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策略

2022-03-31 11:25杨燕
文理导航 2022年14期
关键词:教材资源心理品质现实生活

杨燕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因子,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助力学生健康成长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鉴于当下城区小学生在心理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笔者认为应依托语文课堂教学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让心理健康优秀因子在语文课堂“落地生根”,在学生心中“开花结果”,更重要的是促使学生养成健康心态,幸福生活,适应社会发展。

【关键词】心理品质;教材资源;学习信心;现实生活;实践活动

源于当下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改革,也源于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小学生心理方面出现了诸多不理想现象:厌学、焦虑、自卑、冷漠甚至是自闭现象层出不穷,成为当下社会的新话题,也成为摆在家长、教师、学校面前的一道难题。但不管是哪一门学科,都可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因子,成为学生品性滋养的有效渠道,或许语文学科中的教育元素会更为丰富,更有助于高效、自然地渗透和内化。

“语文不同于一般的学科教育,它更是一种德行教育。”对心理健康教育和语文学科的融合,有诸多的优势,不仅可以消除学生心中的“阴霾”,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而且可以滋补学生品质,助力学生健康成长。在具体实施中,需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优质心理教育资源,并把握时机将心理健康优秀因子巧妙地渗透到学生心田;善于创设课堂情境,帮助学生走出自卑,重拾学习信心;善于聚焦课堂问题,融入健康因子;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优秀的品质,助力学生形成健康心态;同时要善于借助课外资源,辅助课堂渗透,助力正向价值观的形成。

一、针对现实,分析现状

(一)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身心健康是我们追求的美好愿景,但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只重视了身体上的健康,认为它才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健康的砝码,从而忽视了心理上的健康,忽视了“身心健康才是取胜的关键”,甚至被搁置在“边缘化”的境地。小学生的心智成长处于启蒙阶段,同时其心理承受能力亦犹如一颗“玻璃心”稍不留意就会“一触即破”。因此,语文教师应借助学科优势,采取合理的方式及时向学生渗透心理健康优秀因子,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使其受益于终生。

(二)对教材优质资源的挖掘力度不够

语文教材中所蕴含的德育教育因子、心理健康元素比比皆是,这些资源是对小学生进行心理滋补最好的精神“鈣质”,也是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的“源头活水”。但鉴于各种客观因素,这些优秀因子总是被部分教师忽视,有时候即使涉及了相关方面的话题,也没有深挖其中蕴含的深刻意义,只是轻轻滑过。因此,语文教师在备课前或者课堂中,要加大教材的研读力度,深挖其中的优质心理资源,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打好基础,助力学生适应当下社会的发展。

二、深度融合,醇厚品质

(一)挖掘教材资源,滋补学生心灵

教师挖掘语文教材中优质的心理资源时应该多一些创意,这些资源或许一眼就可以洞晓,不需要过多的言语指导;或许隐藏在题目中,需要一双“火眼金睛”去发现;或许“潜伏”在某段意境深远的文字中,需要师生反复阅读才可以领悟;或者就以一句“轻描淡写”的疑问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需要教师深度挖掘、启发方能出现“柳暗花明”的惊喜。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不仅需要教师更新育人理念、灵活渗透方式,还要引领学生在不断的追问中、在和谐的交流中、在意味深长的总结中豁然开朗,在资源的重组和糅合中恍然大悟,并滋补学生的心灵,实现教育先育心的美好愿望。

比如,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豆荚里的五粒豆》这篇文本,无论是课文的题目,还是文中五粒豆子的命运和归宿,都在向人们暗示一种生活态度和自我价值取向。尤其是小姑娘在“豌豆花园”的陪伴下对生活充满希望,以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待自己、对待生活和生命。豌豆花那貌似单薄、清纯、不经意间的一抹绿,却照亮了小姑娘心中的“黑暗”,引着她看到阳光的惊喜、生命的宝贵、生活的希望。朴素的文字,简单的叙述,清爽的故事,在教师的着力挖掘下,绽放成学生心中最美的风景,激励他们以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挫折以及绝境。

(二)创设课堂情境,重塑学习信心

教材中的那些优秀的心理教育资源,经过教师的挖掘、重组和渗透,能够成为丰盈学生精神生命的“营养品”,助力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形成正向的心理品质。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借助这些资源创设课堂情境,辅助学生走出自卑、走出失望、走出心里的“黑暗区”,能够重拾自信、重设心境、重新起航,从而更加努力地学习和生活。这种情境可以是师生间的温馨对话,也可以是生生间的默契配合,还可以是学生自我心理意识的展示。这种情境不需要刻意营造,也不需要过度关注,只需要教师以一种自然、无痕、高效的方式将其注入学生的头脑,潜移默化地影响其正向价值观的形成。因为师生的心情是愉悦的、行为是和谐的、心态是积极向上的,因此,随之而来的课堂氛围也是令人欣喜的,效果亦格外理想。学生在轻松的情境中自由地想象,在愉悦的心境中开心地学习,不仅能锻造精神生命,而且能重塑学习信心。

教师不妨在课堂中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认识牛的“小”和鹅的“大”;周恩来的爱国情怀;盘古的博大胸襟,精卫的意志坚决和不畏艰难等,这些都是课堂情境创设的最佳例证,是学生重拾信心、滋补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最佳典范。课堂情境的创设,不是教师刻意的“意外之举”,而是貌似偶然实则自然而然的资源利用。在此期间,教师的言语是顺畅的、引领是高效的、思想是鲜活的,而学生的内心是愉悦的、丰满的、充满正能量的。在此期间,语文课堂也能充分发挥其心理疏导的作用,打开学生封闭的心门,走进学生鲜活而又隐秘的内心世界,助力其树立良好的学习心态。这样的心态,不仅能助力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更能助力其生活质量的提升。

