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核心素养视野中的《桃花源记》

2022-04-02 13:48刘杰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桃花源记文言文教学核心素养

刘杰

内容摘要:2017年《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核心素养的理念,这对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提出来新的要求与挑战。在潘庆玉教授执教的《桃花源记》一课中,包含了文言文语言的学习、思维的训练、审美的熏陶与《桃花源记》内在文化的学习,很好的落实了语文核心素养的理念,带领学生走进“落英缤纷”的桃花源,在其中流连漫步,学习语言、感悟文化。

关键词:核心素养 《桃花源记》 文言文教学

2017年《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提出了语文核心素养的理念,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终身发展中所需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语文课核心素养共分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部分,语文核心素养概念的出现对我们的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经典之作,其语言以简单、平淡见长,勾勒出一幅桃花源美景,似真似幻之间留给我们无限的想象空间,更带给人们无尽的思考。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注重文言文对译的“信达雅”

语言建构与运用在语文核心素养中处于首要位置,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皆是建立在语言运用与建构的基础上而来的,可以见得对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应得到重视。所以在语文课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建构学生的语言运用机制是教学的重要任务,这也是语文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点之一。

“信达雅”的概念是严复在进行翻译《天演论》时针对外文翻译而提出的,“信”,是指翻译要忠于原文、遵循原文;“达”,则是指翻译要顺畅贴切、通俗明白,使读者能够接受;“雅”则是要求翻译的语言要优美、富有文采。

文言文的语法句式、语境与我们的白话文不同,把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会有许多“水土不服”的地方。比如《桃花源记》中,“渔人甚异之”,“异”的意思是以……为异,表示对某些事物表示惊异,这是语法方面的不同,若翻译为白话文可能会有不妥帖;再比如“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芳草在我们现代白话是指香草,鲜美则是指食物的新鲜美味,而在文言文语境中芳草是指花朵、花树,鲜美则有新鲜美好之意。学生按照文言文的语法句式翻译过来,在当代白话文的语境中看来并不是非常顺畅。因此把“信达雅”的概念应用于我们当今文言文翻译教学仍是有意义的,不仅要求翻译准确,而且要求翻译贴合白话文语境、自然顺畅且有文采,这也对学生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提出来更高的要求,能够加强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

在“精彩故事会”环节中,有着以第一人称视角描述、角色扮演、说书人视角的描述三种方式。在这丰富多彩的语言活动中,学生运用第一人称视角、第三人称视角的方式来叙述翻译《桃花源记》,从而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语感,使得《桃花源记》的翻译更加贴合我们的白话文语境:

一位同学以第一人称来叙述翻译课文第二段的句子:“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学生:“我向前走了有十步。”

下面有同学提示,应该是“数十步”而不是“十步”,可是这位同学仍然坚持:“十步和数十步是差不多的。”

老师:“数十步和十数步是不一样的,应该多走一走。”

于是学生改掉了之前的错误,他继续翻译:“我从这个一线天里继续往前走,眼前就突然亮堂起来。土地平整,屋子排列的整整齐齐,还有良田、美池、桑树和竹子,街道非常的密集。”

老师:“‘阡陌’是街道的意思吗?‘阡陌’是指田间的小路,街道是指我们学校外面的马路。”

学生:“田野间的小道交错相通,鸡和狗的叫声都相互的映衬着。”

在“精彩故事会”这一环节中,通过老师的悉心指导,学生的文言文的翻译契合了“信达雅”的要求。

“信”,意为忠于原文的文意,要求还原原文,不得自由修改,“信达雅”是以“信”为基础的。在翻译的过程中,老师让学生注重翻译的准确性,忠于原文是进行对译最基本的要求,是“达”与“雅”的基础。“数十步不是十步”、“阡陌不是街道,而是田间小道”,在老师的提示下,学生改掉了这些小错误,使得翻译紧扣原文的含义。

“达”是要求翻译的顺畅自然、通俗易懂,易于被读者接受;“雅”则是要求文笔优美,具有审美价值。翻译的准确是最基本要求,而顺畅自然、富有文采则对文言文翻译提出来更高的要求。在“精彩故事会”环节,学生通过第一人称视角的翻译,把翻译文言文原本含蓄的语言变得贴切。“豁然开朗”的古今含义似乎没有太大的改变,许多学生可能会直译为“豁然开朗”,但这对于我们现代的语境来说来说有些模糊和晦涩,究竟是怎样的“豁然开朗”呢?学生通过第一人称视角的“山洞探秘”,并结合上下文语境,把“仿佛若有光”翻译为“一线天”,把“豁然开朗”翻译为“眼前忽然亮堂起来”。翻译变得更加顺畅、通俗易懂,贴合白话文的语境。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语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能力。

