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中学优质课评审回顾与反思

2022-04-02 13:48胥诺王蕾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优质课音乐教育

胥诺 王蕾

内容摘要:音乐课堂教学是音乐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本研究选取宁波市中学音乐优质课评比活动的16节观摩课例作为研究对象,概括出宁波市音乐课堂教学发展的共性和个性特征,并分析现存的问题,提出合理性建议,为我国音乐课堂教学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优质课 音乐教育 评审

赵冬臣认为“优质课是研究者和教师对特定时期的教育理念,课程内容和教学思想的解读,反映了特定时期人们的价值取向”。①优质课是优质课堂教学成果的集中展示。宁波市教育局教研室于2021年4月7日—9日在宁波市海曙区外国语学校举办宁波市中学音乐优质课评比活动,此次参与评比的16节优质课均为音乐鉴赏类课程,主要以探戈音乐和中国民族音乐为主,穿插着一些音乐剧和舞剧。此次活动的举办,是的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能够通过一个公开透明的平台,展示自己的教学认识和理念。授课教师在教学中都充分地展示“自我”的教学风格,创新教学模式,根据不同作品的特点进行充分挖掘。参与评比的每节课教学目标都定位清晰、教学重难点突出、模式新颖、结构科学合理、师生互动平等合作。笔者在全程观摩此次评比活动后,看到了授课教师如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课堂教学,主要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在音乐要素中进行体验感受

中学阶段的欣赏教学并不是简单的随意聆听,而是通过对不同作品的旋律、节奏、音色、力度等方面进行深度剖析从而体会不同作品风格、情绪的表达,使学生能够更为清晰地感受、体验音乐。音乐作品之所以表达不同的情绪,关键在于音乐要素的使用,将音乐要素贯穿于欣赏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音乐基本知识,了解作品的情绪,还可以建立音乐与人的密切联系,更好地促进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杨岳军在“中小学音乐教育”发表的《谈音乐教学的四个要素》中提出音乐要素主要包括“情”“美“活”“实”四个方面,要求教师从根本上转变教学思想和观念,探索音乐审美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途径。②本次评比中,曹静练的《化妆舞会》、朱宜闻的《自由探戈》、吕梦奕《魅力探戈》和黄利华的《夜莺》四节课中重点加强对音乐要素的把握。前三位老师在欣赏教学中把探戈节奏作为重点进行体验教学,通过敲打节奏、律动等方式感受作品的特点,加深对探戈音乐的理解。曹静练和朱宜闻两位老师把探戈的主要乐器——手风琴作为上课的辅助工具,更好的感受作品。曹静练在《化妆舞会》中对乐曲分段欣赏,引导学生对不同段落进行哼唱,了解作品的主要旋律,使学生对作品有初步的情感体验,最后在完整聆听时能够准确捕捉到主题的变化。《夜莺》一课中,教师让学生多次聆听旋律,通过画旋律线、分辨音色、对比民歌等方式感受乐曲中所包含的“中国化”元素,引导学生在变奏部分对比音色、旋律等方面,从而发现作品的主题,加深对乐曲的了解。

此次评比中,授课教师以“音乐要素”为主线引导学生进行一系列音乐实践活动,对音乐要素的感知主要归于以下几个方式:1.通过哼唱主题加强对作品风格的把握,在《化妆舞会》中引导学生对不同段落进行哼唱,加深对作品的了解。2.视听结合,此次活动的授课教师多借助图形谱、图片等直观的视觉感知方式引导学生深度体验音乐,从而激发欣赏音乐的兴趣。其中朱宜闻在欣赏《自由探戈》的不同主题时,使用点状旋律线描绘“动感的舞蹈主题”,连贯起伏的线型旋律线描绘“暗淡忧伤的歌唱主题”,音符的高低分布表现探戈音乐的“动机主题”,通过这种方式完美地将“视听”结合在一起,既吸引学生注意力,又了解了音乐作品。3.“动”“静”结合,教师将音乐作品引入到课堂活跃的气氛中,《魅力探戈》一节课中女生演唱主题旋律,男生敲打“米隆加”节奏,老师哼唱舞蹈主题的旋律,三者同时演绎形成了三声部,真正将“动”“静”结合在一起。

二.生本导向培养审美价值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感受和欣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音乐活动的基础。“感受和欣赏”更应该关注音乐本身,以此获得审美和情感体验。此次评比的16节鉴赏课中,有六节课是我国少数民族音乐,分别是《听见堆谐》《地图——寻回消失中的根籁》《丝路花雨》《地平线交响曲》《西南情韵之侗族大哥与苗族飞歌》《热巴舞曲》。六位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特点,利用作品的地方特色展现“民族化”特征,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和强烈的探究精神。

