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的高校思政教师爱国主义教育探析

2022-04-02 05:56王新林戴诚安
民族文汇 2022年7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

王新林 戴诚安

摘 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以来,高校教师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机遇。本研究首先通过疫情时期高校思政教师的爱国主义调查,从爱国主义认知、爱国主义行为和爱国主义融入教学实践三个方面对高校教师的爱国主义情况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其次,基于以上调查数据,从爱国主义的培养逻辑出发,在价值辨析教育、情感认同教育、行动能力教育和教育教学实践四个方面对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的高校思政教师的爱国主义教育进行初步讨论与探索。

关键词:疫情防控常态化 爱国主义教育 价值辨析 情感认同 行动能力

2021年以来,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已经进入常态化阶段。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爱国主义教育也至关重要,這关系着全国防疫是否可以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度过难关,关系着疫情时期国家建设、社会日常生活的和谐稳定。

高校思政教师是高校育人工作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一环,作为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对于大学生的思想领航、价值塑造起着重要作用。通过高校思政教师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爱国主义调查,一方面有利于了解高校思政教师群体的爱国情况,探索高校思政教师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另一方面有利于通过高校思政教师的爱国主义素养影响高校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进一步开展深入的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本次调查以高校思政教师为调查对象,共收回有效问卷71份,调查对象涵盖20岁-50岁的年龄阶段,以中青年思政教师为主,其中硕士研究生学历占比一半以上,博士研究生占比近30%。

一、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高校思政教师爱国主义状况

(一)爱国主义认知

在个人爱国主义认知方面,多数调查对象理解爱国的多维度,其中选择“对国家和民族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维度的人数最高,其次是“对国家历史和中华文化的了解”,以及“能够自觉采取爱国行动”。针对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的爱国表现,调查对象主要倾向于通过支持疫情防控来展现个人爱国主义,近30%的调查对象认为应当是“学习防疫知识,做好个人防护,宣传防疫文化”;此外,文化自信的主题凸显,也有近28%的调查对象选择了“热爱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增强文化自信”。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中,“国家防疫政策”也选择最高,其次是“中华文化教育”。综上,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特殊时期下,高校教师的爱国主义观念首先体现在对疫情应对与防控,其次,中华文化自信依然是一大重要主题。

(二)爱国主义行为

在个人爱国主义行为方面,90%以上的调查对象认同疫情常态化防控时期,爱国的方式应当外显化,不应当只放在心里就好,需要通过进一步的学习、个人行动来展现个人爱国观念。其中“聚焦中国疫情状况,做好自我防护”、“配合国家方针政策,学习防疫知识”、“立足自身教育岗位,宣传防疫文化”均有超过9成的调查对象选择。更有95%以上的调查对象在疫情期间自发开展过爱国主义学习,爱国主义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强,自主学习的渠道包括各类新媒体、官方平台、书籍材料以及校外的实践活动,其中有接近九成的调查对象选择央视新闻学习强国等官方平台进行自主学习,比例最高。另外在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方面,调查对象均参加过如“专题培训”、“党支部生活”、“讲座”、“校内外实践活动”等种类丰富的教育活动。

(三)爱国主义融入教育教学实践

在爱国主义融入教育教学实践方面,调查对象也在疫情期间的多项学生教育过程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其中“日常谈心谈话”是最主要的教育方式,“主题班会”、“校内活动”、“形势政策课程”也均有广泛涉及。在教育形式方面,90%以上的调查对象选择了“结合实事案例进行讲解”,以案例来增强教育的深刻性;80%以上的调查对象会“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开展教育;另有70%以上是“通过榜样人物来宣讲”;仅有38%左右的调查对象是侧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在关于疫情期间开展的学生爱国注意教育活动成效方面, 30%左右的调查对象认为效果“非常好”,60%左右的调查对象认为效果“比较好”,但仍在“调动学生积极性”、“教学工具和媒体”、“个人专业经验”和“知识素材”等方面存在能力或者资源方面的困难。

