治理的力度不断加大,青海省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坚守住了生态底线。增长质量与资源利用和环境质量成效相挂钩,产业结构持续调整优化,第三产业比重上升,青海省在逐渐摒弃高污染高能耗低产出的产业模式,转向开发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不断寻求经济质量增长的新出路。环境质量、绿色生活、治理机构、政策工具、竖向反馈、横向沟通指标评价结果呈现出有波动的增长态势,说明青海省推进绿色发展的工作不断取得成效。环境质量指标是客观指标,环境质量是绿色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虽然环境治理的力度不断加大,环境质量本身随着经济发展和人类活动有所波动,但是总的来说还是呈现向好的态势。绿色生活指标衡量民众参与绿色发展和在生活中贯彻绿色生活方式,随着绿色发展工作的不断推进,绿色发展概念不断深入人心,从长远看民众不断改变生活生产方式,但是结果存在一定的不稳定因素。治理机构、政策工具、竖向反馈和横向沟通四个指标是非技术指标的主要构成部分,反映了政府机构在绿色发展过程中偏好传导效应,衡量其执行力和保障性,将其纳入地区绿色评价指标体系还处于起步试验阶段,因此效果不太稳定,但是在以后将发挥积极作用。

图2 2010—2016年青海省绿色发展各评价指标值

但是,生态保护指标评价结果有下降趋势。生态自然禀赋是青海省绿色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数据表明在绿色发展推进的过程中,由于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不足的问题并未得到充分解决,青海省森林覆盖率、草地植被覆盖率等在不断减少,同时水土流失、沙化土地、矿山等面积在不断增加,导致生态保护指标绝对值在不断下降,这将是未来青海省绿色发展工作的重点。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本文基于层次分析法构建双维度绿色发展指标评价体系,计算了青海省2010—2016 年绿色发展指标值,并对评价结果进行了分析,得到如下结论:

1.从指标构成来看,双维度绿色发展水平指标评价体系相比国内其他指标体系[1-9],更具可操作性和靶向性,能够更加客观全面地反映当地绿色发展现状、政府推动地区绿色发展的政策效应和努力程度,尤其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

2.从评价结果来看,2010—2016 年,青海省绿色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绿色发展总体水平逐年不断提升,生产生活方式不断向全面绿色化转型,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提升;青海省资源利用、环境治理、增长质量三个指标评价结果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坚守住了生态底线,经济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低碳绿色循环的发展正在成为主要的发展模式;青海省环境质量、绿色生活、治理机构、政策工具、竖向反馈、横向沟通指标评价结果呈现出有波动的增长态势,绿色发展理念不断深入人心,政府机构在推动绿色发展过程中发挥着积极效应;生态保护指标评价结果有下降趋势,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水平还需进一步提升。

3.与其他指标体系对青海省绿色发展的评价结果[1-7]对比来看,绿色发展双维度评价指标体系更能反映出以青海省为代表的兼具经济欠发达和重要生态价值地区在环境治理、政策支持度、绿色生活等方面付出的努力和进步程度,更能发挥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激励作用和“指挥棒”效果。

(二)对策建议

为进一步完善区域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健全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推动青海省打造生态文明建设高地,提出如下建议:

1.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绿色发展评价要与实际紧密结合。制定绿色发展指标体系要全面反映绿色新发展理念的本质内涵,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系统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要求,大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面节约、集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明显改善环境质量,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倡导绿色生活方式,不断提高公众对生态环境质量的满意度。同时,还要结合当地发展实际,充分考虑资源禀赋、环境承载能力,更要考虑地区发展阶段的差异,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形成特色,尤其是兼具经济欠发达和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特点的青海省。

2.发展绿色产业,提升绿色发展的基础支撑。发展是绿色的基础,离开了发展,“绿色”也就失去了灵魂和意义;发展也必须是绿色的,否则“发展”就失去了内涵、偏离了方向。青海在绿色发展“攻坚期”和“关键期”,要紧抓时代机遇“窗口期”,把冶炼、化工、建材等传统高载能产业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把绿色产业尤其是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作为新兴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加快建设绿色制造体系。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发挥青海丰富的生态资源激活高效的经济潜能,释放更多绿色红利、生态福利。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鼓励企业开展智能工厂、数字车间升级改造。提升绿色服务水平,实现仓储、运输、包装、配送物流供应链的绿色低碳发展。

3.健全绿色发展绩效评价机制,充分发挥政府政策效应。健全绿色发展评估和差别化绩效考核制度,探索建立具有青海特色的双维度绿色发展指标评价体系,逐年提升干部考核体系中绿色发展的权重,形成绿色偏好的多米诺效应,提升各地区、各部门绿色发展的积极性。建立“绿色GDP”考核机制,传统的GDP 政绩考核以经济总量和速度为中心,刺激地方政府为追求经济增长的速度而造成资源利用低效、环境污染严重,推进绿色发展必须建立科学的“绿色GDP”考核指标体系,根据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不同层次的特点,建立各有侧重的核算体系,实现绿色发展目标的可量化、可监测以及可评估性。

猜你喜欢
青海省分析法指标体系
异步机传统分析法之困难及其克服
2022城市商业魅力指标体系
网络空间攻防对联合作战体系支援度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基于时间重叠分析法的同车倒卡逃费探析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落实“四个扎扎实实”展现开行使命担当——国家开发银行青海省分行
青海省交通运输行业数据中心节能探索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科协青海省自然科学优犁匆圈独砰审和勤加祛的通知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第二届青海省质量奖的授奖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