多民族融合的中华民族蕴含着民族精神与意志,承载民族文化传承的脉络与精华,学习传统音乐的内涵和精髓是音乐鉴赏课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民族优秀文化,逐步形成正确的审美和情感表现方式。在这六节课中教师们大多运用地方文化资源,通过多层次、多方式引入到教学中,围绕核心素养架构的思维组织能力展开教学,达到较为主动、深刻的中华文化认同感。

裘列娜老师的《地平线交响曲》一课让学生吟诵“六字真经”,感受“人声”里无规则、自由的藏族音乐,通过亲身体验加强情感上的刺激,从而与作品产生情感共鸣。陈嘉玮老师的《听见堆谐》和项啸尘老师的《热巴舞曲》两节课里两位教师身着藏族服饰,教学生藏族语言,通过“弹、唱、动”的方式表演藏族“堆谐”,给学生带来更为直观的感受,通过学习少数民族舞蹈,感受不同民族风格特点,在愉快的氛围中体会作品的内涵,提升審美体验。其中陈嘉玮几乎每年假期都去藏族采风,熟知藏族的语言和风俗,所以课堂上更加注重使用藏族特色帮助教学。项啸尘在学生掌握在踢踏舞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藏族“圆圈舞”和“热巴舞”,通过多次分段聆听感受乐曲的主要乐器,了解藏族音乐风格特点。《地图》一课中教师用石头模仿乐曲发出的声音,通过看视频了解湘西传统“傩戏”,了解作品中包含的民间音乐特色,感受作曲家的创作情感。

林爽老师在《丝路花雨》中现场演绎“敦煌飞天舞”,让学生跟随音乐律动,在欣赏作品时通过多次聆听、观看视频等方式加深对乐曲的了解,把握敦煌音乐的“音”“形”合一,体会民族独特的音乐风格,丰富情感体验。王倩老师的《西南情韵之侗族大哥与苗族飞歌》同样让学生亲身体验少数民族音乐,在导入环节与学生相互配合演绎侗族传统音乐——拉嗓子,感受多声部无伴奏演唱形式,之后又让学生即兴创编旋律,亲身体验侗族音乐中独有的“众低独高”的演唱形式,形成了“动静结合”的互衬美。通过这种方式既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又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除了以上六节少数民族音乐的课例,王文颖老师的《魅力音乐剧》中更为注重审美价值的体现,先带学生了解歌曲,学唱主题,对音乐有初步的感知之后让学生扮演演唱者、囚犯和旁白的三个角色模拟音乐剧真实场景,塑造了愉快悠扬的学习氛围,感受作品所带来的艺术体验,真正领悟到了音乐所带来的艺术美感。

通过观摩本次教学评比,对比后发现中学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都遵循以下几个方面:1.形象性,教师在教学普遍中借助图形谱、多媒体课件等加深对歌曲的了解。2.情感性,各位教师都在唱、奏、演的过程中感受作品表达的情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3.实践性,在通过多次聆听、表演作品等实践方式亲身感受音乐。体会藏族音乐时,两位教师都让学生学做表演踢踏舞感受音乐。4.挖掘作品的地方特色: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文化资源,学习藏族音乐时通过大量律动、吟诵、舞蹈等方式让学生充分感受民族特色。

三.传承民族精神,凸显思政元素

音乐教学对人类的精神、思维、情感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形式多样,但思想深度不够。思政教学更侧重于社会和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普世价值观,但形式较为单一,相对枯燥。将音乐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实现跨学科的融合,让思想政治教育始终渗透、贯穿于音乐课堂,并以课堂教学为载体,思想政治作为灵魂指导,在教学过程中突出育人功能,便可以互相取长补短,既可以让课程思政对音乐教育进行指引,又可以使学生深刻领悟到作品中包含的情绪,对学生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培养,促进审美素养的提升,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

此次评比的16节课中,无论是民族音乐还是国外的音乐,教师都或多或少地与课堂思政相结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红色经典(红色基因)

在《黄河(钢琴协奏曲)》一课中,蔡晨璐老师运用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初步欣赏作品后,使用多媒体课件进一步感知,课件中的所有语言、情景展示和旋律线条都随着音乐的展开而同步进行。在欣赏第四乐章时通过反复聆听歌曲,引导学生探索乐曲中出现的《东方红》和《国际歌》的旋律,感受作品创作时激昂澎湃的斗争情景,用音乐代表共产国际对我们的指引,把音乐与当时的革命背景结合起来。结尾部分与“建党一百周年”相结合,并且引用了习总书记的话:“通过更多更优秀的作品提升整个民族的气质”将音乐课堂与思政教育相结合。通过创作背景入手融和课堂思政教育,让学生在欣赏乐曲中提升思想认识高度,获得全面的发展。

2.民族乐舞(民族元素)

