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辟诗山路,这边风景独好

2022-04-02 15:14王静
民族文汇 2022年7期
关键词:典故

王静

摘 要:典故作为古典诗词中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为师生所熟知。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往往对典故的解读一带而过,造成学生在诗歌阅读上出现短板,增加的理解难度。笔者从自身教学出发,阐述典故的常见类型以及作用,以期同仁重视典故教学,挖掘典故的价值。

关键词:典故  浓缩  委婉  典雅

一、前言

古代诗词鉴赏是高考中一项十分重要的题型,在平时的教学中,师生更多的将重点放在对于诗词的情感分析和技巧赏析。修辞作为一种常见的表达技巧,学生基本能掌握比喻、比拟、反衬、夸张等常见修辞。用典却是容易被忽视的一种手法,朱自清老先生在他的《<唐诗三百首>指导大概》中写到:“初学人读诗往往给典故难住,他们一回两回不懂,便望而生畏,因畏而懒,这会断了他们到诗山去的路。”说明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诗词的理解与鉴赏。

二、典故教学的现状及原因

“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

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典故言简意赅、耐人寻味且包含了丰富的感情,能帮助学生提高语文应用能力、探究力和语文素养。

根据新课标对古代诗文教学的要求,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善于使用工具书,强化典故积累;注重学生的个性化解读,激发想象和创造力;针对不同类型的文本运用不同的典故教学方法。同时,也对学生提出了要求:要透过背景材料和作者经历理解典故;要从历史发展和现代观念两个角度理解典故;结合具体的语境,体会典故的言外之意。

笔者通过调查统计,发现大部分学生会抱怨诗词鉴赏课比较枯燥,他们学习古典诗词目的是应对考试中的名句名篇默写,并不能通过诵读诗词领略其中的意境美、情感美、音乐美,陶冶情操、提高素养。因为现今的电子信息的强烈冲击,学生缺乏大量的诗词诵读积累,那么如何去体会以“含蓄”为主要审美特征的古典诗词呢?

诗人常常把古人、古事、古迹浓缩成精炼的语言,用几个字就把内容蕴含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修辞手法中的典故。因为缺少积累,学生诵读诗词会感到晦涩难懂,如果遇到包含典故的诗词更是难上加难,其朦胧深邃的意境难以把握。

当然,教师在教授古典诗词时也存在明显的短板:教学模式程式化、单一化。教师通常采用“解题-释词-理解-总结”的流程。对于典故的本义和来源只是简单的叙述,其意义和作用往往被忽视了。同时,绝大多数教师一人承担了典故的教学,或者仅让学生自己通过注释了解大意而已。一味的灌输,忽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学生不能深入理解典故,也就很难有个性化的解读。

三、典故的类型

要想更好地解读典故,首先得了解和区分典故的类型。古典诗词中的典故,一般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从典故的内容来看,分为事典和语典;二是从典故的运用来看,分为明用、暗用、正用、反用、化用等。笔者以高中教材中涉及到的古典诗词为例,简单介绍一二。

1.事典和语典

(1)事典是指文章中通过引用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来表情达意的修辞手法。诗人将历史故事提炼成简短的诗句,将其引入自己的诗词中,以此来影射时事,抒发感情。 例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引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虽然能吃一斗米、十斤肉,但赵王认为廉颇已年老不中用,最后没有启用他。辛弃疾用廉颇自比,含蓄地表达了自己老骥伏枥的报国心,更有壮志难酬的愤慨。

(2)语典指诗词中通过选用诗文中的语句来表达情感的修辞手法。例如:曹操《短歌行》中:“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语出《诗经·小雅·鹿鸣》。描写贵族盛宴,热情款待客人,曹操用来表示自己对贤才的热情。

2.明用、暗用、正用、反用、化用

(1)明用典故,即直接在诗文中引用历史故事,诗人感情与之相一致。例如:统编版必修一中曹操《短歌行》:“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引自《史记·鲁周公世家》。周公吃饭时三次把饭从嘴里吐出来,只因害怕接待贤才迟慢而失掉贤才。曹操用这一典故,希望贤才投奔于他,他会像周公一样的礼贤下士。

(2)暗用典故,即把典故融化在古诗文中,含蓄隽永,天然浑成。同样以曹操《短歌行》为例:“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是写姑娘思念情人,此处用来说明曹操渴望得到天下贤才的迫切心情。