(四)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高校思政教师爱国主义表征

结合以上调查数据,此次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高校思政教师爱国主义调查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在爱国主义认知与情感的基础层面,高校思政教师群众爱国主义情感较为浓厚,普遍认同爱国主义不仅仅是“热爱国家”这一单一维度,同时涵盖民族、文化等多个维度,且普遍重视文化自信的建立。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对中华文化教育的需求也较为明显,当代高校思政教师来自不同专业背景,文化需求多样化也更加明显,如对党史、传统文化、国家安全知识等不同层面文化知识的需求。

在爱国主义的行为表现方面,高校思政教师也在自发学习爱国知识和开展爱国行为方面均采取了一定的行动,具体到疫情防控,学习防疫知识、立足于岗位开展适当的舆论引导和防疫服务也是当前高校思政教师的爱国追求。但高校思政教师的爱国主义学习平台较为单一,主要集中在国家主流媒体平台,校内外实践活动相对较少,对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需求较高。

在爱国主义融入教育教学的实践中,高校思政教师也积极将个人爱国主义行为融入到教育环节中,涉及个别谈话、集体班会和课程教学等多个环节。但从调查结果来看,教育效果仍值得探讨,一方面是如何提高学生参与爱国主义教育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较多思政教师在个人爱国主义教育经验、教育工具和素材等方面存在困难,需要进一步的培训和资源支持。

二、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高校思政教师爱国主义教育路径

(一)价值辨析教育

爱国主义首先在于爱国观念和爱国思想的建立,只有树立了正确的爱国观念,个人才能够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因此,文化知识教育、价值辨析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首要任务。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指出,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同时要深入开展国情教育、党史教育、国家安全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文化知识教育层面,爱国主义教育应当广泛涉及中华文化、防疫科学知识、国家安全知识等多种知识教育,满足不同专业思政教师的需求。其中中华文化则应充分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红色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帮助教师建立多维度的文化自信。继而在此知识教育的基础上,再进行价值辨析教育。具体到防疫时期,价值辨析教育更应当结合疫情时期的国际形势、具体国情,对以“防疫精神”为代表的民族精神进行深刻剖析,帮助高校思政教师领悟疫情中的爱国主义特点。

在央视新闻、学习强国等官方平台之外,高校也应当积极扩展高校思政教师的爱国主义教育渠道。通过高校媒体推送、网络课程学习等途径,为高校师生提供学习的多样线上平台,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在实地平台建设方面,可以考虑开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挖掘地域文化、校史文化、防疫文化中的爱国教育素材,通过专题展览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性、灵活性,在多样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平台中深化高校思政教师对于爱国主义精神的理解。

(二)情感认同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的关键在于激发情感的认同,强烈的爱国情感才能长久敦促个人的爱国主义行为。情感的形成也并非一朝一夕,“情”开始于“理”,爱国主义情感的建立首先应当来自对事理的认同,认同“爱国”是对的,是值得的,这就需要考虑教育的方式与方法。爱国情感应当是一种自发的情感,灌输教育难以直接实现。因此,在高校思政教师的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应注重启发式教育,在历史故事和当代防疫案例的引导下,感染教师将爱国主义内化为个人情感,并鼓励教师通过自主学习进行进一步的自我教育。

“情”丰富于“境”,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有助于爱国主义情感的丰富与培养,有利于潜移默化地对教师进行爱国主义熏陶。通过开展丰富的校内实践活动,如在重大节日和纪念日开展面向教师群体的爱国仪式活动,加强协同育人体系建设,以多方力量共同促进爱国主义氛围,对于提升高校思政教师的爱国主义情感也具有显著意义。疫情时期的校园爱国主义文化建设更为重要,在疫情防控的气氛中,这不仅有利于丰富高校教师的精神世界,也寓教于乐,在文化的氛围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行动能力教育

爱国主义的重点在于爱国行动,爱国主义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激发实践决心,将个人的爱国思想转化为爱国行动,凝聚爱国力量。疫情期间社会各界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事迹等,充分体现了“爱国主义的本质是爱党、爱国和爱社会主义三者的统一”,藉由先进人物事迹的宣传与传播,感召高校思政教师将爱国情感外化成爱国行动。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人民需要紧密相关,不管是立足于育人岗位、还是作为一名中国公民,高校教师都应当树立通过个人的实际行动来体现个人爱国的意识。