老师让学生在进行叙述与表演的过程中,不断地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并且要说的顺畅、贴合,在翻译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老师不仅要求学生翻译正确,更要求學生翻译的贴切、翻译的顺畅,更要结合语境,使得语言流利自然,特别重视文言文翻译的语感养成、语义畅达、语法洞察。在这个过程中,以“信达雅”的要求进行文言文翻译,有效的锻炼了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有利于语言建构与运用,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以语言为途径,以群文为方式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通过语言思维才得以表达,人的思维需要通过语言来进行传达与完善,使之不断地精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群文阅读是以互文性为理论来源,互文性最早由批评家茱莉亚·克里斯蒂娃提出,即任何的文本都与其他的文本相互参照、彼此牵连。学生通过群文阅读的方式,对一组文章进行梳理、分析比较,思考一组文章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在这个过程中进行了横向思维、发散思维与发散思维。因此学生可以通过群文阅读的方式来扩展自己的阅读视野、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

在潘老师执教的《桃花源记》中,也格外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文章梳理环节,老师向学生们出示了几篇不同版本的“桃花源记”,通过群文阅读的方式,让学生对比不同版本的“桃花源记”,并通过空白处上下文语言关系来填写空白。在这里学生们通过群文阅读的方式来提高了思维能力:

老师在屏幕上向学生引出了另外两个版本的《桃花源记》,并在文中贴上了空白,让学生根据逻辑思维与想象猜测空格处的句子。有一段是“剡县刘晨、阮肇入天台山取谷皮,___不得返……”老师让学生填上空格的字,学生根据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并在老师的引导下联想到了课本《桃花源记》中渔人的遭遇,填上了“迷”字。另一段是“蛮人入穴,见其旁有梯,因上梯,_________,桑果蔚然,行人_____,并不以怪。”第一个空格是四个字,学生从这个“蛮人”的经历联想到了《桃花源记》中渔人的经历,并且通过上下文的逻辑——前文是“蛮人入穴”,后文是“桑果蔚然”,由此推断出了中间承接两个词语的空白部分是“豁然开朗”。在最后这个二字空格,学生有所迟疑,然而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思考“行人_____”与“不以为怪”之间的逻辑关系:行人该怎样走在我们眼里是异常的,在这个神奇的桃花源中却是正常的呢?最终,一位同学进行了大胆的想象与推断,说出了“翱翔”二字,超乎预料的填上了空格。

在文章梳理的环节,通过群文阅读与填写空格的方式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根据空白的上下文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思考,从文字之间的逻辑中来寻找答案,这样有效的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发现了文字的逻辑奥秘。并且在填空的过程中,学生通过群文阅读的方式学生发现了文章与文章之间的“秘密通道”,将不同版本的“桃花源记”进行对比、分析与想象,发现了文章之间的相同与不同之处,从而填上了空格部分,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用想象架起通向美的桥梁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语文核心素养中的重要内容,强调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与评价美、表达与创造美的能力。通过语文课文的学习带给学生审美体验、陶冶情操。但当前的文言文教学,教师大都是以知识为本位,注重课文字词的学习与课文背诵,以灌输、机械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不能带领学生体会课文原有的美感与意境,更不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桃花源记》是一篇语言简洁、平淡冲和之美的文章,语言朴素简洁,意境优美宁静,整篇文章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安逸美好的桃花源美景:落花飞舞的桃花林、美丽的湖泊、整齐的屋舍、绿油油的田地,在其中耕作的人们怡然自乐并热情好客,通过与桃花源外的黑暗社会相比较,更加体现出来作者对于和平安稳生活的向往。《桃花源记》用朴素的语言为我们展示了桃花源风景之美、桃花源人情之美以及和平宁静生活的美好。通过《桃花源记》的教学,我们应该让学生通过体会朴素优美的语言从而感受这桃花源美景朴素且优美的意境,让学生深入文本之中,获得充分的审美体验并提高审美能力。

接受美学由姚斯和尹瑟尔两位学者提出,强调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止是知识的接收者,读者能够凭借自己的经验与作者一起创作。尹瑟尔则提出“召唤结构”的概念,所谓“召唤结构”就是文本中的空白,是作者没有明写的、含糊其辞的或给予暗示的部分,读者可以运用自己的想象、亲身经验以及自身知识来填补文本空白,因为每个人的阅历、知识素养、所处历史文化不同,对于空白的填补也是或多或少的,这是属于一个变量,因此读者能在原有的作品基础上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桃花源记》像多数文言文一样,语言干练简洁,“初极狭,才通人”、“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并无过多的铺陈语言描述,却字字珠玑,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一幅桃花源美景,这其中也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与空白。

