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是区域旅游发展的必由之路

2022-04-01 23:02王瑞锋徐淑梅
知与行 2022年1期
关键词:文旅融合哈尔滨市

王瑞锋 徐淑梅

[摘 要]自2018年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的职责合并,改建为文化和旅游部,以全新的面貌作为国务院组成部门以来,“文旅融合”便成了当今社会的热词,也是近年来旅游调整与改革的重点。哈尔滨市作为黑龙江省的省会和我国东北地区的“明珠”,在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领域有着独具一格的特色和优势。但是,哈尔滨市在文旅融合发展方面仍然存在问题,包括:文旅单纯相加,融合缺少深度;文旅融合不落地,持续发展难度大;文旅融合产品种类较少,雷同项目堆积。因此,哈尔滨市需要推进现有文旅产品发展转型;开发全新文旅融合产品;加强文旅产品多线发展;打造新型节庆文化旅游;实施“文旅+科技”新方式发展。借助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天然的契合性和相对的独立性两个方面,使文旅融合“融得自然”,也能“合出效益”。

[关键词]哈尔滨市;文旅融合;区域旅游

[中图分类号]G124;F59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1308(2022)01-0087-08

改革开放40余年,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人民已经从注重物质品质转为注重精神品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长,旅游成了人民生活的新常态[1]。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在旅游总人数、旅游总收入方面均保持高速增长,旅游业在未来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2]。但是,旅游业发展的许多问题,诸如产品品质低、文化体验差、供需失衡等容易在行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被掩盖。因此,树立并坚持文旅融合发展的理念是当下旅游产业所面临的重大挑战。

哈尔滨市是黑龙江省的省会,被称为中国东北部的“明珠”,在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方面均具有鲜明的优势和特色。从旅游资源角度来说,哈尔滨市四季分明,夏季凉爽,冬季较长,具有非常突出的夏季避暑和冬季冰雪旅游的优势[3];城市风格中西合璧,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种类繁多,交相呼应,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貌。从文化资源角度来说,哈尔滨市是金源文化的发祥地,历经四帝,成为近40年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地理位置毗邻俄罗斯,与俄罗斯有长时间、多层次、多角度的文化交流历史。哈尔滨市拥有浓郁的欧陆风情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被称为“东方小巴黎”。在旅游产业高速发展的同时,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结合也就随之变成了哈尔滨市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同时也为哈尔滨市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协同发展起到了助力和推动作用。

一、文旅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方式

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在融合发展上存在天然的契合点,以下将从动力、机制、方式三个方面对文旅融合发展进行分析。

(一)文旅融合發展的动力

文旅融合发展的动力因素可以分成内在动力因素和外在动力因素两个方面,以下将分别进行分析。

1.内在动力因素。一方面,旅游已经是人们生活的新常态和刚需[4]。2020年,我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了“全面现代化”的新阶段,生产力得到了长足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得到了提升,大众的需求从物质层次转移到了精神层次,旅游成为补充精神层次追求的重要方式之一[5]。此外,人们已经不再局限和满足于单纯的自然风光景色,而开始追求更高品质、个性化并具有文化内涵的旅游服务。正因为人们旅游需求的改变,推动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交流,使文旅融合发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另一方面,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本身就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6]。文化产业本身就是可持续利用的旅游产业,通过对文化产业进行包装,使之成为具有文化特征和历史底蕴的旅游资源,形成吸引游客的旅游目的地,使旅游产品得到完善,从而促进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与此同时,全新的旅游产品也成为文化产业传承和传播的桥梁,推动文化产业生长。旅游产业推动了文化产业的传承和传播,文化产业带动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7]。因此,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在属性上密不可分,成为文旅融合发展的内在动力因素。

2.外在动力因素。在政府方面,2009年,原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联合发布《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指出,高度重视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加强文化与旅游的深度结合,有助于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满足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8]。2018年,国家将文化部、国家旅游局的职能合并,改建为文化和旅游部,推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加速融合。一系列部门的建立和政策法规的颁布,促进了文旅融合的良性发展。

