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定”一词的历时演变

2022-04-02 13:48李钦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语法化

李钦

内容摘要:本文以现代汉语中的“肯定”一词作为研究对象,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以大量语料事实作为依据,运用语法化的理论,梳理了“肯定”一词的历时演变过程,描述了“肯定”由动词向副词演化的过程。

关键词:肯定 语法化 历时演变

现代汉语中“肯定”一词功能多样,用法灵活。各类工具书对“肯定”的解释不一。综合《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三版)》《现代汉语学习词典》,“肯定”有四种解释:(1)动词。承认事物的存在或事物的真实性(跟“否定”相对,下(2)同:~成绩。(2)区别词。表示承认的;正面的:~判断|我问他赞成不赞成,他的回答是~的(=赞成)。(3)形容词。确定、明确:他今天来不来还不能~|请给我一个~的答复。(4)副词。表示无疑问;必定:他~会同意|情况~是有利的。这些都是“肯定”一词的常见用法。本文将根据现代汉语中“肯定”一词的使用情况,对“肯定”的不同用法分别论述,以期能更全面地解释“肯定”一词的当前使用状况和历时演变的关系。

一.现代汉语中的“肯定”

在现代汉语中,“肯定”有着很高的使用频率,它既可以是动词、形容词,也可以是语气副词。例如:

(1)“在法国没有比他更优秀的了”,口若悬河的复仇女神尖声尖气地肯定。(狄更斯《双城记》)(动词)

(2)所以,以上天的名义,请告诉我你刚才感到非常肯定、完全了解的事情。(柏拉图《柏拉图全集》)(形容词)

(3)朱先生已转身扯动脚步走了,回过头说:“再剃一回……那肯定……等不及了!”(陈忠实《白鹿原》)(副词)

在以上例句中,“肯定”一词分别作为动词、形容词、语气副词出现,因此,在现代汉语层面上,“肯定”是个兼类词,兼有动词、形容词、副词多种词性。

江蓝生(1999)指出,从表示实在意义的语法成分渐变为没有实在意义的语法成分(实词的虚化)的过程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和词组(或短语)凝结成为一个单词(短语词汇化)的过程是汉语语法化所包含的两个方面。语气副词“肯定”的语法化过程表现为:从一个具有实在意义的,表“认同、确定”意义的动词,演变成为一个表“说话者根据已有事实作出推测和判断”的不含有实在意义的语气副词。

吕叔湘(1963)认为,将两个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单音节字放在一起使用和在一个单音节字的前面或者是后面另外加上一个不增加多少意义的单音节字是现代汉语中双音节化的两种形式。“肯定”这一词语的出现属于后面这种情况,即“肯定”一词是由“肯”和“定”两个单音节的字合起来使用而形成的。它是在表示“确定、无疑问”意义的“定”前面加上不增加多少意义的“肯”字,意思同“定”相当,仍是表示“确定、无疑问”。因此,我们认为,在考察副词“肯定”的历时演变过程时,有必要先分别考察一下“肯”和“定”的历时演变过程。

二.“肯”和“定”的历时演变

1.“肯”的历时演变

(4)肎(肯),骨间肉肎肎箸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5)技经肯綮之未尝。(战国宋·庄子《庄子·养生主》)

(6)肯,可也。(《尔雅·释言》)

(7)太后不肯。(西汉·刘向《战国策·赵策》)

(8)留为小吏,不肯。(唐·柳宗元《童区寄传》)

(9)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魏风·硕鼠》)

(10)客肯为靖郭君末寡人乎。(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

(11)秦王不肯击缻。(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2)你又拿我作情,倒说我小性儿,行动肯恼。(清·曹雪芹《红楼梦》)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肯”解释成“附着在骨头上的肉”。例(5)中“肯”的词性就是名词,表示肉,具有实实在在的意义,是个实义名词。例(6)将“肯”解释为“可”时,表应允,同意,实义名词“肯”开始出现动词性用法。“肯”解释为“可”是动词“肯1”的用法。例(7)、(8)中,“肯”的意义均是“同意,许可,应允”。例(9)、(10)中,是动词“肯2”的用法。在这里,“肯”均是表“心甘情愿、乐意、愿意”之意。例(11)中,“肯”后面则出现了动词性成分“击”,表“应允”的意思,而且与后面所涉及的对象“缻”有直接的意义关系。这是“肯”由动词虚化为助动词的表现。“肯”作為副词的用法开始萌芽。例(12)中,“肯”真正作为语气副词出现,已到清朝时期。“肯”后面直接跟单个动词,并受“肯”修饰,此时“肯”表时常、易于之意。

从以上对“肯”发展演变的梳理,可以发现,语气副词“肯”的出现过程是“肯”由动词虚化为助动词再虚化为语气副词的发展演变过程,是伴随着其句法位置从位于体词之前变为位于谓词之前的改变而实现的。其词义从表“应允、愿意”之意逐渐演变为表“时常、易于”之意。“肯”逐步由动词向动词修饰语转变,至少“肯”在形式上具有了副词修饰语的一些特征。“肯”从名词到动词到副词的过程,也是“肯”的词义从具体转向抽象的过程。