在《丝路花雨》中林爽老师抓住了民族戏曲中“紧打”和“慢唱”的创作手法,男生用敲笔模仿扬琴,感受紧张、不安的“紧打”部分,女生用律动表现应娘主题中舒展的“慢唱”,把学生带入到敦煌音乐之中,以“形神之和”“音声之和”为线索对作品进行梳理。《丝路花雨》作为文革后首部以敦煌为题材的大型舞剧,融合了各种民族化音乐元素,开辟出新的形式,教师从乐曲融合不同国家音乐的角度引入到我国不同民族间思想文化的融合,体现出中华民族之“大和”,对作品主题进行升华,从音乐元素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的引导。

3.西方经典音乐(爱国主义)

《第九交响曲——新世界》一课中,周浩江老师分段欣赏不同的乐章,在欣赏的过程中以“德沃夏克”在异国的心情为主线对乐曲进行梳理,引导学生对乐曲的音乐情绪进行区分,感受不同的乐器音色营造的不同心理活动,并结合当时政治环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让音乐更有感染力,使学生对作品产生心灵的触动。教师在最后的总结中提到:“德沃夏克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爱国主义精神,而今天的我们更应该诠释这种精神”,借助作曲家的创作历程与爱国主义相结合,不管身处何方都应该对自己的祖国充满热爱,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综上,本次评比的授课教师大多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深度挖掘教材,教学成果的达成度很高,但是也存在诸如师生互动较薄弱、应变能力有待增强等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也普遍存在。在笔者看来,优质课评比不仅需要精美的课件、对时间精确的把控,更需要教师扎实的基本功,备课中如何对教材进行深度挖掘?教学中如何提高应变能力?如何设计出高质量的问答等等,这些都深刻反映了教师的基本素养。一节好的优质课体现了学生的深度参与、师生之间思维的深度碰撞,教师在课堂中既要把握教与学的节奏,突出音乐的感染力,又要引导学生激发自主学习的能力。

此次优质课评比,更加严格的考验了教师的基本素养,教学中更契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自身发展规律。促进了教育工作者们更好的进行教学交流,从优质课中汲取更多的精华,并从中归纳总结更多的教学方法和思路,积累更多的教学经验互相取长补短,在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参与,体验音乐所带来的快乐,在不断的改变、重组的过程中慢慢深入教學,才能呈现出更为精彩的课堂。

在这些优秀的课堂中,每位教师都展现出超群的教学实力,还有着较强的音乐专业技能,在课堂中充分展现自己的优势,极大地提高教学质量。通过这些课例发现:一位优秀的音乐教师除了具备极高的音乐素养、人文修养以及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还要具备深厚的演唱、演奏、语言等音乐教学功底,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中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通过授课教师将作品中蕴含的“美”传达给学生。

此次优质课评比为宁波市各音乐教师提供了难得的学习机会,笔者在此次研究中对课例的教学结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分析归纳,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循序渐进,教学理论、教学模式不断更新,符合“新课改”提出的“创新”观点。此次优质课评比是宁波市教育工作经验的集中展示,通过本次研究使得广大教育工作者更深层次的了解到音乐优质课的内在模式与特征,了解教学方法、课堂设置等方面的宝贵意见,更有利于将优秀教师的经验与真正的课堂相结合,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赵冬臣,小学数学优质课堂的特征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2.

[2]杨岳军.谈音乐教学的四个要素[J].中小学音乐教育,2015(02):11-12.

[3]黄桂兰.欣赏教学中听、唱、动的结合研究[J].中小学音乐教育,2018(06):32-33.

[4]傅颖莉.感悟 碰撞 思辨——观摩第二届海峡两岸中小学音乐教学活动的思考[J].中小学音乐教育,2018(02):14-16.

[5]卢小洪.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动静结合[J].学苑教育,2021(05):75-76.

[6]郗笑笑.“聆听”、“欣赏”、“鉴赏”——不同层次的音乐欣赏课程教学解析[J].当代家庭教育,2019(27):32.

[7]徐华.且行且思 且悟且进——观摩盐城市音乐优质课展评有感[J].中小学音乐教育,2019(10):15-16.

[8]郑琦.浅谈音乐审美与情感体验在欣赏课中的运用与实践[J].新课程,2021(07):94.

[9]汤玮琳.思想政治教育与音乐欣赏结合的必要性及策略[J].艺术评鉴,2017(20):75-76.

[10]王巧玲.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研究[J].基础教育论坛,2021(07):62-63.

注 释

①赵冬臣,小学数学优质课堂的特征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2.

②杨岳军.谈音乐教学的四个要素[J].中小学音乐教育,2015(02):11-12.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音乐学院)

猜你喜欢
优质课音乐教育
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2018年教育研究与评价项目获奖结果
浅析音乐教育在基层消防部队中的作用
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在新课改背景下的改革
论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音乐美学基本原理对音乐教育的几点启示
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的价值与功能探讨
打造音乐课堂的“亮点”——音乐优质课对常规课教学的借鉴
大道至简 悟在天成——我们要向优质课学什么?
优质课竞赛后的三则评课妙语
让化学观念深入于心——观摩江苏省初中化学优质课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