在社会方面,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将对旅游的消费方式、供需保障体系等带来一系列的变化[9]。文旅融合丰富了旅游资源,为游客带来了更优质的旅游服务、旅游体验和文化体验,从而带动旅游业更好更快地发展,也为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提供了基础和平台。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得到了广泛接受,社会的认可也成了文旅融合的外在动力因素之一。

(二)文旅融合发展的机制

1.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文化产业对旅游产业具有推动作用。我国旅游业正处于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迎来了大众旅游时代,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10]。但目前旅游产业的发展、旅游服务的质量,以及游客对旅游业的需求,均处于较低层次的水平和较初级的阶段,导致旅游浮于表面,缺少文化内涵。将文化与旅游结合,通过故事讲述、舞台艺术、原景融入等方式,能够增加旅游的知识性、趣味性,丰富旅游的文化内涵,提升旅游的认知和格调。例如,利用节庆文化与旅游目的地相结合,通过节庆活动吸引游客。包括立足于传统节日的“端午文化节”(宜昌)、“清明文化节”(开封);立足于传统民俗的“泼水节”(西双版纳)、“那达慕大会”(锡林郭勒盟);立足于艺术活动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海)、“花灯艺术节”(淄博);立足于宗教活动的“龙虎山道教文化节”(鹰潭),等等。这些具有地域性特色的节庆文化活动有助于增强旅游地的吸引力,提高知名度,提升经济效益,推动旅游业发展。

另外,还可以利用演艺产品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中国演出行业法治发展年度报告(2020)》显示:2019年全国演出票房达200.41亿元,同比增长7.29%,其中旅游演出票房73.79亿元,同比增长9.58%。例如,《文成公主》(拉萨)、《康熙大典》(承德)等特色演出,以及《印象》系列、《千古情》系列等多地联动的知名演出收入颇丰,《宋城千古情》(杭州)一台节目的年税收就达1.8亿元,利润超过5亿元。文化产业对旅游产业起到了推动作用,文化赋予旅游更深层次的内涵,以文促旅是必要的、必然的。

2.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旅游产业对文化产业具有推动作用。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新鲜事物层出不穷。与此同时,我们的文化瑰宝也在不停地消逝。国家虽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用于文物保护、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开发,但仍然存在大量的文化遗产得不到开发和重视的情况。通过发展民俗游、风情游、文化游等旅游项目,可以对当地的民风民俗、特色风情、历史情怀等文化遗产起到宣传的作用。通过旅游的方式,将“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文化宝库展示给游客,有利于提升游客对相应文化的理解。同时,旅游产业的发展可以为文化传承提供资金和人才支持,带动文化制造业、文化服务业等有关行业的经济增长,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对当地的文化产业具有强有力的推动作用。旅游带动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以旅兴文是适宜的、可行的。

(三)文旅融合发展的方式

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均属于第三产业,虽有许多互通相似之处,但还存在着壁垒,如何打破壁垒,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需要多角度、多层次、多种方式共同作用,其中可大致分为机构、场所、产品三个方面。

1.机构融合。2018年,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职责整合,文化和旅游部正式挂牌,31个省(市)纷纷宣布成立文化与旅游厅(委),实现文化和旅游的职能融合,旅游业的属性也完成了从事业属性向产业属性再到文化属性的转变。同时,由机构引导文化和旅游行业间培训互动的融合,实现文化渗透旅游、旅游彰显文化的一体化发展。

2.场所融合。文旅融合发展就是要让城市文化场所成为游客的目的地,让旅游场所成为文化的活动地,建立一体化的公共服务体系和市场服务体系。通过公益性、效益性的文化场所,将其作为旅游观赏和体验的元素之一,将旅游游乐场所、旅游食宿场所、旅游购物场所、旅游交通场所融入娱乐文化、餐饮文化、艺术文化、交通文化等文化元素的方式, 使旅游地的文化更具体验性和价值。