(三)聚焦课堂问题,融入心理因子

不能不说语文课堂情境中蕴含着诸多有益于学生积极向上、自信自强的话题,这些话题能打开学生的言说欲望、激活其交流因子,引领学生以一种近乎主动的态度进入自我接纳的心理空间,尽最大可能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和精神世界的重构。语文教材中的诸多素材都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因子,都可以成为引起讨论的焦点,这些素材并非空穴来风,这些焦点也并非无中生有。教师常常会以此设置一些“瓶颈”问题,聚焦学生的课堂关注度,引领学生由“旁观者”过渡到“体验者”,在言语的交流中、在最终的总结中获得某种心理暗示、获得一种心理触动。同时,这些“焦点”不是一种偶然所得,也不是一种心血来潮,而是教师的有意为之,有意融入一些有益于激活学生思考元素的问题,这样有助于锻造学生的精神层面、有助于淬炼学生的健康心态。

比如,围绕“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探究,聚焦于“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现实问题,激活学生言说表达的欲望,突破其内心的心理“瓶颈”;依据“窝囊的大老虎”的心理变化,从他人的举动、自身的体验、外界的评论等诸方面去理解、去琢磨、去内化,从恍然大悟中突破“瓶颈”,丰盈精神生命,锻造良好心理态势。对这些激活学生表达欲望的心理因子,教师不必刻意呈现,也不必有意提示,只需要学生能够自然、主动地去汲取、去内化。语文课堂中诸如此类的“心理因子”还有很多,有的浮于文字表面,有的潜于表达之内,需要教师的重组、聚焦,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突破,并延伸到周边的生活环境中。

(四)开展实践活动,培养优秀品质

心理健康教育因子在语文课堂中的渗透,并非“原封不动”地拿来一用,也并非平铺直叙地言语说教,而是“改头换面”地创新利用,以一副“新面孔”——清新、简洁、实用,以最大限度地锻炼学生的心理品质、强大其内心世界为目的。如果说语文课堂上教师以言语引导的方式“链接”心理教育因子有点苍白、生硬,那么促其回归实践则会让这种融合、渗透变得丰富、生动而有活力。这种实践不是口头上的举例说明,也并非形式上的刻意创新,而是行动上的真实印证。这种实践是学生真实心境的体现,这种印证是其正向品质的理想呈现。这样的渗透能经得起检验,效果会立体而长远,能长久地贮存在学生的内心仓库中,使其受益终身。

(五)借助课外资源,形成正向思维

心理健康因子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并非只靠教材这个载体才能实现,也并非只靠言语的灌输才能植根于内心,丰富的课外资源也可以成为助力的渠道。课外资源并不是脱离教材的单独存在,也并不是毫无根据的“随手拿来”,而是和教材内容有着千丝万缕的“瓜葛”,是对教材内容的拓展和补充,是课堂形式的创新和开放。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搜集相关资源,以微课、微视频、美篇的形式介入语文课堂。这样既能丰富课堂形式,又能丰盈学生的精神世界;既能指导学生的心理走向,又能引领其形成正向思维品质。这样的丰富,不仅体现在课堂形式的新颖方面,还体现在课堂资源的内外结合方面;这样的丰盈,不仅体现在思想的内化方面,还体现在其视野的开阔方面。

比如,《急性子顾客和慢性子裁缝》的学习,能够启发学生学会换位思考;《方帽子店》提醒学生要善于思考,善于改变自己,以适应发展变化的社会,更好地生存;《漏》则在讽刺老虎的愚蠢和小偷的贪婪的同时,揭示了人们常说的“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的道理。此时,教师不妨再以微课或微视频的形式介入《猪、羊和奶牛》《难产的金锅》等小故事,使学生明白:只有换位思考,才能体会到对方的处境;做人不要耍小聪明,不要忘了还有一句“聪明反被聪明误,贪小便宜吃大亏”的道理。诸如此类课外视频资源的介入,能让学生在开怀一笑的同时,引起他们的深思,进而使其形成正向的价值观。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因子的介入,也不能拘囿于教材内容,還要善于引入课外资源,这样才能更好地辅助学生良好心理态势的养成。

小学阶段不仅是学习知识最重要的黄金时期,也是塑造心理健康的重要时期。心理健康教育与语文课堂教学的融合,貌似“有意为之”,实则顺意而为,每一篇文本中都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地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优秀因子,可助力学生的品性滋补。这些优秀因子或许读一遍即可了然于胸,或许数遍阅读亦不知其所以然,需要教师的挖掘、重组,需要通过课堂中的问题聚焦和实践活动获得,需要学生的实际行动,需要课外资源的介入辅助,让这些优秀因子在学生心中“落地生根”,进而内化为一种终身受益的个人素养。

【参考文献】

[1]贾福花.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探讨[J].考试周刊,2020(78):31.

[2]黄莉.基于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小学语文教学策略[J].课外语文,2021(13):39.

(基金项目: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一般课题《城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策略研究》的成果之一,课题立项号:GS[2020]GHB4258)

猜你喜欢
教材资源心理品质现实生活
普通高中家长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江苏省儿童七项心理品质调查报告(下)
挖掘教材资源 提升作文素养
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教育的实践
野菜文化资源在初中生物学实践活动开发中的应用探索
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
引教材活水,滋养学生作文
假期归来
浅析现实生活中的椭圆应用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