(3)正用典故,就是所运用的典故与其作品的主旨相一致。 例如:《短歌行》中:“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借用了《管子·形解》中的话。曹操借用管子的话表达希望尽可能多的接纳天下英才。

(4)反用典故,就是作者反其意用之,抒发与原典相反的见解。例如: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中王维的《山居秋暝》。其中“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一句反用了《屈原》中的“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诗人因山中景色优美,不愿离开,体现了对恬淡闲适的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

(5)化用典故,即用前人的诗句为基础,进行翻新变化,用于自己的作品中。例如:姜夔的《扬州慢》中“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化用了杜牧的两首诗《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和《遣怀》:“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词人来到如今的扬州,纵使有豆蔻芳华的精工词采,纵有歌咏青楼一梦绝妙才能,也难抒写此刻深沉悲怆感情。

四、典故在诗词中的作用

(一)浓缩的叙事

古典诗词较之其他文体,最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篇幅短小,但能够明白地指出何人何事。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引用东吴孙权骑马射虎的历史故事:“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史记·张释之冯唐传》中记载,西汉云中郡太守魏尚被削职,后朝廷派遣冯唐持节前往赦免,让他继续担任郡太守,“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以此来拿魏尚自比,希望重新得到朝廷的重用。典故可以避开大量的描述,用精简的文字进行概括。诗人常借助与自己相似的古人古事来表现其当时的处境、状况。例如,杜牧眼见国势日倾,危在旦夕,整个社会却还沉浸在颓废中,毫无振作之风。于是诗人写下了“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泊秦淮》)的千古名句。《后庭花》是陈后主作的《玉树后庭花》,这是陈后主日夜笙歌,骄奢淫逸的亡国之音。这一典故的运用,让我们看到了诗人内心的痛苦、愤怒和无力改变现状的无奈。

(二)委婉的抒情

古典诗词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含蓄委婉,通过景、意象、比兴、典故等方式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同时,很多诗人主观上追求这种含蓄的艺术风格,避免直说,加之力求文字经济,典故便以一种在美感中蕴含哲理的形态出现了。苏教版必修四中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一生都有着驰骋沙场,却只能在“醉里挑灯看剑”的辛弃疾,想到建功立业的孙权,对其充满了赞叹,对统治阶级给予深重的指責,含蓄委婉地表达了一位爱国将领渴望收复中原的伟大理想。同时,也留给读者联想和品味的空间,言有尽而意无穷。

(三)典雅的气息

古人、古事、古迹随着历史的进程成为大家所熟知的艺术形式——典故,它扮演着一个化俗为雅的角色,是文化积淀的基石。我们在赏读古典诗词时不难发现,被用作典故的语句往往会带有典雅的效果。究其原因,后人习惯上将此类文章的风格和表达作为典范,使自己的作品也具有典雅的气息。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中收录的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此典故出自《世说新语·言语》:东汉大将军桓温率军北伐,在路上看见自己从前栽种的杨柳已经有十围粗了,不禁感叹道:“木犹如此,人何以堪!”就是说,树已经这样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呢!辛弃疾通过描写树,委婉而又典雅的表达了自己不能为抗击敌人、收复失地而效力,徒然虚度年华的愤慨和痛苦。词人的雄心壮志与怀才不遇也在树的成长中缓缓流出。

典故是中华文明的积淀,是华夏历史的缩影。用典是诗人用来寄托情感的表达技巧。让我们在凝聚炎黄子孙智慧结晶的典故中体味文化底蕴和生命感悟,涤荡心灵、提升素养。

参考文献:

[1]古诗词典故教学方法探微[J]. 徐茜.  文学教育(下). 2011(03)硕士

[2]]高中古诗文典故教学调查研究报告[D]. 李莹莹.新疆师范大学 2020

[3]教育人类学视域下的高中语文典故教学研究[D]. 杨杰.集美大学 2020

[4]中学古诗词教学中的典故研究[D]. 黄静.云南师范大学 20165ECA5848-2265-4062-B017-988EBD59B325

猜你喜欢
典故
“东山再起”的典故
典故逸事龙文鞭影
一起走进典故
典故在初中作文中的妙用
争强好胜
楹联牌匾上的典故
红颜薄命
闻鸡起舞
引用典故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典故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