3.产品融合。文创产品是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在产品融合方面的产物,其利用“IP+衍生品”的方式,围绕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内涵,开发了食品、饰品、服装、图书等一系列文创产品,满足了人们对旅游消费、文化纪念等方面的需求。例如,从2018年以来,故宫博物院推出的故宫专属口红、云纹书签、《金榜题名》解密书等文创产品迅速走红,让故宫一夜之间变为“600岁的网红”。文创产业也体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2017年我国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产业共计收入6 975亿元,同比增长19.4%。文创产品也成了带动文化旅游、文化消费和文旅融合的新典范。

二、哈尔滨市文旅产业融合的现状及问题

哈尔滨市具有历史悠久、文化种类多样、旅游资源丰富等优势,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已经达到一定的高度。但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摸索和尝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弊端和短板。

(一)哈尔滨市文旅产业发展现状

作为国内外游客向往的旅游目的地,哈尔滨市在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和文旅融合领域进行了多方面、多角度的尝试和调整。以下分别从哈尔滨市旅游产业、文化产业、文旅融合三个方面的现状进行阐述。

1.哈尔滨市旅游产业发展现状。改革开放以来,哈尔滨市旅游产业因其自身优势得到了快速发展,已经形成了成熟的、具有特色和稳定产能的产业链。哈尔滨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自然、人文景观交相呼应,旅游开发逐渐深入,旅游产品具有明显的优势特征。其中冰雪旅游、俄罗斯文化体验游、红色旅游已经成为闻名中外的特色项目。

哈尔滨全市包含9区9县(市),共有近百处旅游资源,涵盖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03)中的7大主类,旅游资源种类丰富。根据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官网发布的哈尔滨市A景区名录显示,截至2021年,哈尔滨市共有66处A级景区,其中包含1处5A级景区(太阳岛风景区),30处4A级景区(龙塔、文化公园、宾县二龙山风景区等),27处3A级景区(哈尔滨禹舜美术馆、赵一曼纪念园等)等重点旅游资源,形成了文化、艺术、冰雪、建筑、自然、历史等多个知名旅游產品和上百条多元旅游线路。

综上所述,哈尔滨市旅游资源丰富,且在旅游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因其中西合璧的城市风貌、粗犷豪放的民族风情,使文庙、极乐寺、萧红故居、中央大街、防洪纪念塔、圣·索菲亚教堂等文物古迹与太阳岛、东北虎林园等自然景观交相呼应,成了哈尔滨市旅游产业的标杆,得到了全世界游客的认可和好评。另外,哈尔滨市与周边的雪乡、镜泊湖、兴凯湖、珍宝岛等著名旅游地相互联动,一起构成了中国东北地区独具特色的旅游地。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发布的2019年哈尔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9年哈尔滨市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9 579.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1.8%。其中,国内游客9 544.2万人次,增长11.7%;入境游客35.5万人次,增长48.4%。实现旅游业务总收入1 575.7亿元,增长14.5%。其中,国内旅游业务收入1 551.9亿元,增长13.4%;国际旅游创汇34 418.7万美元,增长207.8%。2020年,全球遭受新冠疫情肆虐,旅游产业发展放缓。但根据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发布的2020年哈尔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0年哈尔滨市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7 833.7万人次,实现旅游业务总收入1 105.7亿元,哈尔滨市旅游产业在寒冬时刻依旧保持了较稳较快的发展。由此可见,哈尔滨市旅游产业具有资源丰富、种类多样、独具特色、前景广阔等优势,可以对城市的政治、金融、社会、文化等多种产业的发展起到支撑作用,是具有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和支柱产业。

2.哈尔滨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哈尔滨市是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中心之一,拥有非常丰富的文化产业资源和人文积淀,同时推动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强势崛起,对社会、金融等方面的提升具有带动作用。根据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发布的2020年城市统计年鉴显示:2019年文化事业持续发展,全市共有10所文物管理站,文物藏品达1 667件;共有17所公共图书馆,保存书籍超过560万册,每年接待超过335万人次;共有72个博物馆,保存文物达304 610件,全年共开办展览312场,参观人数近500万人次;广播电视事业覆盖率近100%。因此,哈尔滨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前景广阔、潜力巨大,发展劲头十分强劲。