2.“定”的历时演变

(13)定,的辞也。(清·刘淇《助字辨略》)

(14)闻陈王定死,因立楚后怀王孙心为楚王。(西汉·司马迁《史记·高帝纪》)

(15)论人之性,定有善有恶。(东汉·王充《论衡·率性》)

(16)定,安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17)昏定而晨省。(《礼记·曲礼》)

(18)我戎未定。(《诗·小雅·采薇》)

(19)定身以行事谓之信。(春秋·左丘明《国语·晋语二》)

(20)先王之所以定天下也。(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孝行》)

(21)割地定制。(西汉·贾谊《治安策》)

(22)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南宋·洪迈《容斋续笔》)

(23)怕知县点追,才点着定吃五十大棒。(南宋·无名氏《张协状元》)

(24)计此女定是秦王子婴宫人,至成帝时,一百许岁,猎人将归,以谷食之。(北宋·李昉等《太平广记》)

(25)古时天地定是不合祭,日月山川百神亦无合共一时祭享之礼。(南宋·黎靖德《朱子语类》卷第九十)

清代刘淇在《助字辨略》中将“定”解释为:“的辞也。”“定”最早用作语气副词在两汉时期。例(14)、(15)中的“定”是语气副词,表示的是肯定的语气,呈现出的是对结果“死”和“有善有恶”的确定,认为结果是毋庸置疑的。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定”的解释是“安也。”“定”最初的词性是形容词,其意义为安静、固定,表示一种安定的状态。例(17)、(18)中的“定”分别为:安静和固定之意,它们表示“一种稳定的状态”。例(19)、(20)中的“定”表示“使身定”、“使天下定”,表“使……达到安定的状态”,是形容词“定”的使动用法。这是形容词性“定”向动词性“定”发展演变的开始和趋势。例(21)、(22)中的“定”为动语。“定”指目的达到,结果的实现,并且致使结果状态的不可更改。

例(23)中,“定”的后面出现了动词性成分“吃”,且与后面涉及的对象“十五大棒”有直接的意义关系,“定”由动词虚化为了助动词。“定”的副词用法开始萌芽。例(24)、(25)中的“定”出现在谓语之前,与后面所涉及的对象“秦王子婴宫人”、“不合祭”没有直接的意义关系,它所表现的是个人态度,个人推测的确定性,于是,出现了作为语气副词的“定”。“定”由助动词虚化为了语气副词,实现了其语法化。

三.“肯定”的语法化过程

1.六朝至北宋时期

(26)亦由昧于地理实际,不敢肯定史文。(东晋·常璩《华阳国志》)

(27)始肯定广西之盘江(红水河)为牂牁江。(东晋·常璩《华阳国志》)

(28)是顾氏既已肯定[郪王城]當作[郪、五城]。(东晋·常璩《华阳国志》)

(29)论证庄蹻係溯江水,经鄨邑,西入夜郎;肯定《史记》文,以《后汉书》与《常志》溯沅水,牂牁系船之说为非。(东晋·常璩《华阳国志》)

(30)不肯定君臣之分,而用兄弟之礼。(《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在古代汉语中,单音节词居多,“肯”和“定”也是两个单音节词,它们分别作为独立的词出现。作为单音节词的“肯”和“定”在語言交际中临时组合连用,而产生了表“确定、断定”之意的“肯定”,为动词性质。从所收集的语料来看,“肯”和“定”固定搭配在一起作为动词使用大致始于六朝时期,在句中作谓语。例(26)、(27)中的“肯定”后面分别带有体词或体词性成分“史文”和“广西之盘江(红水河)为牂牁江”。“肯定”在句中是动词性质。它在句中作动语,后面跟体词性成分充当宾语。从句法方面考察,两例中“肯定”的句法功能均是作为句子的谓语出现。从语义方面看,两例中的“肯定”为“确定、断定”之意,语义较为具体。因此,此时“肯定”还是单纯的动词,没有出现向副词发展的趋势。

总体而言,北宋以前,“肯定”的使用频率并不高,即使是有出现“肯定”的例子,“肯定”也多是表示其基本意义:“确定、断定”。但也存在少量作为副词使用的“肯定”,只是其副词词性的表现还不是很明显。

2.南宋至元代时期

(31)某旧作《孟子或问》云:人说性,不肯定说是性善,只是欲推尊性,於性之上虚立一个善字位子,推尊其性耳。(南宋·黎靖德《朱子语类》)

(32)人皆要得道,你试勘十二时中,一个时辰是八刻,心还肯定么?(元·玄全子《真仙直指语录》)