老师在进行“精彩故事会”这个环节时,让学生来分别以第一人稱、第三人称的视角来讲述这个故事。开始的两个自然段学生以第一人称来进行讲故事,经过老师在一旁细心地点拨,学生丰富了体验,并发现了文本中存在的空隙。比如在本节课中:

学生:“我向前走,看见了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老师:“这时,风一刮。”

学生:“这时一阵风吹过,到处都是花瓣,好像雪一样。”

通过学生第一人称视角的体会、老师的点拨,学生感受到了文本中存在的空隙。落英缤纷,意味落花纷纷而下,而花是怎样落下的呢?老师在这里给学生“送了一阵风”,激起了学生的想象,原来学生只是枯燥的描述着原文“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阵风吹过之后,学生便能说出:“花瓣好像雪一样”这样带着个人想象与审美的句子。

学生通过第一人称的讲述与老师巧妙的点拨来丰富的填充了文本中的空白,并通过自己的想象使得自己的理解与感受更加精美,获得了充足的审美体验。在这里学生便不是单纯的接受着课文中“落英缤纷”的字面含义,用丰富的想象使得自己的理解更上一层,甚至是超越了原文中“落英缤纷”包含的信息,身临其境,沉浸到文本中。

在“精彩故事会”这个环节中,学生以第一人称视角进行叙述,并在老师的指引下,发现了文本中的留白,并且用自己的想象填补了文章中的空白,架起了与文本之间的桥梁,身临桃花源之中。通过“精彩故事会”这一环节,学生充分、细致的感悟到了文本中的桃花源之美以及优美宁静的意境,带给了学生极好的审美体验,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审美创造能力,落实了语文核心素养中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内容。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桃花源与大同世界

通过文言文的学习体悟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学习我国的传统文化,在批判中继承、在继承中发展。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来感悟其背后的文化底蕴,这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所提出的要求,语文教学应以语言建构与运用为基础,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让学生从课文中发掘文化,使学生理解我国的文化,尊重外来的文化,并参与关注当代文化活动,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据《庄子》《礼记》等著作描述,“大同世界”的思想最早出现于炎帝神农时期,主张“均平”与“共富”,《庄子·盗跖》中提到过:“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大同世界”的思想一直影响着后世,从陶渊明所作的名篇《桃花源记》,到康有为的《大同书》,再到我们今天所积极建设的小康社会,都体现出来“大同世界”的思想。

由此可见“大同”思想由古到今一脉相传,是我们千百年以来一直都在期盼的理想社会,这包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所以通过学习《桃花源记》一课,我们应该让学生了解这人间绝境的桃花源背后的“大同世界”文化内涵,让学生了解源远流长的文化血脉。

在潘老师的《桃花源记》一课中,特别注重让学生学习与继承课文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让学生们了解桃花源背后的“大同世界”。

在“寻找矛盾”这一环节,当老师讲道课文中“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向同学们展示了《道德经》中的名句:“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当讲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一句时,老师向同学们展示了《孟子》中的名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充分的让学生了解了“大同世界”的文化内涵,以及中华自古以來尊老爱幼的优秀传统文化。把《桃花源记》一篇文章融入到了中华五千年来的“大同世界”文化中,让学生感受到了它们彼此之间的相互交映、一脉传承。这对于我们的核心素养所要求的注重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培养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尊重与理解具有着现实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杨伟.语文核心素养概念的背景、意义与理论资源——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创新[J].课程·教材·教法,2019,39(07):99-105.

[2]章国锋.国外一种新兴的文学理论——接受美学[J].文艺研究,1985(04):71-79.

[3]韩晓萌.核心素养导向的《桃花源记》教学内容略谈[J].名作欣赏,2018(26):116-117+176.

[4]万荣.思辨的力量——语文课堂思维发展与提升核心素养探究[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1(05):113-115.

[5]徐林祥,郑昀.对语文核心素养四要素的再认识[J].语文建设,2017(31):20-25.

[6]乐晓华,曾毅.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文言文对译教学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9(11):82-83+100.

[7]刘永国.炎帝神农时代:大同思想之源——兼论古代“大同”的实质及其影响[J].理论月刊,1994(05):17-19.

[8]芮艳红.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文言文群文阅读教学研究[D].陕西理工大学,2020.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桃花源记文言文教学核心素养
A Tale of Peach Blossoms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
名家硬笔抒写《桃花源记》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文言文教学之流弊及矫治
让文言文教学迸发思维的火花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道德经》“鸡犬之声相闻”与《桃花源记》“鸡犬相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