哈尔滨市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浓厚的文化传承和人文情怀。在近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优秀的文化传承至今,并得到了充分的保护和传承。以下将以金源文化、红色抗战文化、冰雪文化为例,阐述哈尔滨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第一,金源文化。哈尔滨市是金、清两个朝代的发源地,金朝在公元1115年于上京(哈尔滨市阿城区)建都,经历了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太宗吴乞买、熙宗完颜合剌、海陵王完颜亮四帝。哈尔滨市持续38年作为金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也传承了如“鹰嘴妈妈”、《金史·济安传》等特色的金源文化。哈尔滨市金上京历史博物馆是世界上唯一一座金源文化博物馆,对金源文化的传承、传播具有突出贡献。同时,金代时期对哈尔滨市建设和形成大型城市也提供了基础。第二,红色抗战文化。哈尔滨市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在我国传播发展和工人运动兴起较早的城市之一,在抗战初期,哈尔滨市成为日本统治的沦陷地,但哈尔滨人民经过了艰难困苦的斗争,涌现出赵一曼、赵尚志、杨靖宇等抗日英雄。哈尔滨市积极传承和弘扬红色抗战文化,包括一曼街、一曼小学、东北抗联博物馆等文化传承地,多层次、多角度地完成了红色抗战文化的传承。第三,冰雪文化。哈尔滨市作为中国东北部的“明珠”,自然条件十分优越,具有冬季漫长、冰雪丰富、交通便利的特点。有利于形成以冰雪艺术、冰雪旅游、冰雪体育竞技等活动为主的冰雪文化。以大型冰雕、雪雕、冰雪游乐场、哈冰秀剧场为主题的“冰雪大世界”已经连续举办23届,每年吸引近百万游客观光游玩。哈尔滨冰灯艺术游园会自1963年起正式落户兆麟公园,至今已经举行了48届,其占地面积6公顷,用冰量约2 000立方米,冰景作品超过270组。哈尔滨冰灯艺术游园会是目前世界上形成时间最早、规模最大,并已成为地方传统项目的大型室外露天冰灯艺术展。哈尔滨市通过冰雪娱乐、冰雪艺术等方式传承了冰雪文化。

3.哈尔滨市文旅融合的发展现状。哈尔滨市的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既有优势又有局限,若使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得到进一步、高品质的发展,就需要发展转型,使文化和旅游交融并行。实施文旅融合发展政策,对哈尔滨市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哈尔滨市通过多种方式尝试文旅融合发展,如在夏季以太阳岛景区为基础,连续多年举办“迷人的哈尔滨之夏”主题系列活动,2021年“迷人哈夏”推出“浪漫春色”“夏日欢歌”“缤纷秋韵”三个篇章,分别承载春、夏、秋三季活动,打造了多元素、多层级的城市生活乐章。在冬季以哈尔滨国际冰雪节(Harbin International Ice and Snow Festival)作为哈尔滨市文旅融合的代表和冬季旅游的名牌,吸引了国内外众多游客。“中国·哈尔滨国际冰雪节”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冰雪活动为内容的国际性节日,与日本札幌冰雪節、加拿大魁北克冬季狂欢节和挪威奥斯陆滑雪节并称为世界四大冰雪节。此外,还通过“龙江丝路带”、道台府欢乐灯会、哈尔滨维也纳音乐电影节等多层次、多角度的交流使文旅融合多线协同,整合了冬、夏旅游资源,全力制作“冰城夏都”旅游新名片。

(二)哈尔滨市文旅产业融合存在的问题

哈尔滨市于多方面尝试文旅融合,并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交融中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与成绩。但是,在文旅融合的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

1.文旅单纯相加,融合缺少深度。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不是单纯的“文化+旅游”或“旅游+文化”,而最终目的是做到“1+1>2”,促进文化和旅游关联产业的发展提升。但是,无论是由政府牵头带领还是市场自身尝试,真正能够实现文旅深度融合并开创文旅融合产品的项目比例还较小。哈尔滨市具有多种文化,但在有些文化和旅游结合的过程中只是单纯地将文化冠名于旅游产业之上,并没有进行深入的融合。例如,哈尔滨市作为“中国现代音乐”的发祥地,欧洲经典音乐进入中国的“首站”城市,使哈尔滨市的本土音乐与欧洲经典音乐相互影响、独具特色。但是,在本地音乐文化和旅游产业相结合的过程中,并未进行深度地挖掘和研讨,导致哈尔滨市目前仅拥有国内一流的音乐场馆,发展软件却不足,音乐人才短缺,群众参与度和参与水平不高。