在高校教师爱国行动实践的教育中,考虑到思政教师作为一线育人工作者,更应当侧重培养实践理性,即合理、适度地开展爱国主义行动,防止过激、不当的思想和行为,为学生树立理性榜样。在新冠肺炎疫情這一世界性的突发卫生事件下,理性爱国不仅应当杜绝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同时也应当警惕民粹主义。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防疫也应当是各民族团结一致的共同行动,狭义的民族主义仅仅以本民族利益为先,从根本上来说是对民族团结和国家防疫事业的阻碍。民粹主义表面上强调平民的利益,实则也是对防疫时期社会和谐的一种破坏,尤其是疫情期间各种不实言论对群众的错误引导。作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高校教师,在开展个人爱国实践行动时,应当理性爱国。

(四)教育教学支持

在2018年9月10日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作为高校思政教师,将个人爱国主义融入教育教学实践,是爱国主义行动的一个重要体现。以爱国主义育人,对高校思政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贯彻爱国主义融入教育教学的实践,首先需要提高教师的爱国素养和教学能力。爱国素养不仅包括个人高度的爱国情感,同时应当包含丰富的理论知识,尤其是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掌握疫情时期爱国主义的理论基础、理解疫情时期爱国主义的要求、探索疫情时期爱国主义的本质。这就需要高校为教师提供丰富的培训与讲座,从多维度提升教师的爱国主义素养,高校教师才能讲好理论,把爱国主义讲到青年大学生的心里。

在高校思政教师面向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中,教学辅助同样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支持,高校有必要为教师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学素材与工具。通过专业教师带动集体备课,发动高校思政教师的集体交流与学习,提升教学技能和教学视野。尤其在疫情时期,线上教育已经成为一种常态,需要为教师提供多种线上教学工具,如VR等技术支持、网络资源支持,帮助教师掌握现代化的教学形式,提升课堂趣味,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学习兴趣。

三、结语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教育过程,疫情防控常态化对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是一种挑战,但同时也为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

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线下高校思政教师的爱国主义教育难免受到疫情影响,难以持续、长期地开展,这就对爱国主义教育的方式和方法提出了较高要求,线下爱国主义教育要提高灵活性,能够在不同时间和空间进行灵活转换,提高单次教育的体验感,有必要在传统的线下爱国主义教育之外,开辟线上爱国主义教育新形式。

但同时,疫情防控也是切入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很好的契机。当前我国疫情防控能够取得有效成果,离不开国家的有序组织、人民群众的高度配合,从深层来说这与我国的政治体制、文化传统密不可分。充分利用疫情防控主题开展高校思政教师的爱国主义教育,聚焦文化知识进行爱国主义价值引导,通过防疫榜样进行爱国情感熏陶,并发动高校思政教师在防疫过程中进一步反思,通过个人活动和教育教学实践来开展爱国行动,对于高校思政教师的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小林.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J].经济师,2022(01):237-238.

[2]陈金波,殷实,杜文婷.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维度和途径探析[J].高教论坛,2021(12):1-4+12.

[3]魏巍.脱域与再嵌入:后疫情时期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新范式[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1(12):87-89.

[4]陈亦华,甄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三个着力点探讨[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21,37(11):35-37.

[5]于欢,洪向华.新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话语新境遇[J].唯实,2021(10):65-68.

[6]王雪,侯硕.突发公共事件中青年理性爱国培育研究[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38(04):56-59.

[7]李洋,陈冬林.“抗疫精神”融入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价值及路径思考[J].办公室业务,2021(24):90-91.

作者简介:

王新林(1993.8—),女,上海市,汉族,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教育社会学。

戴诚安(1979.3—),男,上海市,汉族,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教育
探究充分发挥当地红色旅游基地爱国主义教育作用的策略
新时期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反思
浅谈爱国主义教育对职业教育中的重要性及途径
简论博物馆在社会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基础课”教学中的国家形象教育探析
以社团活动为载体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乡土历史教学应做到功在外利在内
浅谈如何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浅谈化学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
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策略初探