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教育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

2022-04-02 15:50周姗姗王谦
中学生学习报 2022年10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融合策略

周姗姗 王谦

摘要:随着我国文化教育要求的不断提升,学生文化意识的不断成长,书法教育在高等教育活动中越来越受到学生的关注。除去自身所包含的文化性、传统性特点之外,书法的“修身养性”功能已然成为其备受学生关注的重要因素。不难发现,书法教育强调对学生“内在素质”的开发,是促使学生在思想上、精神上作出改变的有效手段。而在课程思政背景下,思想教育与政治信仰教育也被率先提上日程。围绕课程思政与学校书法教育的有关要求建立新的教育模式,将为“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的达成提供实践支持。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校书法教育;融合;策略

1、书法教育课程思政现状

书法课程主要分为两类:一类作为艺术专业的专业课,另一类作为教育类的公共课。前者侧重于“精英式”培养,教育目的在于培养书法理论人才、书法创作人才,并与社会需求对接。对于大多数高校书法专业的老师来讲,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都是按照教学大纲而进行,很少一部分老师会在教学的过程中渗入思政化的内容,甚至在教学中毫无思想政治内容的渗透。后者是公共课的一部分,主要以“三笔字”的书写技能为主,课程思政的显性功能均不凸显,就会在整体性的运行中出现短板:大学教育的职能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包括超脱性的知识,如刘强《中国高校通识教育价值理念与实践逻辑的有效建构》中所提到的,“批判意识、创新思维、公民素养等,甚至它们远比那些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书本知识更为重要和珍贵”。从学生参与的角度来看,书法专业的人才毕业后就业率很低,导致往届未就业的学生积压问题。学生压力大,对于课程思政的内容丝毫不感兴趣,且有叛逆心理。同时,书法教育的成功标准以学生的书法作品进入书协、进入市场为评价指标,导致了学生学习书法的浮躁心理,形成了生态恶化的现象。在这一理念中过于强调书法专业的培养目的,过于功利化会对大学生的心智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如思想、情感、意志、品质等。思想政治教育内涵不断地遮蔽,导致书法教育思政场域的脱节。

2、书法教育课程思政落实策略

2.1、解读书法魅力,尝试融合课程思政

学生对于高校书法教育活动抱有一定的学习热情,但在课程思政理念进入到书法教育活动当中之后,这种热情便被消磨殆尽。究其原因,教师在尝试融合课程思政理念与书法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所采取的教学手法过于僵硬,其一味地向学生强调“你要学什么”“你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才”等问题,导致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教师所提出的学习任务严重破坏。要让课程思政与高校书法教育活动“和平相处”,打开高校书法教育活动的新思路,就必须在不影响书法教育的文化价值的情况下落实课程思政理念。

教师可从书法教育中的文化结构入手,依靠其特有的文化魅力将课程思政理念体现出来,依旧保留书法教育的主体位置,将课程思政作为一种补充材料带入到书法教育活动当中。在教学环节,可结合书法艺术、书法创作特点对学生进行教育。以草书的学习为例,学生认为,草书就是“乱涂乱画”的书写方式,但对于书法教育活动来说,草书中的每一个笔画、每一个文字都经得起推敲,其属于“文字艺术”,而不是学生眼中的潦草涂鸦。如果将草书看做一个人,则这个人应该表现出这样的品貌:狂妄不羁,我行我素,不拘小节,但在大事上雷厉风行,勇于担当。将书法中的艺术延伸到人生的现实哲理当中,让学生在接受书法教育的过程中回答“成为什么样的人才”“如何成为人才”的核心问题。针对课程思政的有关要求,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这样的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特别是要抓好青少年等重点人群”,阐明了课程思政对于下一代的影响。对于心志不坚的大学生来说,外来因素的过度干预很容易破坏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强调书法教育活动本身所具有的教育价值,建立完善的教育服务模式,才能让相关教学工作的落实得到进一步的保障。

2.2、贯彻思想教育,尝试应用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既然是在立德树人的有关要求下衍生而来的教育指导思想,在落实教学工作的过程中,高校与教师必须对书法教育活动的文化价值、教育功能投入更多的重视,以文化为切入点,以“思政”为教育指导理论,让教学活动在学生指导与教育活动中发挥作用。在新时期下,课程思政正在与书法教育活动建立更为紧密的联系,但如何让课程思政在完善书法教育体系的同时不破坏学生的热情,这是教师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高校与教师应结合课程思政的有关要求建立全新的书法教学指导模式,让书法教学活动在课程思政理论的引导下发挥作用,建立更为完善、科学的教育体系。课程思政理念将思想教育、政治信仰教育等教育活动提上了日程,书法教育活动则依靠自身的文化性特点补充教育内容,二者互相搭配,共同构建了书法教育的全新模式。高校应对“立德树人”思想和课程思政理论进行深度挖掘,结合书法教育活动的育人功能开发教学活动的价值。在这一过程中,要从文人风骨、民族精神、文化意识等角度入手,帮助学生在理解书法文化的同時形成爱国主义思想与民族精神,在思想层次构建课程思政理论的基本模式。这一环节,应该强调“精神内涵”对于教学活动的集中影响,如书法家的民族气节,楷书大师颜真卿面对叛军宁死不屈,从容就义,感受“字如其人”的真正含义,感受书法故事背后的民族气节;柳公权一生奉行“文臣死谏武将死战”,作为小吏尚且为国家大事献计献策,其“柳体”正是他刚正不阿的体现。将书法与人物联系起来,将人物与国家命运联系起来,以此来打开高校书法教育活动的新思路。在“书法”“课程思政”两大元素下梳理当前的教学任务,将“立德树人”的教育职责牢记在心,让书法教育在课程思政背景下不断发挥作用。

结束语

书法教育活动的开展为高等人才提供了学习民族文化、调养个人心境的机会,但面对课程思政下的全新教育要求,书法教育活动需要解决如何与课程思政结合、如何在教学活动中发挥作用的重点难题。从活动、文化与情感等元素入手,开发书法教育新模式,让书法、课程思政共同发挥育人功能,将打开书法教育活动的发展新方向。

参考文献:

[1]张文军.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院校书法教育的思考[J].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21(06):143+145.

[2]赖丰.课程思政理念下高校书法课程育人的教学改革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21.DOI:10.27316/d.cnki. gswyu.2021.

000894.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融合策略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刚柔并济
破次元
融椅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