2.文旅融合不落地,持续发展难度大。“文旅”和“文旅融合”作为一个简化的行业术语,经常出现在政府文件、行业研究和传媒语境之中,从立项到筹算,从多种活动、论坛主题到品牌营销传播,从企业纷纷更名到各类全新机构成立,“文旅融合”几乎成为核心的价值主张。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官网显示:2021年与“文旅融合”的相关报道共45篇,相关政府公报1篇。但是,在某些文旅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却没有顾及当地文化和旅游产业的融合情况,既未对专家学者、企业人员、国内外游客等人群进行走访,也未深入企业、市场做深入的调研,导致所谓“文旅融合发展”的计划变成了一种“为融而合”的“空中楼阁”,旅游融合发展实际操作难度大,后期预计收益较少。

3.文旅融合产品种类较少,雷同项目堆积。近年来,各地纷纷意识到当地文化的特点和价值,推出多种文旅产品,哈尔滨市也进行了多种尝试。但能够真正提高影响力,成为城市新名片的文旅产品、旅游节庆等却很少,导致了文旅融合产品种类较少、雷同项目堆积等问题。例如,在哈尔滨国际冰雪节期间,哈尔滨冰雪大世界、斯大林公园、太阳岛、兆麟公园等旅游地同时推出冰雪活动,导致游客因为太多的雷同产品而“审美疲劳”。大多数游客在短途旅游中,并不会选择雷同项目作为旅游目的地,导致一些范围较小、距市中心较远、影响力较弱的旅游地无法形成竞争优势,从而使旅游地的接待人数、生产总值下降。

三、哈尔滨市文旅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通过分析哈尔滨市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不足,结合产业实际情况、旅游资源优势和地域文化特色,对哈尔滨市文旅融合发展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一)推进现有文旅产品发展转型

哈尔滨市在文旅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如“红色抗战文化+旅游”“冰雪文化+旅游”等成熟的文旅产品,但在一些文旅产品的实际推行和应用的过程中,还存在着推行难度大、产品收益低等问题,转型是必然趋势。这就需要整合现有资源、同类型资源进行链式链接,做到一环扣一环,处处有景,景景不同。通过设计“特色文化感受之旅”路线、开办文化创意餐馆、具有民俗特色的文化民宿等方式,令游客可以在吃、住、行、游等多方面感受特色文化,并通过景观讲解、特色美食、亲身体验等立体化方式,对特色文化进行深度了解,引导游客体验文化、感受文化,并给予游客良好的观感和体验。

(二)开发全新的文旅融合产品

哈尔滨市的特色文化种类繁多,适宜与旅游结合的文化数不胜数,所以开发全新的文旅融合产品势在必行。作为亚洲唯一的“音乐之城”,哈尔滨市音乐发展的硬件够硬,但在文化与旅游融合方面的成果较少、影响力较弱。因此,在大力支持如“哈尔滨之夏”音乐会等知名项目的基础上,应吸引国内外大型交响乐团定期来哈尔滨市举办音乐会,鼓励如“迷笛音乐节”“摩登天空音乐节”“草莓音乐节”等国内知名音乐节来哈尔滨市进行巡演。创办符合哈尔滨市音乐文化的音乐节,并鼓励体现本地音乐文化的本土音乐人登上大型舞台,通过音乐节、音乐会等方式传播音乐文化,通过增加文旅产品种类,使游客保持新鲜感,以此吸引更多的游客。