到南宋时,《朱子语类》中再次用到“肯定”一词,它开始趋向于副词性质,原因是出现了句子语义中心的转变。此时,“肯定”用在动词之前,句子的语义中心已不再是“肯定”而转变为“肯定”所修饰的对象。例(31)中,“肯定”与动词“说”连用,已经进入了状语位置,作为修饰语修饰中心动词“说”。它在状中结构中充当状语,而不再是表达中心意思的词语。由此,我们可以判断,此时的“肯定”已经是副词。

3.清朝时期

(33)徐胜说:纪老英雄此来,这牧羊阵肯定能破了。(清·贪梦道人《彭公案》)

(34)出洞鼠杨堃说:“依我之见,今天不必出去!明天他们肯定不能走,等他们放松了防范,咱们带喽兵烧了他的粮草,抢了他的营寨。(清·贪梦道人《彭公案》)

(35)石铸一听,心想肯定是小方朔欧阳德。(清·贪梦道人《彭公案》)

(36)我的驴也没有了。又一想曹二打死我,肯定遭了人命官司了。(清·贪梦道人《彭公案》)

(37)天子想起三更之梦,魏征、徐责力已应了,老将回朝,薛元帅肯定性命难保。(清《看说唐全传》)

(38)我们去帮做媒,王员外肯定也不肯推诿咧。(清《靖江宝卷》)

通过对大量“肯定”语料的考察和分析,我们发现,“肯定”的语气副词用法最初出现是在清朝时期。例(33)、(34)、(38)都是“肯定”与“能”、“不能”、“也”共同作状语,修饰中心语“破”、“走”、“推诿”,用来来表示个人推测的肯定性。例(35)、(36)、(37)中的“肯定”是直接作状语,出现在谓语之前,修饰中心语“遭”、“性命难保”。我们可以明显看到,这一时期,“肯定”的使用频率明显增高,用例出现得十分频繁,它从动词逐步完全抽象、虚化为副词,而且还表现的是说话者的个人看法,是真正作为语气副词出现的。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副词“肯定”的发展演变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一是发生阶段,主要是在六朝之前,这一阶段“肯定”多作为动词出现,且用例很少,其出现的形式主要是动宾短语中的“动语”,意义为“确定、断定”。句法位置主要是处在谓语或谓语中心语的位置;二是发展阶段,主要是在南宋。这一阶段“肯定”的用例实现了量上的增长,意义与句法特征开始多样化。意义上,既有作为实义词(动词)的出现,也有作为不含多少意义的形式(副词)的用例,但是,此阶段“肯定”作为实义词出现仍是主流;三是稳定阶段,主要在清朝。这一阶段,“肯定”的用例出现了量的巨变。“肯定”的意义已经虚化,语气副词用法大量出现,它的意义和句法已经与现代汉语中副词“肯定”基本相同。从这一时期开始,“肯定”用作副词的例子开始大量出现。

在现代汉语中,“肯定”仍然兼有动词、形容词、副词等多种词性,是多种词性的同形。“肯定”也还表示实在的意义,并不完全用作语气副词,这是受到了语法化的保持原则和滞后原则的影响。我们认为,语形变化是滞后于语义变化的,因此,实词经过漫长的虚化过程虚化为副词时,还会不可避免地保留着其作为实词的一些特点。由此,实词“肯定”经过语法化过程,虚化为副词后,还存在动词的用法是很正常的现象。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古代汉语研究室.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Z].北京:商務印书馆,2016.

[2]李忆民.现代汉语常用词用法词典[Z].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5.

[3]李行健.现代汉语规范词典[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

[4]董为光.汉语词义发展基本类型[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5]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6]曹炜.现代汉语词义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

[7]许慎.说文解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8]李宗江.副词“倒”及相关副词的语义功能和历时演变[J].汉语学报,2005(02).

[9]张谊生.副词“都”的语法化与主观化——兼论“都”的表达功用和内部分类[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5(01).

[10]杨惠芬.副词“可”的语义及用法[J].世界汉语教学,1993(03).

[11]王静.“很”的语法化过程[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4).

[12]马清华.词义变化的动因[J].松辽学刊: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

[13]刘艳.语气副词“肯定”的多维考察[D].三峡大学,2012.

[14]郭莉琳.语气副词“原来”的多角度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

[15]惠敏.语气副词“恐怕”的多角度研究[D].河南大学,2009.

[16]孙杏丽.语气副词“到底”的多角度研究[D].河南大学,2010.

[17]吴志云.语气副词“确实”的多角度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

[18]卢丽丹.“就是”的多角度考察[D].上海师范大学,2010.

[19]朴珍玉.“然后”一词的多角度分析[D].延边大学,2006.

[20]潘汜津.表必然的副词“一定”“肯定”“必定”“势必”的对比考察[D].暨南大学,2006.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语法化
“所有”的语法化微征
清代土默特历史档案中因果连词的语法化及其动因
浅析隐喻和转喻在词义演变中的作用
汉语方言“驮”字被动句的特征及其生成机制
上古汉语“之”的词性及用法
《汉语史论集》述评
俄汉情态词语法化特征对比研究
湖南祁东话复数标记“一各”的功能及语法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