(三)加强文旅产品多线发展

对于文旅产品的发展,由于一些文旅产品受季节性、地域性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发展受限。所以,应该加强文旅产品多线发展,相同类型多种方式的产品共存,使文旅产品联动发展。比如,开发松花江旅游观光带,打造围绕松花江两岸、绵延十公里的立体旅游带,夏季游江,冬季玩雪,增加夜间旅游等新方式,利用灯光表演、舞台表演等多种形式,补齐淡季短板、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减少游客空白期。通过多地融合相同文化、多种文化融合同一优质旅游地等方式,创新融合文旅精品,使城市旅游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

(四)打造新型节庆文化旅游

节庆旅游是当前文旅融合发展的热点。哈尔滨市现有“迷人的哈尔滨之夏”和“哈尔滨国际冰雪节”两大节庆旅游项目,贯穿冬夏两季,已经形成了品牌效应。但是,哈尔滨市的节庆旅游项目较少,配套设施还不够完善。因此,应开展新型节庆旅游,吸引更多游客参与,丰富节庆旅游项目,形成全年度、全季节的节庆旅游,通过节庆串联多种文旅产品共同发展。同时,还要大力发展与之配合的演艺事业,打造符合当地文化的演出,形成品牌效应和旅游“新名片”。

(五)实施“文旅+科技”的新发展方式

如今科技已成为新型生产力,在文旅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借助科技手段,实施“文旅+科技”新方式发展,让文化“活”起来。博物馆、展览馆等场馆遍布于哈尔滨市,资源十分丰富。因此,可以充分調动资源,利用5G、VR、MR、现代光影、虚拟景观再现、数码文物复原等方式,令展品“活”起来,用科技诠释历史文化,使文化便于理解,吸引更多游客,开创智慧旅游新形态。

结语

哈尔滨市文旅融合发展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对文化产业、文化事业、旅游产业、旅游产品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带动作用,未来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但要达到旅游产业快速可持续发展、文化产业广泛传播、游客需求得到充分满足的效果,就需要推进现有文旅产品转型发展,拓宽产业发展道路;开展多种类型文化与旅游地融合,增加文旅融合产品种类;加快文旅产品多线发展,打破季节性、时序性壁垒;开展节庆旅游,丰富文化演艺事业;利用高科技,帮助文旅融合发展走向新形态。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既有天然的契合性,也有相对的独立性,文旅融合要“融得自然”,才能“合出效益”,以此促进哈尔滨市文化产业的传承和传播,旅游事业的发展和创新。

[参 考 文 献]

[1] 刘治彦.文旅融合发展:理论、实践与未来方向[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9(16):92-97.

[2] 张朝枝,朱敏敏.文化和旅游融合:多层次关系内涵、挑战与践行路径[J].旅游学刊,2020,35(3):62-71.

[3] 朱晓柯,杨学磊,等.冰雪旅游游客满意度感知及提升策略研究——以哈尔滨市冰雪旅游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8,32(4):189-195.

[4] 葛全胜,席建超.新常态下中国区域旅游发展战略若干思考[J].地理科学进展,2015,34(7):793-799.

[5] 戴斌,张进福,等.中国旅游发展笔谈——品质旅游[J].旅游学刊,2018,33(12):1-14.

[6] 孟茂倩.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探析[J].中州学刊,2017(11):37-40.

[7] 陈柳钦.文化与旅游融合:产业提升的新模式[J].学习论坛,2011,27(9):62-66.

[8] 文化部,国家旅游局.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EB/OL].(2009-09-15)[2021-03-11]http://www.gov.cn/zwgk/2009-09/15/content_1418269.htm.

[9] 史建强,赵俊明.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发展互动研究[J].经济问题,2014(4):124-129.

[10] 夏杰长,徐金海.中国旅游业改革开放40年:回顾与展望[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8,39(6):3-14.

〔责任编辑:屈海燕〕

猜你喜欢
文旅融合哈尔滨市
画作选登
会走路的爱心蘑菇伞
文旅融合背景下颍淮文化创新发展路径研究
健全机制 优化环境 全力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
黑龙江省全域旅游发展思路探析
文旅融合的城市旅游产业发展
有失尊严
文旅融合下文化遗产类景区体验型产品开发研究
“文旅融合”奏响“城乡大合唱”
3名黑龙江越狱逃犯1人被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